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典故
Ⅰ 有關中秋節的典故
一、中秋節拜月的典故: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後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後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長生不死葯,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葯:跟後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後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葯,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
嫦娥奔月後,變成月亮女神後,人間便就開始拜神嫦娥了,拜月時,會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另會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過去女人在中秋時,還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為是過去中國民間乞子心願的一種流露。
二、楊貴妃為「月餅」起名的典故:
有一年中秋節,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1)中秋節的典故擴展閱讀
不同民族中秋節的習俗:
1、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2、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3、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Ⅱ 古人名人與中秋節的故事
中秋傳說之-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回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答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Ⅲ 中秋節的典故簡寫
說起中秋,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僅次於春節的大型節日之一,是一個吃團圓飯、吃月餅的日子。
「中秋」一詞古而有之,最早記載在《周禮》之中,有「中秋獻良裘」與「中秋夜迎寒」的記載。在我國的古代歷法之中,八月中旬的的一天——農歷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它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至明清之時已與元旦齊名。
女子拜月
在古代有關月亮的傳說除了嫦娥奔月之外,還有個女子拜月的典故。說的是在齊國有一女子長相奇醜名叫無鹽。但是,從小便虔誠拜月。長大之後因為品行德行聞名,被納入了後宮。但是,因為長相的原因一直沒被有皇帝寵信。
某年的八月十五號,一次天子在外散步之時偶遇在月下拜月的無鹽,只見她美麗出眾,驚為天人,便立她為皇後。至此,每次的八月十五日女子通過拜月,希望自己貌似嫦娥,面露皓月。
嫦娥奔月
據說,後羿射日之後,聲名遠播,深受百姓愛戴。眾多的有志之士慕名而來,想拜師學藝。其中,混進了一些心術不正的奸詐小人。在後裔向王母求得一包長生不死葯,交於嫦娥保管。其中,有意惡徒貪圖長生不死葯,趁後羿不在家,逼迫嫦娥交葯。嫦娥見勢不妙,便直接吞下了葯,飛奔向了月亮最後成仙了。百姓們得知此消息,紛紛像月亮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
中秋賞月
賞月主要來源於古時候皇帝祭拜月亮的習俗。隨著歷史的變遷賞月也漸漸從嚴肅的祭祀活動,變成了娛樂項目。在唐朝的時候,文人雅士用詩詞,寄情於明月。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中秋節的個地慶祝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燃寶塔燈、民間拜月、舞火龍、拜月、拜土地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