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典故
A. 蘇軾殿試自編典故是史實嗎
活用名言成語在寫作中很常見,它收到的效果,一般顯現在作者作品的語言表達上,如使語言詼諧俏皮或者深刻犀利等。有一次,蘇軾活用成語,大放異彩,不僅使他金殿奪魁,平步青雲,決定了此後一生的命運,而且還讓當時權重名高的儒林絕學大呼「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宋仁宗嘉祐二年,蘇軾順利通過前一年的初試之後參加殿試。宋仁宗十分重視殿試,為了防止泄密,他不惜在臨考之前一兩分鍾變更考題。這次變更後的考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殿試結束閱卷時,主考官歐陽修把蘇軾的試卷誤以為是自己門生曾鞏的,怕別人懷疑他為自己的門生賜恩惠,就故意降低了這份答卷的名次,改成了第二名。蘇軾的試卷不僅歐陽修看過,其他考官也看過,都認為其主論寫得好,但卻不知此「論」中的一條論據出自何典:「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這段「史實」之所以是精華,一是它充分強調了「刑賞忠厚之至論」的「獎賞寧可失之過寬,處罰應慎行」;二是它宣揚了試卷首句就提出的「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三是它突出了「雖然不殺不足以攝於人」,但最為重要的還是「不寬不足以顯示政策的感召力」。
蘇軾金榜題名後,去拜謝歐陽修。見面後,歐陽修直接就問:「你在試卷中寫的堯帝與皋陶的爭論,出自何典?」蘇軾說自己是活用了孔融答復曹操的「想當然耳」這句話(後來「想當然耳」成了成語)。這句話出自《後漢書·孔融傳》:「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自何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孔融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含沙射影地揭露曹氏父子無德無恥。蘇軾在回答歐陽修的追問時說:「門生用堯皋之事與孔融一樣,也是『想當然耳』。」蘇軾這樣說雖然好像是僅運用了孔融的「想當然耳」這句話,其實從實質上說,他是活用了這句話的思路與做法,即從當前的需要出發,創作符合人物性格的矛盾沖突和足以說明問題的故事情節。孔融為了揭露曹丕以勝利者身份強占袁熙之妻的行為,創作了「周武王以勝利者的身份娶了失敗者紂王之妻」的故事。從周武王的人物性格出發,讓他娶妲己顯然是不可能的事,但孔融強調「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今天曹丕勝利了,他就霸佔了失敗者的妻子,那麼周公勝利後霸佔失敗者的妻子,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樣,曹操與周武王形成鮮明的對比,既揭露了曹氏父子的無德之行,又讓曹操明知被捉弄,但又「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同樣的,蘇軾活用孔融「想當然耳」的思路與做法,也是從當前的需要出發:宋仁宗出《刑賞忠厚之至論》這個題目,意在弘揚「刑賞忠厚」,這就需要有一個主張「刑賞忠厚」的聖君「出現」在論文中。因此,蘇軾塑造出堯這一聖君形象,讓他「宥之三」,與仁宗媲美,就是勢所必然了。論文中所寫的「堯皋之爭」,就是這「勢所必然」的體現。
蘇軾活用孔融的「想當然耳」,寫了嚴於執法的大法官皋陶與聖主堯的爭論,非常符合這兩位的「人物性格」之爭,十分可信。因此,這段論據未露出破綻,「騙」過了所有主考官。歐陽修得知真相後,不僅未因「受騙」而怪罪蘇軾,反而贊賞他「善讀書,能活用個例」。蘇軾給另一位恩師梅堯臣寫信,感謝知遇之恩並稟報實情。梅堯臣看信後也是贊不絕口並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慨嘆:「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文章寫到這里,我們不能不想到的一個問題:蘇軾能隨機創造出堯與皋陶爭論這樣的「史實」是偶然嗎?只要了解一下蘇軾在參加科考前所受的教育,上述問題就很容易得到答案:蘇軾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文風受《孟子》《戰國策》等著作的影響至深,特別是他父親教導他「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可以療飢,斷斷乎如葯石可以伐病」,因此他寫文章特別講究實際。他讀六經、百家之書也特別注意探討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法律諸方面的得與失。「刑賞忠厚之至論」這個命題正符合他「治國既重刑罰更應重政策的感召力」的觀點,所以他能想出堯與皋陶的這種爭論,藉助「聖人之意」表達自己「廣思慎行」的主張就不言而喻了。
運用成語,不僅要運用成語的語言,更要運用成語所隱含的「思路和做法」。這是蘇軾對成語活用的第一個貢獻。此外,蘇軾所創作的許多名句「都易於被人活用」,這應視為蘇軾對成語活用的另一貢獻。如蘇軾在《蝶戀花》中寫出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實際是活用了《離騷》中的「何所獨無芳草兮,尓何懷乎故宇」,但人們知「天涯何處無芳草」者多,知「何所獨無芳草兮,尓何懷乎故宇」者少,可見蘇軾句之深入人心。不僅如此,「天涯何處無芳草」在《蝶戀花》中原是寫「芳草已長到天邊,嘆息春天快過去了」,但今天許多人已不知其原意而只知其「天下或前方處處是佳境」這個被活用後產生的意義。由此又可知這「活用義」是多麼深入人心。再如,人們今天愛用「高處不勝寒」這一名句。如問「此名句出自何處」,許多人會答: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其實此名句是蘇軾對《論衡·道虛篇》中一段話的活用。這段話是:「項曼都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反。家問其狀,曼都曰:『去時不能自知,忽見有卧形(仙人)數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見月上下幽冥,不知東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愴。』」不僅如此,蘇軾用「高處不勝寒」本是指「欲長依明月,又懼其清寒」,但如今人們活用此句則拋開了「明月」而給「高處」派上了用場,指「妄居高位並不是什麼舒服的事」。言簡意賅,語帶諷刺,十分深刻!再如《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原是寫蘇軾「為窮盡廬山之勝」的,但今天已成為「不識人的真面目」的同義語;如果再與「只緣身在此山中」搭配,則富含哲理,耐人尋味,絕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的。
分析上述名句之所以多被人活用,起碼應與下列兩點有關:這些名句都哲理性強、耐人尋味,容易吸引人去思考並運用它;這些名句都意蘊廣、氣魄大,具有讓人再創造、賦予其新意義的廣闊空間。當然,流行在人們口頭上被人們活用的蘇軾詩句還有許多,限於篇幅就不再多舉。
B. 和蘇軾有關的成語及典故
1 和蘇軾有關的成語及典故 ⑴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⑵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⑷不合時宜 朝雲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雲:「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⑹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贊賞。歐陽修見卷子獨占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後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復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後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後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C. 關於蘇軾的故事
蘇軾的故事
1、針鋒相對
蘇軾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2、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3、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5、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6、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裡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註: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後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他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託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醜,於是怏怏地走了。
9、蘇門書香
一日,蘇洵來到後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因此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妹詩句剛吟出,父兄不禁齊聲贊好。
10、絕妙好罵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游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一夕化身人歸去,八千凡夫一點無
時隔不久,佛印雲游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麼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
D. 與蘇軾有關的典故(要有很強的文學性的,至少五個以上~)
1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2 、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4 、不合時宜 朝雲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雲: 「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6 、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贊賞。歐陽修見卷子獨占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後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復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後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後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7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8 、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 ( 按即重陽 ) 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10 、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11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
E. 蘇軾有哪些故事
1、巧罵貪官
蘇東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時,有一次微服出訪,到了處州府,在一個親戚家赴壽宴,在場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蘇東坡。酒席間,有人提議:「我們來行酒令助興,各位看怎麼樣?」
當時知府楊貴和縣令王筆也在場,二人都是貪官。王筆說:「我先來,一個朋字兩個月,一樣顏色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不知哪個月下雪。」
另一個官員接著吟道:「一個出字兩重山,一樣顏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楊貴也搖頭晃腦地吟道:「一個呂字兩個口,一樣顏色茶和酒。
不知哪張口喝茶,不知哪張口喝酒。」這時,蘇東坡吟道:「一個二字兩個一。一樣顏色龜和鱉;不知哪一個是龜,不知哪一個是鱉。」
蘇東坡剛一念完,王筆就醒悟過來:好哇,「龜」和「貴」,「鱉」和「筆」都是同音字,這不是辱罵大人楊貴和我王筆嗎?他立刻指著蘇東坡喝道:「狂徒,你膽敢罵人!」
蘇東坡說:「要說罵人,我看你們剛才吟的才是罵人。霜雪是見不得陽光的,煤炭是要燒成灰的,茶酒進肚是要變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東西,這還不是罵嗎?
而龜鱉是長壽的標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壽的。」王筆無言以對。楊貴這時才看出這位客人有來頭,詢問蘇東坡的身份後,他們心中暗暗叫苦。
2、考官出題
蘇東坡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時,在當地開課講學,培養出許多知名學子。朝廷派來一名考官,名為巡視講學,實為查看動靜。考官來到後,想把東坡的名聲壓下去。
一天清早,他對東坡說:「蘇學士名揚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滿腹文章,我要見識見識,請找幾名前來面試。」蘇東坡即刻挑了十名學生來見考官。
考官指著外面的寶塔出了上聯:寶塔尖尖,七層四面八方。結果學子們都對不出來,一個個滿面羞慚,低頭搖手。考官帶著嘲笑的口吻說:「蘇學士,這……」
蘇東坡不慌不忙地說:「他們已經對出來了,對的下聯是:玉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考官無言以對,只好自我解嘲說:「蘇學士真是名不虛傳,佩服佩服!」
3、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
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4、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
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5、痛罵和尚
一天,蘇東坡到一寺廟游覽,聽說寺里的主持和尚行為不端,心中不免厭惡。可是那主持對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卻畢恭畢敬,還死皮賴臉向蘇東坡求字。蘇東坡提筆在手。
疾書一聯:日落香殘,去掉凡心一點;火盡爐寒,來把意馬拴牢。那住持喜不自勝,將對聯懸掛於高處,許多人見了,都捧腹大笑。原來,這副對聯道出了兩個字謎,謎底是:禿驢。
F. 關於蘇軾的生平典故
1、雷州西湖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宋紹聖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
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2、程蘇結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吊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
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麼要吃素食?」
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
3、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
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
4、蘇軾煉字
蘇軾與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一人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
縱觀二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5、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
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
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
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沒,音mǎo, 「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G. 成語典故:蘇軾簡介,和蘇軾有關的成語及典故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編輯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4]。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4]。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⑵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⑷不合時宜
朝雲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雲:「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⑹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贊賞。歐陽修見卷子獨占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後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復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後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後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⑻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⑼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按即重陽)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⑽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⑾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邇)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謂長壽,後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⑿芳留玉帶
蘇軾曾在金山留玉帶鎮山,佛印回贈裙衲,成為千古佳話。
⒀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游西湖。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琴操問:「何謂湖中景?」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琴操曰:「何謂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雲。」「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如此究竟如何?」「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大悟,即日削發為尼。
⒁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東坡謫居黃州時,寫下《臨江仙—夜歸臨皋》一詞。其中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句,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相傳這首詞寫成後,當晚就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由於結尾表達了作者隱逸的想法,以致人們第二天紛紛傳說,蘇軾已將冠服掛於江邊,坐上小舟,長嘯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驚,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職,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卻發現他鼻息如雷,還沒有起床。
⒂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林下詞談》說,蘇軾在惠州時,曾命朝雲唱《蝶戀花》一詞。朝雲還沒有開始唱,就已「淚滿衣襟」。蘇軾問何故,朝雲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⒃山抹微雲秦學士
秦觀《滿庭芳》中有「山抹微雲,天粘衰草」一句,由於這首詞的風格近似柳永,所以蘇軾當面說秦觀是「學柳永作詞」,還戲稱「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陣樂》的首句。)
⒄東坡肉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這一楚鄉湖北特有的傳統名菜,素為人們所熟知,它是由蘇軾親手製作始創於黃州。蘇軾的煮食豬肉,確屬烹製得法,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東坡肉,味極鮮美。他還寫了一首《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⒅東坡湯
蘇軾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叫做東坡湯。這根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里有白菜、蘿卜、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里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後,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里,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
H. 關於蘇東坡的所有故事
蘇東坡,名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是北宋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而且書法、繪畫也很出名。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一門三傑,人稱「三蘇」。
這時,蘇東坡和大家一起舉杯飲酒,一面觀賞西湖的水光山色,心情快慰,現場賦詩:「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煙空。」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賢太守,就將此堤定名「蘇公堤」,將他親自慰蒡民工的方塊肉稱「東坡肉」。
I. 出自蘇軾的詩詞的典故小故事,請註明出處(哪首詞)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按即重陽)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邇)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謂長壽,後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游西湖。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琴操問:「何謂湖中景?」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琴操曰:「何謂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雲。」「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如此究竟如何?」「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大悟,即日削發為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東坡謫居黃州時,寫下《臨江仙—夜歸臨皋》一詞。其中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句,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相傳這首詞寫成後,當晚就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由於結尾表達了作者隱逸的想法,以致人們第二天紛紛傳說,蘇軾已將冠服掛於江邊,坐上小舟,長嘯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驚,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職,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卻發現他鼻息如雷,還沒有起床。
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林下詞談》說,蘇軾在惠州時,曾命朝雲唱《蝶戀花》一詞。朝雲還沒有開始唱,就已「淚滿衣襟」。蘇軾問何故,朝雲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東坡肉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這一楚鄉湖北特有的傳統名菜,素為人們所熟知,它是由蘇軾親手製作始創於黃州。蘇軾的煮食豬肉,確屬烹製得法,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東坡肉,味極鮮美。他還寫了一首《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東坡湯
蘇軾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叫做東坡湯。這根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里有白菜、蘿卜、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里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後,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里,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
冰肌玉骨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冰肌玉骨用來形容肌骨像冰一樣純凈,像玉一樣潤澤。
J. 類似於歐陽修提攜蘇軾典故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非常年輕,但才華已然出眾。
當時主審官便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內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容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
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
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
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意思是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