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唐僧取經的故事的寓意

唐僧取經的故事的寓意

發布時間: 2020-12-31 20:23:43

1. 唐僧取經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那他為何要冒險取經呢


06

永為傳奇

由於玄奘名聲遠揚,前來拜訪禮謁的人絡繹不絕,他因忙於接待,使譯經受到極大影響。為此,在他的要求下,唐高宗便安排他去了較為僻靜的宜君山玉華寺。在這里,玄奘翻譯出了《大般若經》。

終其一生,玄奘先後翻譯出經、論75部,共達1335卷。他還與弟子窺基創立了法相宗,與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密宗、律宗合稱為唐代佛教八大宗。法相宗因將印度佛教中的因明學融入中國本土佛教,從而豐富並完善了中國佛教的思想邏輯。然而,隨著玄奘圓寂,法相宗因與後來的中國國情、民情不符,很快便無人問津,前後只活躍了40餘年。

在唐太宗的請求下,玄奘還與弟子辯機合力撰寫了記錄其取經路上所見所聞的《大唐西域記》。他西行17年,到過110餘國,其中許多地方,連張騫、班超等人也未曾到達。因而此書的問世,對於當時人們了解西域山川地貌、風土人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來,它和法顯的《佛國記》、園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並成為東方四大游記。

2. 唐僧取經的故事

唐朝和尚玄奘為了研究佛經,踏上了去佛教發源地——印度的萬里征途.在邊專境要塞瓜州,玄奘遇到了一位老人屬.老人聽說玄奘要去印度,就勸他說:"這條路太難走了,又是沙漠,又是雪山,你可千萬別拿生命冒險哪!"玄奘說:"我立志去西天取經,就是死在路上也心甘情願!"老人聽了,非常感動,就把一匹會認路的老馬送給了他.玄奘謝過老人,騎上馬進入了茫茫大沙漠.
沙漠里真熱呀!玄奘解開皮水袋想喝口水,一不小心,水袋落到了地上,水全灑了.玄奘忍著乾渴,繼續前進.他一直堅持了四五天,最後渴得昏倒在地.半夜,一陣涼風把他吹醒了,他掙扎著爬上馬背.突然,老馬狂奔起來.跑了一陣,一汪清泉出現在眼前!原來,老馬記起了這綠洲上的清泉.玄奘高興得直掉眼淚.
過了整整一年,玄奘終於到達了印度.經過十幾年的學習,他成了最有學問的高僧.

3. 唐三藏取經的故事

《西遊記》里的唐僧取經是小說家吳承恩筆下虛構的故事。歷史上,卻有一段唐僧取經的真人真事。雖然是真人真事,卻也一樣的驚險出奇,動人心魄!

歷史上的唐僧姓陳,名禕,生於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歲出家當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從小好學,為了鑽研佛經,他周遊了四川、湖北、河南、陝西等地,追訪有名的佛學大師。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經的譯文錯誤也很多,解釋的經義往往互有矛盾。越鑽得深,發現的問題越多。他決心親自到佛教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島)去,弄它個水落石出。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過了玉門關,進入了一望無際的莫賀延。莫賀延磧是現在安西到哈密之間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長,又稱八百里流沙。白天「熱風如火」,晚上卻又「寒風如刀」,氣候變化無常。茫茫黃沙之中,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地上連小草也不長。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駝馬糞當路標,引導前進。玄奘走著走著,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潑翻了。怎麼辦?回去取水嗎?不能。玄奘發誓: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頭。在滴水不進的困難情況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乾唇焦,終於暈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裡離水草地不遠,到了夜半,涼風習習,把昏迷中的玄類吹醒過來。玄奘的那匹識途的老馬馱著他找到了水源,脫離了險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魯番東約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熱情支持。高昌王贈給他許多金銀衣物,配備了五十多名向導和隨從,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各國君主的信,請他們多多關照玄奘。但是,路途仍舊多艱。玄奘一行來到了終年積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風暴雪襲來,飛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沒、砸死,或者凍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蓋的大山中掙扎了七天,隨行人員凍死了十分之三四。

經過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進入了天竺境內。那時候,印度半島上有七十多個國家。玄奘從628年到631年,游歷了北印度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習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來到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有一萬多僧徒,其中有許多具有醫葯、天文等各種知識的高僧。主持戒賢法師是天竺的佛學權威,一代大師。玄奘來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聽說東方支那國(即中國)的高僧來了,組織了一千多人的歡迎隊伍,人人手捧點燃的香、鮮花,夾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禮,又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為師。據說戒賢法師已經一百多歲了,早已不再講學。但是為了表示對中國法師的友好情誼,破例為玄奘講學十五個月。寺院對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規格來款待的。每天供應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烏豆還大,做出來的飯香甜可口,是當地特產,只供國王和大法師吃的,所以稱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還供給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隨便取用,出門備有象輿。那爛陀僧徒一萬多人,享受這樣待遇的,連玄奘在內,一共只有十個人。玄奘在這里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

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跡,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

那時候,戒日王朝盛極一時,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個國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642年十二月,辯論大會開始。到會的有天竺十八個國王、三千個深通教義的高僧,還有那爛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羅門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隨從人員,總共不下一萬人。赴會時,有的乘象,有的坐車,有的步行,浩浩盪盪,數十里不絕,真是盛況空前。玄奘是主講人,叫做論主。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大會結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給他金錢一萬,銀錢三萬,僧衣一百領。按照當地風俗,戒日主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周,兩旁貴臣護衛,群眾歡呼雀躍,學有所成的玄奘享盡了印度人民對他的贊頌和尊敬!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麼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遊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

「玄奘回來了!」「玄奘回來了!」兩年以後,當玄奘回到長安的時候,人們聽說,這位不遠萬里、不辭艱辛到佛國去探索佛教真諦的大師,取回了真經,都興奮地傳遞著這個消息。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玄奘把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陳列在長安的朱雀街南端,請大家參觀。爭觀的百姓人山人海,從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幾十里長的隊伍,焚香散花,鼓樂喧天。好不熱鬧。玄奘西遊歸來,成為長安城內轟動一時的盛事。

唐太宗聽說玄奘從天竺載譽歸來,也非常高興。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玄奘敘述了一路上的見聞。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見聞寫下來。《大唐西域記》一書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筆錄的一部名著。書里記述了他親自游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聽到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山川、城邑、物產、鳳俗。後來被各國翻譯,廣泛流傳,成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的主要資料。

玄奘從洛陽回到長安以後,馬上組織各地高僧一百多人,著手翻譯佛經。長安大慈恩寺內的翻經院是專供他們翻譯佛經的場所。經卷收藏在玄奘親自設計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還屹立在西安城南,成為古都長安最顯著的標志。

為翻譯佛經,玄奘經常「三更暫眠,五更又起」。他這樣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譯出佛經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664年二月,玄奘病逝於長安玉華宮內。後來,玄奘所譯佛經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玄奘的譯本就成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貴史料。

玄奘是唐朝的和尚。和尚在當時叫「僧」。所以後人稱玄奘為「唐僧」唐僧玄奘到西方取經的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越說越「神」,變成了神話。到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成小說《西遊記》。《西遊記》里唐僧到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跟玄奘到天竺取經的這段真事,雖然都被人們簡稱為「唐僧取經」,但這兩個唐僧取經的內容,相去卻有十萬八千里了

4. 唐僧取經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什麼啟示

要追尋心中的真來理,沒有源捷徑,需要我們用心慢慢去體會感受,才能一步步地接近它。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去的真經,其實孫悟空一個勁頭可能就可以取來的經,卻非要師徒四人歷經重重磨難取得,實際就hi是說明心中真理,只有歷經種種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

(4)唐僧取經的故事的寓意擴展閱讀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5. 唐僧取經的故事發生在我國哪個朝代

唐僧取經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唐朝時期。

玄奘在602年洛州緱氏出生,是唐代著名高僧,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

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5)唐僧取經的故事的寓意擴展閱讀:

公元614年,玄奘剛12歲,那年正值隋煬帝選拔人才出家為僧,在考試那天,主考官鄭善果看到了年紀尚小還未出家的玄奘,便上前問他為何想要出家。

玄奘說出了久存心底的話: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先前就很欣賞其容貌,此語一出,更讓他欽佩其豪言壯語。

而玄奘也是憑此被破例准許參加考試,最終也被破格錄取,玄奘從印度僧人口中得知納蘭陀寺戒賢極深的的佛學造詣,所以他決心去印度向這位高僧求法。

公元627年,玄奘好幾次向唐太宗申請通關文牒以便於西行,但都被拒絕,雖然如此,他還是下了決心:寧可西去而死,絕不東回而生。

在他27歲時,終於有了機會,讓他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從此便開始了他十多年的西行游歷求法的生涯。玄奘一生鑽研佛法,也從中悟出了很多佛家道理,比如萬法唯識論。

他認為所有的外在世界都是由人們內心的意識而幻化出的影像,在實質上都是虛假的,不存在的。玄奘翻譯的佛法經典中還有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告訴人們,色即是世間萬象,而空就是不實際,即是佛祖要我們放下對世間萬象的執念,無欲無求,萬象皆空,方能成佛。

6. 唐僧取經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做人不要說太多廢話…孫悟空的結局就是被煩死

7. 西天取經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3歲,於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玄奘隨其兄長赴長安居留,後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繼而至高僧大德雲集的成都學習。武德五年(622年),玄奘於成都受具足戒。後玄奘游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要典《瑜迦師地論》作為依據,發揚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理論。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

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

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

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

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

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

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

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

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貞觀十九年,玄奘返祗長安,時年46歲,出遊外達17年,歷56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即貞觀二十年(646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圓寂前為止,共19年,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歷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

不僅是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文獻。此書傳世版本很多,這三個古本,對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7)唐僧取經的故事的寓意擴展閱讀

敦煌壁畫現中國最早玄奘取經圖,揭秘西行取經歷程:

近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畫面均象徵性地表現了玄奘西行取經17年的艱苦歷程。這些壁畫都繪制在甘肅瓜州境內西夏時代的洞窟里,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據了解,敦煌壁畫中6幅取經圖都是以玄奘與悟空兩個關鍵人物刻畫的。玄奘取經的故事因神話小說《西遊記》而家喻戶曉,書中以唐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為題材,結合民間傳說故事,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善於斗爭,無所畏懼的叛逆者「美猴王」孫悟空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

敦煌研究院認為,絲綢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經的必經之路,後世民間的藝術畫師和當地的一些佛教信徒,為了表達對唐僧西行取經偉大精神的敬仰,即以當時流傳的唐僧取經的神話故事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畫中,創作了多幅《西遊記》還沒有成書前的《玄奘取經圖》。

據敦煌研究院分析,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中有關玄奘西遊取經的事跡多有記載,玄奘西行取經路過瓜州時得到地方官吏和民眾的冒險幫助,因此留下了一段廣泛流傳的歷險故事。畫師們發揮藝術的想像力,將這段故事畫上了牆壁。

以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側的「取經圖」為例,身披袈裟的唐僧站在激流滾滾的岸邊,雙手合十,禮拜觀音。他身後的孫悟空毛發披肩,頭戴金箍,一手牽白馬,一手舉額前遙望觀音,並不施禮,大為不敬之態躍然壁上,白馬僅露馬頭。畫家把猴子頑皮、機敏,野性未泯的性格特徵,刻畫得惟妙惟肖。

敦煌研究院稱,敦煌壁畫中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基本一致。大都不是獨立畫面,而是穿插在觀音經變和普賢經變中的插曲。這跟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描述唐僧師徒路遇險惡,求助觀音菩薩的內容相符合。

8. 西天取經的玄奘故事簡介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8)唐僧取經的故事的寓意擴展閱讀

貞觀十九年,玄奘返祗長安,時年46歲,出遊外達17年,歷56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 ,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即貞觀二十年(646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圓寂前為止,共19年,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歷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

不僅是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文獻。

此書傳世版本很多,這三個古本,對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9. 從唐僧取經的故事中為什麼可以看出他有堅定的信念

唐僧能夠如此堅定的去西天取經是為了佛法,更是為了天下眾生。

西遊記裡面唐僧一行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將真經取到,經歷了這么多的磨難,到底是什麼一直在支撐他們?我們可以從作品裡面得知,唐僧每到一個地方的時候都會向別人介紹,他是從東土大唐來的,要到西天去取經。但是他從來不會說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而且經歷那麼多的困難是否真正的值得?

唐僧的背景也非常強大,雖然他是一介凡人,但他的前世是如來的弟子,只因為自己犯了錯誤,然後被貶成凡人而已。要想讓他回到如來身邊,必須得讓他經過西天取經這一過程。而唐僧如此堅定取經的信念,也是因為許多百姓深受人間疾苦,所以需要大乘佛經,來幫助百姓。另外大家應該知道,在西天取經的一路上出現了很多妖怪,孫悟空特別厲害,將其中的一些妖怪打死了。

但也有一些妖怪是他不敢碰的,而這些妖怪都是有背景的。他們是天上神仙的坐騎或者本身就是神獸,因為曾經犯了一些錯誤而被貶或者私自逃到凡間,一旦打死後患無窮。所以為了展示佛法的偉大,必須得讓妖怪有一個改錯的機會。其三也是為了佛法,因為當時唐朝初期佛學的典籍特別繁雜,根本沒有一個真正佛學經典之書。作為和尚,所以唐僧才為此去西天取經。

如果唐僧沒有堅定的信念,那西遊記也就沒有繼續下去的理由了

10. 誰知道有一個勵志的小故事,唐僧帶著他的三個徒弟去取經,說明團隊很重要,土豆和番茄放在一起成為肯德基

小時候讀西遊記總有一個疑問——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如果孫悟空自己去取經,不就麻煩少多了么?後來長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領導,之後又領導別人,總算明白了,原來唐僧領導孫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這項偉大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了。
那麼唐僧究竟有什麼東西,是孫悟空沒有的呢?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唐僧是一個領導,而孫悟空只是一個打工者呢?
1、「崇高信念」
第一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崇高信念」。唐僧在自己的崇高信念面前,丟掉性命都不會眨眼,而孫悟空就不會了,他能力很強,但是他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沒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給別人以信心,就不能給別人以動力,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領導者都膽怯了,退縮了,團隊就會散掉。而信念不夠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會讓別人離你而去。我們對比一下水滸里的宋江,一個沒有崇高信念的人,最後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這樣,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團隊。
2.「無能」
擴展閱讀:
第二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無能」。「無能」也是一種領導者的財富!唐僧因為「無能」,於是他就會欣賞有本事的人,能夠包容「能人」們的其他缺點,才能找到三個有本事的徒弟來保護自己。如果唐僧神通廣大,依孫悟空的個性,就不會願意跟著他了。正是因為唐僧無能,所以孫悟空才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才有機會在取經途中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看看能力很強的孫悟空,他本人在花果山的徒子徒孫,全部都是飯桶,沒一個有用的。他本事太大,瞧不起其他有本事的人,於是其他有本事的人也就不喜歡跟著他。他自己太強,他的團隊就變成了一群飯桶。西遊記有一章中寫道,孫悟空和唐僧鬧翻了,自己搞了一個假團隊打算去取經——幸好沒去,要不然見到厲害的妖怪,把孫悟空捉住,誰去救他呢?誰去搬救兵呢?他自己的團隊都是飯桶,只好看著自己的領導送死。而唐僧就不會,別看他什麼都不會,但是他卻很安全。當年司馬懿抓住蜀國的小兵,問他諸葛亮每天都幹些什麼,小兵想這個不算情報吧,就說丞相凡是責罰20杖以上的軍法事宜,都要親自監督。司馬懿就知道了,諸葛亮肯定會被累死。——太能乾的領導,敵人沒來,自己就累死了,而唐僧這個無能的「長生肉」,卻還能一直很安全。
開始創業的時候,為了生存,有一個非常能乾的老闆是必須的。但是一旦生存問題解決了,企業家就要考慮怎麼給員工搭建讓他們發揮自己價值的平台,同時去尋找那些能彌補自己不足的員工,而不是事必躬親,甚至在一些專業問題上不懂裝懂,這樣一方面自己筋疲力盡,忙於應付,自然沒有發展的餘力;另一方面,員工也被矮化成「手腳」,企業就陷入了發展瓶頸。
3、「仁德」
第三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仁德」。唐僧的仁德之心對妖怪都會憐憫性命,自然不會惡意算計自己的下屬。唐僧雖然利用三個徒弟保護自己,但是又絕對沒有惡意剝削他們的意思,而是帶領他們一同努力,共同成長,一起成功。最後,唐僧的三個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唐僧也沒有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或者「飛鳥死,走狗烹」。對比孫悟空,他的這種意識就差遠了,他後來成了斗戰勝佛,而他花果山的猴子們呢?還是一群猴子罷了。
日本有一家企業,把員工的父親們都請到公司里來和管理者座談,企業老闆對所有管理者說,當你們不知道該怎麼對待自己的下屬的時候,就回想一下今天,這些員工的父親把孩子託付給你們,是希望你們可以教他們成長,帶領他們成功。你們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對得起這樣的託付。
4、「人際關系」
第四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人際關系」。唐僧的前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了,而孫悟空天生地造的一個沒有任何關系網路的石猴子,雖然也拜了一個師父,但是和師兄弟關系都不好,還被師父趕走了;和牛魔王拜把子,後來又鬧翻了;和東海龍王是鄰居,卻搶了人家的東西;和二郎神等一些天官天將是同事,可是不給人家面子,後來還大鬧天宮踢了很多人的屁股。總之,孫悟空的人際關系不大好。
擴展閱讀:
而唐僧就不同了。他見到神仙就磕頭,沒有任何仇家。他不僅是如來佛的弟子,還是唐王李世民的拜把兄弟。人神兩屆的高層關系他都有了,這樣的人做老闆,自然順風順水。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這個地球如果沒有了人,一切財富,一切物質都沒有任何意義。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本質的資源,是所有財富的創造者。一個老闆,如果懂得對外創造人際關系資源,對內創造優質人才資源,他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老闆。
綜上所述,唐僧比孫悟空多了哪些東西呢?那就是有崇高的信念,無能但是懂得用人,有仁德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唐僧可以做領導,來領導孫悟空,而孫悟空雖然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自己做不成偉大的事業,他必須要依靠一個唐僧一樣的領導來帶領。從這個意義上看,唐僧才是真正的英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