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運用典故的作用

運用典故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0-12-29 23:02:08

『壹』 行路難賞析詩中運用兩個典故有什麼作用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貳』 詩歌中應用典故的作用

以典入詩 別有意趣——古詩詞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願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可避免一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想和思索的餘地。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一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一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准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中的《後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里是借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

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一下最後用的廉頗的典故。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後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於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藉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如:

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里駁」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後殺牛作炙,後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造一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彷彿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後回歸時的感受。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構嚴謹。在增加詩歌內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們來說詩詞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藉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後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一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於垓下設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還可背水一戰!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撥劍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無腆顏偷生,博得女詞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這就是把歷史故事濃縮化為詩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頌揚了項羽不苟活的崇高氣節,從側面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

再如孟浩然《過故人庄》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雞黍」即為用典。語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章」,說子路隨孔子出行楚國而落了後,遇見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詢問,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殺雞為黍而食之」。後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孟浩然借這個典故寫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貼切。

另一種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詩句,也叫用句。也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最後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原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孫洙亦在《何滿子·秋怨》里用過:「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歐陽修《減字花木蘭》中「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種是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李白著名的《行路難》其一中之名句:「拔劍四顧心茫然!」實是化自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六中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便是有名的模仿詩句之水平過於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為著名的《將進酒》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仍化自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中「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以上兩例則可明顯看出詩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說蘇子最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用典之處便頗多。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乃用太白詩《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之意; 「千里共嬋娟」句,謝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此處還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變化,不含原賦愁苦頹喪之意味。

用典既要師其意,又要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方為佳境。上述兩例正是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上堂課我們了解了古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今天我們把用典的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看,用典的手法還可以分為若干類,這里只談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四類,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種手法。
用典是用詞問題。在組詞成句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有時不是直接使用詞,而是使用古書中記載過的古人的事跡或語言,使讀者由於這些材料的啟示發生聯想,因而體會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用典。在古書中使用典故是經常有的,在現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這種辦法。但是詩詞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在現代詩人寫的舊體詩詞中,有時還出現這種表達的方式,因為在詩詞中適當地用典,有時還很有必要。在詩詞這種特殊文體中用典的好處。1、詩詞的語言是最精煉的,要用最少的字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詞,說少了可能不達意;說多了,可能羅唆。況且詩詞的字數有限,不容多說。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讀者聯想,就可以節省語言做到精煉。2、詩詞「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要含蓄,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這樣。3、詩詞的語言要說得具體,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數是古人的事跡,往往是具體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下邊通過一些具體的詩詞,進一步談談用典的好處。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第二句是說:切不可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在勝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敵人講「義氣」,把行將滅亡的敵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機會,有朝一日卷土重來,使革命遭到失敗。如果不用典故,把這樣復雜的內容裝在七個字里,是非常困難的。何況還要押韻,還要對仗,還要講平仄,還要形象具體不抽象,更增加了難度。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讀者立刻想起了楚漢爭霸的時候,當年項羽在鴻門宴上,只顧「仁義」的虛名而輕易放走劉邦,後來劉邦又養精蓄銳,卷土重來,使項羽身敗名裂,遺恨千古。再同當前的形勢對比,對毛主席的觀點就不能不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這樣只用了七個字,不但內容上說服力強,並且語言自然,平仄、對仗、押韻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就是用典的功效。在古人的詩詞中善於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講到的胡世將《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 眼看中原淪於敵手,哪裡有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當年范仲淹、韓琦曾主持陝西邊防,西夏不敢騷擾。當時《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再看「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的典故,告訴人們歷史上收復陝西一帶有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關中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可敵百人。還用了「拜將台」「懷賢閣」的典故,以「台欹」、「閣杳」這些歷史實物的破壞,表達了對當時朝廷輕視和糟蹋人材憤怒。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覓封侯」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以上談了一些在詩詞中使用典故的積極意義。但必須指出典故不能濫用,要用得適當。一般說有以下兩種濫用的情況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話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這些典故不起積極作用,反而使詩意晦澀。讀者只看到這些典故在對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觀,而不能通過這些典故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一些詩人因為古書讀得多,材料記得熟,下筆時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因此容易產生濫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難免。例如李商隱的詩,毛主席和魯迅先生都很喜歡。魯迅先生說「玉豁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時指出他「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錦瑟》一首: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中間兩聯全用典故,這些典故本身並不難理解,但是通過這些典故所表達的事實和思想感情是什麼,古今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戀愛詩,有人說是詠物,有人說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對這首詩贊賞,也有的人把這首詩說得一無是處。例如黃子雲說「『庄生曉夢』二語,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後世之人。」這些攻擊的話不免過火,但是《錦瑟》這首詩用典太多,以致使讀者不得要領,這是導致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李商隱詩的一大缺點。現在人寫詩絕不應該學習這樣用典。2、用典生僻,使讀者不懂或誤解。古代有些詩人,對歷史典故的知識面廣。在他寫詩詞的時候有時只考慮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華美,卻忽略了讀者的接受能力。例如蘇軾的詩詞用典較多,其中有的是比較生僻的,如: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其中「玉樓」和「銀海」對仗工整,字面美觀。但這兩個詞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註解,不翻詞書,即使知識面較廣,對古典文學有一定修養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來「玉樓」是肩項骨,「銀海」是眼睛,出於道家的書和醫書,一般人是不會翻閱這些書的。這樣的用典未免和讀者為難。現在不應該這樣做。再如辛棄疾的詞,以憂國、熱情、豪邁、新穎見稱,但好用典是他的缺點。尤其有時用僻典,對理解他的詞不利。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為了和「五十弦」對仗,用了「八百里」。「八百里分麾下炙」很能使人誤解為在八百里的行軍中把烤肉分給麾下。原來「八百里」是「八百里駁」的簡稱,是一種貴重的牛,見《世說新語·汰侈》。這句是說把貴重的牛殺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給麾下。這一個典故在一般詞書象《辭源)》《辭海》等是查不到的。這樣的用典更不該學習。現代的許多讀者,不明了尋常的典故,這是因為現代人對古文的學習得太少,對一些應該熟悉的典故都不知道了。這倒不是寫詩填詞者炫耀博學,故意使用僻典藉以嚇人。現代人寫古詩,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爛,而是根本沒有典故,有不知道典故為何物,這是我們現代人的一大悲哀。矯枉過正,我想,我們寫詩填詞,不妨多用些典故,恢復對古文學習的重視,這有利於我們傳承傳統文化。
淺談詩詞中的用典技術
————《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用典分析
內容摘要:同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蘇軾和辛棄疾,他們的詩詞有同也有異,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用典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就《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用典進行分析。
關鍵詞:用典 蘇軾 辛棄疾

宋詞風格的兩大派別:婉約和豪放。婉約的婉轉纏綿、含蓄蘊藉,如本單元的柳永的《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豪放的氣勢雄放,開闊雄渾,代表詞人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和豪放派他們有不同之處,那麼豪放派中不同詞人的作品也會有不同之處的。所以我在安排教學時把蘇辛的詞放在一起來對比賞析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在對比閱讀之前,教師先對作者和寫作背景作了一定的介紹,然後讓學生自主閱讀,分析兩者之間的區別,再小組討論,最後每組把討論的結果公布出來,師生共議。因為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歷有了一定的了解,對詞的內容很好把握。所以要求講完,學生很快進入狀態,一會兒沉思,一會兒會心微笑,用筆不停的在本子上寫,小組熱烈討論,最後一個環節,每組代表發言,有位學生回答二者都有用典之處,蘇詞中寫到公瑾,辛詞中寫到的孫仲謀、寄奴、劉義隆、廉頗都是用典。話音剛落,就有同學反對,同學的意見很難達到統一。所以我 覺得 有必要重申一下「什麼是用典」。典故就是出於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①加大了詞的容量,豐富了詞的內容。因為典故中已包含了前人創作的思想和形象,所以在詞中用典常可用少量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起到以少勝多的作用。蘇軾站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赤壁前想到了古戰場「赤壁」,在這里,曾有多少英雄豪傑施展謀略,想到自己年近半百,仍功成未就,而當年「赤壁之戰」時周瑜才三十幾歲,就戰功累累。於是寫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這只是他有感而發。並不是用典,用典是用簡單的詞語來代替歷史故事。
蘇軾的詞中也很少用典。而辛棄疾不同,辛棄疾的詞中大量用典,用典是有原因的 ,不能隨便使用。辛棄疾南歸之後,不但沒有受到朝廷應有的重用,反而屢遭猜忌和打擊,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辛棄疾也曾多次奔走呼號於統治者之間,以恢復中原、拯救中原父老為己任,一上孝宗《美芹十論》,再上丞相《九議》陳清利弊,分析形勢,力主恢復。然而他所得到的,是南宋統治者和權臣們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擊:「平生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辛棄疾《論盜賊札子》)正如徐釚《詞苑叢談》所說:「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於詞。」正是:「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閑愁極。怕流鶯柳燕,得知消息。」因此,詩人不得不把滿腔的救國壯志,鬱勃深情,藉助於各類典故,曲折隱晦地表現在詞作之中,或托古諷今,或借古喻今,或痛斥權臣奸佞,或用以自況,全部都蘊含著作者的愛與憎,好與惡,用典,已經成為他含蓄委婉、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的必要手段,是作者在社會情況下以詞為「陶寫之具」的必然產物。
由於作者確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用典貼切而精妙,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辛棄疾長於用典,精於用典,是和他本人的文學造詣分不開的。近人鄧廣銘說他「特別是在閑居上饒、鉛山期內,架書甚多,可以經常地出則『搜羅萬象』,入則『馳騁百家』,胸中遂也貯有萬卷之富。」和他同期的愛國詩人陸游也說他「千篇昌谷詩滿囊,萬卷鄴侯書插架」,看來辛棄疾確實學有五車之富。但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到底用了幾個典故,爭論不一。
辛棄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下臨長江天塹,拔地而起,登臨縱目,滿眼風光,想到了曾在京口建都的孫仲謀、「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然而,現今這樣的英雄難再尋覓。我覺得這和蘇軾想到了周瑜的用法是一樣的,只是有感而發。不能算作用典。
而寫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才是真正的用典。借用了「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元嘉年間,派王玄謨出兵北伐,也想學漢代名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封山而還,但由於准備不足,草草出兵,結果大敗而歸,北魏大將乘勝追擊,兵臨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懼」的典故,警告企圖草率北伐的宰相韓侂胄,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而辛棄疾被閑置了二十年,本以為這回有機會施展抱負,但他的主張並沒有被採納,此時的他壯志難酬,雖然年歲老矣,但雪恥復國的願望仍然強烈,所以,這里他借用了「廉頗」的典故,說明自己仍然可以為國效力。
古詩詞中的用典比比皆是,如陸游的《 鄰水延福寺早行》中的「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句的「化蝶」、杜牧的《金谷園》詩:「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岑參的《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其中「陽春一曲和皆難」的「陽春」兩字,等等,都是用典。②
注釋:①《詩學概要》何達安著作商務印書館民國27年7月初版
②《宋詞三百首》沈家莊編 灕江出版社2004出版

『叄』 江城子密州出獵運用典故,分別有什麼作用

宋代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詞中,作者用了「親射虎;遣馮唐;射天狼「這三個典故。

1、親射虎

典故出處:

出自《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

作用:

勾勒了一個英武豪邁,氣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發了渴望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

2、遣馮唐

典故出處:

《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欺眾。後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少了六個首級),被削職。

經馮唐代為辨白後,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聖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雲中郡太守。

作用:

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意思是說,什麼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免魏尚那樣起用自己。運用典故,使表達委婉含蓄。

3、射天狼

典故出處:

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

作用:

直抒胸臆,抒發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統一掃而光。

(3)運用典故的作用擴展閱讀:

原詩:

《江城子·密州出獵》宋代: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釋義: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隨從千騎席捲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權。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賞析:

作者深化了所要表達的主題。他說,他剛剛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氣粗膽壯(即胸膽尚開張),鬢發有些花白,又有什麼妨礙呢!看來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現他老當益壯的英雄氣概。其實,這里所指,已不限於打獵。

他在考慮更為重要的事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皇帝什麼時候才派馮唐到雲中傳達命令。這里用了漢文帝劉恆時的一個典故。「雲中」是漢朝的一個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區。「節」,即符節,是傳達皇帝命令的憑證。

漢文帝曾派馮唐到雲中郡,傳旨赦免前雲中太守魏尚受的處分,恢復他的官職。魏尚原來抗擊匈奴侵擾有功,後來因小過失受到不公平的處罰。可見,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擔當保衛邊防的重任。他這樣希望,並不是無的放矢。

因為,當時宋王朝正受到來自西北方的西夏和來自東北方的遼國的軍事威脅,國家的安危引起了蘇軾的嚴重關切。他渴望奔赴軍事前線,來實現為國立功的政治抱負。最後三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釋義: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學上,被認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當作敵人的象徵,又利用「狼」屬於野獸,當在被射獵之列的聯想,他表示,將要(會)緊握雕花的強弓,把他對敵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圓如滿月般的弓弦上,看準那西北方的敵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獵開始,卻以將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表的結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這就把一首生活隨筆式的小詞寫成了充滿愛國激情的作品。讀起來,韻調鏗鏘,氣勢雄渾,感情奔放,境界開闊,是一首表現了蘇軾豪放風格的成功之作。

『肆』 滕王閣序一到六段運用哪些典故及作用

《滕王閣序》的典故

1、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晉書•張華傳》:張華見斗、牛二星間常有紫氣,請雷煥登樓觀看。雷煥說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劍在豫章郡豐城縣(今屬江西)。於是張華任雷煥為豐城令。雷煥果然在豐城獄的地下挖出了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劍挖出之後,紫氣就消失了。

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後來寶劍入水化為雙龍。

2、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見於《後漢書•徐穉傳》。徐孺,即徐稚,字孺子。東漢時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陳蕃,字仲舉,東漢汝南人,為人剛正方嚴,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賓客,只是徐稚來時才特設一榻,徐稚走後就把榻懸起來。

3、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4、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其中第二把叫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5、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列子•湯問》: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沒有學得精髓就以為自己已經都學會了,於是向老師秦青辭行。秦青沒有阻止他,在郊外為他餞行。餞行時秦輕撫節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連天上的雲朵都為之停了下來。

作用:《滕王閣序》中的典故不僅數量多,用得恰當,而且善於把古代事典中傳頌的美談與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結合起來.通過用典,在這篇序文中,那種懷才不遇的悲涼感和不甘於失敗的上進心理就表現得非常充分,同時由於用典,又表達得非常委婉曲折。

(4)運用典故的作用擴展閱讀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游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創作背景: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南下探親,路過這里,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伍』 詩詞中用典的作用

詩詞中典故的作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其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詩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強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具體說來有如下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1.古代詩人在一些以慨嘆歷史為主題的詩歌中.往往通過引用關於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的典故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2.針對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詩人在受到周圍環境的限制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引用典故來影射時事.達到借古諷今的表達效果。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詩歌的本質特徵就在於抒情,但詩人的情感有時往往並不直接流露,而是藉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從抒發情感類型的角度,我們通常可以分為這樣幾種情況:
1.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謳歌和贊美。
2.表達對積極樂觀人生態度的進取和追求。
3.表達對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慨嘆。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詩詞中,在對現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可把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能創設新的畫面,加深詩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古詩詞往往受字數、句數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豐富的內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種手段。因為用典是對歷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詩歌容量的同時.還可收到言簡而意豐的藝術效果。

『陸』 運用典故的作用

典故裡麵包含了很多的含義,直接用典故,而又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歷或者說情感,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內涵,而且在原來的基礎上還有可能得到更深層的感悟。再說,當時的社會形式比較亂,許多話是不能說出口的,而用典故就可以借古喻今,而不會觸犯當代執政集團的利益,被他們所殺害。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其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能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具體說來有如下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1.古代詩人在一些以慨嘆歷史為主題的詩歌中.往往通過引用關於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的典故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赤 壁 杜牧 折戴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人借在赤壁偶然發現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斷戟而聯想起三國時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從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帶有某種機遇」的政治見解,深刻而精闢。 2.針對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詩人在受到周圍環境的限制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引用典故來影射時事.達到借古諷今的表達效果。泊秦准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中的《後庭花》是引用的一個典故,此曲為亡國之音。我們分析時可聯系社會背景,晚唐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里是借題發揮,表面上是諷刺歌女,實際上是把矛頭指向高層。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詩歌的本質特徵就在於抒情,但詩人的情感有時往往並不直接流露,而是藉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從抒發情感類型的角度,我們通常可以分為這樣幾種情況:1.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謳歌和贊美。 雁門太守行 李 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聯想到戰國時刺客荊軻的《易水歌》,「黃金台」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築,置千金於台上,宴請天下奇才。引用這兩個典故,是對天子信任重用將士和對將士浴血奮戰精神的稱頌。 2.表達對積極樂觀人生態度的進取和追求。行路難 李 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水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未垂釣碧溪上,忽復秉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關繫到兩個典故:姜太公曾經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位古人開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詩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會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表現出了對未來、對前途的美好希望。3.表達對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慨嘆。 書 憤 陸 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或誰堪伯仲間。 這兒連用了檀道濟自比長城和諸葛亮鞠躬盡瘁兩個歷史故事,抒寫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要干一番偉業的理想。 再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是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下以魏尚自喻,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詩詞中,在對現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可把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能創設新的畫面,加深詩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鷓 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睜相應湘江闊,普竹叢深日向西。 面對「雨昏」「花落」這眼前之景,遊子本已感到凄迷與傷感;但詩人又用了「青草湖」「黃陵廟」這兩個典故,不由讓人勾起了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想。這樣。在時空的穿梭交錯中,聞鷓鴣之啼,不覺更感哀怨凄惻。又如: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南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里駁」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後殺牛作炙,後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不由讓讀者彷彿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我們知道,古詩詞往往受字數、句數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豐富的內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種手段。因為用典是對歷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詩歌容量的同時.還可收到言簡而意豐的藝術效果。金陵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准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懷的律詩。詩中多處用典:頷聯化用「新亭對泣」的典故。原典有雲:「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後人以「新亭對泣」表示愴懷故國之意。在這里用來寫山河未改,風景依舊;頸聯第一句引用了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中的「故壘蕭蕭蘆荻秋」中的「蘆荻秋」。在劉詩中,蘆荻白花象徵王室的末日。在這里,作者寫自己像秋天飄落的蘆花一樣,隨風而去,實表將為國殉難。全句抒發國家淪喪之感和悲痛哀傷之情。頸聯第二句「舊家燕」是引用劉詩《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舊家燕現飛往何處?飛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裡。詩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國被俘之悲痛。尾聯化用望帝死後化為杜鵑的典故,表示詩人雖被迫離開故鄉,決無生還之望,但一片忠魂終歸南土。豐富的典故,把詩人的耿耿愛國之心、拳拳報國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再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後回歸時的感受。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構嚴謹。在增加詩歌內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美。當然,許多時候,詩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達意抒情為一體,又集含蓄典雅於一身。我們在閱讀詩歌時只有理解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體會其表達作用,才能全面、准確地鑒賞作品。平時,我們可以採取分類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見典故.如送別的典故、歸隱的典故等。-
來源:中學語文閱讀
原文地址: http://www.chinese163.com/Html/Article/34304.html

『柒』 沁園春長沙中運用典故的作用是什麼

1、《晉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猶如大江!』」在這里,毛澤東運用此典故委婉地回答了上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恰到好處,讓人回味無窮。

2、「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同學少年」,出自杜甫的《秋興八首》的第三首的一句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後來張愛玲的有部小說叫《同學少年都不賤》,她稍作修改,把「多不賤」改為「都不賤」,直接「翻譯」的話,就是:當年的同學、朋友,誰也不比誰次到哪兒去。

3、毛澤東在此引用」同學少年「是指的在那崢嶸歲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學如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報國的知識青年。 「書生意氣,揮斥方逑。」,詩人巧妙地化用了《莊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的意境,來形容新一代青年人自由奔放的胸襟。

(7)運用典故的作用擴展閱讀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現代)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白話譯文: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裡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 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捌』 作文中運用歷史典故的作用

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能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

『玖』 舉例說說詩詞中「用典故」有什麼作用

古代詩詞之於古代散文,由於文字簡略,用典較多.
《文心雕龍·事類》一章是專講用典的。其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詩人寫詩作詞時,往往只用簡短的字句描述所用典故,卻能將典故的原意較完整地托出,從而大大增加了詩歌內容的含量.
總的來說典故使詩詞更有可讀性,內容豐富。使詩詞更顯委婉。
如常見的典故:
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拾』 書憤用的典故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書憤》中用了三處典故:

1,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作用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作用是用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作用是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原文如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白話文釋義: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10)運用典故的作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