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三顧茅廬典故

三顧茅廬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8 06:04:22

『壹』 三顧茅廬,簡要概括這個成語典故的內容。

漢末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貳』 三顧茅廬的典故

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方才相見.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內有關羽.便禮容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劉備與關羽: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拱手立於階下.只見亮弟諸葛均.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表達傾慕之意.劉.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直到亮醒後.方知亮已出遊.到達茅廬.張飛等猛將;.遇亮好友石廣元.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數日後.適逢亮在家.拜訪諸葛亮.亮已外出.張飛三顧茅廬.〔
三顧堂.劉備與關羽.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的紀念堂.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三顧茅廬".返回時.但晝寢未醒.途中.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關;隆中對>.劉備吩咐關.孟公威.備留下一箋.諸葛亮作<,過了一段時間.是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

『叄』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故事: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三顧茅廬典故擴展閱讀

成語典故: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白話譯文: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肆』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首先要說明的是,人是感性動物,哪怕再冷血的人,也有感情。

但對於劉備和諸葛亮這種人來言,感性或說感情,從來都是要被理性壓制。其實,凡成年人都這模樣。能壓制感情的人,才可以說,他長大了。

懂了這點,咱看這個問題,諸葛亮跟你我一樣,會感動這是沒跑的。但前提是,諸葛亮要遠比比你和我,更理性吧?

所以,諸葛亮不是因感動而出山,是他一有抱負(需求),劉備的主張,切合他(提供平台)導致。感情,只是話題,不是動力!

『伍』 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

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5)三顧茅廬典故擴展閱讀

故事主人公介紹

1、劉備簡介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2、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稱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

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隆中)「躬耕隴畝」。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陸』 三顧茅廬的典故流傳千古,還有關於這兩個人的其他故事

吳越爭霸
時,勾賤請
范蠡
!這個故事跟三顧茅盧很像。還有一個是日本的戰果時代
木下秀吉

竹中
半兵衛被稱為日本的三顧茅廬。

『柒』 三顧茅廬的故事梗概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一統天下。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諸葛亮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諸葛亮.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台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並沒有,諸葛亮醒來,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其共圖大業。
三顧茅廬節選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捌』 典故「三顧茅廬」的由來是什麼

47歲的老將軍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請教27歲的諸葛亮,這種真心實意虛心求教的精神著實使諸葛亮感動。劉備懇切深沉、袒露胸懷的一番話語,使諸葛亮看到了他志存復興漢室、撥亂反正的忠肝熱腸。於是諸葛亮就不緊不慢,從容不迫地把他對早已了如指掌的天下大勢的看法告訴了劉備。

他首先分析曹操和孫權:

「自從董卓入京作亂以來,各地豪傑蜂起、搶州奪郡、割據稱雄的人多得數不清。經過一番較量之後,現在的局勢已經比較明顯,成功與失敗者各自都有其經驗、教訓可以總結。就拿曹操和袁紹相比來說,曹操名望既低,兵力又少,可他居然最後能戰勝袁紹,由弱變強,這其中的道理何在?這就不僅僅是由於曹操占據有利的時勢,更不是天命使然,而是由於曹操的主觀努力,在於人的智謀所決定!現在曹操基本上已統一了北方,擁有百萬大軍,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處處假借漢帝的名義來對各地諸侯發號施令,在這樣的情況下,暫時是很難同他較量、爭強比勝的。

「北方的曹操是如此,南方孫權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孫權占據江東,從他父親孫堅,至其兄孫策到現在,已經歷了三代。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加上還有一批有德行、本事的人輔佐他,他的力量絕不能低估。因此江東此地,不能希圖佔領。而要和曹操爭奪天下,應該和孫權結成聯盟,作為外援,而不能同他們為敵。」

分析完曹、孫兩大集團的情況,接著諸葛亮又分析了荊州劉表和益州劉津的情況:

「荊州這地方北依漢水,南達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個四通八達的戰略要沖,是一個用武的好去處。可惜現在的荊州之主是沒有能力守住它的。這大概就是老天爺特意要留給將軍的,將軍您難道不想得到它嗎?

「再看西邊的益州。這也是一個地形地勢相當險固之地。它幅員遼闊,有千里肥沃土地,歷來被人稱為『天府』之國。漢高祖就是憑借這塊地盤取得天下、建立帝業的。然而,如今益州之主劉璋懦弱昏庸,統治無能,不注意安撫百姓。那裡的有識之士都希望能夠找到一位英明之主去取代他。再加上北西漢中的張魯時時刻刻都在窺伺著川蜀,威脅著益州。因此,益州的情形剛好和江東相反,是一個可取之地!」

談到此處,諸葛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接著說:

「將軍您是漢朝皇室的後裔,名聲早就顯播於天下,您要是能夠占據荊、益二州,守住險要之地,西面和好諸戎族,南面安撫夷越各部落,對外結盟於孫權,對內剛修明政治,一旦曹操內部發生變化,時機一到,您命令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洛陽推進,將軍您親自統率益州大軍出秦川(今陝西、甘肅省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到那時候,老百姓誰不會不擔著飯食、盛著酒漿來迎接您呢?真能這樣,那麼統一天下的霸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也可復興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剖析天下形勢的這一番話,記載在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上,這就是被後人稱為《隆中對》或《草廬對》的名文。

諸葛亮這一番宏論,根據當時的客觀現實,從政治、軍事、經濟、地理、人事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在反復比較的基礎上,為劉備提出一整套的戰略方針。就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來說,就是為了達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就是說,要使歷史上再度出現「光武中興」的局面。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佔有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然後從荊、益兩路出兵,構成鉗形攻勢,直撲兩京(長安、洛陽),剿滅曹氏篡逆集團,達到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目標,但諸葛亮又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曹操集團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巨大的政治優勢,暫時還不能與之正面爭鋒,也就是說,先不要打曹氏集團的主意,而把他擱一邊。

對於江東的孫氏集團,諸葛亮提出「結好」,這是他預見天下必然會出現三分鼎立的形勢而為劉備確立的一個重要策略方針。要消滅曹氏,聯合孫權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策略手段。日後形勢的發展,就顯示了這個策略手段的巨大威力:取得了赤壁大戰的輝煌勝利。赤壁大戰的勝利,是孫、劉兩家聯手抗曹的勝利,由於這一勝利,劉氏集團才有可能在荊州站穩腳跟,才有可能西進川蜀,打開蜀漢立國的壯麗局面。因此,可以說「聯孫」的策略,事關蜀漢立國的根本,也是關系其盛衰存亡的基本國策。只要看看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興兵伐吳慘遭失敗等事實,就可以明白這一點。

不僅如此,《隆中對》還為劉備占據荊、益以後,治荊、治益提出了一套具體的的策略步驟,這就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和撫」民族政策和「內修政理」方針的提出。

「和撫」政策,是針對西南邊地的具體情況而提出來的。東漢末年,由於益州地區統治者暴虐殘暴,特別是劉焉、劉津父子治蜀以來,對少數民族採取橫征暴斂以及征剿殺戮的殘酷壓迫,使得少數民族不得不起兵反抗。他們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官兵來了,他們退山林,伺機出擊,有時候還攻陷城池,給官府以沉重的打擊。劉備要治蜀,就必須改善同少數民族的關系。否則內部不穩定,根據地不鞏固,就談不上向外拓展或出兵,諸葛亮把奪得荊、益與和戎撫夷一起提出來討論,這是非常切合實際的。

「內修改理」也是鞏固內部、穩定內部的一項重要政治措施。鑒於東漢末年朝政混亂、奸佞當道的沉痛教訓,鑒於劉表。劉璋在荊、益統治期間的無能表現,劉備治荊、益,首先必須革除弊政,舉賢技能,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隆中對》的提出,這一方面顯示了諸葛亮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的遠大眼光和政治魄力。

《隆中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它為劉備提出了一套正確的戰略方針,對以後劉備集團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以後形勢的發展變化,證明了諸葛亮對局勢的分析是非常符合客觀現實的。

諸葛亮的精闢分析和建議,為劉備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使劉備由衷地產生敬意,司馬徽和徐庶的舉薦一點也沒有錯,諸葛亮確實是了不起的一代人才,是他夢寐以求的好謀士、好軍師。劉備誠懇地邀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己,實現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計劃,諸葛亮感激劉備的尊重和信任,慨然應允道:「蒙將軍不棄,我就為將軍奔走效勞吧!」就這樣,諸葛亮結束了十年隆中的「隱居」生活,正式踏上了政治舞台。

諸葛亮在隆中待時而動,「擇主而從」,選來選去,偏偏選中了東逃西竄、寄人籬下、勢單力薄的劉備,劉備難道真的是諸葛亮心目中的如劉秀那樣的「中興之主」?這情形雖然令人奇怪,但也不難理解。諸葛亮選中劉備為輔佐之主,主要原因不外有這幾方面:

首先,劉備是漢室宗親,他的奮斗目標就是興復漢朝事業。而諸葛亮以「興微繼絕」,即興復漢室為己任,這同劉備的目標是一致的,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把他們結合在一起。

其次,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士為知己者用(死)」。劉備「三顧茅廬」,一再屈尊下顧,向他虛心討教,這使諸葛亮非常感動,他願意為劉備這個「知己」效勞。20年後諸葛亮回顧這件事時,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是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再次,對劉備「寬仁有度」、「知人善任」、「折而不撓」的性格特點,諸葛亮也是有所了解的。諸葛亮認為,在劉備手下,他能夠做到尊重和信任,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負,這也是在當時眾多軍閥之中,諸葛亮挑中劉備這個認為他是理想「明主」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來到劉備軍中,深受劉備的器重,劉備把他當作良師益友來對待,朝夕相處,兩人的關系越來越親密。這不禁引起長期跟隨劉備的關羽和張飛的不滿,甚至在劉備面前發起牢騷來。劉備覺察之後,坦率而又嚴肅地對關汨、張飛說:「諸葛孔明卓有識見,我有了他,就好像魚兒有了水。今後你們不要再說長道短了。」這充分說明,劉備已經意識到諸葛亮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了。

『玖』 三顧茅廬的典故

[編輯本段]【典 故】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