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典故
Ⅰ 秋後算賬的典故
您好
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就有了經濟收入。而在這回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答後算清了。現在北方的一些農村,農民常在一些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而時經常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稱為秋後算帳。
秋後問斬一詞應該始於唐朝..水滸英雄傳有提及秋後問斬一詞.應該是最早出現秋後問斬一詞.但是歷代問斬的時間並不一定在秋後.至明清才固定於秋後..嘉慶之後又改於隨判隨斬.此由來依據農民作息相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來做區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要求集中處死.亦會事先公告.為何選擇秋冬二季實行.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閑.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當時有強迫民眾觀看.一般行刑的時間大約集中在9-10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一詞.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因此死刑多於秋季執行。再則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亦適合執刑,春天象徵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吧。
Ⅱ 春秋戰國時期典故
1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
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
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
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Ⅲ 為什麼叫多事之秋呢有什麼典故
「多事之秋抄」與我國古襲代多在秋天興兵有關。我國古代的執政者,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君主,多講究在秋天發動軍事行動,在不違農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獲取軍事利益。軍事行動自然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常常在秋天進行軍事行動的特點,成為「多事之秋」一詞最好的註解。
「多事之秋」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關,秋天常常是引起人們憂愁的季節,「愁」字就是人們「心」上的「秋」。秋天草木凋零,生機勃勃的世界即將進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狀態,與一個人年老體弱、風燭殘年相似,觸景生情,人們因而傷感。
相關典故:
唐朝詩人劉禹錫寫道「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宋朝詩人辛棄疾有詩「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絕命詩也寫道「秋風秋雨愁煞人」,說的都是這種現象。
Ⅳ 為什麼叫多事之秋呢有什麼典故
多事之秋」與我國古代多在秋天興兵有關,我國古代的執政者,特別專是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屬君主,多講究在秋天發動軍事行動,在不違農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獲取軍事利益。軍事行動自然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常常在秋天進行軍事行動,故名。
春華秋實。出處抄: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邢顒傳》:「(君侯)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解釋:華:古同「花」。春天耕種,秋天收獲。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比喻文采與德行。多指因學識淵博,而明於修身律己,品行高潔。此詞現也用作指時間流逝,歲月變遷。
Ⅵ 春山秋水的典故
「眉黛春山秀,
橫波剪秋水」這話說眉毛畫的和春天的山峰一樣秀麗,清澈透亮版的眼光如同秋天權的水。
出處還挺多的哈,眉如山峰、目如橫波大概是出自王觀的《卜運算元》:「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目如秋水是古代很常見的比喻,如唐
白居易
《宴桃源》詞:「凝了一雙秋水。」
元
趙雍
《人月圓》詞:「別時猶記,眸盈秋水,淚濕春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今日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
而眉如春山可見趙細瓊
《木蘭花慢·<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詞:「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屬氤氳。」
從眾多典故中提煉出這句話,可見網易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Ⅶ 關於秋天的詩句典故
秋風,詩句典故。源於晉人張翰典故(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辭官回家)。
典源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識鑒〉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列傳·張翰〉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於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著首丘賦,文多不載。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
典源譯文
張翰,字季鷹。他曾多年在洛陽任齊王司馬炯的屬官,官職不高,難以施展抱負。又因官府諸事繁雜,頗多不順心之處。加之他預見到司馬炯將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禍退隱。他曾對同郡人顧榮說:「現在天下戰亂紛紛,戰禍不斷。凡有名氣的人都想退隱。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對官場難以適應,對時局又很絕望。看來,也該防患於未然,考慮一下以後的事了。」然而要斷然放棄眼前的功名利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遲遲未作出最後的決定。 一年秋天,季鷹在洛陽感受秋風陣陣,似乎帶來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緒。接著,他又回憶起家鄉吳地蒓菜羹和鱸魚膾等佳餚美味,更覺得鄉情無法排遣。於是,他自然自語地說:「人生一世應當縱情適意。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里之外,做這一個受拘束的官兒,去博取什麼名位呢?」接著他毫不猶豫地到齊王那裡辭了官,千里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就在季鷹辭官回鄉不久,齊王司馬炯謀反被殺,他手下的人紛紛受到牽連,有好些人還丟掉了性命。只有張季鷹倖免遇難,人們都稱贊他有先見之明。因為擅自離開,被除官名。但張翰自得其樂,並沒有想著在仕途聞達。有人對他說,您縱情一時,難道不為身後留名嗎?張翰回答,與其身後留名,不如當下飲酒盡歡。當時的人因其曠達而看重他。張翰非常孝順,其母過世,過分悲傷以至於超出常禮,五十七歲去世。有數十篇作品聞名於世。
釋義
「張季鷹 (張翰)辟齊王東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後因以「秋風」喻思鄉歸隱。 亦作「 思鱸」、「思蒓鱸」等。
Ⅷ 成語『秋後算帳』的典故是什麼呀謝謝
秋後算賬是指
舊時地主向農民收租子
平時是沒什麼可以收的
只有到了秋末
農民有了收成
才能向地主交租
也就是說平時的債務或其他的東西
暫時積累下來
等到一定時間再一起解決
討回所欠的
Ⅸ 有關秋天的成語典故
1、秋高氣爽:
出處: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內鮮新。有時自容發鍾磬響, 落日更見漁樵人。
釋義:形容秋季晴空萬里,天氣清爽。
2、春花秋月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釋義: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美好時光。
3、暗送秋波
出處:宋·蘇軾《百步洪》之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 輕舟弄水買一笑,醉中盪槳肩相摩。
釋義: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4、望穿秋水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釋義: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要望穿了。表示殷切地期盼,一般用於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