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文言典故

文言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8 07:26:16

❶ 求文言文成語典故及起源

一、積累的習慣。
我國古代學者十分重視知識積累的作用。戰國時期的學者荀子在《勸學》一文中告誡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唐代的韓愈說:「俱收並蓄,待用無遺。」(《進學解》)。宋代的蘇軾則主張:「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雜說》)可見積累對語文學習多麼重要。從高考語文優勝者的實踐來看,積累也確實重要。浙江省紹興市的高考狀元魏益佳高考語文成績136分,他在談到自己的語文學習經驗時說:「語文學習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點點滴滴的語文知識,就如一粒粒的黃沙,今天積一粒,明天積一粒,就會聚沙成塔。」他的高分來自高中三年苦心經營的積累。積累也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一個高中生,必須首先做好知識積累。
積累的主要途徑有四個:一是摘抄,二是背誦,三是記憶,四是訓練。
積累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單元積累法。就是學習一個單元之後,及時歸納本單元學習的難讀字、易錯字、成語典故、精彩語段等,力求精要實用。二是考點積累法。就是根據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規定的高考考點,對散見於課本、資料、試卷中的語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要注意突出重點、難點。三是易混點積累法。就是對平時訓練中遇到的易混知識點,考試中出錯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要著眼於辨析疑點。如復習漢字字形時,就可以從易混點的角度進行總結:例如,復習漢字的字字形的識記,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積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寫錯的字。比如,茶房酒肆的「肆」與肄業「肄」; 寒喧的「暄」與喧鬧的「喧」。

積累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一)積累字音、字形、詞語、成語的意義和用法。
一是要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一個高中生,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至少要有兩本詞典: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現代漢語詞典》;二上商務書館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時擁有《同義詞辨析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經常翻檢,培養對漢字的認讀,正確書寫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於對易混字音、字形和同義的詞語、成語進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釋中提到的字、詞;分考點訓練的資料中的列舉的字詞;綜合訓練試卷中出現的字詞等。
三是掌握詞語搭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二)積累文言實詞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文言實詞120個,其實要適應要高考的需要,應該是越多越好。積累文言實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人災,絕食者千餘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
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
例如「發」字:
(1)見其發矢十中八九。(《賣油翁》)發:發射
(2)頃之,未發,太子遲之。(《荊軻刺秦王》)發:出發
(3)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赤壁之戰》)發:點燃
(4)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發:打開
(5)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發:發動
(6)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抒發
(7)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君後援(《赤壁之戰》)發:派遣
(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發:征發,征調
(9)即道意中事,無毫發爽(《促織》)發:極短的長度單位,十毫為一發
(10)野芳發而幽香」(《醉翁亭記》)發:開放
這些都是課內所見的,平時不斷積累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掌握得越來越多,就會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
3.詞類的活用。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並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是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例如:
(1)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籍,名詞用作動詞,登記。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屈原列傳》)
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毀謗。
(3)將軍身披堅執銳。(《陳涉世家》)
堅,形容詞用作動詞,堅固的鎧甲。
(4)變姓名,詭行跡,草行露宿。(《〈指南錄〉後序》)
草,名詞用狀語,在草里。
(5)今以鍾馨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石鍾山記》)
鳴,使動用法,使------發出響聲。
(6)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意動用法,把------放在前面。
4、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此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的意義,沒有「圃」這個語素的意義,「園圃」是偏義復詞。
例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個偏義復詞,下列句子中加括弧的詞語,屬於偏義復詞的是
A、為[奸利]無所忌 B、每[宴饗]費千金
C、刺諸縣[短長] D、必條[利病]反復
本題考查偏義復詞,是從詞的構造特點來命題的。A項的「奸」是求取,與「利」構成動賓關系,不是偏義復詞。B項的「宴饗」都是宴請的意思,是同義復詞。D項的「利病」是「利益和危害」,兩個語素都有表義作用,也不是偏義復詞。只有C項的「刺」「短長」,「刺」是指責,其賓語只能是「短」,不能是「長」,「短長」是個偏義復詞。
5、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例、 解釋句中加括弧的詞語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迫[陵]死。
此題考查通假字兼實詞的含義。「陵」通「凌」是「欺凌」的意思。如「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見於中學語文課本上的通假字大約有100多個,考生要動手動 腦,整理、記憶。
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偏義復詞、 通假字是高考文言實詞的主要考查點,考生備考時,要針對這些考點不斷的積累知識,加強訓練,培養結合語境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三)積累古詩文名篇。
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一篇一篇地講,學生一篇一篇地學。到了高三下學期總復習的時候,你問他還記得幾篇,他就會茫然地搖搖頭說,一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因此,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乾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酒
宋代的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腹中的詩書從何而來呢?侃侃而談、口若懸河、舍如利刃辯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才高八斗的智慧;溫文爾雅、謙和恭謹,文質彬彬的氣質;從何而來呢?從背誦中來。背誦是一個人才能、智慧、品格養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曾在背誦方面下過大功夫,集學者、作家、翻譯家於一身的錢鍾書先生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就發誓要「橫掃清華圖書館」,他不但背誦了大量的古代文學名著,而且精通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古印度語言。他的文章歷史典故隨處可見,精譬妙喻俯拾皆是;他的演講氣勢恢宏,妙語連珠,機智幽默。著名小說家巴金,十二歲時就能背《古文觀止》,傑出文藝評論家茅盾,小時候就能把《紅樓夢》倒背如流。贊嘆之餘我們悟到了什麼呢?沒有背誦,沒有文化的積淀,不可能成為一個有語言修養,有文化內涵的人。
那麼,一個高中生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50首,《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等古文20篇(段)。這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堅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在這方面不肯花時間,到了考試時再問怎麼辦,就好像揪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那真是毫無辦法了。
(四)積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積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語言修養和作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每年我都對高三語文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進行調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有思想內涵的故事。一有時間,就拿來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會化為自己的東西,活躍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覺中提高了自己的語言水平,增加了語言的文采,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需要注意了是,我們還要有「學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學生問我,我這個學期摘抄了兩大本,怎麼一到作文時,仍然感到無話可說呢?這有兩個原因:一是你有「兵」不會用「兵」,「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積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寫文章時用,到時候你要想到這些材料,要學會用,這發問的同學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寫時,就沒有用的意識。我們的學習時間是十二分的珍貴,我們抄東西時,一定要想到有用沒有用,如果這個材料沒用,那我寧願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去年我在所教班內舉行一個語文學習經驗介紹會,胡森介紹說,他抄一個故事,就在下面加上批註,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觀點之下。我覺得這個做法是很值得學習的。可以說胡森的這種做法,是一種更經濟,更高效的摘抄法,你可以試一試。
(十)答題技巧。答題技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有些同學失分,不是失在知識能力上,而是失在沒有題技巧上。掌握好的解題方法和技巧,能使復習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復習語病題時,就要在把握六種病句特點的同時,掌握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
(1)審讀法。審讀法就是通過審慎的閱讀,發現句子的毛病。一般說來,大凡讀起來別扭,聽進來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處,再仔細分析判斷,查清語病的原因,然後加以修改。例如「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美國、印度等國家紛紛建立或增加石油儲備,我國也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讀第一分句「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就會覺得不通,要在其結尾加上「情況」或「狀況」之類的詞語比較順暢。
(2)緊縮法。緊縮法就是把句子的修飾成分去掉,就其主幹部分,檢查語病。例如,「他馬上召集常委會進行研究,統一按排了現場會的內容、時間和出席人員,以及會議中應注意的問題。」把它緊縮後就是「他按排了內容、時間、人員以及問題。」顯然,「按排」與「問題」搭配不當。
(3)類比法。也可以稱為「仿造法」,就是按照自己懷疑有語病的句子的格式仿造句子,如果仿造的句子有語病,那麼原句也有語病。例如,「今年春節,這個市的210輛消防車,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棄休假,始終堅持在各自的崗位上。」這句話通不通,可以用類比法來檢驗:「這個工廠的幾十台機器,幾百個工人放棄休假。」「這所學校的幾十間教室、幾十名教師放棄休假。」顯然「機器」、「教室」、「消防車」都不會「放棄休假」。
(4)比較法。在選擇有語病的項時,四個選項中往往有兩個容易排除,剩下這兩個,就為難了,那個干擾因素比較大的選擇項,也給人似是而非的印象,這時就需要進行認真細致的比較。如果是確認兩項都有問題,就選擇問題較大,較明顯的那一項。
再如,現代文閱讀題:
一、要有文本意識。
我們必須學會從原文中把答案「扣」出來的本領,而不是叫你憑想當然的,按自己的觀點作答,而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觀點,但這個思想觀點它不一定是正確的,而同學們在做題時,往往不是篩選作者的觀點,而是寫出通常認為的正確觀點。
例如,下面的一段文字,
二、要有語境意識。
體察語境,提高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語句的能力是提高現代閱讀水平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具體的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聯繫上下文理解有關語句的含義。在一個語段中,語句表達一定的意義,又省略和隱含某些意義,是相輔相成的。有的先後相承,有的互為補充,有的先定范圍再做闡發,有的有所表述,有所省略……如果對相語句熟視無睹 ,閱讀理解必然脫離語境的偏差。
例如,我們讀魯迅的《阿Q正傳》,開頭寫一隻烏篷船「將大不安載給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動搖」,到了下一章的開頭卻說「未庄的人心日見其安定靜了」中間隔了一章的記敘描寫,再往後寫盤辮子,寫不準革命,寫趙家遭搶阿Q終於沒有上前,又有一句,「這一夜沒有月,未庄在黑暗裡很寂靜,寂靜得像羲皇時候一般太平」

答題技巧是一個大課題,對面對高考的高中生來講也十分重要,將來我們再專門講,這里先把問題把出來,請同學們自己不斷的總結,積累自己的答題技巧。
古人說:「江出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知識積累越豐富,聰明才智越易於發揮,而且有利於能力的形成。
二、閱讀的習慣。
(一)誦讀。誦讀就是有聲的讀書。古代人把上學叫做「讀書」,可以看出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對「讀」的重視程度。今天 許多學生語文素養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視去做各種模擬試題,而沒有認真的進行過「誦讀」的訓練。但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誦讀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選的那些優秀的作品,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文章,我們要認真的誦讀,除些之外還要找一些文情並茂的文章,拿來反復的誦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有的同學可能認為高考不考誦讀,誦讀文章對考試沒有意義。實際上,語文試卷中的許多題目,並不是憑理性的分析而是憑借較高的語言感受能力做出來的。有些選擇題,你做對了,但問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來,這並不能說明你憑運氣做對了,實際上你是憑語感做對的,正確的語感從何而來呢?從誦讀中來。
高考的題,就有一個考察誦讀的題目。
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成語。
上千噸的輪船碰上這樣大的風浪也得上下顛簸,------這么一條小船。(而且、況且、何況)
如果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三個詞都表示遞進關系,都經常用在第二個分句的開頭。我們確實無法確認該填入的是哪一個詞。同時,作為一名高生,不可能把現代漢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條分縷析的去掌握,即使你記住了它們的一些基本用法,碰到具體的語句時,也不好斷定。但是,如果你試讀一下,就能斷定該選的詞語是「何況」,你選「而且、況且」讀起來就不順暢。如果我們留心就會發現,平時講話寫文章,「而且、況且」後面的語句一般都比較長,而「何況」後面的語句,則都是比較短的。許多語文試題都是這樣,憑語感就能做對,因此,只做題不讀書,對於提高語文能力來講,是捨本逐末。
(二)精讀。從形式上看,與誦讀相比,精讀是一種無聲的讀,即默讀;從本質上看,他是一各伴隨著思考、理解、概括、轉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創造性的閱讀,是更高層次的閱讀。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對於精讀來說,最關鍵的一條是在讀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質疑,即發現問題,實際上有效的閱讀,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閱讀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例如,讀《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一回,林沖去買酒時,作者寫道「那雪下得正緊」,清代學者金聖嘆,讀到此處不禁贊道「一個緊字,境界全出。」魯迅先生也指出,「『緊』字用得富有神韻」,為什麼這個詞備受贊賞呢?替換成別的詞,比如「大、猛、急」行不行呢?如果改為「大」,只寫出了雪的大小;改為「猛」,只寫出了雪的力與勢;改為「急」,只寫出下雪的速度。而一「緊」字,不僅包含的「大、猛、急」的全部含義,而且那雪是「越下越大」,「越下越猛」,「越下越急」,一點也不放鬆。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緊」字,它暗合情節的發展:就在這寒氣襲人,朔風刺骨的悲涼的氛圍之中,一場加害林沖的陰謀正在緊鑼密鼓的醞釀、形成,陸虞侯一夥的黑手正在伸向林沖,使讀者感受到林沖的處境正如這風雪天氣一樣越來越險惡,這便是金聖嘆講的「境界全出」的內涵。
(三)多讀。古人講:「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所以閱讀水平的提高,有賴於多讀名篇佳作,讀多了,視野開闊了,自然就會有比較,有鑒別,自然也就會產生較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讀了《荷塘月色》中關於月色的描寫,就想起「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的朦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恬靜,覺得有那麼幾分相似,由是而到畫面所顯示的凄婉的美。
既然要求多讀,我們就明白一個高中生課外該讀什麼的問題。我覺得一要挑選《語文讀本》是的一些篇目來讀;二是讀一點名著,按照國家教育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一個高中生至少也得讀20部以上的名著,這個數字對於面對高考的高中生來說,可能有點大。但現在的學生是一本都不讀,這就會造成文化底蘊、文學素養等方面的缺失。我們應該盡量的多讀,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一兩個作家的作品來讀,特別是那些思想容量大、藝術感染力強、容易與青少年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的作品,如《冰心散文選》、《余秋雨文集》等。今年河南省的高考狀元是社旗縣人,他從高二時開始讀冰心的散文,冰心散文的情感和藝術趣味對他的影響都很大。今年高考作文「心靈的選擇」,他寫「選擇博愛」,明顯受到冰心早期散文愛祖國、愛自然、愛母親的泛愛思想的影響,加之語言的文采,作文得了滿分,語文考了136分。他讀書的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他不是功利主義的閱讀,而是把書當成營養品,吸收其有用的東西,豐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藝術趣味。三是讀精美的短文。如在同學們中間很流行的《智慧背》四是要讀一些品位較高的雜志。從寫作的角度看,可以讀《讀者文摘》、《青年文摘》、《讀寫天地》、〈〈作文與考試〉〉〈〈作文通訊〉〉等;從閱讀的角度,可以讀〈〈語數外學習〉〉、〈〈中華活頁文選〉〉、〈〈中學生閱讀〉〉、〈〈閱讀與欣賞〉〉等。
(四)勤動筆。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一是要隨時記下有用的知識,生字、新詞、生動的語句,優美的語段,將讀書與積累結合起來。二是點評閱讀材料,對其內容、結構、語言、手法直至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獨到的點評。點評式的閱讀,是中國傳統的閱讀方法。古代有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金聖嘆點評〈〈水滸傳〉〉,現代有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三是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等,把讀與寫結合起來。
三、寫作的習慣。
(一)積累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礎。素材的積累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含自身周圍環境見聞),這是極為豐富而行動的材料來源;二是學過的課文內容,這也是一個可觀的材料庫;三是課外閱讀(書籍、報刊、影視等)中發現的反映社會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斷、名言警句等。《讀者》、《青年文摘》這兩本雜志故事性較強,很多同學喜歡看,但是不能「過目就忘」,要把其中精彩的故事、文段摘抄出來。剛才我講到,摘抄時要有用的意識,還有一點是怎樣用的問題。我們同學訂閱的9月16日的《語文報》刊載了一篇《帶著自信上路》一文,本文作者何明燦,是我校高三實驗二班的學生,現在東北大學讀書,下面我們讀讀這篇文章,感受一下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帶上自信上路
河南太康一高 實驗班 何明燦
在生命的河流上掌舵,左右自己的不是涌浪迭濤,而是心頭矢志不變的羅盤:自信。 -------題記
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是啊,夢想成功的青年,面對險象環生的生活海洋,只有帶上自信,滿懷希望,才能揚帆破浪,從暗夜和昏黑奔向晨曦和黎明,從險灘惡水駛向碧水藍天------
聽一聽潘多和小澤征爾的故事,或許你會增長幾分自信。
刺骨的寒風夾著雪花和冰凌無情地打在臉上,稀薄的空氣讓人窒悶,腳下的岩石滑而峭峻,潘多再一次從那塊巨石上滑了下來。就快到峰頂了,隊友們都翻過了巨石,就剩潘多一個了。作為唯一的女隊員,她並不認為比別人脆弱,她相信自己定能登上珠峰之巔。隊友們也都鼓勵她。她臉色發紫,氣喘吁吁,但她又一次攀住了岩石,咬緊牙關,一點一點------潘多翻過了巨石,和隊友們一起登上了峰頂,立在雪中,她感到不盡的驕傲和自豪。
自信給潘多以力量,給潘多以克服困難的勇氣,讓她以巨大的毅力沖破層層險阻,翻過巨石,登上了世界最高點,實現了夢想,成就了歷史上的那次壯舉。
著名音樂家小澤征爾也是一位在自信中獲得成功的典範。在一場國際音樂指揮大賽的決賽上,前兩名選手在指揮過程中都出現了一小段不悅耳的演奏,但都「認真」指揮過去了,還抱歉地向裁判席欠身微笑。小澤征爾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登上指揮台的。演奏十分順利的進行著,跟前兩位一樣,他忽然看到樂譜上有一小段不和諧。他試著指揮,但終於停下來,問裁判席上的人是否弄錯了,裁判冷眼相待:「請繼續演奏,這是最權威的樂譜!」小澤征爾又試著指揮,但終於又停了下來,說是樂譜搞錯了,裁判警告他不可傲視權威,他卻堅定地喊道:「不!這一定是弄錯了!」這時,裁判都站起來,熱烈的鼓掌,恭喜小澤征爾,獲得了大獎。
前兩位指揮家難道沒有發現錯誤嗎?然而,成功只垂青於小澤征爾這樣有自信的人。
面對珠峰,潘多用自信翻越;對面「權威」,小澤征爾用自信質疑。讓我們踏著他們的足跡,身披一襲燦爛,心繫一份摯著,帶上自信上路,用實力踏平坎坷走向光明!

❷ 20條成語典故,文言文的。急啊!!!!!!!!!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邯鄲學步: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漢書》

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

螳臂當車: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

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韓非子·說林上》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叔父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少文既高尚,諸子群從皆愛好墳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知。(選自《宋書》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名落孫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指鹿為馬: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 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平漫屠龍: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馮婦: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沉魚落雁: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❸ 什麼是文言文中的典故

[diǎn gù]

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版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權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❹ 一段文言文的典故和意思

簡要的說這寫的內容主要是說:為了愛人放棄了很多追求,經歷了很多考驗,深愛這愛人回,直到生答命完結,最後結尾是問愛人,下輩子你為我這樣做,你願意嗎?

這段話是小說《三生煙火,一世離迷》的開場詩,這篇小說的文案是這個:他和他本是上古時代的神獸,為了她舍棄了千年的修行,一千多年後當她重新來到這片大陸時,他們又將經歷怎樣的考驗和劫難?而最後等待他們的又將是怎樣離奇的一個結局?
誰應了誰的劫,誰又變成了誰的執念?

❺ 求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所有典故和作用歸納!!!

(唐)李 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①,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②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戰國時荊軻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樂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②黃金台: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台上,延請天下奇才。

賞析

① 表現將士們無所畏懼,慷慨赴敵。

②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

9、別雲間

(明)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典故】

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國人戴的帽子,後用為囚犯的代稱。語出《左傳》。楚人鍾儀被晉國囚禁,晉侯見了問道:「南冠而縶(zhí,拘禁)者,誰也?」官吏回答:「鄭人所獻楚囚也。」此處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賞析】

①這個典故,既點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鍾儀那樣忠於故國的意思。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李 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③。

【典故】

①蓬萊文章:指漢代文學作品。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東漢中央校書處東觀,藏書很多,被稱為「道家蓬萊山」。詩中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

②建安骨: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章剛健清新,後代稱為「建安風骨」。

③弄扁舟:這里是歸隱江湖的意思。春秋末年,范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見《史記·貨殖列傳》)。

【賞析】

①②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

③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

漁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①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摘自八年級下冊)

【典故】

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沒有建立破敵大功。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大將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賞析】

抒發孤城將士壯志難酬、有家難歸的抑鬱情懷。

1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①,到鄉翻似爛柯人②。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典故】

①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西晉時,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很悲痛,一次他從嵇康的舊居路過,聽到有人在吹笛子,笛聲使他想起被殺害的好友,就以悲憤的心情寫了一篇《思舊賦》來悼念嵇康。

②爛柯人:見《述異記》。傳說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兩個兒童在那裡下棋,他就在一旁觀看。一局棋剛完,兒童對他說,「你的斧柄(柯)已經爛了。」王質回到家鄉,見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來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

【賞析】

①作者借這個典故寄託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②作者借這個典故來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彷彿有隔世之感

❻ 文言典故

得隴望蜀:東漢初,隗囂和公孫述分別割據隴,蜀兩地,光武帝劉秀令岑彭先打隴地,平後,即舉兵南擊蜀,「所謂既平隴,復望蜀」。後比喻貪心不足。

辭甲第:漢大將軍霍去病屢建奇功,漢武帝要為他修建府第,他辭謝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後以「辭甲第」為一心為國不顧個人利益的典故。

簞瓢陋巷:孔子的學生顏回,住在陋巷裡,「一簞食」,「一瓢飲」用竹筐盛飯吃,用瓢舀水喝?生活窮苦。他卻心甘情願,感到心中舒暢。後喻安貧樂道。

負荊請罪:廉頗恥居上卿藺相如之下,揚言當面羞辱相如。相如為了國家利益,不計私仇,對廉頗一再忍讓,終使廉頗深受感動,袒露上身,背上荊條,上門謝罪,並與相如結為「刎頸之交」。後以此表示向人認錯道歉。

孤竹夷齊:商的屬國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在父親死後不願繼承國君之位出走。後武王滅商建周朝,兩人隱山採薇而食皆餓死。後為志行高潔的典範

攫金:齊國有個人,在市上出售的金器拿走,被捉。吏人問,金子有人看著,你怎敢公開攫取呢?他說他取金時,不見人,只見金。後喻因利慾熏心而不顧一切

屈子沉湘:楚國的屈原,正直忠貞,憂國愛民。曾遭誣陷被放逐;又受到讒言毀謗,再度被貶謫到江南。因理想無法實現,國亡無力挽救,憤而投羅江而死。後表忠良因憂國憂民而激憤獻身之典型。

蘇武節: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執節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流放北海牧羊,並斷食。蘇武嚙雪、吞氈、掘野鼠吃以活命。後以「蘇武節」為稱美忠貞節操之典。

網開三面:相傳商湯在野外見捕鳥的人四面張網,他嘆惜這樣做會把鳥捕盡,於是下令把網拉開三面,只留一面。後以「網開三面」喻指寬刑和施行仁政。

尾生抱柱:傳說古時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相會,女子未來,洪水暴漲,尾生抱著橋柱,直至被水淹死。亦作「尾生橋下」。後稱譽堅守信約的人。。

宮中斬美人:孫武,精於兵法。吳王讓他先操練宮女試試看。孫子以吳王寵姬為隊長,選180人反復講清陣法。擊鼓向右,宮女大笑;孫子說這是為將之過,又三令五申的交代,再擊鼓向左,宮女又大笑。孫子立斬二隊長,以正軍法。後表示軍法嚴峻。

畫餅充飢:魏明帝請盧毓為他物色中書郎,並說,不要徒有虛名的人,名聲就像在地上畫的餅子,是不能當飯吃的。後以「畫餅充飢」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

黃金台:戰國時,燕昭王欲招聘賢才,他採納謀士郭隗的意見,築高台,置千金於台上,延請天下士,於是各國著名士人紛紛前往燕國。後指人才薈萃之所。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改穿胡服,學習騎射。後陸續攻滅中山國,擊敗林胡、樓煩等國,國勢大盛。

樂不思蜀:蜀滅亡後,後主劉禪做了俘虜。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安排蜀國技藝,別人看了都很傷感,劉禪卻嬉笑如常。過了幾日,司馬昭問他還想蜀國嗎?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後以「樂不思蜀」謂樂而忘返或忘本。

沐猴而冠:秦末,韓生見項羽攻佔咸陽後不圖建立霸業,只想衣錦還鄉,便嘲笑他似「沐猴而冠」,虛有其表。後用來諷刺某些人有名無實,成不了大事。

蒲鞭示恥?押東漢劉寬為政溫仁寬厚,如果官吏百姓有了過失,只是用蒲條作鞭子責罰,使其知道恥辱就算了,不使皮肉受苦。後以「蒲鞭示恥」表刑寬政仁。

牽裾:曹丕移民10萬戶到河南去。群臣認為不妥,曹丕堅持。辛毗據理力爭,曹丕不理。辛毗拉住他的衣襟進諫。最後曹丕減掉5萬戶。後表示臣下直言敢諫

人鏡:大臣魏徵直言敢諫,當面批評太宗的過錯,太宗卻很信任他。魏徵死後,太宗想起他,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衰;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後指善於勸諫、能糾正他人過失的人。

商鞅徙木:商鞅輔助秦孝公變法。為使百姓相信令出必行,他先取一根木頭放置都城南門,將賞金由十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將木頭移至北門,商鞅當眾兌現,賜錢五十金,以明不欺。後以「商鞅徙木」一事,作為取信於民的典型事例。

投鞭斷流:前秦苻堅將進攻東晉,部下認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輕舉。苻堅說,我的人馬多,把馬鞭扔江,也可阻江,有何天險足恃?」後形容兵多勢大。

蕭規曹隨:蕭何制定國家律令制度,死後,曹參遵循成規貫徹推行,百姓作歌說,蕭何為相,顴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後指後人按前人的成規辦事。

蕭何追韓信:韓信投奔劉邦,蕭何發現他是個將才,推薦大用。尚未及引薦,韓信誤以為劉邦不予重用而出走。蕭何得知後,前去追趕,終把韓信找了回來。後以「蕭何追韓信」為珍惜人才之典。

的人不敢怠慢,即使正在洗澡、吃飯,也停下來接待。後表示禮賢下士,求才殷切

五斗折腰:晉陶潛縣令,得知郡里官員要來,來時他得穿戴整齊行叩頭拜見禮,說,我豈為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就棄官回家。後表為了微薄的官俸而屈身事人

一飯千金:韓信嘗寄食於人遭拒。有一漂母見其飢餓,給他飯吃,幾十天都如此。韓信感激,表定厚報。後韓信為楚王,送漂母千金報恩。後為受恩厚報的典故

圯橋取履:張良橋上玩,遇老人故意將履(鞋)拋落橋下,令張良拾回替他穿上。張良將鞋拾回,又恭恭敬敬地替他穿上。這位老人即軍事家黃石公,後授兵書與張良,使其輔佐劉邦,滅秦建漢,成就大業。後遂以為敬老尊賢、求取教益的典故。

東施效顰: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生病時用手捧著心口,皺著眉頭。鄰居有一醜女,認為西施這個姿態很美,也學她捧心皺眉,結果更顯其丑。後比喻胡亂模仿。

焦尾琴:漢蔡邕善彈琴。吳人用桐木燒火煮飯,邕知是好料,便要來桐木製琴,果然琴音優美。因琴尾已燒焦,人稱焦尾琴。後用以稱珍藏的名貴樂器

李廣難封:李廣,屢擊匈奴,身歷70餘戰,戰功顯赫。才能、名聲居李廣之下而因軍功封侯者有數十人,惟獨李廣終未封侯。後以「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酬

南柯夢:淳於棼做夢到大槐安國,被國王招為駙馬,又任命為南柯太守,30年中有了5男2女,享盡榮華富貴。不料鄰國進犯,他出征吃了敗仗,妻子也死去,終被打發回家。醒後發現所夢大槐安國原來樹洞中的螞蟻窩。後泛指夢境,或慨嘆人生如夢,?/td>

青勝於藍:荀子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此典比喻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提高。

樹桃李:晉國的趙簡子用栽樹比喻育人的道理:春天栽種桃樹李樹,夏天能夠得到陰涼,秋天能獲果實。後比喻教育學生,培養人才。

望洋興嘆:黃河之神以為黃河水最大最美,後看到海洋,才知道原來的認識是錯誤的,他感嘆說,我要是不到你這里來,將會永遠被見多識廣的「大方之家」所譏笑。後比喻看見他人偉大而感到自己渺小,或比喻因力量不足或條件不具備而對某事感到無可?/td>

郢匠揮斤:古代郢人鼻尖沾點白堊,他讓匠人把白堊削掉。匠人揮動斧子削盡白堊,而郢人鼻子卻不曾受傷,臉上也毫無懼色。後形容技藝精妙高超,出神人化

炳燭:,晉平公問師曠,自己已年70,想學習恐怕晚了吧?師曠道,少年好學,像初出的太陽;長大以後好學,像中午的陽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後以此謂年雖老而仍好學。

酌貪泉:傳說廣州有貪泉,人飲之水,就會變得貪欲無窮。晉代吳隱任刺史時,特意去飲了貪泉之水。他認為貪與不貪全在自己,與水無關。後為廉潔自勵之典

廣武嘆:魏阮籍登上廣武城觀看楚漢當年交戰的地方感慨道:「當時沒有英雄,才讓豎子成名?」 後表示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接輿歌鳳:楚人陸通,字接輿,見政治腐敗,佯狂不仕。他聽說孔子來楚國游說,就在孔子車前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芽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告誡孔子,世亂無法拯救,勸他勿為政治而奔波。後以此為隱居避世

錦囊三矢:唐庄宗李存勖,其父臨終時交給他三矢,囑咐他勿忘梁、燕、契丹之仇未報。存勖將三矢藏於太廟,以後用兵請矢,盛於錦囊,負而前驅。後以為報仇復國的典故。

精衛填海:相傳女娃,在東海時淹死在海里,變成了精衛鳥,為使後人不再被淹死,它到西山去銜木石,想填平東海。後以為冤深力微而奮斗不息的典故。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孔子和墨子都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到處奔走。每到一地,孔子的坐席沒有坐暖就匆匆離去,墨子的煙囪尚未熏黑就又趕往別處。後以此形容忙於事業,奔走不停。

留舌示妻:戰國時張儀游說諸侯。一次至楚,與楚相飲酒,酒後楚相失玉,門下人疑是張儀偷的,逮住嚴刑拷打。妻子勸他不要再游說了。他問,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說,舌在。張儀說,舌在我就不愁了。意思是自己尚有可為。後指仕途受挫仍不氣餒

買臣負薪:漢朝太守朱買臣,未入仕時窮困不堪,靠砍柴度日。他邊擔柴邊苦讀詩書,從不間斷。直到50歲時,才登科入仕。後以為懷才不遇的典型事例。

終軍棄縟:漢代終軍被選為博士弟子,從濟南步行入關就學。關吏給縟作為憑證,告訴他回來時需要驗合。終軍說:「大丈夫西遊,不得志決不出關。」把縟扔掉走了。後騰達,使行郡國,持節出關。關吏看到後說:「這個使者就是以前棄縟的人。」

中流擊楫:東晉祖逖率兵北伐,渡長江時,在江中敲擊船槳,立下收復中原失地的誓言。後以此稱頌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意氣。

曾母投杼:春秋時有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母,說「曾參殺人」,曾母不信,照舊織布,可是接連三次來告,曾母疑懼,丟下織布梭逃跑了。後以「曾母投杼」為流言可畏的典故。

積土成山:荀子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此典故比喻積累的作用。

誇父逐日:古代神話,有個巨人誇父,欲追趕太陽,追到隅谷,口渴難忍,喝乾黃河渭水,仍未解渴,擬奔大澤尋水,未至,路上因渴投杖而死,他扔掉的手杖化為樹林。後以「誇父逐日」喻指雄心壯志。

胯下辱:漢代開國功臣韓信年少時,家鄉淮陰屠中有惡少當眾侮辱他,說:「你不怕死就刺我,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對惡少看了又看,忍辱鑽過胯下。後以「胯下辱」為大丈夫能曲能伸的典故。

破釜沉舟:秦末,秦軍進攻趙國,項羽引軍救巨鹿。前鋒部隊初戰失利,形勢危急,項羽乃領大軍渡過漳河,把鍋打碎,把船弄沉,只帶三天的干糧,以表示決一死戰,決不後退。亦作「破釜」。後以「破釜沉舟」表示痛下決心,義無返顧。

立雪程門:北宋程頤的門人楊時、游酢一日去見程頤,適值程頤坐著打瞌睡,二人便侍立等著,待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盈尺了。亦作「立程門雪」。後以「立雪程門」為尊師重道的實典。

李賀詩囊:唐代詩人李賀騎驢出外漫遊,帶一僮僕,背著錦囊,得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加以整理,足成全詩。後以「李賀詩囊」為形容詩人勤於積累創作素材的典故。

韋編三絕:孔子晚年反復研讀《易經》,以致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絕。後以「韋編三絕」形容勤奮好學,刻苦讀書。懸梁刺股:漢孫敬刻苦好學,用繩子把頭發系住懸於屋樑上,以防止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打瞌睡時,用錐子刺大腿以提神。後以「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讀書。

鑿壁偷光:漢代匡衡勤學,家貧無燈,鄰家燈光又照不到,他便在牆上鑿個洞,引進鄰家燈光來讀書。後「鑿壁偷光」常用作勤學苦讀的典故。

梅妻鶴子: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後以「梅妻鶴子」形容隱士清高脫俗。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聽到了虞舜時的韶樂,自述其後3個月都嘗不出肉的味道。亦作「三月忘味」、「三月忘肉味」。後以「三月不知肉味」形容沉醉在美妙音樂或某種引人入勝的事物中的精神狀態。

吳下阿蒙:三國吳呂蒙先前不大學習,後勤學不倦,博覽多識。魯肅訪蒙議事,時時辯不過他,驚嘆說:「我以為老弟只有武略,如今學識淵博,不再是吳下阿蒙了。」後以「吳下阿蒙」比喻年輕識淺的人。

中山狼:明馬中錫寓言《中山狼傳》,記述中山地方一隻惡狼被打獵的趙簡子用箭射中,逃命中被過路的東郭先生救下,狼不但不感恩,反而想吃掉東郭先生。後以「中山狼」比喻恩將仇報、毫無良心的惡人

伯牙鼓琴:相傳古時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子期心領神會,一聽便知.後子期死,伯牙再不彈琴,認為世上沒有知音

寸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後以「寸草春暉」表示子女報答不盡父母的養育之恩

望夫石: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傳古有貞婦,其夫從軍遠戍,她佇立北山,期待丈夫歸來,日久化為此石。後用以指妻子盼夫歸的深情

范張雞黍:東漢山陽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別後約秋會。到了九月十五日,張殺雞作黍,父母認為不能巨卿不能准時到,元伯說:「巨卿是個真誠篤信的人,不會失約。」巨卿果然按時到達。後表朋友間的信義與深情

管鮑交:齊國管仲和鮑叔牙相友善,情誼深厚。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後以「管鮑交」指朋友間真摯深厚的友誼。

涸鱗濡沫:泉水乾涸時,魚一起受困,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雖然彼此相助,但求生仍十分艱難。後喻在困境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幫助。

孤鸞照鏡:古時一國王,捕獲一隻鸞鳥,非常珍愛,給它住金籠,食珍饈;但它三年一直不鳴不舞。後來國王的夫人聽說鳥見同類而後鳴,就在籠旁掛一面鏡子。鸞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以為是同伴,撲向鏡子而氣絕身亡。比喻失偶者對命運的傷悼

比干剖心:殷紂王淫亂誤國,紂王的叔父比干以為作人臣應當以死相諫,紂王怒說:聽人講聖人有七竅,殺了比干,以觀其心。後用作忠臣苦諫枉遭殺害的事典

楚材晉用:春秋時,聲子使晉。回楚後,令尹子木問他:「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誰更賢明?」聲子答:「晉卿不如楚,大夫卻是賢明的,都是當卿的人材。楚雖有人材,卻為晉國所使用。」 後表示引用別國人才或人才外流。

斷織:孟軻年少中途輟學回家,孟母見狀,拿刀割斷了尚未織完的布,說,你讀書半途而廢,就像我割斷這機上織的布一樣。孟軻自此勤學不怠,並師事子思,終於成為大儒。後以「斷織」為母親督子勤學的典故。

淮橘為枳:晏子使楚,楚王想戲辱他,叫人押犯過堂,王問何罪?答是偷竊。王又問犯是何處人?答來自齊國。王問晏子,齊人善當賊?晏子答,我聽說橘長在淮南又大又甜,移到淮北就成又小又澀枳,原因就是水土不同。楚王聞後反受其辱

狡兔三窟:戰國時,馮諼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於一死。」於是他出謀劃策,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21.鄒與魯哄
【原文】鄒與魯哄①。(鄒)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②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③,府庫充④,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⑤也。曾子曰:『戒之⑥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⑦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⑧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⑨矣。」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釋】①哄:指交戰。②轉:拋棄。③倉廩實:糧倉充足。④府庫充:貯存金銀財寶的庫房滿滿的。⑤上慢而殘下:在上位的人怠慢而殘害下面的百姓。⑥戒之:警惕啊。⑦出乎爾者,反乎爾:你怎樣對付別人,別人也就怎樣對付你。⑧得反之:有機會報復官吏。⑨死其長:為他們的長官而死。
22.樊重有遠見
【原文】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①,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②焉。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選自《齊民要術》)
【注釋】①梓漆:梓樹和漆樹。②假:借。
23.司馬穰苴(ránɡ jū)執法
【原文】穰苴既辭,與庄賈約曰:「旦日日中會於軍門①。」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②,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③,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撲表決漏④,入,行軍勒兵⑤,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庄賈乃至。穰苴曰:「何後期為⑥?」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⑦,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監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fú)鼓之急則忘其身⑧。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對曰:「當斬。」庄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⑨,於是遂斬庄賈以徇三軍⑩。三軍之士皆振栗(11)。
(選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注釋】①旦日:明日。日中:正午,中午。軍門:軍營大門。②立表:在陽光下豎起木桿,根據陽光照射的影子的移動,來計算時間。表,就指這木桿。下漏:把銅壺下穿一小孔,壺中立箭,箭桿上刻有度數,然後銅壺蓄水,使之徐徐下漏,以箭桿顯露出來的刻度計算時間。③左右:指親近的人。④撲表:把計時的木桿打倒。決漏:把壺里的水放出。⑤行軍勒兵:巡行軍營,指揮軍隊。⑥期:約定的時間。⑦不侫:不才,無才。自謙詞。⑧援:操起,拿起。枹:鼓槌。鼓:擊鼓。⑨反:同「返」。返回。⑩徇:示眾。三軍:泛指全軍。大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11)振栗:害怕得發抖。
24.劉廷式娶盲女
【原文】劉廷式本田家,鄰舍翁甚貧,有一女,約與廷式為婚。後契闊①數年,廷式讀書登科②,歸鄉閭③。訪鄰翁,而翁已死;女因病雙瞽④,家極困餓。廷式使人申⑤前好,而女子之家辭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⑥士大夫。廷式堅不可⑦,曰:「與翁有約,豈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與成婚。閨門極雍睦,其妻相攜而後能行,凡生數子。廷式嘗坐小譴,監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為之闊略。其後廷式管幹江州太平宮而妻死,哭之極哀。蘇子瞻愛其義,為文以美之。
(選自《夢溪筆談》)
【注釋】①契闊:相隔,分別。②登科:指科舉考試被錄取。③鄉閭:鄉里。④瞽:眼瞎。⑤申:說明。⑥姻:嫁,與……聯婚。⑦堅不可:堅決不同意。
25.曾子殺豬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①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②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韓非子》)
【注釋】①顧反:回來。②知:是非判斷能力。
26.師曠論學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①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②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公曰:「善哉!」
(選自《說苑》)
【注釋】①炳燭:點燃蠟燭照亮。②人臣:臣子。
27.歧路亡羊
【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①,又請楊子之豎②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選自《列子》)
【注釋】①黨:舊時指親族。②豎:童僕

28.宋太祖怕史官
【原文】(宋)太祖嘗彈雀於後園,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於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
(選自《涑sù水紀聞》)

25.曾子殺豬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①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②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韓非子》)
【注釋】①顧反:回來。②知:是非判斷能力。

28.宋太祖怕史官
【原文】(宋)太祖嘗彈雀於後園,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於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
(選自《涑sù水紀聞》)
【翻譯】太祖經常在皇宮的後園打鳥玩,一次,有幾個臣子有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於是就召見了。但是召見之後,他們上奏的都是寫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興,問為什麼。一個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比打鳥更緊急。」宋太祖更加生氣了,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個人的嘴,打掉了兩顆牙齒,那個人慢慢彎下腰,把牙齒撿起來,放在懷里,太祖罵他說:「你揣個牙齒,怎麼還想保留證據告我還是怎麼著?!」那個臣子回答說:「臣是不會去樁告陛下的,但是負責記載歷史的官員,會把這件事情寫進史書。」宋太祖轉而明白。高興起來,賜那個大臣一些黃金一帛安慰他。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來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譯文:
樊重曾經想製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一年的計劃,不如種穀子;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木.」說的就是這件事呀!(做事應從長遠考慮)
注釋:
解釋括弧里的字的意思
(向)之笑者:過去
莫若(樹)木:種植
文中「咸求假焉」的「咸」應解釋為(都,全),「假」的意思是(借),與成語「(不假思索)」中的「假」意思相同.

❼ 主角配角的名字 <引用詩詞文言文典故等。>

穆清:出自:「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曾慕寒:出自「林表明飢色,城中增回暮寒。」
蘇清答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約黃昏。「要是取女生的名字可以叫蘇淺月。
楚鳳歌就不說了,很多小說都用過的」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楊婉兮:出自「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葉蓁蓁:出自「逃之夭夭,其葉蓁蓁。」
紫陌、曉蒼:出自」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❽ 「魚和熊掌」典故出自哪裡文言文原文什麼

典故: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原文:

  •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也,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

  • 如使人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❾ 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

孟子少時誦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 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 (選自《韓詩外傳》卷九) ①喧(xuān) :通「諼」,忘記。 ②裂:割斷。 3 引:拿起 4 有所失:忘記,記不得 5 誦:背誦 6 輟然:突然停止的樣子 7 何為:即「為何」為什麼 8 自是:從此 9 喧:遺忘 10 戒:警告 11 .方:正要 譯文 孟子年少時候,有一次,他在吟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 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就問:「為什麼要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一 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說:「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從此之後, 孟子讀書就專心了。 啟示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否則將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採取適當的方法, 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1、解釋各組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① 孟子輟然中止( ) ②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 ) ③其母引刀裂其織( ) ④以此戒之(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呼而問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見之 D、自是之後 3.你認為孟母對孟子的成才有什麼影響?學了這篇文章之後你還想到一個有關孟母的典故嗎? .①突然停止的樣子②停止③拿④警告 2。D3。使孟子從小養成了一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孟母三遷 [閱讀提示] 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成了嚴謹治學的態度,長大後終於 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斷織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 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 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 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 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1.既:已經。 2.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里是指織布。 3.以刀:用刀。 4. 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這。 7.立:樹立。 8.是以:因此。 9.則: 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 (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 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 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剪斷段布。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 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 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 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做人法則。 道理: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 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 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

❿ 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典故

問鼎:春秋時,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的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後遂意「問鼎」比喻篡奪政權,今常比喻謀求奪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