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題材典故作品

題材典故作品

發布時間: 2020-12-28 08:53:00

『壹』 辛棄疾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個典故想表達什麼意思

作者以廉頗自比,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

還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原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翻譯

元嘉帝多麼輕率魯莽,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狠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還記得四十三年前,我戰斗在硝煙彌漫的揚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的行宮下,神鴉叫聲應和著喧鬧的社鼓。有誰會來尋問,廉頗將軍年紀已老,他的身體是否強健如故?

(1)題材典故作品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貳』 請問有什麼詩或詞是以「欺騙」或「欺騙的典故」作為題材的

(樓上何其可笑,萬物皆可入詩)
誓言與欺騙

一團濃重的青雲
盪向你頭頂的天,
可能降下雨,
也可能是倏忽的陰晴。
這無關欺騙,
因為沒有下雨的承諾在先!

一羽秋歸的大雁
掠過你家的庭檐,
可能拋下羽書,
也可能只是白羽一片。
這無關欺騙,
即使鴻雁曾經有誓言在先!

一簇絢爛的花朵
綻開在你迷離的眼前,
那色彩是與陽光合謀的表演,
這也無關欺騙,
你該懂得沒有光明什麼都看不見!

有時欺騙不是欺騙,
有時欺騙僅僅是一個改變;
有時欺騙不是故意,
有時欺騙是源於自心惑亂。

不要問青雲:「為什麼不雨?不晴?」
青雲會告訴你:「那本來就是自然!」
不要問花兒:「為什麼要騙我?」
花兒會說:「問你自己為什麼受騙?」
不要問大雁:「為什麼不捎來書信?」
要問自己:「為什麼不讓大雁輕松返還?」

有什麼可以永久如你所願?
有什麼可以永久不會改變?
欺騙與誓言都不會是永恆!
誓言與欺騙本來屬於短暫!

『叄』 e.go游戲,新聖魔大戰的題材是從什麼典故裡面出來的么應該不是憑空想想的吧

顯然,《新聖魔大戰》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視為古裝版的《銀河英雄傳說》,但除銀英外,我們還是可以在《新聖魔大戰》中找到其他一些歷史的投影。下面我們將具體進行分析。

魯謝拉和因裘拉的慢性戰爭:

當然了,這很自然的令人聯想到《銀英傳》中自由行星同盟和銀河帝國的對抗。不過在考慮到這場漫長的戰爭是以宗教戰爭的名義進行的,因此也可以和歐洲中世紀以「宗教革命」之名進行的漫長而復雜的戰爭掛上關系。

自12世紀,由於天主教廷的日益腐化,歐洲開始大規模的異端浪潮、宗教改革與宗教戰爭.以人口不足3000的小城阿爾比為據點的阿爾比派首先打出了「純潔教會」的大旗,該派別很快就被當時的教皇宣布為異端,自然了,是「邪惡的魔鬼的信徒」。於是在教皇的號召下,十字軍集結完畢,並對阿爾比發動了聖戰。當然了,阿爾比一瞬間就淪陷了,但阿爾比派的信徒們有不少成功的逃脫了出來,他們進入了山區繼續著和教廷的斗爭,在日後的宗教革命運動中再度活躍。

民間對天主教庭的不滿早就如同地下水那樣的流動著,絕對不是通過一兩次「聖戰」就可以解決的。繼阿爾比派之後,純潔派、華爾多派、羅拉德派、威克利夫派等異端一個接一個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終於在西元1517年以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而達到了高潮。

在馬丁·路德的影響下,以針對天主教為號召,西元1419年胡斯戰爭在中歐爆發。雖然在名義上是宗教戰爭,但後世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其目的是反對封建制度和反對外來侵略。戰爭持續了25年,教廷組織的5次十字軍進攻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在1434年的里旁戰役中起義者到底打了敗仗。此後雖然其餘部還堅持斗爭了幾年,但那不過是一些餘波了。

類似的戰爭戰爭還有從1562年爆發的胡格諾戰爭。這是發生在法國天主教派和胡格諾派之間的內戰。胡格諾派屬於新教教派的加爾文宗,雖然其成分很復雜,但一般認為其主流是反對封建等級,要求保持城市自治的資產階級和手工業者,因此和聖魔大戰驚人的相似。

戰爭一直持續到1598年《南特赦令》的頒布。一方面天主教成為了法國的國教,另一方面胡格諾派也得到了信仰的自由,戰爭遂結束。

當然了,在宗教的旗幟下除了理念外還有國家利益。「他們是惡魔的信徒,對他們發動神聖的聖戰吧!」以這樣的旗號,歐洲國家從西元1095年開始對伊斯蘭世界發動了著名的十字軍遠征,主要的十字軍東征進行了8次,最後以十字軍的最終失敗而告終。此外,西班牙對英國的遠征、英國內戰……歐洲中世紀的所有主要戰爭幾乎都有宗教的影子。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發動戰爭,再以神聖的大義之名把自己的立場合理化為「正義使者」,把對方斥為「邪惡分子」。這樣的行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不少,大概以後也還會有吧。

如果我們把魯謝拉和因裘拉的慢性戰爭上升到「民主VS專制」的高度,那麼我們還可以把西元前431年到前404年希臘的波勒奔尼撒戰爭也考慮進來。民主制度的雅典和寡頭統治的斯巴達間彼此攻伐,在戰爭中所謂「民主」的雅典,也犯下了如焚燒城市、大屠殺、勒索同盟城邦,把戰俘和市民賣為奴隸等野蠻的罪行(日後二戰中盟軍的行為也高尚不到哪裡),也可以說是對聖魔大戰第11章中魯謝拉軍對邊境地帶的村莊進行大屠殺的一個註解。

以結婚為目的的女性山賊

露娜兒和修伊間的情感戲可以說是《聖魔大戰》中最為引人發笑的部分。像露娜兒這種"為了結婚而成為山賊頭領"的豪放女性雖然可以說是很令人驚奇的存在,,但在歷史上(至少是文藝作品中的歷史)也不是完全沒有先例.

這方面最著名的人物大概要數在《楊家將演義》中登場的穆桂英了吧.雖然在正史上不見其記述,但卻是無人不知的中國女英雄的代表,是只要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女性將軍,就一定會登場的超級女英雄。她原本是山賊的頭領,在俘獲了美少年楊宗保後就逼迫他娶自己為妻,而後便成了楊家將中最有力的人物之一。在小說中還有其因為宗保被關押而領兵和楊六郎對戰的描寫,實在是個性很突出的人物。

2005-10-5 06:33 回復

修伊·艾爾薩德
0位粉絲
2樓

楊家在這方面似乎有遺傳性,到了宗保之子楊文廣的時候,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不過這次為了嫁給楊文廣而努力的女性山賊頭目的數目達到了三人之多,如果套用《楊家將演義》中楊文廣的台詞,就是「冤家如此之多」。和他的父親一樣,不知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的楊文廣三次被擒,於是和三個女性山賊喜結良緣。自然了,這三位後來也全部加入了楊門女將的陣營。

類似的人物還有明朝末年的紅娘子,雖然她是否真的存在尚存爭議,但在《明史·李自成傳》中的確是有她的記載。原文是"會繩妓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翻譯過來就是本來是雜技演員的紅娘子造反後,看上了李信(也就是著名的李岩李公子),於是把他劫上山,強迫他和自己結婚。

放不下舉人架子的李公子實在是無法接受和一個女山賊結婚的現實,他設法逃回了縣城,結果立刻被官方逮捕,而紅娘子又率領軍隊攻破縣城把他救了出來,二人率部投奔了李自成。實在是非常具有超現實浪漫主義戲劇性的事情。

在田中芳樹的《亞爾斯蘭戰記》中也有類似的情節:盜賊團軸德族領袖的女性繼承人亞爾佛莉多愛上了帕而斯軍師(也是《亞爾斯蘭戰記》中的頭號智將)那爾撒司,此後就一直纏著要嫁給他,可以說是《亞爾斯蘭戰記》最為輕松的部分。

修伊對教都的奇襲

隨著魔道騎兵團的大規模使用,使得魯謝拉正面戰場的戰線崩潰,其首都暴露於因裘拉軍面前。為了挽救危局,修伊率領第七戰隊自海上出發,於因裘拉南部地區登陸後向教都發動突襲戰,如果該計劃成功,即使大公國首都德隆城被克,其結果也是雙方互換首都,局勢必然大亂;如果尤西斯率部回防,則德隆城危機解除。遺憾的是棋著一高的教皇早有防備,他任命夏穆徽為教都防衛司令官,成功的擊退了修伊的攻擊,而尤西斯也在同時拿下了德隆,結束了持續數百年的聖魔大戰

在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史實,那就是美國南北戰爭末期南方邦聯軍司令官羅伯特·李將軍所制定的對華盛頓發動奇襲的作戰。當時北方聯邦軍司令格蘭特兵分兩路自阿拉巴契亞山脈東西兩側攻擊南方的新戰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著亞特蘭大的失守和彼得斯堡的被圍,南方邦聯軍陷入了全面的危機,其首府李士滿隨時有淪陷的危險。於是李將軍把目光投向了華盛頓,他決定冒險從有限的兵力中抽調精銳部隊突襲華盛頓,達到圍魏救趙或互換首都的目的。於是兩萬邦聯軍的精銳憑借藍嶺山脈的掩護,穿過謝南多亞河谷,在西元1964年7月初猛然出現在華盛頓城下。

由未經訓練的新兵和剛從醫院里出來的傷兵七拼八湊的組成了為數兩萬的首都防衛隊,他們拚死奮戰,勉強維持著戰線。7月12日,聯邦軍兩個陸軍師的援軍自海上趕來增援首都,7月14日邦聯軍的奇襲隊撤退,在幾個月後這只部隊被消滅。西元1865年4月9日南方邦聯軍宣布投降,南北戰爭結束。

雷恩河會戰

雷恩河會戰可以說是《聖魔大戰》中魯謝拉和因裘拉的主力決戰,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最終命運。尤西斯計劃兵分三路包圍逆襲而來的嘉亞克,但卻陷入了被各個擊破的不利境地。不過最後因裘拉軍還是由於修伊的活躍而轉敗為勝,嘉亞克也在這次戰役中死亡。

這次戰役流程的前半部分和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中的亞斯提會戰驚人的相似。同盟軍以四萬艦的優勢兵力兵分三路企圖將由萊茵哈特率領的兩萬艦的帝國軍加以圍殲,但萊茵哈特出人意料的在劣勢兵力下主動出擊,反而將同盟軍各個擊破,取得了會戰的勝利。

在歷史上這種各個擊破的內線作戰成功戰例有很多,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三皇會戰」。

西元1805年12月2日,也就是拿破倫(據說他也是《銀英傳》中萊茵哈特的原型之一)加冕為法蘭西皇帝一周年的日子,法軍和俄奧聯軍在維也納北部的奧里斯特茨爆發了大會戰。兵力占優勢的優勢聯軍同樣也是兵分三路向法軍洶涌而來。拿破倫敏銳的發現了聯軍兵力分散的破綻,他果斷的發揮法軍內線作戰的優勢,將聯軍逐個擊破。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聯軍全線崩潰,一萬五千人死傷,兩萬多人被俘,拿破倫獲得了正如字面意義那樣的巨大的勝利。

2005-10-5 06:33 回復

修伊·艾爾薩德
0位粉絲
3樓

類似的歷史劇本在中國也多次上演,其中比較著名的明朝末年的薩爾滸會戰。

西元1619年,明朝政府以楊鎬為指揮官,兵分四路向後金政權發動了進攻。努爾哈赤採用了「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集中八旗軍主力六萬人首先在薩爾滸消滅了由杜松率領的明軍主力三萬人,而後又回軍消滅了馬林等另外兩路明軍,從而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此後,明朝在東北地區被迫轉入了防禦。(未完)

至於女強男弱的情況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是很少見的 除了穆桂英
之外 了不起就是樊梨花和一部鏡花園 但在日本動畫的劇情卻常出現
但卻都有一個公式 平常都是女性出頭 但到了最後關頭的關鍵時刻
男性主要角色還是會以救世主的情況出面解救大家

至於奇襲首都的戰略 歷史上是有很多例子的 不只美國的南北戰爭 而日本人
會研究南北戰爭的可能也很少 個人是認為可能是從羅馬史和田中芳樹的作品
獲得靈感 迦太基的漢尼拔率領孤軍橫掃義大利半島 可惜最後失敗 拜占庭皇帝
希拉克略在己方首都被圍的情況下 率軍深入波斯後方則獲得成功 逼使波斯談和 田中芳樹則佩服陳慶之 他率步騎七千就可以歷經數十戰 打破北魏的首都
奔流就是古裝版銀英 陳慶之就是古裝版楊威利

要塞攻防戰:

位於大陸中央位置的波魯多雷多要塞除要塞本身的城壁外,由於裝備了威力巨大的要塞炮艾拉爾炮而成了因裘拉教國的噩夢。其要塞炮一次轟擊就可以擊垮一個戰隊。不過在修伊巧妙的謀略下還是被因裘拉攻克了。

就「裝備著威力超乎想像的要塞炮的巨型要塞」而言,聖魔大戰中的這個情節自然讓人聯想起了《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超級要塞依謝爾倫。

「在帝國軍艦隊的前列,受到伊謝爾倫要塞主炮直接擊中的百餘艘戰艦在一瞬間消失了。過度的高溫、高濃度的能量,使得它們連爆炸的時間也沒有,有機物和無機物都一並蒸發了之後,只剩下完完全全的虛無。」這段描寫稍微改換一下就可以作為描述艾拉爾炮發射的場面,事實上遭受其直接轟擊的賽莉亞的確是一瞬間就死亡,而其遺物也只剩下佩劍了。

修伊的應對方法之一是把敵軍自要塞吸引而出,設法使兩軍進行混戰,以此令要塞炮無力化。類似的謀略在《銀河英雄傳說外傳》中亦出現,那就是第5次依謝爾倫攻防戰。同盟軍採取了同樣的戰術,但由於要塞的防護力過高還是未能成功,就這點而言修伊實在是幸運的很……(我一直不明白他是怎麼打開波魯多雷多要塞大門的)。

眾所周知,在火葯傳過去前,歐洲的城堡沒有一個是通過正面強攻而淪陷的。如果中世紀的某位將領計劃攻陷一個城堡,那麼他必須要通過長期圍困、收買叛徒等謀略才行(在謝司戰爭中,由不到100名士兵防禦的城堡成功的抵擋了數千名起義軍的圍攻)。西方要塞攻略戰的第一個採用謀略的成功典範大概就是特洛伊攻防戰了吧。

一般認為城堡時代的結束是因為火葯的出現,厚重的城壁在火葯的轟擊下顯得不堪一擊(這方面的著名戰例有伊斯坦堡被奧斯曼帝國攻克)。在游戲中承擔類似歷史使命的是經過改良的魔道炮。由於魔道炮的小型化使得戰場上出現了類似義和團戰爭中大刀長矛對抗長槍大炮的場面,魯謝拉也終於不可逆轉的走上了敗北之路。

高深莫測的教皇

因裘拉的教皇就某種意義而言可以說是游戲中最為智慧的人物,給人以「大家都在其巨掌上舞蹈」的可怕感覺。這個對現實失望,計劃通過提拔新人來完成教國的社會變革的人物原型是《銀河英雄傳說》中銀河帝國皇帝佛里德里系4世以及《鐵達尼亞》中的鐵達尼亞番王亞術曼。

在歷史上這種理想化的大智若愚的典型不是很多,但在其他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中則不少,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是歷史劇《羅馬帝國的滅亡》中羅馬帝國的末代愷撒羅莫落斯。

拋開歷史上真實的羅莫落斯不談,在這個劇本中,面對蠻族入侵而無所作為的羅莫落斯事實上是以更高層次的歷史智慧來看待羅馬的滅亡的。「羅馬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我就算是努力的延長了他的壽命,其實也不過是在做蠢事而已。因此,還是讓羅馬帝國輝煌的毀滅好了!」

這種歷史唯物主義到了極點的態度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其可行性實在是很差,因而在歷史上真的根據該理念來行事的實在是少而又少,充其量也不過是像山本五十六那樣的發發牢騷,或者是像汪精衛那樣為自己的叛變行為辯解的借口而已。

苟延殘喘和輝煌毀滅么~?
似乎任何時代生存的人們都具有莫大的求生求存的慾望,而陷入失敗主義的絕望者一般也不會認為自己的滅亡是理所當然的,而是認為那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所致,比如說神意了,命運了之類~

到底只有活人才能講述歷史~

『肆』 以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悲慘愛情故事為典故的詩

長恨歌
白居易復
漢皇重色思傾國制,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伍』 漢朝典故,多種文藝作品的題材 四個字 xx牧x

蘇武牧羊

『陸』 散文詩是一種什麼題材

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
和想像﹐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散文詩一般表現作者基於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題材上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它的形式短小靈活。
一、散文詩,必須有兩個特點:
其一,散文詩是詩和文的滲透、交叉產生的新文體。
散文詩是散文與詩「嫁接」出來的品種,這是沒有疑問的。散文詩具有詩與散文的「兩棲」特徵,散文詩既吸收詩表現主觀心靈和情緒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隨便抒懷狀物的功能,並使兩者渾然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可以說不熟悉詩與散文這兩種文體,就很難創作散文詩。但是散文詩究竟是一種新的文體,還是如有人說的:散文詩是「散文的詩」和「詩的散文」?關鍵要看散文詩是否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徵,或者說散文詩區別與詩和抒情散文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其二,散文詩有其獨特的審視人生方式,即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從總體上看來,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主觀情緒的文體。
波德萊爾是散文詩的最初創造者之一。他說過:「當我們人類野心滋長的時候,誰沒有夢想到那散文詩的神秘,--聲律和諧,而沒有節奏,那立意的精闢辭章的跌宕,足以應付那心靈的情緒、思想的起伏和知覺的變幻。」。他還說:散文詩這種形式,「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盪、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動盪、波動、驚跳,這說出了散文詩的主要藝術特徵。

『柒』 小學語文課文中以歷史為題材的課文有哪些

東施效顰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翻譯:
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回去。同村的一個丑婦人東施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裡的富人看見她這副模樣,都緊閉著大門不願意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 這個丑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西施皺眉的樣子為什麼美。
【典故】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言談微笑,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稍用淡妝,身著衣服樸素,但是不管走到哪裡,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她實在太美了,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著她。 鄉下有一個醜女人,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可用扭捏作態一詞形容。結果,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子和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成語出處
①《莊子·天運》里說: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②《紅樓夢》第三十回:「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
【讀 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釋 義】效:效仿;顰(步+頁+卑):同矉,皺眉頭。東施:越國的醜女。 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 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壞。 【用 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邯鄲學步、照貓畫虎、亦步亦趨。
注釋:
西施:生卒年不詳。姓施,越國薴羅人(今浙江暨南)人。初由范蠡把她獻給越王勾踐,繼又獻給吳王夫 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有傳說「陶朱公」范蠡後來帶著西施離開越國宮廷經商。 東施:越國的醜女。 西施:越國的美女。 美之:認為她的樣子很美。 顰:皺眉。 歸:返回。 去:躲開,避開。 里:鄉里。 之:的。 堅:緊緊的。 挈:帶領。 彼:這個。 效:模仿。 病:毛病。 病心:心口疼。
文章賞析
文中運用誇張手法的句子是: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道理
不能盲目地去模仿,如果一味地模仿別人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
啟示
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客觀條件。如果一味的模仿,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楚王好細腰
概述
典故總是起源於一個原始故事。當原始故事眾所周知以後,一個簡單的短語即能引起人們對整個故事的回憶。這個短語用於寫作或對話,就是典故。
典故
「楚王好細腰」一事記載在眾多古籍中。其中,《戰國策》和《墨子》的描述得比較詳細,比較像一個原始的故事。 《戰國策》楚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篇記錄了楚威王和大臣莫敖子華的一段對話。威王聽了莫敖子華對過去五位楚國名臣光輝事跡的介紹,羨慕不已,慨嘆道,「當今人材斷層,那裡能找得到這樣的傑出人物呢」。 於是莫敖子華講了如下的故事:「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就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翻釋成白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前,先帝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身,楚國的士大夫們為了細腰,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頓飯,因此,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來,非要扶著牆壁不可,坐在馬車上的人要站起來,一定要借力於車軾。誰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們都忍住了不吃,為了腰身纖細,即使餓死了也心甘情願。莫敖子華接著發揮道,臣子們總是希望得到君王的青睞的,如果大王真心誠意喜歡賢人,引導大家都爭當賢人,楚國不難再岀現像五位前賢一樣的能臣。 《墨子》兼愛(中)篇講了相同的故事,但另有 「晉文公好惡衣」和 「越王好勇士」兩個故事,強調說明同樣的道理: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飢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在其他古籍中,「楚王好細腰」的陳述明顯地濃縮自《威王》篇或《兼愛》篇。如《韓非子》二柄篇的 「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晏子春秋》外篇(上)的 「越王好勇,其民輕死。楚靈王好細腰,其朝多餓死人」,《尹文子》大道篇(上)的 「昔齊桓好衣紫,闔境不鬻異采。楚庄愛細腰,一國皆有飢色」,和《管子》七臣七主篇的 「夫楚王好細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都類同於《兼愛》篇。已經不再敘述 「楚王好細腰」故事的細節,而是一句話輕輕帶過,不愁讀者不能理解。可見在寫作這些章節時,這個故事已經家喻戶曉,無須多費筆墨,就是說,這個故事已經成為人人皆知的典故。 在《威王》篇,我們見到 「楚士約食」,而在《兼愛》篇里,則是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都明白點出一個 「士」字。今天 「士」字男女通用,既可以說「男士」,也可以說「女士」。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士是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男性群體的專用稱呼,女人沒有資格稱士。閻步克先生考據了 「士」字的字形、詞義源流,指出:「士-男人之大號」也。顧頡剛先生則更加詳細地說明了士的定義,「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為低級之貴族,居於國中(即都城中),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因此,楚王所好的肯定是弟弟的細腰無疑。這里要指出的是,在《荀子》和《尹文子》中,把好細腰的楚王寫成為楚莊王。遍查古籍,沒有庄王有此嗜好的其它依據。下面本文要引經據典,說明楚靈王有同性戀傾向,起碼是個雙性戀者,喜愛男士的細腰是由他的性取向所決定的。此 「庄」字應為 「靈」字之誤。 和其他沒有性內涵的典故不同,「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在其演變定型過程中,出現了獨特的性取向異化現象。在《晏子春秋》、《韓非子》、《尹文子》和《荀子》的短語中,「士」這個專指男性的關鍵字消失了,即細腰的主體中性化了。往後的演變是進一步女性化。這是在異性戀占絕對優勢的社會環境中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最早出自東漢初期名將馬援的長子馬廖。公元77年,即典故的主角楚靈王死後第六百零六年,馬廖在《上長樂宮以勸成德政疏》里,比喻當權者的愛好引導時尚潮流時,使用了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的句子。他的《疏》被收入東漢范曄編撰的《後漢書》和北宋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中。這兩本著作是古代士子必讀之書,其影響力可想而知。馬廖在《疏》里選用 「宮中」這個詞彙或許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的《疏》是寫給親妹妹馬太後看的。當時的皇帝漢章帝由馬太後從小養育長大,但不是馬太後的親生骨肉。也許是考慮到這種微妙的親疏關系,馬太後一生行事惶誠惶恐,非常小心。她對三位國舅的要求也特別嚴格,生怕他們逾越禮儀制度,招致不測之禍。如果馬廖在《疏》中使用 「朝中」或 「國中」等詞彙, 就會使人聯想到漢哀帝斷袖的故事。根據非禮勿言的儒家禮儀,這是對太後的大不敬,也有影射先帝的嫌疑。用 「宮中」一詞則政治正確,因為在漢宮中,除了皇帝和太監外,沒有其他男人,其餘的都是女人。馬廖的微言大義,使得 「楚王好細腰」的性取向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彎,也投合社會上大多數人們對這個典故的理解。由於細腰的主體異化成女性,從 「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又衍生出一個子典故:楚腰。漢以後的詩詞使用 「楚腰」這個子典故時,不再含有 「當權者的愛好引導時尚潮流」的比喻意義,而僅用來形容女性細小的腰身。
原文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注釋
昔者:從前。 楚靈王:春秋中期楚國國君。 好(hào):喜歡。 士:臣子。 要(yāo):通「腰」。 皆:都。 一飯:每天吃一頓飯。 節:限制,節制。 脅息:屏住呼吸。 帶:束帶。 比:等到,及至。 期(jī)年:一周年。「期」表示一年(月)。 黧(lí) 黑:黑中帶黃的顏色。
譯文
從前,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後,整裝時)先抑制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著牆壁才能站起來。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大臣們)臉色都是黑黃色。 主人公簡介 楚靈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位後改名熊虔。 楚靈王 偏愛細腰美女,「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就是指他。楚靈王三年(前538年),楚靈王率兵攻吳,捉住了慶封。有一次齊國晏嬰來訪,要他鑽門洞進來,晏子笑嘻嘻的說:「反正出使到狗國,就應該從狗洞進去嘛!」,另外「橘逾淮為枳」也是兩人鬥智的故事。 楚靈王窮奢極欲,楚靈王六年,造章華宮,又稱細腰宮;對外窮兵黷武,前531年,蔡靈侯至楚,楚靈王殺之,蔡國滅亡。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派兵圍徐,威脅吳國。此時史書載:「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前529年楚國人民推翻了他的統治,靈王逃亡,隨從相繼離去,最後弔死郊外。 靈王有二子熊祿(世子)、熊罷敵,都被蔡公熊棄疾殺死。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4張)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漢制為七尺或周制為八尺 1.61.8米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等。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簡析] 奔流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和天上的白雲相連,玉門關孤零零的聳立在崇山峻嶺之間,不要用那哀怨的<<折楊柳>>來埋怨春光來遲,因為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一帶.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王翰: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玄宗時作過官,後貶道州司馬,死於貶所。性豪放,喜游樂飲酒,能寫歌詞。並自歌自舞。《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尤以《涼州詞》為人傳誦。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首七絕正是一首優美的邊塞詩。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為標准。可劃分為歌頌戰爭與暴露戰爭兩類。本詩所寫戰爭的性質和背景已無可考,但從詩人感情的脈搏來體會,這無疑是一首反戰的詩歌。不過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 首句設色艷麗,故意誇示飲宴之美:在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杯子里斟滿了葡萄美酒,戰士們聚在一起准備痛飲了。寫到這里,突然來一頓挫:「欲飲」而無奈「琵琶馬上催」。這個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轉折。馬上的樂隊彈起琵琶催人出發,這使得將士們心情大變,由熱鬧舒適的歡飲環境一下被逼到緊張激昂的戰前氣氛中。看來無法再飲酒了!可是,「醉卧沙場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轉,告訴我們:這時雖然軍令如山,卻是催者自催,飲者自飲,而且下決定決心要「醉卧」。詩人似在代將士傾訴衷腸:管他呢,雖然出發在即,我們依然痛飲,不辭醉倒沙場,這種狂飲你們不會見笑吧?「君莫笑」三字,於頓挫之中一筆挑起,引出了全詩最悲痛、最決絕的一句,這就是結末的「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詰問句,誇張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後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顯然,這里所控訴的,已不止是將士們所面臨的這一次征戰,而是「古來」即有的一切由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驅使千千萬萬將士去送死的戰爭!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唐詩別裁集》說此詩「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可謂深得作者用心。此詩的確流露了如當代論者所批判的消極情緒,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殘酷環境中,戰士和詩人們對於無休無止的邊庭爭戰,一般也只能產生這種悲痛的情緒,我們對此就不必苛求了。
浪淘沙 唐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詞牌概述
《浪淘沙》調出於樂府(《樂府詩集》收入近代曲中),原為二十八字,即七言絕句一首。唐白居易、劉禹錫演有此詞,且詞句即詠江浪淘沙,為唐時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舊調另制新聲,乃變作雙調,每段僅存七言二句,而所詠亦泛而不必切題矣。如皇甫松詞雲:「蠻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風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
《學弈》 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 (現在的山東鄒縣)。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 思想和個性修養 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這七篇。 詳細原文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fu)若與(yú)?,曰:「非然也。」
編輯本段讀法
/=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ei)/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長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學得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弈秋的教導,但是他心裡總以為將有天鵝要飛過來,他想拉弓射箭的去射它。雖然他們是一起學習的,但不專心學習的人學得卻不如前一個。是因為他的智慧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字詞解釋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3)通:全 通國:全國。 (04)善:擅長,善於。 (05)弗若:不如。 (06)誨:教誨。 (07)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08)之:代詞,指代弈秋的教導。 (09)鴻鵠:代詞,指代天鵝。 (10)援:引,拉。 (11)繳:指古時帶有絲綢的箭。 (12)之:代詞,指代專心致志的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為:認為 (17)其:代詞,指代三心二意的人 (18)雖:雖然 (19)將至:即將到來
編輯本段感悟
學習不可一心二用,必須專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將一事無成。) 一個專心致志,一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像弈秋那樣的圍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會神的學得好,心有旁騖的學不好。學習,老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現代足球具有很強的對抗性和觀賞性,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戰國策》中曾記載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開展足球運動的情況。當時足球被稱為「鞠」。鞠用皮革做外殼,中間塞滿鬃毛之類的東西。西漢時,劉邦曾在宮廷內修建「鞠城」,專供比賽使用。漢武帝還在軍隊中推廣足球運動,使足球運動兼有強健士兵體魄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作用。
唐代是足球運動的昌盛時期。當時已經用灌氣的球代替了用鬃毛填充的球,而且有了球門和規則的球場,設備器材方面也逐漸完善。不但男子踢球,女子足球游戲也盛行起來,並且傳到了日本。宋朝時,出現了稱為「香雲社」的球會組織。可以說,我國是最早發明足球和進行足球比賽的國家。
總之還有很多,不知您需要哪一個,請說清哪一課
如還有問題,請及時告訴我。
O(∩_∩)O謝謝!

『捌』 關於門為題材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人去朝拜讓他鑽狗洞是什麼寓言故事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五尺高的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挨著人,肩並著肩,腳尖碰著腳跟,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君主就派遣賢明的使臣,無能的君主就派遣無能的使臣,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國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左右的人(近侍)說:「晏嬰是齊國的熟悉言辭的人,現在將要來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說:「在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一個人從大王您面前走過。大王問,『這是什麼國家的人?』(我們)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說,『他犯了什麼罪?』我們說,『犯了偷竊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給晏子酒,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問:「綁著的人是什麼國家的人?」(近侍)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只是葉子的形狀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到了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玖』 關於作文的一些歷史典故(關於醒悟)題材問題 回答得好有一百分

對我幫助最大的一本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最大的階梯。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是離不開書的。

我已經十二了,也已經看過了不少書,很多書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傲慢與偏見》、《哈利波特》……各色書籍對我都有很大影響,但是,《永生的信物》對我的影響最大。

它並不是什麼名著經典,但也不是什麼肥皂小說,它是一本神話。

這本書環環緊扣,不細細了解就會陷入迷境。這本書說的是一個叫托尼的人,他寫了好多故事,但都圍繞著一個神使的故事。

這本書告訴了我很多道理。

告訴我說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即使你要說對不起,誰也不會拒絕這樣直率而坦誠的道歉。

告訴我要勇敢的邁出下一步,一步一步登上山頂。在山頂上,你會發現全新的世界,全新的自我,你會欣喜若狂,躊躇滿志,而這一切,都始於你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而這一切,都始於你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那些憐憫的目光不屬於你,你的眼光如此自信,腳步如此自信,因為這一步,你改變了你自己,也改變了周圍的人。

告訴我做事前多思考一次。你是一個法官,一個審判者,你的答案就是一個宣判,決定一個人在你心中的生死,決定一件事在你心中的成敗。所以,不要那麼倉促,不要那樣輕易寫下你的判斷。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沒有人會給你答案,也沒有人會為你打扮,甚至沒有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也許你是第一次要自己找到答案。珍惜這一次機會,因為你是在寫你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頁。再多思考一次,寫下最完美的答案。

還告訴我要盯著目標。不要頻頻看路,不要左顧右盼,把你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實現目標上。在你最艱難的時候,一遍遍提醒自己:前面就是我的目標,我能實現它。試想一下你達到目標的快樂,你握有成功時的喜悅,當你克服恐懼後,當你戰勝與生俱來的惰性時,你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輕松和成就感,那是汗水澆灌出來的真正快樂。把你的目標貼在牆上,讓它時刻都在召喚你,讓你靈魂深處的渴望帶給你力量,帶給你征服的勇氣和意志。

作者用他那令人驚嘆的才華為我們展現出人類心靈的力量。他那富於哲理,詩一般的語言使我們在美的享受中的到啟迪。我願把它比做一瓶葡萄酒,充滿藝術氣息,有益身心,而且品完後餘味深長。

『拾』 我想了解一些蘇州的歷史及人文典故,能推薦幾本小說題材的書看看就行

文物考古與泰州歷史 - 人文典故
引子:泰州的歷史以前主要依靠文獻記載,但文獻記載有限,有的沒有記載,有的過於簡略,特別是距今時代較遠的漢唐部分,更顯得不足,這就需要運用考古資料作補充。本講座以較多的考古材料結合少量文獻來談談泰州歷史。因為是第一次嘗試,錯誤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泰州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江淮大地上的文化名城,在實行郡縣制的歷史時期,素有「漢唐古郡」的美稱。在介紹漢唐古郡前,先簡要說一下泰州成陸的經過及古泰州的情況:

泰州這里在很早很早以前是一片大海。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曾有過多次海陸變遷,在全新世以後,最大的一次海侵發生在距今8000年前。距今6500--7000年間,長江每年攜帶約4億噸泥沙入海,在江流與海浪的激盪下,南北兩側各形成一條砂嘴,北岸沙嘴從揚州向東經泰州海安逐漸延伸到如皋、如東一帶,有人稱為古揚泰崗地,古泰州就位於揚泰崗地的東端,也就是說古泰州在距今6500--7000間開始從海中出現,正式成陸。泰州的南邊古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長江三角洲大致北起鎮江、揚州以東,泰州城北郊的新通揚運河至串場河,南抵杭州灣。泰州的北邊為里下河大平原。這一平原是長江北岸沙嘴邊與江淮平原東側的岸外沙堤會合,封閉長江與淮河間的淺海,長江、淮河以及1194年後黃河奪淮大量泥沙逐漸填平浩瀚的淺海,成為江淮大平原。古泰州位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與里下河沉積平原的交匯處。

熱電站孢粉 1986年5月,泰州西北郊熱電站工地挖地基時,在距地表4。2米的地下出土了4處麋鹿角的化石,與化石同一地層中出土了的碳化樹木,經對碳化的樹木標本進行碳14測定,距今為6930±95年.,這是我市第一次以考古實物證明,約在距今7000年左右泰州已經成陸。我們將靠近碳化樹木的2公斤泥土送上海同濟大學地質系孢粉分析室分析,發現其中有197粒24種植物的孢粉,其中有喜溫喜濕的龍骨科蕨類植物,有喜光的松屬,有暖溫帶、亞熱帶生長較多的麻櫟,有生長於熱帶、亞熱帶的青岡,還有長綠的木蘭屬等,反映了泰州成陸之初曾長有熱帶、亞熱帶的參天大樹,又有四季常青的樹木。但孢粉內沒有稻穀,估計當時尚未有人類種植活動。

麋鹿化石 在講到泰州成陸之初時,順帶將泰州特產麋鹿多說幾句。剛才說的是泰州北郊熱電站出土的4處麋鹿角化石,在泰州南郊西謝村也曾出土了一批麋鹿化石,1976年冬西謝村在挖河時,挖到了包括頭骨、下頜骨、頸椎骨、肩胛骨、前肢骨、後肢骨、肋骨、胸骨、脊椎骨、尾骨等74件麋鹿化石。化石出土後,泰州博物館的李汝家館長趕到現場,盡管認不得是什麼東西,但因是地下挖到的,還是全部運到了館內,後來,經上海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泰州人曹克清先生的的鑒定與幫助,這些麋鹿化石經過上海自然博物館專家進行修復,成為一具完整的雄麋鹿骨架,這是世界上唯一的雄性麋鹿化石,極為珍貴。因為化石的形成要有一定的條件,單體的麋鹿角化石並不很稀罕,完整的一具化石太不容易發現。

麋鹿化石出土的地層是青灰色淤沙土,是一種海相沉積,說明泰州南面原為大海。以前我們曾對泰州出土的麋鹿化石點做過統計,在東到東台,南至泰興,北到高郵、興化,西至江都范圍內,曾有過80多處出土,是當時見諸報導的全國出土麋鹿化石的一半左右,其中泰州與泰縣就有68處。麋鹿化石大多為亞化石,年代距今2000--7000年。後漢書郡國志注中就記有:(海陵)「縣多麋」.在麋鹿生長的時代水草茂盛,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位史家說過:「海陵縣多麋,千萬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 (音軟,水田邊)民隨而種,不耕而獲,其利所收百倍」海陵多麋,這也是形成海陵倉的原因之一,早期開發海陵時,麋鹿也曾作出過貢獻。(晉張華博物志)

青墩遺址 最早泰州人生活的地方是在泰州東約50公里的今海安青墩。青墩位於海安縣西北沙崗鄉青墩新村,東距海安28公里,西距姜堰約24公里,在姜堰白米的直北方向,地面海拔高度為3。。1973年在村中開挖了一條青墩新河時,,發現了大量陶、石、骨器,1978年和1979年南京博物院對這里進行了2次發掘,發現這里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經遺址內的碳14測定與樹輪校正(5645±110),距今5600年左右。青墩遺址的發掘,不僅證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泰州東邊的已經成陸,而且已成為迄今所知最早的泰州先人聚居之處。孢粉分析:最下層的原生青灰色淤沙土中鹽生藜科植物達12.1%,反映了人類居住前海水進退頻繁,土壤含鹽,向上文化層中鹽生藜拉科植物急劇減少,說明海水已向東退走。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魚獵、農業、手工業工具。有穿孔石斧,石錛,石鏟,石鑿;有骨角製作的骨鏃、魚鏢、骨錐、耜。植物有水稻、菱角、芡實、桃核;動物方面有麋鹿、豬、狗、等,告訴我們當時人已從事原始農業,但狩獵、捕撈和家畜飼養為主要食物來源。從遺址墓葬中發現:開始時生產力低下,隨葬品少,可能處於母系氏族階段,後來慢慢發展,隨葬品漸漸多起來,而且有多少不均、貧富不均的現象,已進入父系氏族階段。青墩遺址出土了987件麋角與骨的標本,有419件有人工加工的痕跡,有的麋鹿角上還刻有最原始的「八卦」符號。

南盪遺址 接青墩遺址發現後,距今4000年前後,興化東邊林湖南盪也發現有人類活動。南盪遺址文化堆積比較特殊,呈零星分布,文化層有深有淺,就是說有時間較長的也有時間較短的,時代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

溱潼石斧 前些年姜堰溱潼十八號圩姓戚的農民,在挖魚塘時,挖到1件青黑色的石斧,根據當時姜堰博物館竇館長調查,認為溱潼附近也是一處新石器文化遺址,石斧是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估計泰州北郊將業也會發現同類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天目古城 就在南盪遺址之後,又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在泰州東邊被發現,這就是在距今2700---3100年先秦時代,在泰州境東的天目山築起了江淮間第一座城池。經考古發掘,此城東西較長南北較短,有外城和內城兩道。外城東西,南北,周圍有護城河。內城城牆底寬近,推算高度在之內,面積。內城規模,與萬曆《泰州志》所載「天目山」周二百三十步較為相近,在明朝編寫《泰州志》時,仍較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只是因為志書編修者缺乏考古知識,未曾進一步深究。從採集的碳14標本測定,築城年代在我國的商周至春秋早期。人們很少有人知道,在那遠古洪荒的年代,今泰州地區,就曾是長江與淮河之間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天目山古城是泰州人的自豪,作為我國早期城池的實例,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以國之瑰寶的身分,2005年登上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錄。在歷史的星空里,天目山古城劃過了一道燦爛星光。其後,當海水西進時,這座古城被茫茫海水所淹沒,與大海融為一體;在海水降低時,不時又從海里露出水面。

海陽面世 滄海桑田,又過了大幾百年,海平面漸趨穩定,泰州地區成陸面積更大了,只是東面與南面仍為海水所包圍,古人以「水之北為陽」,泰州最早的地名——海陽,伴隨著黃海的朝陽,從祖國東方冉冉升起。海陽,海陽,海水之北,面海向陽。在中國歷史上,此時為戰國前夕。史書記載,蘇秦說楚魏王:楚東有海陽。即是指此。

海陵出現 秦、漢之際,智慧的泰州先民也從當初的天目山附近西退,來到今泰州海陵境地。這里臨近大海,能以捕撈為生,加之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適合農耕,人丁越來越旺,西漢初年,被納入了吳國的版圖。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濞時為吳國的國王。劉濞在國內推行與民同富的國策,鑄錢富國,煮海為鹽,舉國繁榮。有人描述吳國「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而居過於中國,……轉粟西向,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值得注意的是,劉濞的煮海為鹽,就在古泰州境內,而海陵之倉,也在這里。劉濞在泰州這快寶地,煮鹽,建糧倉,接著又開鑿從揚州至海陵海邊鹽場的運鹽河,引出了海陵倉與海陵許多古老鮮活的故事,(圖8-1 8-2古代煮鹽用的鐵盤)海陵之名也從此時響起,海是大海,陵字從阜,意為高地。海陵者,海邊的高地也,一個多麼朴實而又形象的地名。

「七國之亂」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劉邦奪取政權之後,在國內大封同姓王。他的胞兄劉仲被立為代王。代王劉仲的兒子名劉濞。劉濞生於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他20歲時曾隨劉邦出征討伐淮南王英布,戰爭中劉濞表現出眾,屢立戰功受到劉邦的賞識。戰後劉濞就被封為吳王,管轄3郡53城。據《史記》與《漢書》記載,劉濞受印被召見時,劉邦仔細端祥了他一番,發現劉濞面相中有謀反的預兆,當時就很後悔,但受封儀式已進行,不便更改。劉邦只好當面囑咐劉濞「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劉濞一聽此言,心中一驚,表示決不違命。

吳國的都城定在廣陵(今揚州),經過秦朝末年農民戰爭,當時廣陵人煙稀少,一片凋零。劉濞立國後,採取富民強國的國策,利用吳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召集各地流民來吳國給田就食,煮海為鹽,形成了鑄錢、煮鹽、造船三大產業。劉濞聚萬人之眾,在今南京附近的丹陽煉銅鑄錢;將國內大量生活沒有著落的人召到古泰州東邊的沿海灘塗煮鹽;在以「伐山」為業的山地發展造船業,同時實行「無賦」政策,(所謂無賦是指免除口賦,國王官僚機構依靠鑄錢與煮鹽的收入)又招賢納士,接近知識分子如庄忌、鄒陽、枚乘等文學之士,請他們輔佐國家,經過42年的努力,吳國成為「錢布天下,富埒天子(埒,音列,意等同)」的一大強國。

當初劉邦打敗項羽後,曾分封一批將領為王,但統一全國後,劉邦借口異姓諸侯謀反,陸續剪除了異姓王,而封劉家子弟為王,以為同是劉姓一家,天下會太平。其實這些封國隨著他們勢力的增大,謀反不可避免。漢文帝時就開始有濟北王、淮南王謀反,到景漢帝時御史大夫晁錯看到了吳國這些諸侯王的強大所產生的危險,提出「削藩」之策。

早在漢景帝劉啟為太子時,吳王劉濞就曾與他結有怨恨。劉濞的長子劉賢與太子劉啟同在京中,兩人常在一起飲酒下棋。劉濞的兒子劉賢棋藝較高,不肯輸給太子劉啟,太子就用棋盤砸死了劉濞的兒子劉賢。明明是太子以勢欺人,朝廷當時反說吳王「於古法當誅」,由此劉濞長期稱病不再上朝,心中憤怒一隻未消,當晁錯提出「削藩」時,再也壓抑不住,出來造反。晁錯認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聽到削藩的消息後,劉濞就聯合了楚王等其他六個諸侯王共同起兵,理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君側」。意思是皇帝身邊出了壞人,必須清除。時劉濞已62歲,他就將他所屬3郡53城中14至62歲男子計20萬人編成軍隊,親自帶兵從廣陵北上。在吳楚七國來勢兇猛之時,景帝動搖了,認為殺了晁錯,就可以換來平安,於是以犧牲晁錯為代價,殺了晁錯。晁錯被騸到長安,著朝服腰斬。接著他就派使者與吳王談判。劉濞拒絕和談,景帝這才下決心征討。戰爭結果七國之亂被瓦解,劉濞在丹徒走東越時被伏兵所殺。此後,漢朝將王國的行政、官吏任免、及鑄錢等權收回中央,諸侯王國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郡。

當劉濞謀反時,他部下的郎中令枚乘曾二次向吳王進評諫,其文章中有「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而居過於中國。夫漢並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運行數千里不絕於道,其珍怪不如東山之府。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修治上林,雜以離宮,積聚玩好,圈守禽獸,不如長洲之苑。游曲台,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壘,副以關城,不如江淮之險。此臣之所為大王樂也。」這段諫文主要是勸劉濞不要造反,說吳國比天子還富,地大物博,海陵倉的糧食很多,居江淮之地,其樂無窮。

七國之亂對古泰州的影響 在吳楚七國之亂中,我們看到了有關劉濞「煮海為鹽」和海陵倉的記載。古泰州東邊黃海中海水鹽的含量,較其他海域要高,海邊不僅有廣闊的海灘,而且又有茂盛的蘆葦作煮鹽的燃料,是劉濞看中了這塊寶地,設灶煮鹽。隨著鹽場的擴大,大量人口湧向海邊,除了燒鹽之外,在離海邊較遠的地方由於土地肥沃,雨量充足,又是農作物生長的好地方,經過開墾種植,海陵糧倉也在這時出現了。鹽與糧的生產使早期的古泰州成為吳國富裕地區,吃不完用不盡的鹽與糧,劉濞想到要運出海陵,於是他又下令開挖一條從吳國國都廣陵通往海陵鹽場的運鹽河,這就是現今揚州灣頭(古稱茱萸灣)到泰州南門高橋向東經姜堰、曲塘、海安至如皋番溪的老通揚運河。因煮鹽而種糧,再開運鹽河,劉濞在古泰州這塊寶地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海陵從此走上歷史舞台。盡管劉濞晚期如何,泰州人當知道這位開發泰州的名人。但是,劉濞起兵時,將國內14歲至62歲的男子全都編成軍隊,戰敗後,兵卒多飢死叛散。剛剛在海邊興起的海陵元氣大傷,幾乎所有的男子漢們,都在戰爭中或死、或散,海陵之名隨之銷聲匿跡。戰爭給早期海陵造成的災難是極其深重的。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從今浙江溫州帶的古甌越移民來江淮,古海陵這才又一天天發展起來。

海陵縣 到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一個以海陵為名的建置縣正式成立了。史學家班固在他的名著《漢書·地理志》中,記述全國郡縣建置沿革時,在轄29個縣的臨淮郡下,出現了海陵縣,下注「有江海會祠」。估計這時黃海已從海陵南面漸漸東退,長江水已在這里開始與海水會合。從這時起,海陵縣登上中國歷史舞台,至今已越2100多年。

海陵縣的大致位置。由於史書記載不詳,我們無法從歷史文獻里找到當初的海陵縣位於何處。但藉助於文物與考古資料,我們仍能考證出海陵縣的大致位置。建國以後,泰州范圍內不斷進行基本建設,在向地下挖土時,一些古代的墓葬與遺物紛紛面世。漢代海陵人的墓葬分別從西郊的西夏、城西的江洲北路兩側、東郊328國道南北兩邊、姜堰官莊等處不斷發現。當時人們使用的銅錢、銅戟、銅鏡、銅帶鉤、鐵劍、鐵鼎、釉陶爐、釉陶罐、陶紡輪、黛板、骨針、鍋灶、石磨、以及釉陶狗、釉陶鴨等從地下經常出土。同時眾多的漢代水井在西郊九龍、城東鮑壩東南、城裡青年橋至關帝廟前的城河裡多次被挖到。漢代水井大多用陶井圈一圈一圈相接而成,井圈外徑,高,厚3。,夾砂灰陶,羼有大量碳化稻殼,講究的外壁還護有蘆葦編成的蘆席,井裡多出土五銖錢、圜底繩紋罐等 墓葬是古人死後安息的地方,而水井則是生前使用的建築物。放眼揚州宜陵向東,寶應、鹽城之南,再東到南通地區,在這塊廣大的蘇中平原上,能有如此多的漢墓與漢井分布,僅泰州1處,尤其是從海陵區青年橋到鼓樓大橋不到1公里的城河裡,集中發現了5口用陶井圈築成的漢井。據此,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今海陵區與漢代海陵縣一脈相承,古海陵縣城可能就在今海陵區政府附近。

呂岱 漢代以後的三國二晉南北朝時期,海陵縣因世亂而時廢時置。在狼煙四起的三國時代,海陵縣內出現了一位官至吳國大司馬的名人--呂岱。呂屢戰沙場,功勛顯赫,既具文韜武略之謀,又有廉潔奉公之節。最為感人的是他身為封疆大吏,家裡的妻子兒女卻衣食不周。當孫權知道此事後責問朝中的大臣說,呂岱出身萬里,為國勤事,家門內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責安在?於是賜錢米布絹。今天的泰州人可能並不知呂岱其人,但呂岱高尚清廉的品格,作為一分精神文化的遺產代代相傳,留給了我們的這座城市。(圖11東漢至三國時的鎏金銅鏡。

北人南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運盪,北方人民為逃避戰亂,大量舉族南遷,推動了淮南一帶經濟文化的發展,海陵地區人口也大量增加,促進了經濟繁榮。漢初七國之亂後的南方移民來到泰州,此時北方一些人民也來到了海陵,南北交融,對海陵的發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南方人的精明強干與北方人的質朴無華,對後來泰州人性格有著重大影響。加上後明初蘇州移民湧入泰州地區,又使泰州人增加了更多的智慧與才能。

海陵郡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晉安帝分廣陵郡設海陵郡,轄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5縣。海陵的建置此時已從縣而郡,並開始轄縣。很少有人注意,早在南唐海陵縣升泰州的500多年前,海陵已曾經是郡級建置。清嘉慶時泰州州署前木牌坊上刻「漢唐古郡」匾,用漢唐古郡來贊美泰州城,實乃名不虛傳。

光孝寺 就在從海陵縣成為海陵郡的義熙年間,江淮大地上一座後來名為光孝寺的古剎創建起來了。此寺雖屢有興廢,至今仍香火興盛。這座寺廟不僅表明了泰州佛教歷史的輝煌,同時也見證了東晉時期海陵郡的歷史非凡。東晉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海陵郡轄海陵、建陵、寧海、如皋、臨江、蒲濤、臨澤7縣,比義熙年間的轄地多出2縣。此時郡縣較小,文獻記載也少,今天已難窺全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建國後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瓷文物,給我們提供了當時海陵郡的許多重要信息。

六朝青瓷 年泰州西郊魯庄,出土了1隻十系青瓷蓮瓣罐,接著一些青瓷碗、罐、水盂、雞首壺、盤口壺不斷從泰州地下出土。1984年台灣佳禾圖書公司在編印《中國陶瓷精品》時,特地到日本拍攝從泰州博物館選到國外去展出的這只青瓷十系罐,使之成為中國陶瓷精品六朝時期的代表作。(圖15南朝青瓷十系罐)此青瓷蓮瓣罐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評定為一級文物。過了幾年,在江洲路西側也出土了一隻完全相同的青瓷蓮瓣罐。1994年在江洲路東側,又一次出土了16件六朝青瓷,其中的青瓷蓮瓣蓋罐竟然是1件國寶。在迎接中共十五大的召開,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匯報展》上,該青瓷蓮瓣蓋罐作為文物精品,陳列在顯著的位置。我國文物界權威雜志《文物》作為彩色封面重點刊發,(圖16六朝青瓷蓮瓣蓋罐)《中國文物報》收藏鑒賞周刊,以「品味國寶」的形式隆重推出。六朝青瓷成了泰州博物館的特色收藏之一,在我國陶瓷界泰州博物館的六朝青瓷享有較高聲譽。

六朝青瓷在我國陶瓷史上,屬於瓷器的初始階段,就當時說來是非常珍貴的高檔日用品。將這些寶貴的瓷器,作為隨葬品埋入距地表一米多的泥土之中,沉睡了1400多年後重見天日,殊為難得。這些精品中的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寶級文物,便是貴上加貴,寶中之寶。這種在其他地方極為少見而在泰州不斷出土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海陵郡的輝煌。因為能用得上這些精美瓷器死後又帶入墓中的定是土族豪門與庶族地主,絕非等閑之輩。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多次從泰州出土,說明曾經擁有這些青瓷的人為數不少。這對於研究海陵郡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如這類罐子上裝飾的具有佛教象徵的蓮瓣紋,就能讓人看到當時海陵郡有著眾多的佛教信徒。深入研究這些六朝青瓷的內涵,還原那時海陵郡的社會狀況,是很有意義的歷史課題。

隋代 隋代大運河的開挖,促進了揚州的繁華,緊靠揚州的海陵,繼六朝以來,仍然一派興旺。煬帝大業元年(605年),不知何故,朝廷將海陵的富商大賈統統遷去了洛陽。隋末唐初,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山東起義軍頭領李子通率2萬餘人又從淮南打到海陵,並在此自稱楚王。一時間海陵竟成了李的王都,跟著熱鬧了一陣子。幾年後,李子通從海陵向西攻佔江都,在江都正式稱帝,國號為吳,不久兵敗被殺。隋代青瓷四系罐、青瓷執壺等泰州常有出土,博物館就收藏有隋代青瓷精品,一些古董店與地灘上也常見有隋代青瓷。(

唐朝 唐朝是我封建社會的盛世,海陵在唐朝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唐初武德三年至武德七年海陵縣改稱為吳陵縣,並在吳陵縣設置了吳州,此後,歷史上曾有不少海陵人自稱吳州人,蓋源於此。

辦學 唐朝開國不久,張買臣來到海陵任吳州剌史。這位張姓州官崇尚文治,在海陵創辦州學,注重民眾教育,開海陵一代新風。從此,辦學崇教作為海陵特色,一以貫之,影響著我們的這座城市直至今天。接受過較多教育的市民,民風淳樸,傳統優良。文獻記載:「海陵幽邃而地肥美,故民惟事耕漁.性多樸野,恥以浮,薄相誇,鮮出機巧。雖無富強而家亦自給,不務爭奪,……茅茨陋巷,弦誦相聞,蔚然有文雅之風。」宋代泰州出現教育家胡安定,考取進士者百餘民;明代王艮創立泰州學派,子弟數百人;清代揚州府屬8縣考生雲集泰州,參加科舉考試的院試,泰州成為當時揚州府的文化中心。不難看出,自唐代以來,我們的這座城市連續演繹著文化昌盛的光輝。(圖18唐雙系白瓷罐 圖19唐彩繪執壺)

張懷瓘 開元年間,海陵曾出現了一位書法家與書法評論家——張懷瓘。張曾任鄂州司馬、翰林院供奉,右率府兵曹參軍,是唐代地方州級六品官員。他工書,善真、行、小篆、八分書。著有《書斷》、《評書葯石論》、《書詁》、《書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等。《書斷》是張懷書論的代表作,主要闡述了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歷程,以及書法的美學價值和社會功用,對後來書法評論影響極大。張懷瓘的父親也是一位書家,弟弟張懷瑰亦有文學才能,同樣也是書家,曾官至翰林、集賢兩院侍讀學士。張氏一家算是當時的書香門第,是唐代海陵文化見於史書記載的一個實例。

海陵紅粟 唐武則天年間,發生了一起徐敬業起兵反武的大事。初唐四傑的駱賓王為徐寫下了一篇譽滿天下、青史留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在炫耀起義軍實力時,駱賓王寫道:「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意思是起義軍糧草豐盛,海陵的陳年粟米,倉糧儲存得無窮無盡。這就告訴我們唐代海陵是產糧大縣,是天下糧倉。

海陵鹽監 唐代海陵除了糧食聞名全國以外,更為著名的還有海鹽生產。海陵東邊面海,這里的海水含鹽量高,海邊地勢平坦,又有茂盛的蘆葦作煮鹽燃料,是天成地就的產鹽鹽場。漢初就開始煮鹽,到唐代時鹽場已很具規模。唐安史之亂時,財政困難,度支史第五琦作榷鹽法,凡產鹽地方,都設鹽院,亭戶鹽丁生產出來的鹽,統歸官賣,嚴禁私鹽,從此鹽稅成為國家一種重要收入。當時全國設有十大鹽監,海陵為十監之首。唐開成四年(839年)日本國僧人圓仁來中國求法取經,在海陵縣白湖鎮桑田鄉東梁豐村登陸,後沿漢吳王劉濞開挖的運鹽河西行,途中見到「鹽官船積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編,不絕數十里,相隨而行。乍見難記,甚為大奇。」圓仁看到的場景,正是鹽商從各鹽場收鹽後從運鹽河外運的實況。運鹽船之多,竟使園仁為之目眩,可以想見當時海陵鹽場產鹽之多。

唐代寺廟 繼東晉南朝以後,唐代的海陵佛教更加發達,見諸記載的佛教寺廟,除光孝寺外,又有南山教寺、東山長樂教寺、北山開化禪寺、雨聲寺等相繼創建,這些寺廟雖屢有興廢,但香火不滅,僧徒代代相傳,至今大多保存。

唐代里坊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送從弟惟祥任海陵縣宰時寫了一首詩。詩人筆下的海陵城「浮於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噴於乾坤,江城入於泱漭。」充滿浪漫色彩。實際上的唐代海陵城,我們可以在唐代的一些名人的墓誌上看到更多的資料。在泰州現知出土的10方唐代墓誌上,都記有墓主人生前居住與死後埋葬的里、坊等。初步統計有唐代海陵已發現有常樂坊,社父坊,大寧坊,禎實坊,靜肅里,常樂里,禎實里,白露里等。按唐代規定,城內設坊,墓誌上已看到唐代海陵城內有常樂坊和社父坊2個坊。當時的地方縣城,一般只有1個坊,海陵縣起碼有2個以上的坊,是一座較大的縣城。唐代隨著經濟發展,消除了按時開市、閉市的制度,打破了城鄉間的城防障礙,城鄉融為一體,而在郊外設坊,此時在海陵縣城外已有大寧坊和禎實坊2個坊,商業經濟發展也該相當繁榮。

中國歷史上的大唐帝國,經過安史之亂的折騰,關中地區從此凋敝,政治、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因而促進了江淮地區的經濟發展。唐代海陵縣依靠著優越的地理優勢,特別是里下河地區肥沃廣袤的平原和海邊的鹽場,在全國大的歷史背景下,曾有過諸多輝煌,這是泰州作為「漢唐古郡」的關鍵所在,也是泰州人值得自豪的地方。

尾音:唐以後的五代海陵縣升格為泰州,宋、元、明、清的泰州發展更快,接下去的泰州歷史,文獻有較祥細的記載,有機會風城講壇將會以文獻記載結合考古資料再作介紹。

引子:上一講我們就泰州地區的海陸變遷、熱電站考古、麋鹿化石、青墩遺址、南盪遺址、溱潼石斧、天目古城、海陽面世、海陵出現、海陵縣、海陵郡、六朝青瓷、隋代海陵、唐代海陵等作了簡單介紹,講述了《文物考古與泰州歷史》的上篇「漢唐古郡」。今天,我們繼續《文物考古與泰州歷史》的下篇「淮海名區」。

目前江蘇全省有13個地級市,其中有5個地級市用古代州的名字,就是蘇州、常州、揚州、泰州、徐州。泰州是五州之一。泰州是怎麼產生的?先得介紹一下泰州產生的歷史背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