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漢朝典故

漢朝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8 10:43:26

A. 列舉漢朝時期的五個歷史故事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於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里,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3.黃老之術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②可見,漢初的社會經濟狀況是極其惡劣的。
漢初的東西文化差異。漢初,劉邦能夠再建帝業,得益於當時「(劉邦與蕭何)在完成對全國軍事征服和政治統一之後,接收和容忍不同習俗並存的局面,針對不同習俗採取不同政策,在秦、韓、魏等西部地區設郡縣『奉漢法以治』,在趙、燕、齊、楚等東部地區則立王國從俗而治,並制定了相應得律令制度。這種東西異制、郡國並行、法俗兼存、秦楚雜糅的局面就是劉邦、蕭何留給後人的遺產」。
從史料中分析可以看出,只有黃老的清靜無為才符合劉邦與蕭何所創立的制度,而後來「蕭規曹隨」,沒有改變最初的這種治理方式,可以說黃老思想參與漢初政治,其實從漢高祖時期已經在潛意識中開始了 。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要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所以,「道大於無為」。所以,黃老思想在這個時候受到政治社會的重視,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這時政治社會側重於黃老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垂拱而治。其重點在於從統治術的角度來利用黃老學說。這樣:文帝、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皆讀《老子》,尊其術」。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劉邦時就開始增減賦稅,規定田租十五而稅一。因為劉邦發現: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所以,劉邦立刻採取措施: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予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①
盡管劉邦本人對學術一竅不通,但「約法省禁」舉措所蘊含的清靜簡約指導思想,可視為西漢前期的「黃老之治」的先聲。曹參死後,用黃老思想治國的是陳平,據《史記》中記載:「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曹參和陳平主張「清靜無為」的治國理念,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君臣俱欲休息余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孝文即位,有司儀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據說文帝曾想建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十個中家人財產,於是作罷。「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圄,狗馬服御無所增益」,「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漢景帝把文帝的兵役、徭役的年齡推遲到二十歲,政治方面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以免煩擾百姓。 漢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竇太後更崇尚黃老清靜之術,她經歷了文、景、武三朝,當了文帝23年的皇後,景帝16年的皇太後,武帝6年的太皇太後,在朝中影響達45年之久。因為她的影響所施行的黃老「無為而治」的結果是:「從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說到了漢武帝時「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作」。國家真的強大了,人民真的富裕了。
4.漠北之戰
漢武帝作為封建時代最傑出的帝王之一,能夠在大政方針上審時度勢,順應歷史形勢的發展,適時地改變前代單純防禦的戰爭策略,確立了新的攻勢戰略思想,奪回了戰爭主動權,改變了西漢王朝幾十年來被動挨打的不利地位。他針對匈奴的分布特點,正確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方針,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戰略計劃。為了貫徹主動進攻的攻勢戰略思想,漢武帝還進一步大力建設騎兵部隊,提高了漢軍在荒漠中行軍作戰的機動能力和攻擊力。在用人方面,鑒於一些老臣宿將,如韓安國、李廣等,雖然英勇敢戰,令匈奴聞風喪膽,但由於多年來消極防禦戰略思想的影響,他們無法擺脫守邊 、 堵擊等防禦戰法的束縛,每出戰勝少敗多,不能擔負指揮騎兵集團在荒漠草原地區進行大規模機動作戰的重任,因此漢武帝破格地選拔了一批如衛青、霍去病等善於指揮騎兵集團行軍作戰的年青將領,承擔起打敗匈奴的重任。

衛青、霍去病則不負重託,充分領會了漢武帝的攻勢戰略思想,每次出戰都表現出主動進攻、大膽果決的積極進取精神,敢於快速沖擊、遠程奔襲、大范圍迂迴包圍,由於他們的出色指揮,使漢軍跋涉千里而攻勢不減。在實戰中,他們都能充分發揮騎兵的特長,以正面的連續沖擊,配合兩翼包抄,摧垮敵軍抵抗,霍去病採用游牧民族的打法,以輕騎兵遠程奔襲、窮追不舍、將敵軍趕盡殺絕,這些都是漢軍所以戰勝匈奴軍的主要原因。另外,漢武帝在外交上派彭吳聯絡貊,以阻止匈奴向東發展,派張騫通西域,與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系,以切斷匈奴右臂;經濟上發展生產,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整頓幣制和稅收等,都為打敗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匈奴在這幾次重大戰役中失敗,除政治、經濟等原因外,主要是對西漢幾十年經濟發展所積累的雄厚財力,以及西漢騎兵部隊的迅速發展和戰略戰術的改變估計不足,在戰略上輕視西漢,加之各部之間沒有很好地協調配合,因此處處被動,不僅喪失了戰爭主動權,而且在漢軍的連續打擊下,連戰連敗,左、右部主力損失殆盡,只有單於本部尚保留了一點元氣。
中國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爆發。這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戰役。漠南、河西之戰後,匈奴單於雖率部遠徙漠北,仍不斷攻掠漢朝北部邊郡,企圖誘漢軍越過大漠,以逸待勞,擊滅漢軍。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並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
西漢與匈奴的漠北戰役,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也是匈奴伊稚斜單於與西漢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漠北之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漢軍作戰指導明確,准備充分,漢武帝在取得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經過實戰的鍛煉積累的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迴包抄的作戰經驗,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制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他又細心進行戰前的准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斗外,還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輻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大騎兵集團快速、機動與沖擊力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秒。特別是霍去病,能夠輕騎越大漠追殺敵人幾千里,對後勤的要求很少,用以戰養戰的方式全殲殘敵。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給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擊。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漠北之戰實是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的最高峰。
西漢漠北決戰的勝利,制止了匈奴奴隸主對漢邊境的殘暴掠奪,加速了我國北部地區的進一步統一和開發,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西漢能夠取得決戰的巨大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的有以下幾點:
漢對匈奴的戰爭屬於推進中國北方的統一之戰 漢武帝時期,我國社會早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匈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匈奴奴隸主對西漢邊郡的長期進襲掠奪,嚴重破壞了中國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給黎民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匈奴貴族的統治已成為阻礙我國北部地區統一的巨大障礙,它逆歷史潮流而動,不得民心,必然走向失敗。
漢武帝雄圖大略的決心和戰略決策的正確 漢武帝在河西戰役勝利後,抓住匈奴右部被殲,實力大減,漢軍兵威正盛的有利時機;同時巧妙地利用了匈奴認為漢軍不能深入漠北的錯誤心理,迅速組織東西兩路大軍,突然北進,大出匈奴所料,一舉獲得了作戰的勝利。因而,漠北決戰,既是漢武帝戰略決策的勝利,也是其雄圖大略、積極進取精神的勝利。

漢朝為這次勝利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漢朝軍隊損失了近80%的馬匹,這其中既包括戰斗損失,也包括非戰斗因素,如長途奔襲中的損耗,以及由於匈奴人在水源中投毒造成的瘟疫。

漢朝中央政府在戰後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而增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迫於重稅和徭役而逃亡,很多人成為流民,使官府直接掌握的編戶齊民大為減少。
另一方面,匈奴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匈奴人在戰爭和瘟疫中損失了大量人力,與此同時,家畜的大量損失造成了食物的短缺。
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由於失去了南部的大量肥沃草原,匈奴部落被迫北遷至貧瘠而寒冷的北部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亞地區,面對更大的生存壓力。因此,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實質性停火只維持了短短七年,匈奴人就在前112年南下侵擾五原。而匈奴帝國在此戰後再也沒有恢復到往日的強大,數十年後就分裂為多個小部落。
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
4.西域都護
武帝、昭帝時常在渠犁、輪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以供應往來使者。宣帝地節二年(前68),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與匈奴爭車師,有功,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使鄭吉發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鄭吉為騎都尉,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因總領南北兩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始於此。
東漢-西域都護府(公元94~107)
西漢時,都護治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小野雲溝附近),與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屬都護,轄西域三十六國(後增至五十國)。都護開幕府。屬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侯、千人各兩人。都護職在統領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錫爾河中游地帶)等行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烏孫與漢結姻,故尤親倚都護。自鄭吉至王莽時,連置都護不絕,前後凡十八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十人。宣帝時有鄭吉,元帝時有韓宣、甘延壽,成帝時有段會宗、韓立、廉褒、郭舜,平帝時有孫建、但欽,新莽時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亂,李崇沒於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不許。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陳睦為都護。次年,焉耆、龜茲叛,共攻殺陳睦,遂罷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址未詳)。十四年,班超還洛陽,繼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亂,征禧還,自此不復置都護。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復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
三國-西域都護府、烏孫(公元262)
漢朝設立的西域最高行政軍事長官。西漢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鄭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帶),與匈奴爭奪車師,護衛鄯善以西「南道」諸國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歸降漢朝,鄭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鄭吉監護車師西北方(北道)各國的安全,因總領兩道,遂號都護,此後「都護」就成為西漢派駐西域的最高長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護官秩二千石,相當內地郡守,其下設副校尉、丞、司馬等屬吏。西域都護的設置,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加強了民族間的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同時,因其在當地實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域農業生產的發展。王莽時期撤除,東漢或設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5.輪台悔詔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麼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說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里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里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木人,手持棍杖圍著他喊打。驚醒後,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說,如今流行巫蠱之術,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發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里。然後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征調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衛皇後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後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後,武帝終於查明:是江充蓄謀製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後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築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後,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鬆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道,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幾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這一代毀於一旦。於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具,在一片地里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徵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展生產,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群臣說:「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後,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說,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贊田秋說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全部趕出宮去。接著,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准,還就此下昭說: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稅,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台,輪台在姑蘇以西一千多里,從前發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台築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戶,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耕,讓養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鬆,即可。」(請查閱原文)
這道詔書,史稱「輪台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後,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漢朝渡過了危險關頭,經濟開始再度繁榮。

B. 與漢朝有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有關韓信的成語和歷史典故
韓信作為漢朝的開國元勛,他是歷史上在最短時間內、消滅和打敗敵方數量最多、並且佔領敵方城池和土地最多的軍事家,在某人所著的<<中國古代軍事家排行榜>>中,共排列了三十位中國古代軍事家,第一是孫武,第二是吳起,第三是唐朝的李靖,韓信被列第四位,諸葛亮列在第二十三位,有關他的成語和歷史典故也很多,他們是:
胯下之辱。
蕭何月下追韓信。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背水一戰。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韓信典兵,多多益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下面我一一做個簡單解釋:
一、 跨下之辱:
韓信小時侯只知道讀書和練武,夢想將來成為一名領兵打仗的將軍,後來,父母雙亡,家境貧寒,而韓信卻不會掙錢,缺乏自立生活的本領,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經常到別人家去混飯吃,他衣衫不整,卻背著一把寶劍,像個武士俠客似的,淮陰城裡一夥少年看著他老不順眼,就取笑他說:「韓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窮不像窮,富不像富,還成天背著把寶劍,像個啥樣子?你還是把那寶劍摘下來吧!」
韓信也不與他們計較,這伙少年見韓信老實,就欺負他,其中有一個屠夫的兒子,是個無賴,對韓信說:「你老背著寶劍,好像很厲害,而我看你是個膽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嗎?你要是敢,就拿寶劍來刺我,要是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面鑽過去。」說著,他就在大街上撐開雙腿,韓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鑽了過去,在場的人全都笑開了,韓信也尷尬的笑了笑,走開了。從此以後,大家就給韓信起了個外號,叫「鑽褲襠的」。
其實,韓信是有能力殺掉那個無賴的,但是,如果殺了他,韓信就得抵命,至少也得判刑,那樣,韓信的偉大理想就無法實現了,所以韓信不與這個無賴一般見識,鑽就鑽吧,沒什麼大不了的。奇特的人物與一般人的想法和認識是有很大差別的!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也是意志堅強者的素質之一。
所以,「跨下之辱」這個歷史典故,常常是指:忍受眼前的屈辱,是為了將來成就偉大的事業。
二、 簫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後,帶兵進駐了漢中,而劉邦的兵都是山東人,他們不願長期呆在四面環山的漢中盆地,到了漢中不久,就不斷有人開小差,甚至有一些將軍也不告而別了。韓信是在劉邦當了漢中王,把進入漢中的古棧道燒了以後,一個人單槍匹馬、步行翻過人跡罕至的秦嶺天險來投奔劉邦的。來了以後,人家只給了他一個很低的小職位,後來他見到了簫何,簫何發現韓信不是一般、二般的人才,隨後,簫何又找韓信交談了幾次,確信韓信是一個非凡的人才,才能遠在劉邦的其他將軍之上,要打敗項羽、奪得天下,非他莫屬,就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請劉邦讓韓信作大將軍,可劉邦卻說:「鑽褲襠的還能做將軍?要是拜他為大將軍,不但三軍不服、諸侯取笑,就是項羽聽了,也會說我是瞎子,請丞相以後別再提了」。
韓信原先是在項羽軍中效力,是一個帳前執戟,他也曾給項羽提過建議,卻得不到項羽的重視。所以,他離開了項羽,翻山越嶺、不遠千里來投奔劉邦,卻得不到重用,他越來越感到苦悶,左思右想,決定離開。
那一日,天剛蒙蒙亮韓信就出發了,在他走出五、六十里路以後簫何才得到報告:韓信出走了,不知道干什麼去了,簫何一聽急得直跺腳,說:「真讓他給走掉了,這還了得?」立即帶領幾個隨從騎快馬追了出去。簫何一路上邊打聽邊追,從早晨追到天黑,追得人困馬乏,想住下來等天亮後再追吧,又怕明天更追不上,好在那天晚上月光很明亮,簫何在月光下又追了一陣子,轉過一個山腰,下了一個山坡,前面有一條河流,泛著銀光,遠遠就看見一個人拉著馬在河邊來回溜達,那正是韓信,簫何大聲呼叫「韓將軍,韓將軍!」來到韓信跟前,簫何氣呼呼地說:「韓將軍,你也太絕情絕義了吧?」韓信獃獃地望著他,不說話。
簫何說「咱們一見如故,夠得上朋友吧?你怎麼不說一聲就走了?急得我好苦啊,走!快跟我回去」, 韓信向簫何行了個禮,流下了眼淚,可還是不說話 。簫何又跟韓信說了許多話,韓信一會兒點點頭,一會兒搖搖頭,末了,嘆了口氣,說:「我一輩子忘不了丞相對我的情義,可是漢王他......」說到這兒,韓信又停住不說了。這時,夏侯嬰也趕到了,兩個人好說歹說,硬要把韓信拉回去,最後,他們說:「大王要是再不聽我們的勸告,我們三個一塊兒走,好不好?」韓信這時也很受感動,說:「你們這么瞧得起我,叫我說什麼好呢?回去就回去吧,我就是死在你們手裡也甘心了」。
他們第三天才回到南鄭縣,蕭何把韓信安排在丞相府便急急忙忙去找漢王。蕭何去追韓信後,劉邦得到的報告是:蕭何也跑了,所以,劉邦一見到蕭何就把他大罵一通,然後,劉邦問:「你說你追誰去了?」蕭何說:淮陰人韓信哪,劉邦說:十幾個將軍都跑了,也沒聽說你

C. 關於漢朝的故事

1、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

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2、夜郎自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

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

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

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3、蕭規曹隨

漢朝時期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

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願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惠帝左想右想總感到心裡沒底,有些著急。

有一天,惠帝就對在朝廷擔任中大夫的曹窯(曹參的兒子)說:「你休假回家時,碰到機會就順便試著問問你父親身為丞相,卻整天與人喝酒閑聊,一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政務;

二不過問朝廷大事,要是這樣長此下去,您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你問完後,看你父親怎麼回答,回來後你告訴我一聲。不過你千萬別說是我讓你去問他的。」

曹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他父親,一邊按照漢惠帝的旨意跟他父親閑談,並規勸了曹參一番。

曹參聽了他兒子的話後,大發脾氣,大罵曹窯說:「你小子懂什麼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呢?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不趕快給我回宮去侍候皇上。」一邊罵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曹窯遭了父親的打罵後,垂頭喪氣的回到宮中,並向漢惠帝大訴委屈。惠帝聽了後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參為什麼會發那麼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要責打曹窯呢?他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讓他去規勸你的。」曹參聽了惠帝的話後,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斷叩頭謝罪。

漢惠帝叫他起來後,又說:「你有什麼想法,請照直說吧!」曹參想了一下就大膽地回答惠帝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

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

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

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

他死後,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

4、金屋藏嬌

劉徹是漢景帝當時的寵妃王夫人王娡所出,排行第十。景帝有十三個兒子,曾經的寵妃栗姬為景帝生育了皇長子——劉榮。

由於沒有嫡子,公元前153年,景帝遵照『立長』的傳統立自己已經年滿十八的庶長子劉榮為皇太子,史無前例地在立國家儲君的當天,立另一位皇子——劉徹為膠東王,時年劉徹四歲。

館陶公主劉嫖想把女兒嫁給太子劉榮。劉榮的母親栗姬因為善妒而少有寵幸。劉徹的母親王夫人因此派人告訴栗姬說:「公主之前送給陛下的美人正得寵,你何不私自拜見長公主而結成這段姻緣呢。 」

當時多位美人都因為長公主而得見皇帝,受到寵幸 。善妒的栗姬怒而不聽從,因此回絕了長公主,沒有答應這樁婚事。長公主亦惱怒異常,王夫人趁機派人奉承長公主。 長公主又想把女兒嫁給劉徹結成姻緣,而景帝並未允許。

後來長公主回到未央宮,膠東王劉徹已經四歲。長公主把膠東王抱在膝上問:「孩子你想討得媳婦嗎?」

長公主指著位列左右的百名長御,膠東王都說不好。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問:「阿嬌好嗎?」膠東王笑著說:「好啊,如果能得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 」

長公主大為高興。於是苦求景帝,兩個孩子才成了婚。 這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

5、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

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D. 漢朝時期的五個歷史故事有什麼

一決雌雄

一決雌雄是什麼意思?據《史記·項羽本記》記載,秦末漢初,楚王項羽、漢王劉邦,兩人為爭奪天下,戰爭頻繁,相持日久,不分勝負。只是苦了雙方的士兵和百姓,精壯的士兵為頻繁的征戰所累而叫苦連天,老弱百姓更是被水陸軍運拖得喘不過氣來。
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多年來之所以戰爭頻繁、混亂不堪,只是因為我們兩人互相爭斗的緣故。我很想與你面對面地挑戰,一決勝負,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殘殺,白白受苦。」劉邦笑著拒絕說:「我寧可與你鬥智,不願與你直接斗勇。」
項羽不聽,命令軍中壯士出陣挑戰。漢軍陣中有擅長騎射的樓煩族士兵。楚軍三次挑戰的壯士,都被樓煩族士兵射死。項羽大怒,於是他親自披甲執戟出陣挑戰。樓煩族士兵又想射箭,項羽怒目圓睜,大喝一聲,聲如巨雷,樓煩族士兵嚇得眼睛不敢正視,手無發箭之力,趕忙回馬入陣,躲進軍營不敢出來。劉邦派人暗地一打聽,原來是項羽親自出陣,嚇退了漢軍射手。劉邦聽後大驚失色。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一決雌雄」這個成語,意指一決勝負。詠雪之慧

詠雪之慧的典故:謝道韞出身豪門,身份高貴,是謝安的侄女,老爸謝奕也做到安西將軍,謝家是晉朝的頂級豪門,與王家並稱,使得她幾乎有著「公主」一般的待遇,接受了頂級的教育,而謝大小姐本身也有很好的天賦,學得很好,深得謝安的喜歡。
女孩長大了,要嫁人,門當戶對,選擇了王家,王羲之的兒子,老二王凝之。王羲之與謝安的關系很好,王羲之是最牛的書法家,謝安也曾向他學習書法,也一起參加了蘭亭的集會。(就是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所記載的那次。)這點關系下,兩家結親,無論私情還是政治需要,都是合情合理。爹是英雄兒好漢,這話既有道理又沒道理,王羲之如此牛,兒子似乎也該很牛,不錯,卻是有牛的,老七王獻之就很牛,一度人們認為他的書法就超過了老爹。可是王家不是後來的楊家將,有七郎八虎的威風,這老二確實是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
新婚不久,謝道韞就表達了對丈夫的不滿。然而,兩大豪門之間的婚姻,解除並不容易,成本很高的。愛情是兩個人的,婚姻則是兩個家族的。謝道韞雖然真性情,直言不諱,但也不是不明事理,還是接受了這樁婚姻,一個人獨自難受。

謝道韞在歷史上留下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詠雪」。說的是有一年下雪,謝安挑起話題,用什麼比喻雪?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南方下大雪花的時候並不多,謝朗的比方其實還可以,可是謝道韞一開腔,就鎮住了全場: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安是謝家的精神領袖,也是總教師,謝家的子弟們大都聽過他講課,謝道韞這一句深得謝安的賞識,謝朗的比方表明了雪的顏色形態,而謝道韞還比擬出了雪落下來的一種動態,水準一下子就上去了。

卧冰求鯉

卧冰求鯉的典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圖》,列舉了自遠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虞舜至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等二十四位至孝之人。他們之中,既有君王又有官吏,既有名人也有百姓,《卧冰求鯉》的王祥,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王祥,字休徵,晉代臨川縣(今撫州市臨川區)人。他早年喪母,一直由後娘朱氏撫育成人。後母朱氏不慈,對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感激她的養育之恩,任憑後娘在父親面前搬弄是非,對後娘仍然十分孝順,有一天,王祥的後母染上了重病,全身浮腫,卧床不起。為了給後娘治病,王祥與父親四處求醫,然而後娘的身體卻始終未見好轉。到了冬季,後娘病情日趨嚴重。
王祥聽說外地有一位身懷絕技的老中醫,就設法把他請到家裡為後娘治病。老中醫診過後對王祥說:「你老娘外傷飲食,內患郁積,用葯治療效果不是很佳,但有一祖傳秘方可以一試。只需用鮮活鯉魚,加米醋,用文火烹出濃汁後,喝湯食肉即可。」王祥聽後先是一喜,喜的是這些並非難求的名貴葯材;後是一愁,愁的是這數九寒天,河面已結冰,哪裡有鮮活的鯉魚呢?
王祥獨自郁悶地來到屋後的池塘邊,望著結著厚厚冰的池塘發呆,突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腦海中閃現:何不用身子把冰融化,這不就可以捉到鯉魚了嗎?想到這里,王祥脫掉棉襖,光著膀子仰卧在冰面上……漸漸地,冰面開始融化。突然,王祥感到背上被什麼東西咬了一下,他趕忙翻身一旁,奇跡出現了——一條三尺長的大鯉魚從水中躍出跌落冰面,接著又是一條躍出。人們說,這是王祥的大孝感動上蒼所至。王祥來不及細想,抱住鯉魚趕緊回家。

說來也神,後娘吃了米醋鯉魚後病情真的逐漸好了起來。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就這樣被傳開了,並收錄在《二十四孝圖》中。
朝廷得知王祥大孝事跡後,重用王祥。晉武帝時王祥官拜太保,進爵為公,許以不朝之特權。後王祥壽終九十四歲。
百姓追慕王祥的孝義,就在王祥家附近修建孝義寺,寺內有王祥塑像,寺旁有孝義橋。宋代詩人張征曾留詩一首於寺中:「城東孝義寺,仍說卧冰池,雖膺猶堪訓,前賢況可師。香銷春殿冷,樓壓暮鍾嘶。未俗逾偷薄,哀懷欲涕氵夷。」
當年的孝義橋,如今臨川區是孝橋鎮所在地,孝義寺早已毀,但孝義橋經清宣統元年重修後仍然保存至今。
舉案齊眉

舉案齊眉的典故:舉案齊眉,送飯時把托盤肖得跟眉毛一樣高。後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處:《後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故事內容: 東漢初年的隱士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今陝西咸陽西北)。他博學多才,家裡雖窮,可是崇尚氣節。東漢初,他曾進太學學習。結束在太學的學業後,就在皇家林苑—上林苑放豬。
有一次,梁鴻因不小心,使得房子著火,延及周圍的人家。梁鴻就一家家的去查問每家所遭受的損失,並以豬來作為賠償。有一家人嫌賠得太少。梁鴻說:「我沒有別的財物,願意為你做一段時間的工來補償。」那家主人答應了梁鴻的要求。梁鴻在這家幹活時不懈朝夕,勤勤懇懇,絕無怨言。鄰家的一些老人見梁鴻的行為非同一般,就聯合起來責怪那家主人,不該如此對待梁鴻。那家主人也開始尊敬他,並將豬悉數歸還給梁鴻,梁鴻堅辭不受,後來回鄉去了。

由於梁鴻的高尚品德,許多人想把女兒嫁給他,梁鴻謝絕他們的好意,就是不娶。與他同縣的一位孟氏有一個女兒,長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氣極大,能把石臼輕易舉起來。每次為她擇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歲了。父母問她為何不嫁。她說:「我要嫁象梁伯鸞一樣賢德的人。梁鴻聽說後,就下娉禮,准備娶她。
孟女高高興興的准備著嫁妝。等到過門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想到,婚後一連七日,梁鴻一言不發。孟家女就來到梁鴻面前跪下,說:「妾早聞夫君賢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絕了許多家的提親,最後選定了妾為妻。可不知為甚麼,婚後,夫君默默無語,不知妾犯了甚麼過失?」 梁鴻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並能與我一起隱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現在你卻穿著綺縞等名貴的絲織品縫制的衣服,塗脂抹粉、梳妝打扮,這哪裡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聽了,對梁鴻說:「我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驗證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賢士。妾早就准備有勞作的服裝與用品。」說完,便將頭發捲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織機,動手織布。梁鴻見狀,大喜,連忙走過去,對妻子說:「你才是我梁鴻的妻子!」他為妻子取名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閃耀。
後來他們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東北)山中,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霸陵山深處,他們以耕織為業,或詠詩書,或彈琴自娛。
不久,梁鴻為避徵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離開了齊魯,到了吳地(今江蘇境內)。梁鴻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給人舂米過活。每次歸家時,孟光備好食物,低頭不敢仰視,舉案齊眉,請梁鴻進食。皋伯通見此情形,大吃一驚,心想:一個僱工能讓他的妻子對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於是他立即把梁鴻全家遷入他的家宅中居住,並供給他們衣食。梁鴻因此有了機會著書立說。

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的典故:問鼎中原,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幽州
九鼎乃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豫鼎、梁鼎、雍鼎.
【問鼎中原出處】出自《左傳》,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問鼎中原典故】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庄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E. 漢朝最凄美的3個愛情故事分別是什麼,哪一個造就了典故

人生在世離不開一個愛字,也離不開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構成了生命的本色。現代人對愛情有了更高的追求,愛情觀也在轉變。然而,在中國古代,愛情卻往往是「身不由己」的,下面就來看看漢朝的三位帝王的凄美的愛情故事。



後來郭聖通因懷執怨懟而被廢,陰麗華被封皇後。兩人相伴走完一生,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愛情故事。




F. 漢朝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文景之治,李廣難封,蘇武牧羊,張騫出塞,巫蠱之禍,昆陽大捷,很多啦

G. 漢朝時期的歷史成語故事

金屋藏嬌:【基本解釋】:指以華麗的房屋讓所愛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拼音讀法】:jīn wū cáng jiāo

【使用舉例】:所以當時佘老五戀著雁翎,各有~之意。(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三回)

【近義片語】:金屋貯嬌

【使用方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娶妻或納妾

【成語出處】:漢·班固《漢武故事》:「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H. 成語「亂七八糟」出自漢朝,有什麼歷史典故

亂七八糟這個成語有兩個典故,一個是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一個是晉朝的八王之亂。都是王朝分裂最終衰敗的典故。這兩個典故都是中國古代諸侯國的爭斗故事,這個成語引申出了沒有秩序、亂糟糟的情況。這也是古代國家分裂時期的寫照。亂七八糟這個詞用得幾率很高,也是現代人常用的成語之一。

如果我們不重視成語的使用,不加強對成語的學習,我們將逐漸丟掉中文中的精髓,那我們的中文水平將一步步退化。即使學歷是本科,語言表達能力卻不及高中生,這實在是諷刺。亂七八糟雖然只是簡單的成語,也有很深的寓意。希望以後的中國,能更加多去推廣我們的文化,讓成語更普及。

I. 漢朝歷史故事

1、漢高祖劉邦「舍子保帥」

古人有典故「舍車保帥」,劉邦卻上演了一幕「舍子保帥」。劉邦逃亡時,兩個孩子和他乘同一輛車。眼看楚軍就要追上來了,劉邦心想孩子是個累贅。就順手把孩子推下車去。

大將夏侯嬰倒是心軟,又把兩個孩子給抱了上來。這一耽擱,楚軍更近了,劉邦又把孩子推了下去,夏侯嬰又下去撿回孩子。一來二去,劉邦怕再耽擱時間,便不再把孩子推下去了。



2、漢武帝劉徹愛打別人旗號出遊

漢武帝劉徹喜歡私自出遊,但總打著姐夫「平陽侯」的旗號,因為劉徹怕私自出遊會影響他的形象,於是就命人喊自己「平陽侯」,這樣一來,即使擾了民或者是禍害了鄉親,被罵的也是姐夫,而不是自己。

有時,劉徹踐踏了百姓的莊稼,百姓就指著劉徹的鼻子罵,劉徹不僅不會生氣,還感覺很好玩,因為這些罵人的話,他在皇宮里很少能聽到。

但是打著別人的旗號出遊也有被揭穿的時候。有一次,劉徹又帶著手下們出遊,把老百姓的莊稼糟蹋的不成樣。老百姓就叫了官兵,官兵們把劉徹一行人團團圍住准備教訓這個猖狂的惡少。劉徹無奈,只好亮出了自己的身份。真相大白後,剛剛還飛揚跋扈的皇帝就灰溜溜的走了。

3、東方朔急智救女

有一年的元宵節,漢武帝觀燈,看到一群姑娘十分漂亮,他驚嘆道:「怎麼宮中沒有這樣漂亮的女孩子?」他決定要在民間征美女,便叫住一個小姑娘問道:「你今年多大?」小姑娘答:「十六」。

漢武帝便下令徵集一千名十六歲的美女進宮。這事可嚇壞了東方朔,因為他的女兒就是十六歲的美女,他生怕女兒被徵集入宮,怎麼辦?

東方朔為了拯救自己的女兒,便關門想辦法。好個東方朔,為此事研究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的關系,搞出一套「生肖相剋」的理論來,他把這套理論寫成黃歷,並對人宣傳說,他有一本天書。漢武帝問:「聽說你有一本天書,為什麼叫天書?」東方朔說:「天書,就是只有天子才能看懂的書。」

漢武帝把天書翻開一看,原來是天干與地支相配的一種規則。開頭有一首小詩:「天賜警言,人間皆行。屬相相剋,違者斷魂。鼠羊一旦休,白馬怕青牛。虎蛇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漢武帝讓東方朔講解一下意思。

東方朔說:「天干與地支交叉配合紀年,又用十二生肖周而復始地排列在年份中,便產生年份相配與相剋的年歲與生肖的序列。例如,屬兔的與龍相剋。」漢武帝說:「我要徵集十六歲少女進宮,是否相剋?」,東方朔回答道:「皇上是龍,十六歲少女屬兔,正好相剋。」於是,漢武帝便取消了徵集十六歲少女人宮的決定。

4、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年少的時候家裡貧寒,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宗耀祖,不幹農活,光閉門讀書。而大嫂卻對此很有意見,容不得他這樣,為了消弭兄嫂之間的矛盾,面對大嫂的一再羞辱,隱忍不發。

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離家出走,准備浪跡天涯,被哥哥追了回來。後來陳平又不計大嫂的前嫌,阻止哥哥休掉大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於有一天,一位老者慕名而來,願意免費收陳平為徒。陳平學成之後,輔佐漢高祖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5、鄭公風

鄭弘,東漢人,年輕的時候去山裡砍柴,撿到一隻裝飾的非常漂亮的箭。過了一會有人來尋,他就還給了人家。這個尋箭的不是個一般人,鄭弘一眼就看出來了。

所以他歸還這支箭的同時就跟那個神人說,若邪溪這個地方打柴不容易,來去都是頂風,不好走。我希望以後可以早晨刮南風,晚上刮北風,這樣就方便多了。後來此地風向果然如他所求,當地百姓都稱之為「鄭公風」,並以此指代「得神助之風」。

J. 漢朝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漢朝著名的歷史故事:

1、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

漢高祖劉邦是沛豐邑中陽里人,平時不參加農業勞動。到青年時代,秦始皇已統一中國,他當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長,並與郡縣小吏關系非常密切。劉邦在生活上有失檢點,但他為人仗義,胸懷大志,待人寬厚,能孚眾望。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劉邦也在家鄉沛縣起兵,稱沛公。後加入項氏叔侄的反秦義軍。前207年,劉邦率部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降,秦亡。

秦朝滅亡以後,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彭越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號,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三節·楚漢相爭》,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36頁-第45頁。

2、文景之治、七國之亂、南越國

呂後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領袖的大臣鏟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在漢文帝的皇後竇漪房的影響下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

雖然漢景帝時期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三個月便為周亞夫、欒布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

參考文獻: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三聯書店,2005年2月,第16頁—第50 頁。

3、昭宣中興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冤死。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

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不再窮兵黷武。為挽救經濟,漢武帝在位期間曾採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加強對經濟的控制。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五節 波瀾壯闊的有為時代(武昭宣三朝)》,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85頁-第90頁。

4、新莽篡漢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漢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漢元帝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

漢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後、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漢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漢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六節 西漢中衰與政權結構的變動(元帝~王莽篡漢)》,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93頁-第94頁。

5、光武中興

新莽在赤眉、綠林民變下覆滅。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史稱玄漢,改元更始,劉玄即更始帝。公元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沿襲漢朝國號,史稱赤眉漢,建元建世,劉盆子即建世帝,隨後擊敗綠林軍。

參考文獻:鄒紀萬,《中國通史 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七節 王莽托古改制的迷夢》,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第118頁。

(10)漢朝典故擴展閱讀: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