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國一典故

國一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9 04:06:53

❶ 五代十國具體是指哪些國家,各個國家的著名君王有哪些有什麼歷史典故

十國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 、閩、楚 、南漢、南平(荊南)和北漢。
吳 (902——937)
(1)吳武忠王楊行密 ───┬─── (2)吳烈祖楊渥
902-905 │ 905-908

├─── (3)吳高祖楊隆演
│ 909-920

└─── (4)吳睿帝楊溥
921-937 ─── 南唐滅吳 吳亡

前蜀 (903——925)
(1)前蜀高祖王建 ─────── (2)前蜀後主王衍
903-918 918-925 ─── 後蜀滅前蜀 前蜀亡

楚 (907——951)
(1)楚武穆王馬殷 ───┬─── (2)楚衡陽王馬希聲
907-930 │ 930-932

├─── (3)楚文昭王馬希范
│ 932-947

├─── (4)楚廢王馬希廣
│ 947-950

├─── (5)楚恭孝王馬希萼
│ 950-951

└─── (6)楚王馬希崇
951 ─── 南唐滅楚 楚亡

吳越 (907——978)
(1)吳越武肅王錢鏐 ─────── (2)吳越文穆王錢元瓘 ───┬─── (3)吳越忠獻王錢弘佐
907-932 932-941 │ 941-947

├─── (4)吳越忠遜王錢弘倧
│ 947

└─── (5)吳越忠懿王錢弘俶
947-978 ─── 北宋滅吳越 吳越亡

閩 (909——945)
(1)閩昭武王王審之 ───┬─── (2)閩嗣王王延翰
909─925 │ 925─926

├─── (3)閩惠宗王延鈞 ─────── (4)閩康宗王昶
│ 926─935 936─939

├─── (5)閩景宗王延曦
│ 939─943

└─── (6)閩殷德帝王延政
943─945 南唐滅閩 閩亡

南漢 (917——971)
(1)南漢高祖劉龔 ──┬── (2)南漢殤帝劉玢
917─942 │ 942─943 │
└── (3)南漢中宗劉晟 ───── (4)南漢後主劉悵
943─958 958─971 ─── 北宋滅南漢 南漢亡

荊南 (924——963)
(1)荊南武信王高季興 ───── (2)荊南文獻王高從誨 ──┬── (3)荊南貞懿王高保融 ───── (5)荊南高繼沖
924─927 928─947 │ 948─959 962─963

└── (4)荊南王高保勖
960─962 北宋滅荊南 荊南亡

後蜀 (925——965)
(1)後蜀高祖孟知祥 ───── (2)後蜀後主孟昶
925─934 935─965 ─── 北宋滅後蜀 後蜀亡

南唐 (937——975)
(1)南唐烈祖李昪 ───── (2)南唐元宗李璟 ───── (3)南唐後主李煜
937─943 943─960 961─975 ─── 北宋滅南唐 南唐亡

北漢 (951——979)
(1)北漢世祖劉崇 ───── (2)北漢睿宗劉鈞 ──┬── (3)北漢少主劉繼恩
951─955 955─968 │ 968 │
└── (4)北漢英武帝劉繼元
968─979 ─── 北宋滅北漢 北漢亡

❷ 求典故。中國的。一則就夠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漢朝建立後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後,政權旁落他人,為了劉姓政權的長治久安,必須鏟除隱患.他認為在諸位將領中,功勞最大、才能最強、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韓信首當其沖.可是,除掉韓信談何容易!劉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馬也未必能取勝,其他諸將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劉邦先是用計生擒了韓信.此時的韓信才明白過來,感嘆地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後,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
削去了王位的韓信,心想自己為興建漢室出生入死,最後落得個如此下場,既然你劉邦無情,休怪我韓信無義.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
公元前215年(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准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呂後告發韓信准備謀反.呂後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後賀喜.韓信哪裡想到極力舉薦自己而且一向過從甚密的蕭何會是殺害自己的主謀.結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後將這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鍾室,殘忍地殺害了.
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後來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不過韓信等一類將領,自以為立有戰功,應當割地稱王,但從人民要求統一的觀點看來,不消滅這些割據者,即使希望戰禍暫停也是不可能的.蕭何協助劉邦臣,削除異己,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為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這是漢高祖劉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蕭何輔佐劉邦做出的傑出貢獻.
韓信的成功是由於蕭何的大力推薦,韓信的敗亡,也是蕭何出的計謀.所以民間就由這個故事概括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俚語。

❸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典故,用計滅國的

這個應該是故事
說管仲的
——————————
管仲的經濟戰
一天,齊桓公召集群臣集會,說:「鄰近齊國的魯國和梁國,其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對我們來說都十分重要,它們可以成為向齊國供應千擔穀物的糧食基地,也可以像馬蜂蜇人那樣騷擾齊國,當然還可以像嘴唇保護牙齒那樣成為齊國的屏障。因此我想佔領魯、梁兩國,可又怕師出無名,遭到其他大國的反對,不知各位愛卿可有什麼妙計?」話音剛落,齊國的宰相管仲就向前獻策說:「大王想佔有魯國和梁國不難,我聽說這兩個國家的人民擅長織綈,請大王帶頭穿著綈面料縫制的衣服,並下令宮中的後妃,朝廷中文武大臣,以及您的侍從、衛士都必須穿著綈制服裝,這樣的話,老百姓自然會效仿,全國就會流行綈面料的服裝。然後您再下令:『國內所需的綈織品供應,只准由魯國和梁國進口,嚴禁齊國人織綈』,用以刺激魯、梁兩國的農民,促使他們放棄種植糧食,改為種桑、養蠶和紡紗織綈。這樣,我們就會有辦法控制魯國和梁國了。」
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意見,當時就給主管官府手工業的官吏下令:「在靠近魯國和梁國的泰山南麓選址建築服裝加工場,批量生產綈面料的服裝。」同時要求,十天之後齊國君臣上下都要換上綈面料製作的衣裝。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魯、梁兩國。管仲猶不放心,就命人去四處張貼告示,內容大意是:「魯國和梁國的商人們,你們如果一次能替齊國販來一千匹綈織品,賞賜黃金三百斤,販運十次,賞賜三千斤。」並且說:「販賣綈織品不但對你們個人有利,也可為你們的國家帶來好處,國為光靠收取出口綈織品的稅入,就可以滿足官府的財政開支,魯、梁兩國可以從此不再向人民徵收其他捐稅了。」信息傳回魯國和梁國後,魯國和梁國的國君都非常高興。他們想,向齊國輸出綈織品的確是項不錯的買賣,就下令國民停止種植糧食,改為生產綈織品向齊國出口。
一年零一個月之後,管仲派人去魯、梁兩國了解自己這一政策產生的影響。果然脫離上地的農民大量湧入城市。其情景是:城內到處都是人,由於塵土飛揚,以致十步之外就看不清人影。行人過街必須像牽韁繩那樣,彼此拉曳著套褲上的帶子,並且要腳尖緊接腳跟的向前挪動。車輛也特別多,車輪經常碰咬在一起,而騎馬的人要一個挨一個的排成單行才能行進。得知這個消息後,管仲很是高興,連忙向齊桓公報告說:「您希望佔有魯、梁兩國的願望很快就可以實現了!」齊桓公說:「咱們用什麼辦法去拿下這兩個國家?」管仲回答道:「請大王改穿帛面料製作的服裝。並下令全國,禁止穿綈面料縫制的服裝,同時命令封閉關口,嚴格禁止齊國人和魯、梁兩國通商和交往。」齊桓公說:「好吧。」立即下令全國照管仲的意見行事。
光陰如箭,很快又過去了十個月。管仲再一次派人到魯國和粱國去調查自己政策所造成的影響。由於魯、梁兩國農民大多數脫離了農業生產,改為替齊國生產綈織品,而齊國卻突然禁止綈織品進口,同時又禁止如往常那樣向魯國和梁國出口糧食,魯、梁兩國都發生了飢荒。城市中破產的手工業者一個緊挨一個,使得魯國和梁國連急需的捐稅都無法徵收。魯、梁兩國的國君雖曾先後緊急下令:放棄織綈,重新返鄉振興農業。但農業生產要受時間和節氣的限制,不可能立竿見影,在短期內收到成效。魯國和梁國由於糧食奇缺,買一斗穀子需要支付一千文的高價,而齊國因為糧食充足,一斗穀子只賣十文錢,但禁止出口,不準運往魯、梁。向魯國和梁國出口糧食,魯、梁兩國都發生了飢荒。城市中破產的手工業者一個緊挨一個,使得魯國和梁國連急需的捐稅都無法徵收。魯、梁兩國的國君雖曾先後緊急下令:放棄織綈,重新返鄉振興農業。但農業生產要受時間和節氣的限制,不可能立竿見影,在短期內收到成效。魯國和梁國由於糧食奇缺,買一斗穀子需要支付一千文的高價,而齊國因為糧食充足,一斗穀子只賣十文錢,但禁止出口,不準運往魯、梁。

❹ 一個中國歷史典故,一個國准備發兵另一個國,然後出使一個才人,用幾個道理說服了侵略國,求!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
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麼罪?他是哪裡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揚揚地笑起來,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了臉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從這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❺ 秦朝有一個將一位國君走過的土地讓給他國的典故是什麼

這個典故不是秦朝,而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時期,燕國的北面有一個叫做山戎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分為四部(令支、孤竹、屠何、無終),盤踞在現在的冀北遼西一帶。令支與孤竹從現在的陝甘一帶遷移而來,屬於商時就存在的部落,曾助周伐商,因功獲得冀東北封地,而屠何和無終是逃離中原的東夷人。山戎極有可能就是後來匈奴的祖先。春秋時期山戎日漸強大。到公元前664年,山戎四部人口多達十幾萬,軍力強盛,有意參與中原的亂世,發兵打敗燕國。戰爭呈一邊倒的局勢,燕國軍隊被消滅兩萬,只剩不到三千人死守薊城。山戎盟主密盧帥四部之兵,圍困了燕國的都城薊城。燕國庄公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調集全國三分之一兵力,記一萬人,前去救援燕國,並在薊城下,憑借先進的裝備和勇敢的士氣,逼退數萬山戎。齊桓公及其幕僚認為,山戎只是迴避了精銳的齊軍,根本沒有損失,若就此班師回國,山戎會再次包圍薊城,燕國若被其攻滅,齊國必深受威脅。於是,齊軍連薊城都沒進,立刻兵分兩路,追擊山戎。山戎人多勢眾,且有熟悉地形之利,齊軍在付出數千人巨大代價後,擊殺和俘虜數萬山戎男子,接連攻滅令支、孤竹,重創屠何,接受無終全國投降。這場戰爭山戎幾乎損失了全部十幾萬人口,各部共三千餘人,在受傷的令支王密盧帶領下,逃亡大漠,燕國威脅解除。
燕庄公感謝齊桓公大恩,一路相送,連日行進,不知覺中進入齊國領土。桓公說按照周朝禮制,諸侯不能擅離封地,到其他諸侯那裡。於是將燕庄公走過的土地,全部送給燕國,地理位置是今天的滄州南部。燕庄公感恩戴德,誠惶誠恐,而其他諸侯覺得桓公救援燕國,還贈與其土地,是大仁之舉。桓公的諸侯霸主地位愈加鞏固。

❻ 關於一國三公的成語典故

春秋初,晉國吞並了附近的一些小國,成為一個大國。有一年,晉獻公在戰爭中奪得美女驪姬,帶回去立為夫人。不久,驪姬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
驪姬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既年輕美貌,又善於獻媚,晉獻公對她寵愛無比,竟然想廢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這本是驪姬的心願,但她顧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態,勸獻公不要再行廢立。這樣,獻公更寵愛她了。
驪姬還有一個顧忌。那就是太子申生與他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夷吾關系親密。於是,她暗中和獻公的寵臣梁王、東關王等密謀,離間這三位公子,最後再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經過多次商議,他們決定先設法使三公子離開獻公身邊,疏遠他們父子間的感情。梁王和東關王向獻公進言說,讓太子去坐鎮先君宗廟所在地的曲沃,而讓重耳、夷吾兩位公子分別去坐鎮邊疆要地蒲和屈。這樣,國君居中指揮,三公子分守重鎮,國上萬無一失。
經不起兩人如簧之舌的巧辯,獻公終於同意這樣做。由於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他命士蒍負責營造蒲、屈兩城。士蒍揣測到,這必定是驪姬為了使奚齊被立為太子而施出的一條計謀,所以故意胡亂營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對此不理解,向獻公告了一狀,說他辦事不力。獻公派夷吾責問士蒍,問他為什麼修得馬馬虎虎,士蒍回答說:「我聽說沒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會到來;沒有戰爭而築城,城必定會被敵人利用。現在我奉命為兩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築得堅固,要承擔對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築得堅固,則為敵人提供了陣地,要承擔對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還怎麼能為大王作事呢?」說到這里,士蒍又引了《詩經》中的一首詩:」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賢德來安定國家,子孫後代才會像城那樣堅固。最後他說:「我以為三年之後,那裡將打仗呢。」 回到家裡,士蒍又作了一首詩。詩的意思是這樣的:「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多得像龍的茸毛一樣,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我應該聽從誰的呢?」士蒍的預言沒有錯。後來,獻公聽信驪姬的壞話,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誣為太子的同黨,獻公發兵攻打蒲地和屈地。兩位公子被迫逃亡國外。驪姬陰謀得逞,奚齊做了晉國的太子。不過,驪姬的好日子也不長。獻公死後,繼位的奚齊被大臣里克殺掉,驪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殺,從此晉國大亂。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後,終於回國繼位。這就是春秋時著名的晉文公。

❼ 春秋戰國一個典故

《六國論》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內滅亡「弊在賂秦」容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1不利 ,戰不善2,弊在賂秦3。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4也。或曰5:六國互喪,率6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7失強援,不能獨完8。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6取之外,小10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11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12,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13,暴霜露14,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15之不甚惜,舉以予人16,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17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18,奉之彌繁19,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20矣。至於21顛覆22,理固宜然23。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24此言得之25。

❽ 古時一個強國滅了一個小國得了一個金夜壺的典故,可能其中含有一個成語吧

北宋滅掉後蜀,宋太祖得到一個鑲滿珠寶的金壺,還以為是飲水的,沒想到是後蜀國主的夜壺,罵道,這么奢侈,怪不得亡國

❾ 六國封相一詞有何典故

頭懸梁,錐刺股.
六國封相是講戰國時候蘇秦的故事。
戰國七雄中,秦國仗著強盛不斷發兵進攻鄰國,佔領不少地方。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當時有一個人,叫蘇秦,他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為縱,所以稱為"合縱"。
蘇秦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頭懸梁,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游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❿ 春秋戰國時的一典故,大概是說,某國的太子去別國,一人對太子說,到那裡,會有很多人說他的不是,請太子

出 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龐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
原 文
龐恭與太子質(1)於邯鄲(2),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龐恭曰:「夫(7)市之無虎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9)大梁(10)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11)王察(12)之矣。」 王曰:「寡人自為知。」 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戰國策》
注 釋
1. 質:人質,這里用作動詞,謂將人在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 2. 邯鄲:趙國的都城,在今直隸省邯鄲縣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後世衍申為城市。 4. 之:代詞,指市上有虎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 7. 夫:語氣詞,用於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 8. 明:明擺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離。 10. 大梁:魏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開封市。 11. 願:希望。 12. 察:詳審,辨別是非,明察。 13. 自為知:自己會了解,猶言不會輕信人言。 14. 辭行:遠行前向別人告別。 15. 讒言:中傷別人的話。 16. 罷質:罷是停止,謂充當人質的期限結束。 17. 果:果真. 18.見:作使動動詞解,謂龐結果得不到魏王召見。 19.反:通「返」,返回 20.太子:此指魏國的王位繼承人 21.過:超過 22.果:果然 23.得:能夠(得到)
譯 文
戰國時代,魏國的太子被送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做人質,跟隨著一起去的人員中包括了魏國的著名大臣龐恭。 在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 「要是現在有個人跑來說,熱鬧的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當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時有兩個人跑來,熱鬧的街上有一隻大老虎,您相信嗎?」龐恭又問。 「會懷疑,但一般不會相信,」魏王回答道。 「那麼要是三個人異口同聲的說街上有隻老虎時,您會相信嗎?」龐恭接著問 魏王想了一會兒回答: 「我會相信。」 於是龐恭就勸誡魏王: 「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龐恭走後,毀謗他的人太多了,龐恭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道 理
[1](1)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面進行考察,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