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項羽的典故

項羽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31 14:51:44

『壹』 關於項羽的典故

始皇東游,欲取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少年時期的宏偉大志和霸者氣概。

不屈人下,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迫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功臣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趁機殺掉漢高祖以除後患,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持劍闖入宴會廳,當面喝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壯士氣勢所折服,因而與其對飲。漢高祖借故脫離險境。

還鄉定都,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烹殺了說這話的人。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各路諸侯和天下百姓的支持,亞夫范曾也因項羽過度猜忌而含恨病逝。因此「孤身一人」的項羽軍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遂率數十麾下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武藝小傳

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王--槍!傳說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後項梁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來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九天九夜終鍛成一桿巨型鏨金虎頭槍,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槍桿就有碗口般粗細,項羽為其起名曰「霸王」!此槍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槍只有單手,後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槍法「單手十八挑」!

當初起義之時項羽曾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嚇的眾人趴在地上不敢動彈,後來的百餘次大戰每次都身先士卒殺兵斬將,於最後的烏江邊上更是獨殺數百人!人類歷史上自古不乏勇者,而一生親自斬人過千者獨項羽一人!說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武者也不為過!不愧為史上最強武將!

『貳』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

取而代之、霸王別姬、破釜沉舟、作壁上觀、先發制人等。
1、取而代之
【解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譯文】: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過浙江,梁和書籍都看,阮籍說:「他們可以取代了。」
2、霸王別姬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台。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譯文】:霸王項羽和劉邦奪取在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失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
3、破釜沉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譯文】:項羽便率兵渡過黃河,船都沉,破釜甑,燒毀房屋,攜帶三天的干糧,用以表示一定死,沒有一個還心。
4、作壁上觀
【解釋】: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譯文】:等到楚軍攻打秦國,諸將都在牆壁上看。
5、先發制人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譯文】: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叄』 與項羽有關的典故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和其有關的成語有很多,比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但是成語,即約定俗成的短語。所以,四個字的詞不一定是成語,同樣,不是四個字的詞也不一定不是成語。

我這里簡單列舉幾個和項羽有關的成語

一、取而代之

秦始皇巡遊,項羽看到後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說這話的時候,被他的叔父項梁一把捂住嘴,要知道,這話要是被別人聽到舉報了,那可是要被殺頭滅族的。

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亡秦)

本句同樣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楚國即使只剩下三個家族,也能滅掉秦國。但如果你認為這只是一種信念,那就錯了,成事光有信念是遠遠不夠的,野心還必須和才氣匹配,否則就是「吹牛皮」。

楚國也是出人才的地方——「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絕對不是隨便說說的,幫助吳國滅了楚國的伍子胥,幫助越國滅了吳國的文種,如果楚懷王堅持信任屈原,他也不至被騙到秦國監禁至死,……

事實上,滅亡秦國的,確實就是楚國的項羽和劉邦。

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作壁上觀、膝行而前

這幾個成語,出自項羽的成名戰——巨鹿之戰。項羽率五萬楚軍,過了河之後,把鍋打碎、把船鑿沉,不留退路,一舉大敗章邯四十萬秦軍。而此時,救趙的諸侯軍在幹嘛呢?對,他們在「坐壁上觀」。巨鹿之戰後,那些諸侯軍將領都嚇得在地上爬著來見項羽(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四、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不足與謀

這幾個成語大家都比較熟悉,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里鴻門宴一段。「鴻門宴」現在即指不懷好意的宴席。鴻門宴這段是太史公的得意之作,是入選中學課本的。其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多字成語,而「不足與謀」原句為「豎子不足與謀」,出自亞父范增之口。

項羽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為日後楚漢之爭並最終身敗自刎埋下了禍根。

五、錦衣夜行(衣錦還鄉)、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了咸陽之後,有人勸他定都咸陽,他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果斷回鄉。勸說他的人也來一句名言: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到後,立馬把那人煮了。

六、垓下之圍、四面楚歌、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這幾個成語,准確地表達出項羽的英雄末路。到這為止,項羽的故事就應該終結了。

七、力拔山兮(力可拔山、力能扛鼎、拔山扛鼎、霸王舉鼎)、王不

『肆』 項羽的故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版將項燕之孫,權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伍』 劉邦,項羽的典故

鴻門宴: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

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竟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

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凶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庄舞劍,志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

四面楚歌: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

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

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

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8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

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

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5)項羽的典故擴展閱讀:

楚漢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

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陸』 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項羽率軍攻破函谷關,駐在鴻門准備襲擊劉邦。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結交項羽的叔父項伯從中給予調解。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庄舞劍,意圖刺殺劉邦。但項伯拔劍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

2、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氣揚地讓項羽舉鼎,項羽先讓桓楚的4名健壯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3、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

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 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4、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5、先發制人

秦朝未年,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

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於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

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並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柒』 項羽哪個典故里的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內聞諸容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捌』 有哪些關於項羽的典故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無顏見江東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觀、稱王稱霸,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楚河漢界,沐猴而冠,.拔山蓋世,取而代之 楚河漢界 婦人之仁 背水一戰 破釜沉舟

『玖』 歷史人物項羽的歷史典故

霸王舉鼎
項羽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氣壓萬夫。
背水一戰
巨鹿之戰時,項羽帶著部隊渡河。在渡河之後,項羽發表即興煽動演講鼓舞士氣,隨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干糧,以示「不戰勝毋寧死」的大無畏精神。
霸王別姬
項羽戰敗回營,漢軍圍困數重,到了晚上,聞漢軍四面大營皆有楚歌聲,項羽大驚:「難道漢軍已佔了楚地么?為何楚人這么多呢?」滿懷愁緒之下,他起身在帳中飲酒。項羽有位很寵愛的妃子,叫虞姬,經常跟著他;有一匹駿馬,名字叫烏騅,經常騎乘。酒過三巡,項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我的氣概能壓倒當世,時勢不利啊,烏騅也不再飛馳,烏騅不再飛馳啊!我該拿它怎麼辦?虞姬啊虞姬啊,我該拿你怎麼辦?!)歌唱了數闋。虞姬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漢兵已經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聲,大王的意氣已經盡了,我還為什麼要活在世上呢?這首詩出自《楚漢春秋》不過後人多有懷疑,認為楚漢時期不會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歌罷,虞姬凄然自刎,項羽也流下熱淚,左右都不敢抬頭看他,這就是歷史上的「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這個計策,成功的擾亂了項羽的心,使他做出了突圍的決定)
烏江自刎
項羽在東城的戰斗,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於是他想東渡烏江(烏江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烏江的亭長停船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然小,方圓也有千里,百姓數十萬,也足以稱王,願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臣有船,漢軍來到,無法渡過.」項羽聽到這話,才知道西楚沒有失陷,巨大的內疚、對過去殺戮的懺悔心理、還有為了捍衛「霸王」的榮譽,他最終選擇了戰死,而非過江,於是他說:「蒼天要亡我,我為什麼要渡江呢?而且當年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今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尊我為王,難道我就不覺得愧疚么?」想到此,他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長者,我騎這馬五年了,所當無敵,曾一日行千里,我不忍殺它,現在賜給您」於是他命令騎兵都下馬拿劍戰斗,最後僅有項羽一人殺了數百人,自己也負傷十餘處。這時,他看到漢軍中有他過去的部下呂馬童,就對他說:「你不是我的故人么?」呂馬童一看,馬上對另外一個漢將王翳說:「這是項王!」項羽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要我的頭,我就為你做件好事吧!」於是項羽自刎而死,時年30歲。項羽死後,王翳取了他的頭,漢軍為了爭奪項羽的遺體, 自相殘殺,死數十人,最後五個漢將分了項羽的遺體,都被封侯,一代西楚霸王,至此結束了他輝煌壯烈的一生!

『拾』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

1、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2、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3、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 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4、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5、先發制人

秦朝未年,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 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

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於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並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