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權術典故

權術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30 08:49:09

『壹』 不學無術的典故

典故:話說霍光大將軍是漢武帝的大臣,深得漢武帝信任,在朝廷舉足輕重。漢武帝臨死前,叫畫公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內中含義是讓霍光輔佐其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斯時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是個大美人。傳說她懷孕14個月才生下劉弗陵,武帝老年得子,故將此子視如掌上明珠。武帝臨死前,決意立劉弗陵為太子,為了防止「子幼母壯」、外戚專權的局面發生,武帝借故將鉤弋夫人處死,然後託孤霍光輔佐劉弗陵。武帝死後,劉弗陵登基継位,號曰「昭帝」。昭帝去世後,霍光又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立下赫赫功勛。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在宣帝即位三年之後,某次,藉許娘娘生病之機,買通御醫,下毒害死已經懷孕的許皇後。但毒計敗露,御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實不知情,至事敗露,霍顯向他求情。霍光惶恐不安,本想告發妻子,將其惡行治罪,但以心又不忍,前思後想,最終還是把這傷天害理之事隱瞞。霍光死後,霍氏一門驕奢放縱,盡失霍家威望,其時有人向宣帝告發許妃毒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甚至密謀變政,意欲反朝,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豈料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最終滿門抄斬。 漢書《霍光傳》評論霍光的功過:「不學無術,暗於大理」,其意思是說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 後來「不學無術」這個典故來自宋代。張詠是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性格幽默。他批評宋朝宰相寇準:「寇公奇才,惜學術不足矣。」後來兩人偶遇,寇準大設酒筵,盛情邀請張詠赴宴,席散分別時,寇準親自送至郊外,向張詠施禮請教:「何以教准?」張詠想了一想,道:「《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不明白他的用意,回去忙取《霍光傳》來看,讀到「不學無術」四字時,恍然大悟,暗發大笑,說:「張公原來說我不學無術。

『貳』 求 慎思 以及 謹慎任用人 的典故

齊桓公任用管仲!
典型的慎思有謹慎任用人啊。
管仲,又名夷吾,也稱敬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庄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公元前698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管仲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不過鮑叔牙當初對齊僖公令其輔佐公子小白很不滿意,常常稱病不出,『因為他認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國君知道小白將來沒有希望繼承君位,又以為他沒有才能,才讓他輔佐小白。而管仲卻不以為然,當他了解內情後,勸導鮑叔牙說:「國內諸人因厭惡公子糾的母親,以至於不喜歡公子糾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沒有母親。將來統治齊國的,非糾即白。:公子小白雖然沒有公子糾聰明,而且還很性急,但卻有遠慮。不是我管仲,無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糾即使日後廢兄立君,也將一事無成。到時不是你鮑叔牙來安定國家,還有誰呢?」這樣,鮑叔牙聽從了管仲的意見,出來接受任命,竭力盡心侍奉小白。 不久,齊襄公與其妹魯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對此,具有政治遠見的管仲和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所以他們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設法找出路。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君的女兒,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國君。公孫無知在位僅一年有餘,齊國貴族又殺死公孫無知,一時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齊國在公孫無知死後,商議擁立新君的各派勢力中,正卿高溪勢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個大夫國氏勾結,暗中派人急去莒國請公子小白回國繼位。公子小白接信後又和鮑叔牙仔細分析國內形勢,然後向莒國借了兵車,日夜兼程回國。魯庄公知道齊國無君後,也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30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人馬過即墨30餘里,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非常沉著,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准射去,只聽哨啷一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管仲見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其實公子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里的管仲
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制衣帶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下。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裡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國君,於是公子小白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乾的人來輔佐,因此就准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鮑叔牙誠懇地對齊桓公說:臣是個平庸之輩,現在國君施惠於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國君的恩賜。若把齊國治理富強,我的能力不行,還得請管仲。齊桓公驚訝地反問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嗎?鮑叔牙回答道:「客觀地說,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蓋世,才能超眾。」齊桓公又問鮑叔牙:「管仲與你比較又如何?」鮑叔牙沉靜地指出:「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鮑叔牙進一步諫請齊桓公釋掉舊怨,化仇為友,並指出當時管仲射國君,是因為公子糾命令他乾的,現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會象忠於公子糾一樣為齊國效忠。 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於趕路。六天後才到齊國。一到齊國,沒想到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魯庄公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干涉來奪取君位。齊桓公也不示弱,雙方在乾時會戰,結果魯軍大敗,公子糾和管仲隨魯庄公敗歸魯國。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齊桓公為絕後患,遣書給魯庄公,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則齊軍將全面進攻魯國。魯庄公得知後與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認為 管仲和鮑叔牙
齊國要管仲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為了任用他為政。因為管仲的才幹世間少有,他為政的國家必然會富強稱霸。假如管仲被齊國任用,將為魯國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將屍首還給齊國。魯庄公新敗,聞齊國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沒有聽施伯的主張。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召忽為了表達對公子糾的忠誠而自殺。死之前對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可說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著建功立業,使齊國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盡其份了,你好自為之吧。」 管仲抱著「定國家,霸諸侯」的遠大理想,早已來不及了。 管仲一路恐慌,最後平安到了齊國,鮑叔牙正在齊國邊境堂阜迎接他。老友相逢,格外親切。鮑叔牙馬上命令打開囚車,去掉刑具,又讓管仲洗浴更衣,表示希望能輔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稍事休息後,管仲對鮑叔牙說:「我與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糾,既沒有輔佐他登上君位,又沒有為他死節盡忠,實在慚愧。現在又去侍奉仇人,那該讓天下人多麼恥笑呀!」鮑叔牙誠懇地對管仲說:「你是個明白人,怎麼倒說起糊塗話來。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節;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諒解。你有治國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遠大志願,如你能輔佐他,日後不難功高天下,德揚四海。」 奇策治國 尊王攘夷 作好管仲的工作後,鮑叔牙趕回臨淄,向齊桓公報告。

『叄』 古代有一個不與無知者爭論長短的典故

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即:有勢則從,無勢則去。利豐則聚,利盡則散。
有時間多讀《天下無謀之謀秘卷八書》。將社會,人性揭露的太深刻了。
《天下無謀之秘卷八書(套裝共8冊)》在古代涉及權術謀略的古籍中,挑選出八本最具有指導性和謀略價值的,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統的注釋,引經據典,讀來令人豁然開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這些書中,讀者不僅能很好地重溫歷史,更能以史為鑒,指導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場上、人際交往上更好地解決難題。
《羅織經(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撰的《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小人經"壞人哲學"》:《小人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評述小人「智慧」的專著。作者馮道可作者馮道可稱得上是官場上一個真正獨一無二的奇跡。由於作者特殊的經歷和小人視角,此書便來得有些分量,用曾國蕃的話說:「一部《小人經》,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小人經》提供給人們的只是審視小人的一個獨特的視角,至於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範小人、並最終戰勝小人,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權謀術(處世絕學)》:權謀術是應用於人際關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運用得好,權謀術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為一門藝術,令人賞心悅目,擊節贊賞。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乃至最為普通的人際交往中,權謀術其實無處不在。權謀術在我國只是一種應用技術,而很少有人從理論上系統地加以研究和總結。作為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權謀術著作,這部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懷疑的。現代作者史半山對這部書加以注釋,並附以相應歷史典故、人物簡介,並加以闡發,既充實了內容,又增強了可讀性。

『肆』 幾個歷史典故的管理啟示

施氏與孟氏
——管理都是有「背景」的
魯國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好學儒家仁義之術;另一個兒子愛好軍事。好學儒術的那個兒子,用他的儒家思想去游說齊王:齊王採納了他的意見,叫他做了兒子們的老師。愛好軍事的那個兒子到了楚國,用他的法家主張去游說楚王。楚王很高興,叫他擔任軍事長官。他們賺的錢,使家庭很快富裕起來了,他們顯赫的爵位,使親屬們也覺得榮耀異常。
施家的鄰居姓孟,也有兩個兒子,他們所學的也和施氏兄弟相同,卻總為貧窮所困擾;孟家很羨慕十分富裕的施家,因而向施家請教取得地位和富貴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把經過如實地告訴了他們。
於是,孟家好學儒術的那個兒子跑到秦國,用儒術游說秦王。秦王說:「現在各國諸侯都靠實力進行斗爭,所追求的無非是兵力、糧食而已。如果用仁義來治理我的國家,這是走向滅亡的道路。」於是,閹割了他,再把他趕走。
孟家的另一個兒子到了衛國,用權術去游說衛王。衛王說:「我們衛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對於大國我們恭敬地侍奉它,對於小國我們好好地安撫它,這才是求得安全的好辦法。如果依靠兵力和權謀,那我們的國家很快就要滅亡了。但我如果好生生地送你回去,你一定再跑到別的國家去宣傳你的主張,給我們帶來很重的禍患!」於是,便砍斷了他的腳,再把他押送回魯國。
做什麼事情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順勢者昌盛,逆勢者敗亡。學習別人的經驗時,要務必弄清:別人當時為什麼要這么做,前因後果是什麼,絕不能割斷歷史與環境。

『伍』 歷史上有關人才的典故。。像三顧茅廬。。。毛遂自薦。。。祁黃羊。。。等。。。越有名越好。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專亮 一鼓作氣—— 曹劌屬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嘗膽——勾踐

『陸』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實

1、齊桓公五拜小臣

有一次,齊桓公決定去拜訪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見到。身邊人勸阻道:「小臣是國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為國君,親自去了三次都未見到,可以不去了。」

齊桓公不高興地說:「這是什麼話!我聽說,一個普通的士人如不想陞官發財,就不會輕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見大國的國君;大國的國君如不喜好仁義,就不會輕易委屈自己去拜訪一個普通的士人。縱然老先生不想富貴是可以的,但讓我不喜好仁義,卻是不可以的。」

結果齊桓公五次去拜訪,終於見到了小臣。齊桓公正是由於具備這樣一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所以才會有不計前嫌,果斷任用管仲為相的舉動,終於成為天下霸主。

2、在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郭嘉。雖然郭嘉的年齡不大,但是卻非常有才華,這一點深得曹操的賞識。如果當初郭嘉沒有早早死去,或許他在曹操這里的地位會更加非同尋常。

郭嘉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點太放盪,不怎麼在乎小節。這一點讓一些比較在乎禮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沒事就跟曹操吐槽這事。

曹操一邊應付說自己一定會好好管教郭嘉,一邊繼續放任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守護著郭嘉,生怕他受到一點點的委屈。實在有大臣老說郭嘉,曹操還會用點小恩小惠讓大臣放過此事。

3、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表現得如飢似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佔了婺州,儒士許瑗前來見他,向他建議道:「平定天下,非收攬英雄,難以成功。」朱元璋非常激動地表示:「予(我)思英賢,有如飢渴。」

朱元璋這樣說並不誇張,只要聽說有賢人,即使在窮鄉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計請到身邊。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到了徽州,他聽說隱居家鄉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氣,便換上老百姓的衣服從連嶺前往石門山中,親臨其家,請教平定天下的大計。

朱升很受感動,向朱元璋進獻了三項良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九個字從宏觀上確定了朱元璋爭奪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

4、秦孝公用商鞅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5、齊桓公用管仲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

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此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柒』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精彩的權術斗爭故事

據史書記載,三皇五帝時,大家還都比較謙讓,都是選有賢德的內人來掌權,而且互容相都沒什麼意見。從啟繼位建立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建立了。從此以後到今天,圍繞權力之爭綿延四千年,權術之爭精彩紛呈琳琅滿目無奇不有讓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扼腕慨嘆。越是時局動盪,權術斗爭越是激烈。
夏商周的每一次改朝換代,東周春秋時,各個諸侯開始崛起,並互相垂涎。著名的吳越之爭(卧薪嘗膽),田氏代齊等。戰國時三國分晉、連橫合縱。趙高指鹿為馬,劉項楚漢相爭。漢初三傑不同下場,呂雉的更年期.......一直到現在的打老虎。太多了。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明朝的文官之爭。圍繞三楊、嚴嵩、徐階的官場斗爭。精彩之極。

『捌』 人才不被重用的典故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

嗟乎!時運不齊,鳴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注一】馮唐,西漢人,以孝聞名,文帝、景帝時得不到重用,武帝
求賢良,受人舉薦,但馮唐時已九十多歲,終因年老不得
為官。

【注二】李廣,漢武帝時明將,屢立戰功,卻未能得到封爵。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馮唐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漢文帝時年齡已經較大了,但官職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時,略有升遷,但不久被免官閑居,後來漢武帝尋求賢才,聽到人們盛贊馮唐,就召見了他,但這時馮唐已九十餘,不能復為官,這就是「馮唐易老」的故事。

馮唐青壯年正逢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時期,政治上還較清明,兩位皇帝還比較勵精圖治,但馮唐一直沒得到重用,空有滿腹經綸,難遂報國之心,直到白發皓首,也沒得到施展的機會,難怪事隔700多年王勃年紀輕輕就發出「馮唐易老」的感嘆。

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大小七十餘仗,他都參加了,而且英勇善戰,匈奴聞風喪膽,稱他為「飛將軍」。唐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千古絕唱,可謂婦孺皆知。但就是這么一位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名將,最終也不得封侯之賞,而和他同時參加對匈奴作戰的將領中,才能和聲望遠遠比不上他卻被封侯的達數十人。「飛將軍」李廣最後在一次追擊匈奴的戰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殺。全軍將士痛哭失聲,「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這就是「李廣難封」的悲劇。

「馮唐易老」和「李廣難封」這兩件史實,都發生在漢朝,都和漢武帝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關。前者是他想用馮唐而為時巳晚,後者的賞罰不明他是難辭其咎的。這兩件令人嘆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統治者壓制人才、浪費人才和用人的主觀隨意性。他們的「求賢」「訪賢」是出於「權欲」的需要,他們的「論功行賞」只不過是施展「權術」的一個虛偽口號,而「聖心好惡」才是對臣下行賞貶謫的標准。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