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愚人典故

愚人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30 08:01:30

① 與愚人食鹽意思近似的成語,本義,比喻義,典故(出處)

笨人吃餅
在佛教文學作品《百句譬喻經》中有這樣兩則故事:一則是「愚人吃鹽」,講的是從前有個愚人,到別人家做客,吃菜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後,給他加了一點鹽,他吃了後便覺得味道很美。而後他想,味道好是因為有鹽,加了那麼一點點鹽就那麼好吃,多加一點豈不更好吃了嗎?於是,他就大吃起鹽來,其結果是又苦又澀。另一則是「笨人吃餅」,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肚子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他覺得沒有飽,又一連吃了五個,還是沒有飽,於是,便吃第七個餅子,剛吃到一半,便覺得飽了。這個人非常後悔,心想;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都浪費了。如果早知道吃這半個餅子就會飽,我先吃這半個就好了。
當然,這兩則故事都是笑話,今人是不會再有此愚笨之舉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哲理卻永遠給人以啟迪。這兩個故事的主人翁都犯有同樣一個錯誤,即形而上學。具體地說,「愚人吃鹽」是不懂人食用鹽是要適量的,一定數量的鹽會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過了量,就會轉變為又苦又澀了。「笨人吃餅」雖然和「愚人」吃鹽不同,但也是不懂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他吃餅吃飽了。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餅的量的積累過程,吃飽了不僅是最後那半個餅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餅子的作用,最後的那半個餅子只不過是由量變到質變發生轉化的關節點。他不懂得這一點,就像「愚人吃鹽」一樣,只是看到了質變和量變的某一方面,割裂了兩者辯證關系。他們一個只強調和看到了量變看不到質變;另一個只意識到了質變而沒看到量變,都是割裂了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形而上學。這種思維方法在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危害是極大的。
我們在日常工作如此,只有把每天的工作干好,將工作責任落實到位,這樣一來工作才會卓有成效,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個良好工作習慣,工作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早睡早起,戒煙戒酒、保持一個良好心態,只有這樣、才會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同樣如此,每天堅持學習,長期堅持下去,知識得到不斷積累更新,從而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文化,對工作才會有一定的幫助和促進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們在工作之餘仍然如此,每天堅持運動,會促進身體健康循環,身體新陳代謝功能得到增強,體質也明顯增強,身體健康指數會更加達標,因此運動對人體健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② 愚人的相關典故

【原文】1、唐 李賢 注釋《後漢書》引《闕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父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俛而掩口,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賈之言,豎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彌謹。」
2、《藝文類聚》卷六:「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齋七日,端冕玄服以發寶,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與瓦甓不殊。」
3、《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從前有一個富有的人,舉止行為大方得體,人也敦厚聰敏,方圓幾十里的人,對他都很稱贊,也很仰慕。有個愚人看到大家如此,就認這個富人作哥哥。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有錢,在急需的時候,可以借用,才稱他為兄。看到別人向這位富人討債時,就說:「他不是我的哥哥。」
別人問他:「你這個人,為什麼一會兒要叫他為哥哥?一會兒又不承認他是你哥哥?」
愚人回答說:「我是想要得到他的錢財,才認他作哥哥的,其實又不是真的想認他作哥哥;當他一身債務時,我當然不會認他作哥哥了。」凡聽到這話的人,都覺得愚昧可笑。
這個故事比喻∶有人利用佛法作為他們的教法,卻不是真心信奉,到旁人勸他應依所說的去做時,他們則不肯實行,還說:「為了名利,我們引用佛的語言,至於化導眾生,就不用去做了,這有什麼修行的?」這樣的所為,如同「認人為兄」故事一樣的可笑。 在偉特(Waite)版本中,愚人穿著色彩斑斕的服裝,無視前方的懸崖,昂首闊步向前行。他腳邊的小白狗正狂吠著,似乎在提醒他要懸崖勒馬(又好像在跟他一同起舞?)無論如何,愚人仍舊保持著歡欣的神色,望向遙遠的天空而非眼前的懸崖,好像懸崖下會有個天使托住他似的。事實上,在某些版本的塔羅牌中,伴隨愚人的是貓甚至鱷魚,不管是什麼,這些動物都象徵著本能。動物憑本能行事,愚人也是。愚人左手持著一朵白玫瑰(在Universal Tarot版本中,是紅玫瑰),白色象徵純潔,玫瑰象徵熱情。他的右手則輕輕拿著一根杖,包袱即系於其上。那根杖可不是普通的杖,它是一根權杖,象徵力量。請注意他拿杖的方式是如此漫不經心,迥異於魔術師的緊緊握住,而與世界牌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世界牌是旅程圓滿的達成,牌中人物才自在地拿著權杖跳舞,但除了愚人,有誰會拿一根魔法權杖來掛包袱呢?愚人的包袱里裝的是他的經驗,所以他也不是完全的愚蠢,只是不被經驗所控制。他頭上的桂冠即明顯代表成功的可能。至於包袱上的圖案意義至今有些爭議,有人說是鳥,象徵愚人牌本身所屬的風元素(註:愚人牌屬於風元素是「金色曙光「系統的說法)﹔ Paul Foster Case在《The Tarot》一書中則說是老鷹﹔Rachel Pollack在《Seventy-Eight Degrees of Wisdom》一書中也說是老鷹的頭,象徵本能與向上提升的靈魂。遠方的山脈象徵他前方未知的旅程,白色的太陽自始至終都目睹著愚人的一舉一動──他從哪裡來?他往何處去?他又如何回來?
偉特說,愚人是追尋經驗的靈魂。愚人是一張很特殊的牌,它的編號是0,其實是沒有編號,它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偉特本人將它放在世界牌之前,不過,也許因為愚人象徵旅程的開始,一般人都習慣將它放在第一張。另外,愚人本身可以當作空白牌來使用,它包含著無限的可能,正如同它的編號0,愚人可以是完整的圓,也可以是零──什麼都沒有。它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壞,它同時包含著兩種可能。愚人牌如果象徵一個人,那麼這個人是漂泊不定,居無定所的。他(她)無憂無慮,因單純而大膽,因天真而無畏,也許有些沖動,憑感覺行事,從不事先計劃。外人看他瘋瘋癲癲孩子氣,不遵守世俗規范,又什麼話都聽不進。不過,他心中明白他在做什麼。他是個活在當下的樂觀主義者。愚人牌還可以表示旅行 ,特別是漫無目的、未經詳細計劃的旅行。也代表搬家,轉學,一個大膽的行動,進入全新的環境。也許當事人會把事情看得太簡單,沒有經過計劃,但我們不能說這是好或是壞,如同前面所提,它同時包含兩種可能,只能說是潛力無窮。
逆位的愚人比正位更加漂泊不定,不守規矩,粗心大意,過於冒失的計劃,魯莽,瘋狂,也可能代表缺席,因為圖畫逆過來看,愚人會直接頭下腳上栽下去﹔另一派說法是當事人無法聽從內心本能行事,過度小心,錯失良機。若將愚人視為空白牌,則正逆位沒有差別。
註:愚人這張牌本身就代表著不確定性,所以也是最難解釋的牌之一。在解牌過程中出現了愚人牌,解牌者要特別留意它所代表的深層涵意。

③ 愚人節的典故

每年的4月1號是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是美國的傳統節日。

愚人節:4月1日

愚人節,顧名思義便愚弄人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4月1號。在愚人節這天里,大家可以相互欺騙,不但不怕被懲罰,反而以能騙取人們相信而的為榮。對於愚人節為什麼定為每天的4月1號和其的由來,有著非常有趣的典故。

先來了解愚人節是什麼意思。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時間在每年4月1號,本來是西方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里,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歡悅節 (Holi,到3月31日為止)有相似之處。在時間的選擇,看來與「春分」(3月21日)有關。在這期間天氣常常突然變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類。對於愚人節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

愚人節是幾月幾號的由來

對於愚人節的由來可謂眾說紛紛,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而且這故事也很有趣。在1564年,法國因為首先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目前通用的公歷),以1月1號為一年之始。但這個改革遭到很多守舊的人反對,仍然依照舊歷的4月1日這一天慶祝新年,送禮物。而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於是聰明滑稽的人也在4月1號(即後來演變成為愚人節)就給他們送假禮品,並且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從此人們在4月1號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所以愚人節是4月1號由此典故而來。

在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而愚人節在剛開始的時候,由於人們非常的喜歡,而在互開玩笑的尺度非常之大,也給社會帶來不少的混亂。這可以從起初美國的愚人節得知。

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隨便造謠驚人等消息,而且不負任何的道德和法律責任,因為政府和司法部門不會追究。相反,以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而引以為榮。因此這種做法給避免不了社會帶來不少混亂,被欺騙的人,還是會感到非常的不滿。到了現在,人們在愚人節4月1號節日期間作騙程度經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一些即使讓人受騙後也不會受到損失,這樣大家彼此一笑而達到輕松歡樂目的。

無獨有偶,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愚人節的節日,例如,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號)和印度的歡悅節(Holi,到3月31號為止)。而在我們中國的時間剛好與「春分」(3月21號)相近。因為在這期間天氣常常突然變化,好像是大自然也在和人類開玩笑一樣。

④ 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愚人節的來歷或典故

父親節
們在慶祝母親節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父親的功績。1909年就開始有入建議確定父親節。據說第一個提出這種建議的是華盛頓的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准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於是給當地一家教士協會寫信,建議把6 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該協會將建議提交會員討論,獲得了通過。1910年6 月,人們便在此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則佩戴紅玫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是開始時父親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為父親節的象徵,有的地方則用襯有一片綠葉的白丁香作為父親節的象徵。直到1934年6月,美國國會才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後來,全世界有二十多個國家通過教堂儀式、送卡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每年全美國要在五千六百萬令人尊敬的父親們身上花去十多億美元禮品費,但在禮品的種類上除了領帶和雪茄煙外其它東西很少。很多人認為給父親買禮物最難。其實有很多有趣的、合適的禮物是會令父親們開心的

母親節
最早是古早古早的希臘人,為了榮耀希臘諸神之母 ~Rhea而開始的節慶。

英國母親節的發展 十七世紀英格蘭,為表達對英國母親們的敬意,乃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Mothering Sunday」,人們在這一天回家探視雙親,並致禮表示敬意。(註:四旬齋是指復活節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當時,有許多的窮人必須在有錢人家裡幫討生活,而被迫離家寄宿在主人家裡,在Mothering Sunday這一天,主人們會放他們假,並鼓勵他們返家與媽媽團聚。為增加歡樂氣氛,也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蛋糕稱為-mothering cake。

隨著基督神在歐洲的擴散,這個節日轉為對「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達人們對賦予他們生命、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謝。從此,教會的儀式便與母親節的慶祝活動相結合,以同時傳達人們對母親與教會的感念。

美國母親節的發展 在美國,最早關於母親節的記載是1872年由茱麗雅(Julia Ward Howe即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的作者)所提出的,她建議將這一天獻給「和平」,並在波斯頓等地舉行母親節的集會。

1907年,費城的安娜(Ana Jarvis)為了發起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而活動。她說服了她母親所屬的、位於西維琴尼亞州的教會,在她母親逝世二周年的忌日~即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隔年,費城人也開始在同一天慶祝母親節。

之後,安娜和支持者們開始寫信給部長、企業家和政治家,要求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他們很成功的被接受了,因為1911年時,幾乎所有的州都已開始慶祝母親節了。威爾生總統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亦於1914年發表官方聲言,讓母親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就是每年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這一天。

情人節
情人節是一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正如中國人現在用
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
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
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
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
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
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
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
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
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
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愚人節
每年4月1日是愚人節,又叫萬愚節。該節日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目前通用的陽歷),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歷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

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黃水仙,是愚人節的象徵,過此節時,人們通常用水仙花和雛菊裝飾房間,並組織家庭舞會。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