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高中成語典故

高中成語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08:36:13

㈠ 高中成語故事大全2oo字左右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十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准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十三)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十六)東施效顰

【典故】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准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並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十七)卧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㈡ 成語典故(故事)10則以上,高中課外的。

1 千金買骨: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乾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2 口蜜腹劍: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論才藝,也還不錯,一手字,畫都很好;但他做官卻不真真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的方法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裡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得達害人的目的,逞奸謀於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3 司空見慣: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做司空;因為他的放盪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名聲,邀請他飲酒,並請了幾個歌妓在席上作陪。
酣暢淋漓之時,劉禹錫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司空見慣」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當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4 對症下葯: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症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後,給倪尋開了瀉葯,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葯。
兩人看了葯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症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葯卻不一樣呢?」
華佗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於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葯,給你們用不同的葯治療了。」
倪尋和李延服葯後,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
後來,「對症下葯」這一成語,就用來比喻要針對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根本。

5 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 按圖索驥:孫陽是個相馬大師,他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7 南柯一夢:這是個唐朝小說,原名《南柯太守傳》。大意是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8 一字之師: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9 毛遂自薦: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10 諱疾忌醫: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 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 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 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 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現在在骨髓,我不在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11 投筆從戎: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後來在西域立功,被封為定遠侯。

㈢ 急求高中生僻成語詳解(典故,含義)要多!要快!

A
安身立命:生活有著落,精神有寄託

B
不分軒輊:不分高低,輕重
不羈之材:不受拘束的非凡之才
不容置喙:不許插嘴
不刊之論: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不爽毫發:一點也不差
不一而足:不止一種或一次,而是很多
不足為訓:不能當作典範或法則
白衣卿相:比喻安貧樂道的書生
坂上走丸:形勢發展很快
暴戾恣睢:任意干壞事
暴殄天物:泛指任意損壞糟蹋物品
篳路襤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艱苦
鞭辟入裡:形容能夠徹底說明問題,深中要害

C
慘淡經營:苦費心思於謀劃並從事某項事情或事業
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陳陳相因:因襲舊套,沒有革新和創造
滄海一粟:滄海中的一粒穀子,比喻非常渺小
曾幾何時:才多少時間,比喻時間不長
曾經滄海:比喻曾經見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纏綿悱惻:形容心情痛苦不能排遣的樣子,形容悲苦不能排遣的心情
差強人意: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城下之盟:逼迫簽定的條約
春風化雨(夏雨雨人,春風風人):比喻及時給人以教育或幫助
寸草春暉:比喻父母的恩情子女難以報答
從善如流:樂意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厝火積薪:把火放在堆積的柴草下面,比喻隱藏著極大危險

D
待價藏珠:比喻有真才實學,等待被人賞識重用
蝶化庄生:比喻事情虛幻無常
丁公鑿井:比喻語言之輾轉傳誤
東窗消息:比喻謀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待價而沽:比喻某些人等待時機出來做官
多藏厚亡:財貨儲藏得很多,往往會招來很大損失
東鱗西爪:比喻事物零碎,不全面
得魚忘筌:比喻成功後就忘了賴以成功的事物
掉臂不顧:掉轉臂膀,頭也不回,形容不加理睬
杜門卻掃:關閉大門,不再打掃庭院路徑,屏客謝客,清凈自適
洞若觀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E
峨冠博帶:原是古士大夫的裝束,後來比喻穿著禮服

F
翻雲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耍手段
飛短流長:造謠生事,搬弄是非
G
甘之如飴:比喻樂意從事某種辛苦的工作,勇於承擔最大的犧牲

H
高山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之勢
躬逢其盛:親自參加了那個盛典,或親自經歷了那種盛世
姑妄言之:姑且隨便說說
孤行己見:只按照自己的意見辦事,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骨鯁在喉:比喻心中有話不說出來不痛快
故態復萌:形容重犯舊毛病
顧盼自雄:左顧右盼,得意忘形
顧影自憐:自我欣賞
瓜熟蒂落:條件、時機成熟,事情就能成功
掛一漏萬:形容列舉不全,遺漏很多
管窺蠡測: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都很狹窄片面
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很多
渙然冰釋:比喻嫌隙、疑慮、誤會等完全消除
畫虎類犬:比喻好高騖遠,終無成就,被人作為笑柄
緩不濟急:形容辦法太慢,趕不上應用
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美好的品德

J
擊節稱賞:打著節拍贊賞,形容對別人的品質,詩文或藝術的贊賞
飢鷹餓虎:比喻兇殘貪婪
機變如神:機智權變,神奇莫測
雞蟲得失:比喻無關緊要的細微得失
雞飛狗走:形容因驚恐而混亂不堪
雞零狗碎:形容沒有什麼價值的瑣碎的東西?
積毀銷骨:形容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及鋒而試:原指趁著士氣正高,及時作戰,後泛指抓住有利戰機,及時行動
詰屈聱牙:形容文辭艱澀,讀不順口
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功效,進展很快,短時內能成功
膠柱鼓瑟:比喻固執拘泥,不能變通

K
空谷足音:比喻難得的音信,言論或事物
空穴來風: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沒有原因的
枯木逢春:比喻重獲生機
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
狼奔豕突:狼和豬東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壞人亂竄亂撞
勞燕分飛:比喻人別離
離經叛道:比喻背離佔主導地位的思想和傳統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象早上的星星
臨深履薄:比喻謹慎成懼
臨淵羨魚:比喻只有願望,不去實干,也就無濟於事
龍飛鳳舞:形容山勢蜿蜒雄壯,也形容書法筆勢舒展活潑
力透紙背:形容書法追勁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流金鑠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氣極熱

M
目不見睫: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眉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
目不窺園:形容埋頭讀書
目迷五色:形容顏色又雜又多,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錯綜復雜,分辨不清
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P
判若鴻溝:形容界線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蓬蓽增輝: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裡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的字畫等使自己感到光榮
朋比為奸:相互勾結干壞事
否極泰來:壞的到了盡頭,好的就來了

Q
千金買骨:比喻求賢的渴望
窮而後工:舊時指文人越不得意,詩就寫得越好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說話不流利

R
弱不勝衣:形容人瘦弱的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阮囊羞澀:表示經濟困難
如坐雲霧:比喻糊塗,不能辨析事理
如蟻附膻:比喻人趨炎附勢,追逐名利的行為,也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一惡劣事物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比喻事情明顯,清楚,也比喻著作或功業的光輝有目共睹
人自為戰:原意是使人人能拚死作戰,現在多指人人都能獨立作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指對某些事物,大多數人的感受和想法相同
戎馬倥傯:形容軍務繁忙
如湯沃雪:像熱水澆在水上,比喻事情極容易解決

S
搜索枯腸: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寫詩文)
絲絲入扣:比喻做事十分細膩(多指文章,藝術表演等)
碩果僅存:比喻經過淘汰,留存下來的稀少的可貴的人和事物
沙裡淘金:從沙子里淘出金子,比喻費力大成效少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師心自用: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獅子搏兔:比喻對小事物也拿出全部力量,不輕視
噬臍莫及:原意是咬自己的肚臍夠不著的,後來比喻追悔莫及
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煞有介事:裝模作樣,像真有這么回事似的

T
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卓有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談言微中:說話委婉而中肯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體無完膚:比喻論點完全被駁倒或文章被刪改很多
通權達變:為了應付當前的形勢,不按常規做事,而採取適合實際需要的靈活辦法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以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
唾面自乾:比喻受了侮辱,極度窮忍,不加反抗

W
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塗改就完成了
危言危行: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微言大義:精微的語言和深奧的含義
尾大不掉:機構下強上弱,或組織龐大渙散,以致指揮不靈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不善於團結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
問道於盲:向毫無所知的人請教
無私有弊:雖然沒有私弊,但因處於嫌疑地位,容易使人猜疑
無妄之災:平白無故受到的損害
舞文弄墨:歪曲法令條紋作弊或玩弄文字技巧
物傷其類:因同夥受到打擊而傷心(多含貶義)
萬人空巷:盛大機會或新奇事物轟動一時的情景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基礎的東西

X
席不暇暖:座位還沒有坐熱就走了
下車伊始:比喻官吏初到任所
象牙之塔: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小天地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於政務
脅肩諂笑:聳起肩膀,裝出笑臉,形容諂媚的丑態
信而有徵:可靠而且有證據
星移斗轉:比喻時間的變化
行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兄弟鬩牆:兄弟在家爭吵,後來比喻內部斗爭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非常美麗或景物非常優美

Y
言近旨遠:話說得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燕雀處堂:比喻安居而失去警惕
揚湯止沸: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以人廢言: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
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
一狐之腋:比喻珍貴的物品

Z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顫抖的樣子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照本宣科:比喻不能靈活運用,死板地按照現成的文章或稿子宣讀
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鍾靈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優秀的人物
鍾鳴鼎食:舊時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眾口鑠金:原來比喻輿論的力量大,後來形容人多口雜,能混淆是非
煮鶴焚琴:比喻做煞風景的事情
著手成春:稱贊醫生醫道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自出機杼: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別出心裁,獨創新意
罪不容誅:罪大惡極,處死都不能抵償

㈣ 高中成語故事的讀後感

《成語故事》讀後感
《成語故事》里的成語故事多不勝數,這本讀物,它不止有對成語由來的小故事,對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詳細的解說之外, 還增設了歷史典故,人物介紹和小知識等小欄目。讓我們在認識成語的同時對當時的背景與學者的認識加深鞏固。
「妒賢嫉能」這個故事寫出了項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從古至今,不賞識人才的人,都是失敗者。《成語故事》里關於三國的故事也有許多,還可以一邊補充對三國的認識。
有個「名落孫山」的故事讓我苦笑不得,講述的是一個叫孫山的人和同鄉去考科舉,結果自己最後一名,而同鄉沒有居榜上,結果回到家,同鄉的父親問他兒子的成績,孫山還委婉得意的說最後一名是自己,你兒子榜上無名。趁機顯露了自己的才華,但其實在別人看來,滑稽了點。
「程門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為看了《恰同學少年》的緣故,看到了毛澤東借鑒前人「袁門立雨」,在外人看來是可笑的,為什麼一定要一動不動呢?特別是「程門立雪」,楊時和游酢,因為老師睡著了就一直站在門口,下雪也不進去,這種行為其實可以稱為「愚昧」,其實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半對半錯,畢竟是初次登門拜訪,該有的禮數還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們不一樣,因此評論的話還是少說為妙,他們的老師也都被這精神感動了。
「害群之馬」這個成語見的多,它的典故卻是才了解,原來治理國家和放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對馬群有害的壞馬罷了。朝廷上,只是將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掃除而已。這個以小見大的道理,就那麼簡單。
一個又一個的成語,只是短短數十字,卻全都蘊涵大道理,「勤能補拙」,既然我的基礎不好,就要「亡羊補牢」了!

㈤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彈冠相慶,沐猴而冠,拾人牙慧,瓜田李下,汗牛充棟。有典故的成語太多了。

㈥ 高中生作文經典成語典故素材大全

成語故事書就可以,
寓言故事的。
還有歷史故事的都可以。

㈦ 求成語典故,不要一些普遍的,要作為課前演講,本人高中,成語故事最好是沒學過的!謝謝

鷗鷺忘機

「鷗鷺忘機」既是《列子•黃帝》中的寓言,也是一首有名的古琴曲。

寓言講的是:有個漁人喜歡水鳥,每次出海時,都與水鳥一道戲游,常常有上百隻的水鳥飛來和他玩耍。

有一天,他的父親對他說:「我聽說那些水鳥都願意與你遊玩,你捉幾只帶回家給我玩玩。

第二天,漁人出海了,可是水鳥只是在他的頭頂盤旋、飛舞,並不落下來。

人無巧詐之心時,連異類都可以親近。

後世以「鷗鷺忘機」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清代的《鷗鷺忘機》古琴曲表現了海日朝暉,滄江夕照,群鳥眾和,翱翔自得的意境。

鷗鷺忘機的意思是:《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後以「鷗鷺忘機」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蔡邕救琴
蔡邕東漢靈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大臣名叫蔡邕。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裡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舍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裡,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裡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里,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里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鍾,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之大,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蔡邕救琴的意思是:「蔡邕救琴」形容伯樂難求。

東坡畫扇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蘇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摺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後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獄被關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後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進監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後來獲得倖免,於是從此不再殺一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並沒有什麼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

「東坡畫扇」比喻關心百姓疾苦。

(出自何遠《春渚紀聞》和蘇軾《書南史盧度傳》)

東坡畫扇的意思是:「東坡畫扇」比喻關心百姓疾苦。

木梗之患
孟嘗君准備西入秦國,勸阻的人極多,但他一概不聽。蘇秦也想勸他,孟嘗君卻說:「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沒有聽說過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蘇秦說:「我這次來,確實也不敢談人間的事情,而是專門和殿下討論鬼神的事。」

孟嘗君就接見蘇秦。蘇秦說:「我這次來齊國,路上經過淄水,聽見一個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個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談。木梗對土偶說:『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漲上來,你就殘缺不全了。』土偶說:『你的話不對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為大水毀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東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橫流,你隨波而去,還不知道要被沖到哪裡呢?』那秦國是個虎狼之國,關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國,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來。」孟嘗君就打消了去秦國的念頭。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鄉,不得復歸故里。

(出自《戰國策》)

木梗之患的意思是:喻客死他鄉,不得復歸故里。

徙薪曲突

「突」是煙囪,「徙」是遷移,「薪」是柴草。這個成語出自《漢書•霍光傳》

西漢時,大將軍霍光跟隨漢武帝近30年,是武帝時期的重要謀臣。漢武帝死後,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近20年,權傾朝野。茂陵的徐福看到霍氏專權,又行逆道,料其必亡,但又不希望見到霍氏敗亡,於是三次上書漢宣帝,望漢宣帝採取措施。但漢宣帝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後來,霍光死後,他的家人謀反,有人告發,宣帝將霍家滿門抄斬,並株連九族。宣帝對告發的人大加獎賞,卻把上書的徐福給遺忘了。

有人為徐福打抱不平,就上書宣帝,說:戰國時,齊國人淳於髡有一次去朋友家作客,見到主人家的煙囪太直了,旁邊還堆滿了柴草,於是就勸說主人:「你應該把煙囪改成彎的,把柴草搬遠點,否則會有火患。」主人聽了,並不回應。不久,這家果然失火,幸虧鄰居們來幫忙,才將火滅掉。主人為了感謝鄰人的相助,就辦了酒席答謝他們。酒席上,因奮力救火而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座,其他的論功行賞,獨獨忘了當初給他警示的淳於髡。有人看不過眼,就對主人說:「如果當初你聽客人一言,不至於今日落得費酒、肉,辦宴席,差點亡於火災。今天你論功請賓客,建議你曲突徒薪的人被忘在一邊,而焦頭爛額者卻為上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主人這才醒悟過來,趕忙請來淳於髡。如今茂陵的徐福數次上書請陛下防止霍氏有變,卻沒有獎賞。望陛下能明察,重視徙薪曲突之策。

宣帝於是賜徐福帛十匹,並許以官職。

徙薪曲突意為搬開灶旁柴禾,將直的煙囪改成彎的。本謂預防火災。後來比喻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徙薪曲突的意思是:搬開灶旁柴禾,將直的煙囪改成彎的。本謂預防火災。後亦比喻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漢書·霍光傳》:「人為徐生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一葉障目
出處 《歐冠子·天則》

從前,楚國有個書獃子,家裡很窮。

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

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他呆了一會,拿來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回到家裡他想:「怎樣從這么多葉子中揀出可以隱身的葉子呢?

他決心一片一片試驗。於是,他舉起一片樹葉,問他的妻子說:「你能看得見我嗎?」「看得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見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看得見。」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厭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獃子一聽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裡東西就走。

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獃子說了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一葉障目的意思是:【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解釋】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示例】【故事】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

㈧ 成語故事大全高中游戲

不毛之地來bùmáozhīdì源
[釋義] 毛:地面上生長的穀物、草木。原指不種五穀的地方。後指最荒涼、貧瘠或沒有被開墾的地方。也作「不發之地」。
[語出]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
[正音] 地;不能讀作「de」。
[辨形] 地;不能寫作「的」。
[近義] 窮山惡水 窮鄉僻壤
[反義] 魚米之鄉 天府之國
[用法] 形容荒涼或未開墾的土地。一般作主語、賓語。

㈨ 高中有典故有意義的成語

指鹿為馬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一鼓作氣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揭竿而起
程門立雪
焚書坑儒

㈩ 幫我找找高中的成語典故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