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露馬腳典故

露馬腳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9 05:38:29

❶ 馬的典故和來歷

王亥馴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卧了下來。王亥把欄桿門關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准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裡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桿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後、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裡,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迴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注意。風後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乾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白馬馱經
相傳東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經,印度僧人竺法蘭、摩騰用白馬載佛經至洛陽,後在洛陽建白馬寺,為中國佛寺之始。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清丘逢甲《歲暮雜感》詩之一:"黃犀入貢非今日,白馬馱經異昔時。"

白馬青絲
南朝梁普通年間,有童謠說;"青絲白把壽陽來。"後來侯景叛亂,果然乘白馬,兵都穿著青衣。見《梁書·侯景傳》。後以"白馬青絲"指叛亂。清黃景仁《壽陽》詩;"地經白馬青絲後,山在風聲鶴唳中。"

白馬清流
唐末,朱溫謀士李振不是進士出身,很痛恨進士出身的大臣,他慫恿朱溫,將宰相裴樞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殺於白馬驛,投屍黃河。而且說:這些人自稱清流,是應該把他們投入濁流。見《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後稱其事為"白馬清流"。清錢謙益《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五:"恩牛怨李誰家事?白馬清流異代悲。"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拍馬屁」的由來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贊賞和友好。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拍拍馬屁股,不斷贊嘆:「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版本。一說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一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游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馬虎」的來歷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乾旱少雨的沙漠綠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武帝匯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活到二十三歲。

❷ 關於做事露出馬腳的故事

路馬腳有兩個抄典故:
一:襲朱元璋原配是農民出身小時候沒有裹腳,成為皇後後為掩飾這一點就喜歡用下擺和裙子遮蓋自己的腳,但又一次游南京是不慎被風把裙子颳起……於是就悲劇了——從此得綽號大腳馬皇後!
二: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一般會用飾物蓋好但行走時還是會不慎露初馬腳來。

❸ 露馬腳這個典故是哪位夫人

大腳馬皇後 朱元璋之皇後馬秀英 綽號馬大腳 朱元章的老婆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里當過和尚,成年之後,與農民出身的馬氏結為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幹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於感激馬氏多年來為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後。
馬氏當了皇後,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游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在,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為「露馬腳」。
馬後是練武之人,所以沒有纏足,她是文武全才
但是《「漏馬腳」考辨》一文否認了這種說法:
佚名元曲《陳州糶米》有句雲:「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後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上溯宋代,我們甚至可以查到「露驢腳」一語。北宋《續傳燈錄》卷二十:「後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這是很有說服力的二條書證。據此可以斷言,「露馬腳」一語絕非源於馬皇後,而是別有所本。
魯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看來先生是明白其出處的。事實上,「露馬腳」正是與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游戲有關。
麒麟與龍、鳳、龜並稱「四靈」,是古人心目中的瑞獸、仁獸。古代節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於馬(驢)身上游戲。馬腳部分自然難於嚴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嚴,即顯露真相。這一活動唐代已有,不過多以驢子裝扮。唐代馮贄《雲仙雜記》卷九引張(上族下鳥)《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楦,鞋植頭,塞於鞋內之木製模型,此處指裹於麒麟皮中的驢子,代指虛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黃庭堅《和劉編修潛夫讀近報蔣峴被逐》詩雲:「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輩高騰駑驥吟。」(別人只誇耀外表文采,我輩只是像馬一樣不懈努力。)
「露馬腳」一語當源於此。
所以也有這種說法,說露馬腳出至這種游戲

❹ 簡述幾個關於馬的典故

「拍馬屁」的由來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贊賞和友好。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拍拍馬屁股,不斷贊嘆:「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版本。一說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一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游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馬虎」的來歷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馬的成語
【一馬當先】作戰或做事時,不畏艱難,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軍萬馬】形容士兵眾多,聲勢壯大.
【天馬行空】喻才思豪放飄逸.
【心猿意馬】形容心思意念飄浮不定.
【犬馬之勞】謙稱自己微薄的服務像犬馬一般微不足道.
【汗馬功勞】喻為征戰奔走的功勞.
【老馬識途】喻經驗豐富的人.
【兵荒馬亂】形容戰亂破壞之嚴重,秩序之紊亂.
【走馬看花】大略觀看事務外象,無暇細究其底蘊.
【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招兵買馬】徵招士兵,購買馬匹;指集結武力,預謀作戰.
【金戈鐵馬】表示軍隊裝備很好,作戰力非常強;或喻戰爭.
【青梅竹馬】指幼時游戲的伴侶.
【指鹿為馬】形容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秣馬厲兵】磨快武器,餵飽戰馬,准備戰斗;也泛指事前積極的准備.
-
【馬耳東風】形容一個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漠不關心,聽過就忘.
【馬到成功】用以祝賀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馬革裏屍】形容軍人英勇地戰死在沙場上.
【馬首是瞻】指完全聽從領導人的指揮來行動.
【塞翁失馬】(1)比喻人因禍得福.(2)形容禍福無常,不能遽下定論.
【駟馬難追】話一說出口,難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語謹慎,要信守諾言.
【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馬齒徒長】比喻只是年齡徒然加大,但沒有大作為.
【聲色犬馬】形容生活非常糜爛.
【懸崖勒馬】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醒悟回頭.

指鹿為馬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做了宰相高職,想伺機再推倒胡亥篡奪皇權。趙高狡猾陰險,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為了測試各個官員對他的態度,一日,趙高拉來一隻鹿,當著眾大臣的面對胡亥說:「陛下收下這只卑臣千方百計尋得的好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錯了?你拉來的是一隻鹿哇,哪裡是良馬?」趙高並不理會皇帝的話,卻仔細觀察周圍人的反應,有人跟著趙高隨聲附和,有人卻說真話指出是鹿非馬。結果,說真話的陸續都被趙高設計殺害了。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⒊塞翁失馬
」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⒋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⒌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乾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王亥馴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卧了下來。王亥把欄桿門關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准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裡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桿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後、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裡,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迴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注意。風後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乾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馬有關的俗語和諺語
一馬不跨雙鞍。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人是衣裳馬是鞍。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賓士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驢唇不對馬嘴)
心急馬行遲。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老馬識途。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驢唇不對馬嘴。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http://www.ruiwen.com/news/50013.htm

❺ 馬腳為什麼稱之為「馬腳」不叫鹿腳,牛腳有什麼典故么

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專?有兩個版本。一說屬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一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游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❻ 有關馬的簡短典故有什麼急需

春秋時,齊國的國相管仲,跟隨齊桓公攻打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一帶)。去時版是權春天,回來時已是寒冬,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方向,大家很著急。管仲說:「不要緊,老馬可以作我們的向導,它們認得路。」於是挑選幾匹老馬,走在隊伍前頭。老馬果然找到歸路,隊伍平安返口。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申出「老馬識途」的成語,用來比喻經驗豐富的人,遇事能夠應付自如。

❼ 關於馬的諺語、典故

諺語: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賓士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
心急馬行遲。
有財同享,有馬同騎。
任它狗兒怎麼叫,不怕馬兒走正道。
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梨。
走馬有個前蹄失,急水也有回頭浪。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快馬一鞭,快人一言。
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捶。
戰馬栓在槽頭上要掉膘,刀搶放在倉庫里會生銹。
肥了騾子瘦了馬。
臨崖勒馬收韁晚。
看不起騾子買不起馬。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跑得馬。
望山走倒馬。
慣騎馬的慣跌交。
騎馬坐船三分險。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典故:
拍馬屁」的由來: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贊賞和友好。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拍拍馬屁股,不斷贊嘆:「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版本。一說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一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游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馬虎」的來歷: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❽ 露馬腳的意思是出洋相,請問它出自什麼典故咧

相傳,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貧寒,當過牛倌,做過和尚,所以,在選擇版終身伴侶時,與一權位同樣平民出身的馬姑娘結了婚。這位馬姑娘長著一雙未經纏過的「天足」,這在當時是一大忌。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仍念馬氏輔佐有功,將她封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後。 「龍恩」雖重,寧居後宮的馬氏卻為腳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從不敢將腳伸出裙外。一天,馬氏忽然游興大發,乘坐大轎走上金陵的街頭。有些大膽者悄悄瞅上兩眼,正巧一陣大風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赫然入目。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頓時轟動了整個金陵。從此,「馬腳」一詞也隨之流傳於後世。

求採納

❾ 為什麼有《露馬腳》這一說,有何典故嗎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這個詞源於一個有關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間有馬皇後露大腳的傳聞,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里當過和尚,成年之後,與農民出身的馬氏結為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幹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於感激馬氏多年來為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後。
馬氏當了皇後,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游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在,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為「露馬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