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反清典故
A. 驅逐韃虜,恢復大明,反清復明,消滅滿遺
志向不錯,但反清復明這句不對,清朝已經滅亡了。
B. 關於明朝的滅亡和反清復明
明朝滅亡抄其實朱元璋就自己埋下襲了滅亡之筆,他廢除了丞相,這樣很多事情就全集中於皇帝一人,中央集權製得到強化,但是永樂皇帝和接下來的皇帝就沒有朱元璋那種干勁,畢竟這些人過慣了優渥的生活,當皇帝其實很累的,每天七點多就上早朝,然後七七八八批改全國大小奏章,於是永樂帝就設立了內閣制,輔佐皇帝辦公,但是內閣權利的膨脹,皇帝又怕丞相的局面再次呈現,於是啟用了宦官,而宦官大家也知道,身體不健全的人一般思想也會不完善,不說明朝全部宦官都是壞的,但好的真的沒有幾個。這樣宦官就逐漸掌控政權,尤其是明朝後幾個皇帝,宦官弄權,整個朝廷烏煙瘴氣的。清官好官都被貶到天邊去了。因此上層建築的腐朽導致民不聊生,百姓載聲怨道,而且加上女真族自己的強大,努爾哈赤統一建州,於是內外因導致明朝的滅亡。 後來的反清復明,很多事漢族人不希望被少數民族統治,說白了實質是借反清復明為自己謀私利。 不過南方有幾個明朝的王爺占據,台灣有鄭家守衛,不過這些事都逐漸被多爾袞,康熙擺平了。所以南方當時的桂王等幾個王爺實際也沒蹦躂多久就被收服了。
C. 誰能說出貴州或銅仁在明朝和清朝時的相關典故和事跡(最少回答三個)
滄桑銅仁中南門
楊賓蓮
在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以前,銅仁城的城門中,原是沒有中南門這個城門的。
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靠奪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自立為永樂皇帝的燕王朱棣,已經穩穩當當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了。這十一年中,他把那些不肯臣服的大臣們收拾得差不多了,完全有能力來對付西南地區那些經常鬧事、不肯聽話的土司,於是,便將長期鬧內部分裂的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徹底廢除,用這兩個宣慰司原管轄的三十九個長官司建立了銅仁等八個府,同時,還建立了一個貴州省,當時叫做貴州承宣布政使司,來管理這新成立的八個府。所以,銅仁的老人們常說:先有銅仁府,後有貴州省。
朱棣派來銅仁擔任首任知府的田載,是他當燕王時的老部下。這個北平人剛到銅仁時,一切事情都要從頭開始,自然就沒有精力和財力來修築城牆。好在銅仁山青水秀,周圍山上長滿了樹木,於是便命人砍下很多樹木,在周圍圍起了一道柵欄,用作府城的保障。
按照明朝的規定,每位知府的任期都只有兩三年,所以大家對修築城牆都不大熱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樣得過且過地一晃便過去了三十六年。
用樹木圍起來的柵欄,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更防不了手執武器的起義軍。明朝正統十四年(1451),洪江的苗民起義,一把火把銅仁圍城的柵欄和知府署的衙門燒得精打光,這才讓後任的知府們對修築城牆的事重視起來。
兩年後的景泰二年(1451),四川巴縣進士朱鑒來銅仁府任知府,開始夯土築城。新築的銅仁城的西面和南面以天然的屏障小江和錦江為界,東面和北面則沿著東山、道坳上,依山就勢,蜿蜒起伏,夯築城牆,並在城牆的東、南、西、北四面開啟了四個城門,城門上同時還修建了城樓。城周758丈,大約三里左右,面積為0.24平方千米。
古代習慣上把這次修築的圍城稱之為「老城」,把後來擴大的圍城面積、包括明朝萬曆三十年(1602)於府城之北增築的銅仁縣城(萬曆二十六年,廢除銅仁長官司,改設銅仁縣)在內,稱之為「新城」。
土築的城牆一直維持到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這一年,雲南昆陽的舉人李資坤來到銅仁府任知府。第二年,李資坤為了解決治下「城狹民稠」、「民多居郭外」的現狀,勘探了東北城外地勢寬廣平坦的地方,決定廢掉舊城增擴新城,擴大銅仁城的規模,同時,鑒於以前土築的城牆容易被雨水特別是洪水毀壞,李資坤決定這次重築的城牆改用磚石砌成。
新城規模的擴大和築城材質的改變,龐大的費用成了李資坤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這位聰明的知府,採用了一個用新開拓的地盤換取增築新城資金的辦法。這一次的擴建,由城東一帶向西增築350丈,並將東面的城牆東移到了傅家山一帶,城市面積擴大到0.6平方千米,雖然規模和質量都和以前都大不相同,但由於採取了用土地置換資金的辦法(這個辦法現在被大量效仿),卻收到了「官不苦費、民不知勞」、「興大役而事不煩、民不擾」的效果。古人評價:「自來築城,成功易而諸費約,未有如斯者。」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分守思仁道的參議劉望之,命令銅仁守備張大儒,經歷劉仲芳等再次修築銅仁城牆。這次還開啟了七個城門,除東門、北門、西門外,西面還為方便百姓挑水,加了一個便水門,而南面,由於修築了三個城門,便從上而下依次叫做正南(又叫做江宗)門、中南門和下南門。
現在的環西路那時叫做邊街,一直叫到解放後,在解放前一直都很荒涼;現在的雙江路那時叫做府前街,民國時稱縣府路;現在的逸群小學門前稱府後街,亦叫皇殿街、後水門街,而中南門這一段街道,明朝時叫做中南門街,清朝時叫做太平街、民國時叫做金華街,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改名為中山路。在廣東省中山縣新編的《孫中山志》中,它還是貴州省惟一保留下來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路名。
1943年,銅仁縣縣長孟兆麟在中南門城門兩旁各建一座碉樓,為了與中山路相對應,把中南門城門改名為「中山門」,但銅仁的老百姓還是熱衷於把中山路叫做中南門街,把中山門叫做中南門,因為它的歷史淵源太久了,而且指向性強,又好記。
中南門街東依東山,西接府台衙門,南臨錦江,過去它佔有很大的地理優勢。因為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中國的大宗貨物的運輸,都是依靠水路運輸來完成的。中南門街緊靠中南門碼頭和渡口,水運的貨物進出方便,人流量大,成了商家的首選之地。民國期間,銅仁城的老八大號和新八大號,大多聚集在中南門一帶,因此,中南門在過去最為繁華,成了銅仁城三街六巷之首。
隨便說一句,明朝嘉靖二十九年開啟的七個城門的格局,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這一年,增修了新東門、後水門兩處水門以方便百姓取水。但新修的新東門面向北方(今地區養護段處),老東門又隨之封閉了,如按面向北方取名,銅仁城便沒有了東門。於是,修城門時便不同城牆平行,而是有意向東斜了一點,使城門面朝東面。
後來,據說因為封閉了老東門,對全城的風水特別是對學子們考取功名有很大的影響,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銅仁府知府馮翥鵬採納了城內父老的建議,於第二年冬十一月初八動工,臘月十二完工,重新開啟了老東門。所以,才會有了「好個銅仁城,八門開九門」一語傳世。
梅濟鼎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時(公元1821-1850)舉人。因痛恨苛征,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10月與徐廷傑在銅仁率眾起義,攻佔銅仁府文武衙門,擊斃知府。隨即與江口劉世美,印江田宗達等相呼應,率眾再次起義。他們以反"折征"為口號,頭帶紅巾,故稱紅號軍,梅為紅號軍首領之一。紅號軍士氣旺盛,連陷松桃、思南、石阡、印江、玉屏、青溪等城鎮,並向湖南進軍,義軍民展到萬餘人。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正月,湘軍攻佔銅仁在激戰中,徐廷傑、梅濟鼎等皆英勇犧牲。 贊同0| 評論(1)
D. 明代或清代的歷史典故。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x0d清前期順、康、雍、乾四朝文字獄最酷烈,首先想到的是那兩句著名的賈禍之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記得中學歷史課本里就引證過,但這到底是誰的詩呢?略加翻檢,發現說法頗多.\x0d一種說法是:這是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字冠卿)的詩.徐駿的父親徐乾學曾任康熙朝刑部尚書,又有另一重身份,即顧炎武的外甥.雍正八年,仇家揭發徐駿詩文集內有「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等詩句,並且還將「陛下」寫成「狴下」,雍正認為這是存心誹謗,於是照大不敬律斬立決.\x0d《清稗類鈔》則記載,雍正微服出遊,在一家書店裡翻閱書籍,當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有個書生見狀順口高吟:「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雍正「旋下詔殺之」.另有記載稱,這是車鼎豐的詩句.鼎豐與弟鼎賁小飲,乾杯後把酒杯翻轉,見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樣,於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見」,鼎賁介面說「且把壺兒擱一邊」.雍正認為「壺」、「胡」同音,「壺兒」就是「胡兒」,車氏兄弟因此問斬.據史,車氏兄弟實際上是因曾靜、呂留良案而牽連被殺的.\x0d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這兩句出自徐述夔《一柱樓編年詩》.傳聞徐幼負才名,自認為是狀元的料,後來卻科舉不利,滿腹牢騷.他所建一柱樓掛紫牡丹圖,題詩曰:「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夏天曬書,風吹書頁,憤然道:「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見酒杯底兒上有萬曆年號,便說:「復杯又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擱半邊.」晚上聽到老鼠嚙咬衣服,恨得直罵:「毀我衣冠皆鼠輩,搗爾巢穴在明朝.」這些言行被舉報之後,乾隆大怒,下令將已死的徐及其子懷祖剖棺戮屍,孫子、校編詩集者被處斬,江蘇藩司等一批官員被革職.又查出沈德潛曾替徐作傳,稱贊其品行文章,並且「奪朱非正色」兩句正是沈詩《詠黑牡丹》中的句子,於是已經死掉的沈德潛也跟著倒了大霉.\x0d《東華錄》所載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上諭是官方記錄,給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時所引用的卻是另外兩句:「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上諭認為,這明顯是借「朝夕」的「朝」來指代「朝代」的「朝」,而且不說「到清都」,偏說「去清都」,不是流露出反清復明之意了么?在詩文里說說「明月」、「清風」就招來如此大禍,唐宋一干詩人詞人要慶幸自己早生了幾百年.\x0d自然,乾隆絕不會有閑功夫找一個江南老書生的詩文集來翻,正如宋公明江州題反詩,必得有個黃文炳來揭發.那麼,這個黃文炳是誰呢?《東華錄》乾隆上諭說得很清楚:「徐述夔所作逆詞,若非劉墉據實陳奏,幾至漏網.」沒錯,這個劉墉,正是被「戲說」為一代名相的劉羅鍋.\x0d有個讓人不太笑得出來的笑話說,朱可夫元帥從斯大林辦公室出來後怒氣沖沖地嘟囔:「小鬍子魔鬼!」貝利亞馬上報告,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回來問:「您說的小鬍子魔鬼是誰?」「當然是希特勒了!」朱可夫回答,於是斯大林轉頭問:「那麼,貝利亞同志,您指的又是誰呢?」乾隆也許該問問劉墉:你怎麼知道徐述夔詩里的「明朝(zhao)」是指「明朝(chao)」,而「去」是「去掉」的意思呢?
E. 明朝滅亡幾百年後,為何還有人反清復明
明朝是個很有意思的王朝,它的每一代帝王都具有鮮明的特點,隨便提一個出來,他的事跡都值得大家津津樂道。雖然其中有不少皇帝,都慘遭後世詬病,但也不影響“明粉”對整個明朝的喜愛。
筆者寫明朝歷史也有些時間了,其實不止是明朝的皇帝,如果你了解明史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明朝的官員也是個性十足。就連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的大宦官,都能得到褒貶兩種評價。
明朝確實讓人懷念,不是懷念那種封建制度,只是因為它是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在明朝滅亡幾百年後,仍然還有不少人反清復明。其實大家都知道,明朝已經滅亡這么久,清朝經過前幾代皇帝的統治,已經足以在中原站穩腳跟,就算造反也是徒勞無功。既然如此,為何大家還執著於反清復明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崇禎皇帝自縊,也是聽到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消息,覺得大勢已去,才選擇殉國。只是由於李自成個人能力問題,最後才被吳三桂和清軍聯合趕出京城。所以嚴格來說,清軍是從李自成手中搶走的明朝江山。
因此在很多人眼裡,是李自成千辛萬苦種下的莊稼,輕而易舉被清軍給拿走了。在這種情況下,誰還能服氣清朝的統治。
綜上所述,明朝滅亡百年後,大家明知幾率不大,也要反清復明,是因為明朝在大家心中,是正統王朝。大家恢復的不是明朝,而是漢族政權。
還有就是清朝入關初期,確實有很多殘忍之舉,導致大家對他們印象很差,以致反清復明的聲音持續了很長時間。當然,這裡面不排除有人表面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實則是想招搖撞騙。
F. 典故(明朝的)
紅巾起義,此起彼伏。 風起雲涌,群雄逐鹿。 明祖元璋,大展宏圖。 積草屯糧,兵勁城固。
後發制人,東盪西除。 各個擊破,降龍伏虎。 開基立業,建元洪武。 鳥盡弓藏,濫殺無辜。
錦衣橫行,如狼似虎。 生殺予奪,株連九族。 魏氏閹黨,飛揚跋扈。 一手遮天,政由己出。
招權納賄,藏垢納污。 孝子賢孫,城狐社鼠。 東廠西廠,殘民害物。 率獸食人,鷹犬塞途。
血雨腥風,道路以目。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 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李闖起兵。
均田免糧,旗幟鮮明。 轉戰千里,行蹤無定。 進退失據,險象環生。 一波三折,大功告成。
稱孤道寡,得意忘形。 追贓助餉,殺氣騰騰。 禍亂相尋,紅顏薄命。 沖冠一怒,開關降清。
腹背受敵,形格勢禁。 大順政權,短壽促命。 郡王成功,救危扶傾。 南征北戰,移師金門。
收復台灣,指揮若定。 金甌無缺,順天應人。 鄭和遠航,大張旗鼓。 宣威異域,舉世矚目。
舳艫千里,觀者如堵。 乘風破浪,風雨無阻。 飄洋過海,觀風察俗。 奇珍異寶,互通有無。
七下西洋,應付自如。 絕域殊方,心悅誠服。 霞客遠游,視險如夷。 風塵僕僕,穿荊度棘。
跋山涉水,樂此不疲。 尋幽探勝,甘之如飴。 溶洞石林,光怪陸離。 暗河伏流,有聲無跡。
溯流窮源,循名責實。 析微察異,世傳游記。
G. 明朝到底有什麼讓人留戀的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反清復明」
陳近南:讀抄過書明事理的人,大多數襲已經在清廷裡面當官了。所以我們要對抗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點的人。對付那些蠢人,就絕對不可以跟他們說真話,必須要用宗教形式來催眠他們,使他們覺得所做的事都是對的,所以「反清復明」只不過是個口號,跟「阿彌陀佛」其實是一樣的。
H. 明朝到底有什麼讓人留戀的,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反清復明」
我們都知道,正是復由於吳三桂放制清軍入關,才有了大清王朝的開始。然而,大明王朝其實並沒有就此隕落,在清朝的時候依舊有許多人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在妄圖恢復明朝的統治,然而,在清朝的強力鎮壓之下並沒有任何的進展。那麼問題來了,大明王朝究竟有什麼讓人留戀的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想要去反清復明呢?
清朝的皇帝用文學迫害他人。
滿清皇帝雖然漢文化水平很高,但這卻成了他們揣測漢人士大夫心理活動,動輒以「文字獄」迫害文人的手段。這種與漢人社會格格不入的統治方式,導致了「反清復明」運動的興起。
I. 明朝歷史典故50字
明朝的:
1、成人之美:
明朝有一人名喚謝榛,瞎了一隻眼,但他善作歌詞,所作的歌詞在民間流唱甚廣。
萬曆元年冬,謝榛到彰德,孫穆王親自接待他,飲酒暢談之餘,孫穆王便讓自已的寵姬賈氏在簾後彈唱,賈氏唱的是謝榛所作的一首竹枝詞,孫穆王見謝榛聽得十分出神,乾脆叫賈氏出來拜見,賈氏長得非常漂亮,她接著又把謝榛所作的歌詞都唱了一遍,謝榛十分高興,起來說:「夫人所唱的,不過是在下粗淺之作。我當重作幾首好詞,以備府上之需。」
次日,謝榛即奉上新詞十四首,賈氏把它們一一譜曲彈唱,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孫穆王見兩人如此投機,便在次年元旦將賈氏及一些豐厚的禮品送給謝榛。世稱孫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風度;但也反映了古時女子的卑賤,被當作禮品送來送去。
一絲不苟
明朝時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殺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鄉紳張靜齋與舉人范進相約去拜訪高要縣知縣湯奉。湯知縣置酒招待他們。席間有位老者給湯知縣送來了他與其他幾個信回教的人拼湊起來的五十斤牛肉。湯知縣一向貪贓受賄,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時也不知該不該收下這份禮。於是問張靜齋:「你是做過官的,有關禁止宰殺耕牛的事正該與你商量。剛才有幾個信奉回教的人為了開禁,送來五十斤牛肉,請求我對他們稍微寬鬆些。你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張靜齋搖頭道:「這可千萬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應當只有皇上,哪裡顧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問的劉老先生(指劉伯溫);洪武私訪到他家,正巧江南張王(指張士誠)送來一個菜壇子。、當面打開一看,是一壇金子。皇上大為惱火,第二天就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縣知縣,後來又用毒葯把他毒死了。
湯知縣見張靜齋說得頭頭是道,不由得不信,於是急忙請教該如何處置為好。張靜齋說道:「世叔可在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來,打他幾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來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並且在旁邊出一張告示,說明他們大膽妄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辦事這樣一絲不苟,那麼你陞官發財就指日可待了。」
兩袖清風
明朝時期的於謙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深得明宣宗的賞識,被破格提拔為河南、山西巡撫。盡管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卻十分儉朴。宣帝駕崩之後,太子朱祈繼位,即明英宗。英宗年少,宦官王振專攬朝政大權,他勾結宮廷內外的官僚,為所欲為。大臣們對他十分忌憚,阿諛奉承,稱他為「翁父」。於謙為人剛正不阿,秉性高潔,十分不滿王振的獨斷專行。因此,王振十分忌恨於謙。當時流行這么一種風氣,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時,都要獻上重金或禮品賄賂朝中的達官貴族,否則事情就不能順利地辦好。於謙擔任巡撫時,從外地回到京城,他的手下建議他買些土特產孝敬權貴。於謙斷然拒絕了,他甩了甩衣服的兩只寬大的袖子,說:「我就帶兩袖清風去好了。」回家之後,他寫下了《入京》這首七絕詩。詩的大意是:絹帕、蘑菇、線香本是百姓用品,現在反而成為禍害;我去朝見天子不帶任何東西,免得讓別人說閑話,議論紛紛。
清代的:
洪雲托月
烘:渲染;托:襯托。原指作畫時,雲彩以襯托月亮。比喻從側面加以點染來烘托主體或主題。出自清朝《金聖嘆批<西廂記>》:「先寫張生者,所謂畫家烘雲托月之秘法。」
日新月異
新:更新;異: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進步發展很快。出自清朝吳趼人《痛史•原敘》:「教授之術,亦采法列強,教科之書,日新月異。」
馬革裹屍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起來。形容為正義之事而戰死殺場。出自清朝黃遵憲《聶將軍歌》:「欲將馬革裹屍還,萬骨如山堆戰壘。」
蛛絲馬跡
蜘蛛的絲和馬的腳印。比喻調查探究事物根源的不很明顯的線索。出自清朝王家賁《別雅序》:「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懸崖勒馬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比喻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及時醒悟回頭。出自清朝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十六卷:「忽迷忍悟,能勒馬懸崖耳。」
一氣呵成
出自清朝文人李漁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一口氣做成。多形容寫作、繪畫等結構緊湊,氣勢流暢。現在也有用它來比喻做事因安排得很緊湊、嚴密,好像一氣到底迅速完成。
J. 明朝到底有什麼讓人留戀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要「反清復明」
因為當時明朝和清朝的傳統不是一樣的,而且就是清朝建立的時候有一些不好的手段成分,大家都知道在很多電視劇中都有一些反清復明的劇情,而那個時候對於明朝人來說就感覺像是自己的信仰被毀滅了,所以他們的想法就是要光復明朝。
清朝建立是因為當時明朝內亂,而這種做法也是屬於趁火打劫,再加上當時吳三桂是一個漢奸,他氣沉頭強,而且也引清軍入關,當時清朝建立也沒有費很大的力氣,他把李自成辛辛苦苦建立的成果拿走,很多人都非常的不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