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哲學典故

哲學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8 09:59:50

⑴ 生活處處有哲學。有哪些成語典故體現了哲學寓意試列舉出三到五個,並分析

鄭人買履;做事死板教條,不從實際出發,終將一事無成。
圍魏救趙指解決問題要抓主內要矛盾
杞人憂天:否容認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
拔苗助長: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違背客觀規律就會遭到它的懲罰。

⑵ 成語、熟語、典故中的哲學道理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讀 音
yuè ying zé kuī,ǐ mǎn zé yì
出 處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示 例
常言「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夫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齊之虧且溢,可立而待,不會亦何傷乎?》
亦作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虧缺萬事有度, 誰都不是彈性無限的藤條, 扯得太緊總有崩潰的那一刻,出現「物極必反」矛盾轉化的現象,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有矛盾的兩方面。當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某一方面占統治地位,起決定作用了,事物就呈現出由它所決定而具有的性質。但其中又蘊含著對立面,並會不斷經過量的積累,最終占統治地位,使事物走向反面。所謂此消彼長,物盛則衰,是萬物發展的一種規律。

2月盈則虧的易學基礎編輯
原文是: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昃,是指太陽偏西,盈說的就是月亮圓了,虧,就是月亮缺了,虧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太陽升到最高的時候,中午、正午,那麼它也就開始向西偏落下去了,月亮到了最圓的時候,也就開始缺損了。後人把這兩句話呢,概括為「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水滿則溢就是一桶水滿了它就要流出去了。形容呢,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走下坡路。
萬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規律。太極生兩儀,為天地或陰陽,由此生萬物。因此萬物都含有陰陽對立的雙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兩種因素。從而決定了事物發展有兩種趨勢:或肯定自身,繼續量的發展;或否定自身,向對立面轉化。如「- -」肯定自身量的發展變為==太陰,向對立面轉化成為 少陽。「-』向兩方面發展則成為二太陽和少陰。繼續發展,太陰二二變為 坤和 艮;少陽 變為 巽和坎;太陽 變為三乾和兌;少陰二二變為 震和 離。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積累而引起兩次質變的否定。艮和兌是先由量的積累引起質變後再向對立面轉化的否定,巽和震則是先向對立面轉化後又由量的積累引起質變的否定。坎和離則是兩次向對立面轉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這不僅體現了八卦的生成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周期,還表現出否定形式的多樣性。從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每次變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對立面轉化無疑產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發展也不是原樣不變,而是由數量的增加引起了質變。正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穀粒變成了「谷堆」,滴水變成了「大海」。
文學體現
小說《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她呢,在賈府極其興盛的時候,就開始悟出了這個道理。
一天夜裡,王熙鳳做了個夢,夢見寧國府的少奶奶秦可卿來向她告別。秦可卿說:嬸子,我要走了,可是呢,我還有一件心事非對您說不可。王熙鳳說:你有什麼心事就說吧,就託付給我得了。秦可卿說:嬸子,您是女人堆里出類撥萃的人物,怎麼就不明白「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個道理呢。咱們賈家啊,這個大家族啊,繁榮興盛了快一百年了,難免有一天樹倒猢猻散啊。王熙鳳說:你這話說的有道理,可是還有沒有辦法讓咱們這個大家族維持下去,不衰敗呢?秦可卿說:嬸子你怎麼還不明白呢,不要以為榮華富貴世世代代可以享受不盡,不,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您倒不如啊,在咱們這個家族還興旺的時候,就提前准備退路,或許還可以保護自己。秦可卿呢,臨走的時候,最後說:嬸子,您記著,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她這句話呢,三春,也就是說春三月吧,春天過去了,這個花呢都凋謝了。它形容的是這個大家族衰敗了,這些人呢,自己找自己的出路去吧。俗話說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秦可卿在王熙鳳的夢里說的這些話,其實呢,都是王熙鳳白天所想到的這些事,這些道理。王熙鳳她懂得「月滿則虧」這個道理,知道轟轟烈烈的賈氏家族終歸要有一天要走向衰敗。這正是王熙鳳比別人精明之處。
思想體現
《謙》卦辭:謙 亨 ,君子有終
序卦傳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謙》卦彖辭:「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易經《謙》卦,艮在下,坤在上。地卑下,山高大,以己之卑下容納他之高大,為謙的表現。「地中有山"象徵內心高聳如山,外表卻謙和如平地。謙虛謹慎,謙德積福。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連天地鬼神都討厭驕狂自大的人,讓謙虛謙和的人獲益。讓利益流入謙虛謙和的人。謙虛精進,自然感動天地。《尚書.大禹謨》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人不可逆天道而行,否則當焚如,死如。人具備謙德,謙虛謹慎,則必定亨通。而謙之難可貴,在於有始有終。一時之謙和易,一生之謙和難。故曰:「謙,亨,君子有終。」

⑶ 中國歷史上比較哲學的典故

1.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子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不爭名利,關注自身;保持沉靜,不受影響;願意施與,不求目的;當斷就斷,順勢而為;自身發光,善於影響;認清優勢,善於應用;時不賦我,靜待時機。我等俗人,只能先參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達到自然的境界似乎還很遠。

2.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卧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莊子·蝶夢》中有一段妙語:「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清人張潮寫的《幽夢影》,可稱得上是一副供燥熱的現代人服用的清涼散。禪不可說,清言不可譯。《幽夢影》中有這么一句妙語,可謂是點出了莊子哲學的精髓:「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道理:
莊周夢蝶是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認為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

莊子以故事的形式對此進行了如下闡述:「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選自《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

其大意就是莊子一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在這里,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3.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莊子不願為官而要做普通的百姓,表現了他對自由的嚮往

⑷ 求三個中國古代哲學故事典故

1.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子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不爭名利,關注自身;保持沉靜,不受影響;願意施與,不求目的;當斷就斷,順勢而為;自身發光,善於影響;認清優勢,善於應用;時不賦我,靜待時機。我等俗人,只能先參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達到自然的境界似乎還很遠。

2.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卧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莊子·蝶夢》中有一段妙語:「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清人張潮寫的《幽夢影》,可稱得上是一副供燥熱的現代人服用的清涼散。禪不可說,清言不可譯。《幽夢影》中有這么一句妙語,可謂是點出了莊子哲學的精髓:「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道理:
莊周夢蝶是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認為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

莊子以故事的形式對此進行了如下闡述:「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選自《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

其大意就是莊子一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在這里,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3.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莊子不願為官而要做普通的百姓,表現了他對自由的嚮往

⑸ 典故中的許多成語簡短精闢.蘊涵著深刻的哲學道理

B 試題分析:「因材施教」「對症下葯」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們要具體問回題具體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故①③符合題意。②與題意不符,題中強調矛盾的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④錯誤,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離不開特殊性。

⑹ 關於哲學矛盾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成語,俗語,典故有哪些

1、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漢語成語,讀音為yīn dì zhì yí,意思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2、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shì qiúshì,意思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其哲學內涵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3、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說,應該這樣解釋:鎖就像是一個問題,鑰匙就是一個答案,這個世界有這個問題,那麼就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指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要求。


(6)哲學典故擴展閱讀:

對立與統一,絕對與相對,因與果,質與量,整體與分立。這些本質屬性都是「矛盾律」自身包含的屬性,即「矛盾」之間是對立的和統一的,「矛盾」是絕對而矛盾里的雙方是相對的,「矛盾」里的雙方是互為「因果」的,「矛盾」本身既包含它們作為「矛盾」的質,又包含「矛盾」的整體的數量是「一」,矛盾里的雙方的數量是「二」的「量」。

作為矛盾律的本質屬性,是其它現象性的「矛盾」所必然包含的,又是能說明自身的。如「對立和統一」這組矛盾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絕對與相對,因與果,質與量亦同。而這些方面是其他任何不包含在這些本質性矛盾律屬性之內的現象性「矛盾」所不具備的。

⑺ 沖虛真人的哲學典故

天瑞,意謂天地之靈瑞,自然之符應,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認為,世間萬物皆有始有終,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夠循環往復、獨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產生與變化的本源,它最初無形無象,歷經大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形成「渾淪」,再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的「易」衍變為有形的「一」,最終生成天地萬物。列子道逢百歲骷髏,順此言明「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一切緣自「道」,然而卻並非「道」有意為之,天地萬物只是自然而然地變化運轉,生息盈虧。
文寓言與議論選出,《黃帝書》視死如歸,榮啟期安貧樂終;林類行歌,不以營生為惑;孔子贊死,曉諭天下失家,又有杞人憂天,向氏為盜。凡此種種,恰如張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有形之物誕生、消亡,其暫行於世而終歸虛無。人生亦復如是-從嬰孩、少壯、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過往來。
《呂氏春秋·不二》與《屍子·廣澤》皆載「列子貴虛」,但依《天瑞》,列子自認「虛者無貴」。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萬物自天成,盜者本無心,光陰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書綱領。 本篇皆在論述養身冶物之道。全文圍繞道心與外物的關系展開多番探討,唯有應理處順,忘形養神,才能達到所適常通,遇物無滯的境界。具體而言,修養內在道心。必須」壹其性,養其神」,做到心無逆順,物我兩忘。列子以列子御風、伯昏臨淵、商丘誠信、粱鴦飼虎、津人撮舟、呂梁濟水、佝僂承蜩等多則寓言對此反復加以證明。同時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內心的虛靜凝獨,人們在應物處世時還必須「含其德」,做到韜光養晦,與世無違。文中海上漚烏、趙襄子狩獵神巫季威、列子之齊、楊朱之沛,楊朱過宋數章,既為闡明其理。
既名《黃帝》.最終還是為了推崇黃老學派『清虛無為』的治世主張。從華晉國的國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術以及聖人的籠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對宋康王的說教中,都可以發現這樣的思想痕跡。對於列子而言,理想國內,上有效法天道無為德庇萬物而不以為功的國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國民,同時還得有孔、墨等聖賢以仁義濟人使『四竟內,皆得其利』 如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本篇皆在宣揚浮生若夢,得失哀樂皆為虛妄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麗奇異的畫面,為我們展現了神妙莫測的幻化境界,卻又讓它悔起倏滅,以期證明有生有形者盡為虛無的幻象,終將隨著生死陰陽之變歸於消亡;唯有造化萬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夠常信常存,無極無窮。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惑於是非,昏於利害」,被新鮮短暫的過眼雲煙所吸引,從而忽略了慣常恆久的實在擁有。因此,全文通過八則寓言,分別以化、幻、覺、夢、病、疾、誑等意象來譬喻人生的虛妄不實。另有一段議論,斯言夢覺之理,見解不凡。列子歷數人間種種、萬般境界,將其歸納為「八征」、「六候」,而後徵引列子神遇為夢,形接為事」一語,推斷覺醒時的行為反應與夢境的產生,都是自於人們的形體和精神與外界有所接觸的緣故。唯有徹悟「感變之所起者」,才能以虛靜坦盪的心懷面對紛紜變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謂「神凝者想夢自消」。
劉自《引子新書目錄》以為《周穆王》《湯問》兩篇「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也」,此語頗可商榷。自本篇以觀,正因其立意之標新,寓言之荒誕,文辭之曼妙,方可見撰書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喪,眾生昏亂干世情而終不覺醒,故奇言於夢囈。內中痛楚,本非凡俗「君子」者可解。 《仲尼》,一曰《極智》。孔子本為儒家先賢,修身治國也是歷代儒者所關心的話題。然而面對「君臣日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的嚴酷現實,儒家的詩書禮樂往往失去原先濟世浩亂的作用,而變為棄之可惜、革之無方的擺設。此刻,須由「體神而獨運,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場,來給予迷惘的賢臣士子一份圓融靜定的安寧心態。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論來闡釋這種「有易於自者無難於外」的修身理論。
文中以孔子與顏回的對話引出「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的觀點。列子認為,摒棄禮教和變革社會都不過是顯露形跡的有心作為,唯有保持內心虛靜,才能泰然應對紛紜莫測的時局。同時,針對凡俗一味糾纏於外在細節,只知運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淺陋偏見,列子又提出判斷聖人的獨特標准:聖^通融於大道,故而在內修身,則能「體台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台於無」,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盪盪乎民無能名嫣。
篇末,列子為了預防矯枉過正,又將』默而得之而性成之」的聖人與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加以區別對待,申明聖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無所偏執,無為而惠及天下,後者卻好像聚塊積塵,只不過是繁華人間轉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罷了。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無能也。」(《論語·憲問》) 本篇圍繞天命與人力的矛盾關系,展開一系列論證。在列子看來天命超越於人間所有道德、強權、功利之上,自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無端無常卻與每個人的遣際息息相關,世間的壽夭、窮達、貴賤、貧富都由它來決定。天命本身並不具備判斷是非、主持公正的獨立意志,也不懷有任何賞善罰惡的目的,它總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歷史上與現實中才會出現「壽彼而夭此,窮聖而達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等諸多顛倒混亂的社會現象。文中列舉管、鮑至交,小白用仇的史事,卻推翻世俗所謂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辭,而將其緣由歸結於「不得不為之的天命。同時輔之以子產誅鄧析之略說,仍將其目果追溯到「不得不為之」的天命,與前文互為影響。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聖智不能於,鬼魁不能欺」。與其揣摩天意,機關算盡,希冀憑惜小智小識改變自身的貴賤壽夭,不若學季粱安命以待疾,東門是喪子而不憂。只要領悟了「至人居若死動若械」的境界,對於天命能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則自當不受外物紛擾而與天地同運。
但若一味無情,放任天命,亦難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大戀所存,雖哲不忘。列子雖然皆量子之口嘲箋了齊景公登臨流涕的短見,卻又在篇束指出,農,商、工、仕,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勢,亦是人力使然,勢在必行,逆過既是順。可見並沒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義與人力的作用。「今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隨所為,隨所不為。日去日來,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此言此語,與其認作是一聲無奈的慨嘆,不若看成是列子遍經世事滄桑之後,對於至德之世隱晦而又痛心的哀悼。 《楊朱》.又名《達生》。全篇暢言當生之樂,曉諭生死之道。文中」且趣當生,奚遑死後」的論調,以及「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張,堪稱千古罕有的異端「邪」說但劉向在《列於新書目錄》中所稱「楊子之篇,唯貴放選。」則未免以偏概全,支離其說。
文中,楊朱將名實關系兩兩分離,認為名未必符合實,實也未必依附於名。他列舉管仲、日恆、堯、舜、伯夷、叔齊等人的不同遣際,證明社會上存在著種種「實名貧,偽名富」的不公平現象。唯有死亡才能夠消解塵世間的這些貴賤等差,並且卸下所有仁義道德的虛浮光環、讓仁聖凶愚死後同樣化作腐骨。由此反觀充滿苦難的歷史進程與飄忽無定的短暫人生,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當下的厚昧、美服、好色、音聲,與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虛名或是死後榮耀都無異於傷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顧忌著刑賞的尺度、名法的教誨,行為處世往往前嗜後矚,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壽,也不過做了禮教與名利的傀儡。公孫朝、公孫穆酗酒作樂,端木叔散盡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楊朱正是通過這兩則寓百昭示天下,應當拋棄造作虛偽,不為功名所誤,不為利祿所累,樂生逸身,任性縱情,才是捂道真人。
篇朱·楊朱又唯恐矯枉過正,故而轉回名實之論,表明在「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辱」的現實中,「名」與「實」並不是完全割裂的關系。但若是在緣自本性的欲求之外,還去追求多餘的功名利祿,那就是貪得無厭,成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實」。可見,楊朱學說本為批駁俗世虛榮,解脫綱常教化,並非肆意妄為。及至後人曲解,才讓他無端擔起了自私放縱的萬世惡名。 [2]《列子》全書,始以《天瑞》,終以《說符》,首尾呼應,自成一體。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叫做「符應」。「符」,有符信、符驗的含義。「說符」,即謂「道」與人事的相互應驗。全文通過三十餘則 寓言和說理,對「道」與「智」、「名」與「實」、「形」與「神」、「貴」與「賤」、「時機」與「變通」、「久利」與「暫得」、「持身」與「治國」等多對關系進行了各個角度的論述。
世事無常,禍福相倚,因此列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做到「持後而處先」,對於事物的存亡變幻,也應當透過其表面來「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遠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劇;一方面也要擁有「授隙抵時,應事無方」的智慧,領會「先迕後合」的聖人之言,進而懂得各種看似無關的現象背後實際上存在著積來已久的緣由。然而世人多縱欲迷性,重利輕道,貪圖一時所蕕,不念長久之積,所以才會鬧出「宋人拾契」、「齊人攫金」那樣的笑話。唯有舍末明本,「歸同反一」,因名求實,得其髓而棄其粗,才能一睹天道與人事之間的絕妙天機。

⑻ 體現哲學性的典故俗語

體現哲學性的典故和俗語當然是有很多的,比如說掩耳盜鈴,這是一種誇大人的主觀意志的唯心主義思想,比如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體現了發展的觀點。

⑼ 誰知道一些蘊含哲理的典故、名言順便來幫我分析下裡面的哲學道理。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人無遠慮,必有專近憂———如果不從整體屬和長遠方面看問題,局部關系也難處理好。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事物聯系的普遍性。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坐井觀天———只見部分,不見整體,用形而上學的孤立的點看問題。 盲人摸象———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經驗來判斷事物,以偏概全。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