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長子典故

長子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8 12:55:20

『壹』 上下五千年裡歷史故事有哪些

1、孫中山破除陋習

孫中山小時候家裡很窮,他姐姐一點也不怕吃苦,挑柴、做飯、插秧, 樣樣活都干。孫中山的姐姐空閑的時候就和孫中山玩,孫中山最愛聽姐姐唱歌,姐姐也經常唱給他聽。

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的到媽媽在給姐姐纏足,姐姐很痛苦,眼淚直往下流,孫中山又是生氣又是心疼。便問媽媽:「你為啥要讓姐姐受這份罪呢?」媽媽說:「孩子,我也知道纏小腳不好,可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啊。」

從此孫中山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後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當了臨時大總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這個殘害中國上千年的纏足陋習。

2、邱少雲壯烈犧牲

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開闊地,為縮短進攻距離,便於突然發起攻擊,11日夜,部隊組織500餘人在敵陣地前沿潛伏,他所在排潛伏在高地東麓距敵前沿陣地僅60多米的蒿草叢中。

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著了棉衣。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鍾,直至壯烈犧牲。

反擊部隊在邱少雲偉大獻身精神鼓舞下,當晚勝利攻佔了391高地,全殲美軍1個加強連。

3、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4、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大文學家名叫司馬光,他小時候特別機靈、特別勇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有一天,司馬光和小夥伴在花園的假山上玩捉迷藏的游戲。有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了假山旁邊裝滿水的大水缸里。

水缸里的水可深了,那小朋友掙扎著喊「救命!」小夥伴們看見都嚇壞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幫忙……。眼看,水缸里的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沒了……

只見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抱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只聽——「砰」一聲,水缸破了,裡面的水流了出來,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家都誇司馬光是遇事沉著冷靜,善於想辦法解決困難的好孩子!

5、寇準除暴

楚王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由於要搭救廷美沒有成功,就得了精神病,行為變得十分殘忍。左右侍從稍有過錯,就彎弓射死。太宗多次教誨他,他仍不改。 重陽節那天,太宗宴請諸王,元佐因剛巧犯病,未請參加,半夜發起怒氣,把姬妾們都關起來,放火燒宮。太宗大怒,想要廢了他,另立太子。

這時寇準恰巧到鄆州當通判官,被太宗召見。太宗對他說:「你試著替我決斷一件事。東宮的行為破壞了王法,日後必然會做出像桀紂那樣的惡行,我想廢了他,但東宮中也有甲兵,恐怕因此招來亂子。」

寇準說:「請陛下在某月某日命令東宮到某處舉行禮節儀式,並要他的左右侍從一同前往。這時再派人搜查他的宮中,如果真有違法的罪證,等東宮回來拿給他看,那麼廢除太子,只須用一個太監的力量就可以了。」

太宗採納了這個計謀,在東宮出外後,搜出許多兇殘的刑具。有剜肉、挑筋、摘舌等物。元佐回來後,拿給他看,東宮認罪,於是被廢。

『貳』 有哪些人的名字含有子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2、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芸),字子胥,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今蘇州)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3、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4、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93年—約前1073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 熊,商末周初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冊封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呂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促成成康之治。

5、韓非子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屬河南)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於一身,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著作。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叄』 明代萬曆朝國本之爭是什麼典故

國本之爭,乃指明代萬曆朝爭立太子一事。

明神宗朱翊鈞之皇後無子。王恭妃於萬曆十年(1582)八月生子常洛,是為皇長子,鄭妃於萬曆十四年(1586)正月,生皇三子常洵。神宗因寵愛鄭妃,進封為皇貴妃。對王恭妃則未加封,按明朝禮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之原則,皇位繼承人首先應是嫡子,即皇後所生之子。「皇後無生,則按長幼次序立儲。今皇後無子,常洛為皇太子,例應冊立為太子,而神宗一再拖延,於是朝廷內外紛傳皇貴妃有奪嫡之意,皇帝有廢長立幼之心。是則以幼凌長,有悖於倫常之道,於是廷臣屢屢上書上言,請建儲封王。首先為立儲上疏切論者為戶科給事中姜應麟。疏中議論鄭貴妃之晉封不當,請收回成命,先封恭妃為妥,進而請求「冊立無嗣(即長子)為東宮,以定天下之本,則臣民之長慰,宗社之慶長矣」。此疏一上,龍顏大怒,姜應麟被廢二十年。而此疏之上,引起朝廷極大震動,從此長達十餘年的建儲之爭,拉開了序幕。

神宗對於群臣上疏,先是極力壓制。最先上疏之沈璟、孫如法等皆被嚴旨切責,並以此獲罪。壓而不止,神宗又施拖延,以「元子嬰弱,少俟二、三年舉行」為由。然而請求立儲之疏仍接二連三,神宗堅持與群臣相抵,或不報,或答以「令候旨行」,甚者奪其俸,削其籍,降其職,罷其官……。拖又無效,神宗無奈,乃召首輔申時行申辯曰:「朕不喜激聒(吵吵嚷嚷之意)。近諸臣章奏概行留中,惡其離間朕父子。若明歲廷臣不再瀆攏(打擾之意),當以後年冊立,否則俟皇長子十五歲舉行。」後年即萬曆二十年,到時皇長子十一歲。若十五歲,則當在萬曆二十四年。申時行乃按旨告誡諸臣安心稍候。故萬曆十九年自春及秋,大臣中未曾有言及者。

十月,神宗承諾冊立東宮之期限在即,工部主事張有德上疏以籌備東宮儀仗之預算報請批准,神宗見疏大怒,以大臣又來「瀆攏」,乃下諭再延期一年。

其時廷臣紛紛以皇長子之「預教」請求神宗恩准。

按當時慣例,皇子如被立為太子,便要別居一宮,稱為「東宮」,並配以東宮官屬,稱為「出閣」,太子應就讀於翰林院諸學士,學習為君之道,稱為東宮出閣講學。皇長子常洛雖尚未立為太子,群臣乃以「預教」請,欲以之顯示皇長子不同於諸皇子之特殊身份。

皇長子應受教育,事體重大,於是神宗又出「待嫡」一招,宣諭「三王並封」,謂諸臣曰:「皇位繼承,立嫡不立庶。皇後年尚少,倘復有出,是二儲也。今將三皇子(皇長子常洛,皇三子常洵,皇五子常浩)並封王,數年後,皇後無出,再擇其善者為太子。」此說迅即為眾議所駁倒。原因為立嗣雖應以嫡子居先,卻無必授之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長子之所以不同於諸子,正由合乎「無嫡立長」。私下並有人議論,萬曆帝本人亦非嫡子。其時申時行已改仕歸家,王錫爵位居首輔。神宗召王錫爵,令擬御旨,昭示三王並封之意。王錫爵不敢違旨,立即奉詔擬御旨。然在廷臣包圍下,又外慮公議,遂又擬疏請令皇後撫育長子,則長子即為嫡子。神宗只以前諭下禮官,欲行三王並封之禮,朝臣大嘩,紛紛指斥王錫爵委婉妥協。王錫爵自劾有誤,請辭職,神宗亦迫於眾議,收回成命。神宗欲以「待嫡」及「三王並封」擾亂皇長子「預教」之實施既未能果,皇長子十三歲時(萬曆二十一年,1593),如議照辦,且各項禮節儀式悉與東宮出閣無異。

立儲東官一拖再拖,皇長子已及冠婚年齡。是不待冊立,先行冠婚?抑或先行冊立,使皇長子以太子身份舉行婚禮?對立雙方又展開爭論。鄭貴妃一方主張先行冠婚,可使皇長子與諸子在婚禮上無所差異,而皇長子一方則認為冠婚乃大事,力主後者,先行冊立。雙方相持不下。直至二十九年(1601)皇長子年已二十(按明代宮廷慣例,無論太子及諸王,十五六歲便已達冠婚之年),不能再拖。神宗見立鄭妃之子為太子事一再失敗,立長之局難變,只得勉從眾議。十月,冊立長子常洛為太子,不久加冠,並於次年二月舉行婚禮。

皇太子乃未來之國君。冊立東宮,確立皇太子地位,關系國之根本,故建儲之爭史稱國本之爭。

『肆』 曹操有多少個兒子,分別叫什麼名字

曹操有25個兒子。名字分別為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沖、曹據、曹宇、曹霖、曹袞、曹峻、曹干、曹彪、曹整、曹均、曹徽、曹茂、曹熊、曹鑠、曹矩、曹上、曹勤、曹乘、曹京、曹棘。

1、曹昂

字子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長子,劉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撫養大。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建安二年隨曹操出征張綉,張綉降而復叛,曹昂為救曹操被殺。

2、曹丕

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 ,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3、曹彰

字子文,沛國譙縣(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將領,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陳王曹植之兄。

4、曹植

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5、曹沖

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東漢豫州刺史部譙 (今亳州)人,曹操和環夫人之子,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曹沖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6、曹據

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子,母為環夫人,著名神童曹沖胞弟。曹魏建立後,累封為彭城王,累計食邑4600戶。

7、曹宇

字彭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國宗室,魏武帝曹操與環夫人之子,鄧哀王曹沖同母兄弟。太和六年,封為燕王。

8、曹霖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孫,魏文帝曹丕之子,高貴鄉公曹髦生父,母為仇昭儀。嘉平二年去世,謚號為「定」。

『伍』 蕭衍長子蕭統一生中有哪些軼事典故

蕭統的軼事典故中,顧山紅豆是關於蕭統愛情的。蕭統篤信佛教,在一處佛寺中認識了一位叫慧如的尼姑。慧如很懂佛法,經常與蕭統談論佛法。蕭統漸漸與慧如產生了情愫。但是兩人間的愛情得不到當時人們的認可,慧如鬱郁而終。慧如送給蕭統的紅豆被蕭統種下,長成了一顆大樹。

蕭統畫像
衣冠冢太子廟也是蕭統的軼事典故。蕭統深受池州人民愛戴,有一年池州大旱,蕭統上書給皇帝,請求皇帝給池州賑災。蕭統的善舉得到了池州百姓的愛戴。蕭統去世後,池州百姓將蕭統的衣冠請到池州,為蕭統建立了衣冠冢太子廟。古玄圃是昭明太子的私園,昭明太子經常在園中與自己的幕僚舉行宴會,他們在舉行宴會的過程中還會談論詩詞。古玄圃到現在還保存著,裡面的歷史遺址顯示出皇家園林的氣派。
昭明釣台也是蕭統的軼事典故。貴池有一年發生了旱災,顆粒無收,百姓無法生存下去了。昭明太子聞訊後,親自趕到池州,為當地的百姓祈雨。當時昭明太子所建的祈雨台就是昭明釣台。
蕭統讀書招隱山也是蕭統的軼事典故。蕭統在招隱山曾經讀過書,招隱山山清水秀,蕭統在這里讀書。並且在山上修建了館舍,蕭統在館舍里跟隨老師沈約在這里讀書。蕭統是一位文人,他的典故多是和文學有關。而他又是一位太子,因此典故中還有政治方面的。
蕭統與慧娘
蕭統與慧娘是在路邊的茶攤上認識的,蕭統從小喜歡文學,在顧山有一處宅子,蕭統經常在顧山隱居,醉心寫作。蕭統在一次去顧山的路上,在茶攤上喝茶,遇上了慧娘。慧娘是賣茶女,蕭統卻喜歡上了賣茶女。

蕭統雕像
蕭統與慧娘的身份有很大差別,但是他們兩個卻相愛了。慧娘是賣茶女,經常接觸到很多的過路客人,這些客人講述了很多奇聞異事。慧娘將這些奇聞異事告訴了蕭統。蕭統將這些事情編纂進了自己的文選中。
蕭統和慧娘是互相吸引。蕭統來自皇室,身上有著一種貴氣,並且喜愛文學,很儒雅,慧娘見慣了鄉間的粗野漢子,非常喜歡這個翩翩貴公子。蕭統在宮中見到的女性都是溫順的,而慧娘生活在民間,性格爽朗,讓蕭統眼前一亮。
蕭統與慧娘相愛了,但是他們受到了封建禮教的桎梏。蕭統與慧娘間的身份差距太大,蕭統的父親蕭衍不允許自己的兒子和一個民間女子結合。而作為太子的蕭統,在朝堂上也受到很多大臣的發難。
蕭統最終贏得了斗爭,蕭衍答應了蕭統的請求,可以將慧娘接入宮中。但是蕭統在見到慧娘的時候,慧娘已經香消玉殞了。蕭統非常傷心,看到慧娘留下的紅豆,想起了自己和慧娘的點點滴滴,心中悲痛萬分。蕭統回到宮中後,心情憂郁,不久蕭統就去世了。蕭統和慧娘的愛情是非常凄美的。
蕭統和蕭衍的關系
蕭統和蕭衍的關系是什麼呢?蕭統和蕭衍的關系乃是子與父,即蕭統是蕭衍的兒子。蕭衍在擔任雍州刺史的時候,將家眷帶到了襄陽,蕭統就是出生在襄陽。蕭統的出生讓蕭衍非常高興,因為蕭統是蕭衍的長子。

蕭統雕像
蕭統和蕭衍的子父關系使得蕭衍非常喜歡自己的這位長子。蕭衍後來奪取了北齊的皇位,他當上皇帝後,將蕭統立為太子。蕭統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才只有兩歲。蕭統被立為太子,引起了蕭正德的反感,蕭正德是蕭衍的養子,名義上是蕭衍的長子。
蕭統和蕭衍也是儲君和皇帝的關系,蕭衍是南朝梁的皇帝,蕭統是南朝梁的太子,也就是儲君。蕭衍平時會把一些事情交由蕭統去處理。蕭統在自己的東宮中有一批文人,他和這些幕僚幫助蕭衍治理國家。
蕭統和蕭衍的關系受到了蠟鵝事件的影響。蕭統的母親去世後,蕭統在為自己母親選擇墓地的時候,選中了一處名為蠟鵝的墓地。蕭衍得到密保,稱太子提前請風水先生看了墓地,認為這塊墓地可以讓太子繼位。蕭衍因此對自己的兒子蕭統有了懷疑。
蕭統是蕭衍的兒子,蕭統兩歲的時候就被蕭衍立為了太子,但是他沒能當上皇帝,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了。蕭衍在得知自己兒子去世消息的時候,非常傷心,他親自到蕭統宮中探望蕭統的遺體,並冊封蕭統的兒子為藩王。蕭衍還為蕭統按照皇帝的規格修建了陵墓。

『陸』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典故。

《莊子·知北游》:「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俗雲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託也。」[2]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三回:天禪年方十七歲,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催開戰馬,搖槍沖殺過來。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並在此稱王,下令關羽北取襄陽,進兵樊城。關羽部將廖化、關平率軍攻打襄陽,曹操部將曹仁領兵抵抗,結果大敗,退守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為征南將軍,以勇將龐德為先鋒,領兵前往樊城救援。
龐德率領先鋒部隊來到樊城,讓兵士們抬著一口棺材,走在隊伍的前面,表示誓與關羽決一死戰。龐德耀武揚威,指名要關羽與他決戰。關羽出戰,兩人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兩軍各自鳴金收兵。關羽回到營寨,對關平說:「龐德的刀法非常嫻熟,真不愧為曹營勇將啊。」關平說:「俗話說:『剛生下來的小牛犢連老虎都不害怕。』對他不能輕視啊!」這里成語初生牛犢不怕虎意思是說勇將龐德剛剛出世,銳不可擋,千萬不能輕敵。
關羽覺得靠武力一時難以戰勝龐德,於是想出一條計謀。當時正值秋雨連綿,漢水猛漲,魏軍營寨卻扎在低窪之處,關羽掘開漢水大堤,水淹於禁七軍,俘虜了於禁、龐德。於禁投降,而龐德卻立而不跪,不肯屈服。關羽勸他投降,龐德反而出口大罵。於是,關羽下令殺了龐德。

『柒』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的典故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記錄
原文如下:]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庄生。」

文中的朱公乃范蠡,就是傳說中跟西施隱居的人:P。歷史上,他是春秋時期越國的政治家,勾踐的卧薪嘗膽的復國計便是他的功勞。曾官至吳國的上將軍和齊國的宰相。後辭官司隱居陶地自稱朱公,因有非凡的經商才能並能為善一方,被人稱為陶朱公。這是題外話

原文講的是:范蠡住在陶地時,生了小兒子。待小兒子成人時,他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范蠡說:「殺人償命,這是常理。可是我聽說家有千金的兒子不會被殺在鬧市中。」於是告誡小兒子探望二兒子。便打點好一千鎰黃金,裝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輛牛車載運。將要派小兒子出發辦事時,范蠡的大兒子堅決請求去,范蠡不同意。長子說:「家裡的長子叫家督,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長子去,卻派小弟弟,這說明我是不肖之子。」長子說便完想自殺。然後他的母親又替他說:「現在派小兒子去,不一定能救二兒子命,卻先沒了大兒子,如何是好呀?」范蠡不得已只好派了長子,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送給舊日的好友庄生,並對長子說:「到楚國後,要把千金送到莊家,一切聽從他去辦理,並囑咐長子千萬不要與庄生爭吵。」長子走時,也私自攜帶子幾百鎰黃金。

原文中的意思的是,有身份的人不能死在公共場所,
但現今引伸為拿錢買命,以利行賄之意。

『捌』 初生茅廬的典故

應該是「初出茅廬」,典出《三國演義》。

典故: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專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屬,初出茅廬第一功。」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 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使關羽、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玖』 歷史趣事

「商人」的由來:
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到了夏代,在社會上便游離出一部分專門從事交換的人。公元前一千多年,黃河下游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祖先叫契。由於契在大禹治水時有功,被封為商,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孫王亥聰明多謀很會做生
意,經常率領很多奴隸,駕著牛車到黃河北岸去做買賣。一天,王亥在販運貨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襲擊,搶走了貨物和隨從的奴隸,並殺死了王亥。王亥有個兒子叫甲微,聽到父親被害的消息後,便興兵伐易。最後終於滅了易氏,商的勢力也從此擴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孫湯商族後裔,商族的手工業已相當發達,特別是紡織業,花色品種優於其他各族。孫湯為了削弱夏的國力,便組織婦女織布紡紗,換取夏的糧食和財富,把貿易作為政治斗爭的武器,最後滅了夏代的統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農業上定居耕種,手工業等也相當發達。

周朝建立後,商族人由統治者一下變成了周朝的種族奴隸。過慣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貴族,每況愈下。商族人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便紛紛重操舊業,到處去跑買賣。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個概念,即跑買賣的人都是商族人。後來,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簡呼為商人了。這些稱呼一直沿襲至今

『拾』 赤壁之戰,哪些著名的典故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草船借箭:
後來演變成一條歇後語:周瑜打黃蓋 ——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用以比喻兩方面都願意的事情。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火燒連營)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
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供參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