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
⑴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看青山,嫵媚而多姿,料想青山看我,也會是同樣的感覺。我的情懷,青山的風貌,兩者是大致相似的啊!
這句話是詩人告誡自己,要像青山一樣忘掉自己的感情,這樣才能像青山一樣寧靜祥和、嫵媚動人、超然自在、充滿青春與活力。
這句話出自辛棄疾的《賀新郎》,全文的譯文如下:
唉,我太老了!我一生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我,現在幾乎沒有了!我是白發了,但我可以嘲笑世界上所有的際遇。還有什麼能喚起我的喜悅呢?也許只有這座青山,我認為綠色的山是迷人的和豐富多彩的,當他們看著我,我想他們也會有同樣的感覺。我的心情和青山的風格是相似的。
我在東窗下喝酒,想念我的朋友們。我認為陶元明寫這首詩時,心情也一樣。南朝人酗酒,假裝高雅,追求名利,怎麼會知道酒的美呢?我不恨現在我看不見古代聖人,但他們沒有看到我狂野和大膽的姿態,只有少數人能理解我吧!
(1)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擴展閱讀:
本詞格高氣盛,體悟深刻又用語清疏,滿腔郁憤化若無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讀完全詞,這種感受殊為強烈。
作為一個性情耿介的英雄,辛棄疾寫詩也氣魄非凡,並且毫不做作。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已達到了人詩合一的境界。讀過辛詩全集的讀者,當知我此言不虛。
⑵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如何理解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於自然,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詞人藉此告誡自已要像青山那樣忘乎情感,才會跟青山一樣寧靜祥和、嫵媚動人、超然灑脫、充滿青春的活力。
(2)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擴展閱讀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⑶ 一個朋友對我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這句話是想跟我表達什麼意思
他很喜歡你,就像在人海中,你就像一顆星星在閃著光,而他自己在你眼中就是那樣的平凡!
《賀新郎》辛棄疾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彷彿淵明思親友之意雲。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釋意:
唉,我已經太老了!我平生的好友都相繼離我而去,現在沒有幾個了!我已經白發蒼蒼,對人世間的種種際遇都能一笑了之了。現在,還有什麼能夠引起我的歡喜?也許只有這青山吧。我看青山,嫵媚而多姿,料想青山看我,也會是同樣的感覺。我的情懷,青山的風貌,兩者是大致相似的啊!
我在東窗下飲酒,又思念著朋友,料想陶淵明當年寫就《停雲》詩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心情吧。古時南朝那些用狂飲來故作風雅,求取功名的人,又怎知這飲酒的妙處呢?我如今不恨自己見不到古時那些賢者,而是恨他們見不到我的疏狂豪放之態。當世能理解我的,也只有寥寥幾個人了!
(3)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擴展閱讀
這句出現在辛棄疾詞作中的話,最先說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述而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這樣的——
哎呀,我老啦!
有意思的是,辛棄疾只引用了半句,完整的原文如下: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引文而不引全,並非辛棄疾斷章取義,原因有二點:
一方面,詞作受篇幅所限,雖然孔老人家說的話已經足夠言簡意賅,但仍然沒有辦法在一首短短的詞作中照單全收。
另一方面,略去了後半句,認真說來,可以說是辛棄疾有意為之。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不妨回到這句引文,孔子先是感嘆自己老了,後面則給出了此一事實的證據——他已經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
有網友評價孔子的這句說,非常精簡——
「不要想多了,孔子只是說自己失眠而已。」
好吧,這樣的解讀合情合理,實在讓人找不到可以反駁的理由,問題是此種解讀只看到了文字所述說的事實,卻沒有去好好思考這事實究竟意味著什麼。
周公即周武王的弟弟,魯國國君的始祖,也是孔子平生最為敬佩的古代聖人,將孔子說自己很長時間沒有夢到這位古聖前推,便能輕易得出另外一個事實——
曾經,孔子是能夠經常夢到周公的。
如此,周公便成為一個帶有極強象徵色彩的符號,那是孔子不分白天黑夜追隨效仿的對象。
明白了這一點,便不難發現孔子說自己老了,不復夢見周公,可能的含義有二:
感嘆自己的人生在退步,沒有年輕時那麼望聖若渴。
感嘆世界在變化——當然是不好的變化——禮崩樂壞,大道不行,世界正在離周公越來越遠。
如此,孔子的問題不是失眠,而是失落。
無疑,這種失落,正是辛棄疾在詞作中首先想要表達的,也是整首詞作不可或缺的沉鬱底色。
從這一點上來看,周公成為孔子的象徵符號,而孔子,顯然,成為了辛棄疾的象徵符號。
也因此,「我見青山多嫵媚」這一句,其中的幾多嘆息,幾多無奈,幾多放下,明白的人,自然會懂。
⑷ 我見青山多嫵媚是什麼意思
一、釋義
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
二、出處
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賀新專郎·甚矣吾衰矣》屬。
三、原詞選段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四、選段釋義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遊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麼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4)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擴展閱讀:
作者在鉛山瓢泉閑居期間,修建停雲堂,此詞借題詠抒感。首句以孔子語入詞,別具一格。孔子哀嘆年老猶不能實現用世的政治理想,詞人也有同樣的心境。以下嘆故交零落,白發愁生,萬事無能如意,只得付之一笑,一連串的宣洩噴涌而出,足見心情的悲涼。
好在停雲堂依山而建,還能得到些許慰藉。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將青山引為知交,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卻也反映出身心孤獨的實質,與上文「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對讀,使人為之悵然。
⑸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什麼意思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
【出處節選】《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宋·辛棄疾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白話譯文】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遊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麼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5)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擴展閱讀
1、《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已四年。是為瓢泉新居的「停雲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雲」,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後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2、《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詩詞鑒賞
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詞,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於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東期思渡瓢泉旁築了新居,其中有「停雲堂」,即取陶淵明《停雲》詩意。
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雲》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里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據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賀新郎》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讀者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於孔子等,都算在內。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於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
⑹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什麼意思 在詩中應該怎麼理解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這是本詞的一個名句.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詩人的心事吧.這是中國古代詩人常用的逃避現實的法門: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於是否真能由此超脫,答案只有詩人自己知道.
⑺ 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什麼意思
「我見青山多嫵媚復,料青山見我應制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這是本詞的一個名句。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詩人的心事吧。這是中國古代詩人常用的逃避現實的法門: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於是否真能由此超脫,答案只有詩人自己知道。
請採納~
⑻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
該句語出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詞《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全詞在一個個典故的層疊中抒發了詞人昂揚激越的豪放情懷,表達了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
全詞原文如下: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白話文釋義: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遊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麼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雲》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雲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注釋:賀新郎:後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准。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
停雲:停雲堂,在瓢泉別墅。甚矣吾衰矣: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藉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問何物、能令公喜:還有什麼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嫵媚:瀟灑多姿。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雲》詩就,自得之意。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
(8)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此詞約作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已四年。是為瓢泉新居的「停雲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雲」,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後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我衰老的很厲害了!很久沒有再夢見周公了!
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里「只今餘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
接著「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於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
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裡的主體意識,易於感染讀者。
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雲》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里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里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於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⑼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什麼意思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1、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2、全文及譯文如下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彷彿淵明思親友之意雲。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譯文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遊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麼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雲》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雲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9)我見青山多嫵媚寓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此詞約作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已四年。
2、是為瓢泉新居的「停雲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雲」,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後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3、鑒賞
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嘆的是其道不行;那麼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
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里「只今餘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接著「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喜」等典故。
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於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
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裡的主體意識,易於感染讀者。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⑽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什麼意思
賀新郎 ·辛棄疾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歷城)人。這樣短短的一句話絕不足以做辛棄疾的人生履歷。我個人以為,在中國古代眾多詩家學者中,他的一生最為轟轟烈烈。從小生活在金兵佔領區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國恥的教育,也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會苦難。他痛恨戰爭,卻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參戰來尋求民族爭端的解決。身形魁偉的他在戰場上驍勇披靡,卻受到了小人的排擠,不得重用。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就像當年的放翁一樣,有志不能伸。幸而,辛棄疾不是個只曉沖鋒陷陣的武夫,上天剝奪了他成就功業的機會,卻開辟了另一個天地任他揮灑。手握巨筆的他照樣呼風喚雨,塗抹人生。
提起辛詞,似乎總有「掉書袋」的嫌疑。其實,那也需要有「書袋」可掉,這正體現了幼安學識廣博,且能融會貫通,因此才能駕馭眾多生僻的典故。而且,這一評價並不能涵蓋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樂》,一派田園風光,其意趣之妙已超過陶潛,頗近天真了。所以說,稼軒詞不拘一格,絕不至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賀新郎》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辛棄疾與生俱來的卓絕文筆。
「甚矣吾衰矣!」若單看這幾個字,則不免以為是老者意氣衰竭之言,以此做為全詞開頭,似乎下文要一嘆到底了。可是,這是辛棄疾的風格嗎?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豈能出此絕望之語?下面幾句話給出了原因。「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原來如此,作者感嘆的不是自己的日漸老去,而是知交漸少的境遇和落落無為的半生坎坷。為何缺少共飲的知己,只因自己太過激烈,活得太認真,對朋友難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處處受到壓制,甚至不得馳騁疆場,報國建功,難道這樣錯了嗎?作者在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審視和盤詰。仔細讀來,這種悲觀是詩人的悲觀,這種寂寞卻是英雄的寂寞。壯士暮年,想起早年懷才不遇的處境,不能不扼腕嘆息,悲從中來。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過往,人生數十載匆匆若夢,歷史已不可能再改寫。該用何種態度去面對,詩人給了我們答案:「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前半生的缺憾已無法彌補,只能無可奈何任白發空垂,愁思暗懸。事實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無濟於事,又何必對此做過多無謂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間萬事」。這是詩人自解之語,我們讀後卻更覺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詩人經年不散的愁緒又從何而來呢?所以,這個自我安慰並不成功,詩人自己也非常清楚,「問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壯歲荊旗擁萬夫」的年輕氣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聲」的征戰年華,還有什麼能讓作者感到由衷的快樂?恐怕不可能了罷,作者也在思索著。於是,他找到了一個暫時的替代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這是本詞的一個名句。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詩人的心事吧。這是中國古代詩人常用的逃避現實的法門: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於是否真能由此超脫,答案只有詩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既然沙場點兵的夢想已成泡影,那麼,乾脆安心於另一種生活吧。像陶淵明一樣,飲酒賞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覺中便已意至詩成,這樣的生活該有多麼愜意。想至此,詩人似已擺脫功名拘束。回想前半生的憤懣,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顧皓首窮兵,豪氣干雲,豈不知自己並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飲「濁醪」,何知「妙理」?詩文到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灑脫,醉得與生俱來的豪雄之氣沖溢而出,「回首叫、雲飛風起。」多麼輕松的一筆,卻也寫出了無比豁達的心胸。由這一句起詩的意境大為開闊,詩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轉為沉靜,再轉為高蹈的靈魂歷險,從此,再不受凡俗的羈絆和誘惑。我行我路,我寫我心,便似莊子所說的大自由狀態。此時,作者思緒紛飛,翩然不絕。興之所至,喊出這樣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狂得至極,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鋪墊,詩人寫出這句話便似水到渠成。更何況,這句話才更接近辛棄疾的性格。只有襟懷磊落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坦盪不羈的句子,這並非小看古人,只為抒發自己的情懷於萬一。黃庭堅在〈〈定風波〉〉中曾寫過這樣的句子:「戲馬台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相比之下,山谷詩中更多的是對古人的追慕,而稼軒則多了一份對自我的肯定。二者皆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寫出這樣的感受,詩人的心情已平復了很多,「交遊零落」之惆悵頓減,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夠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麼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際遇的一種,若能及時自我開解,也就無所謂寂寞了。
本詞格高氣盛,體悟深刻又用語清疏,滿腔郁憤化若無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讀完全詞,這種感受殊為強烈。作為一個性情耿介的英雄,辛棄疾寫詩也氣魄非凡,並且毫不做作。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已達到了人詩合一的境界。讀過辛詩全集的讀者,當知我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