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卧薪嘗膽的典故

卧薪嘗膽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8 03:54:09

1. 卧薪嘗膽是誰的典故

說起成語卧薪嘗膽,總會想起越王勾踐,因為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了。

吳國,位於太湖平原的東側;越國,則據有錢塘江以南的紹興-寧波平原,屬於一衣帶水的近鄰。吳、越之間的第一次聯系,就是以一次爭端開始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王闔閭以「越不從伐楚,南伐越」,吳國打贏了這次位於「槜里」(浙江嘉興)的戰役。沒多久,越王勾踐又和吳國在槜里打了一仗,《左傳》還是記錄為「吳伐越」。此戰中,闔閭被越人砍中腳趾,傷重死了。之後,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將勾踐圍困於紹興會稽山上,勾踐不得不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國語?越語》記載,勾踐派越國大夫文種去游說夫差,假如真的要和越國,越國「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可能兩敗俱傷;假如解圍,越國也能提供「帶甲萬人事君也」,供吳國驅策。夫差最終接受了後者。

自此,越國臣屬於吳,受到吳國的控制,越王勾踐還到吳國服了三年的勞役,每天如奴隸般生活。

吳、越停戰之後,勾踐開始了「十年生聚」,為了提醒自己要復國和在吳國為奴隸時受的苦,他就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最終吳國被勾踐所滅,吳王羞愧自殺。

這就是成語卧薪嘗膽的典故。

不過,「卧薪」和「嘗膽」組成成語,還要到宋朝時期。蘇軾在《擬孫權答曹操書》中第一次使用:「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於是,後世很多學者對這個成語表示質疑。

我們知道,如今想要了解吳越兩國的歷史,首推《左傳》和《國語》,因為這兩本書成書時代較早而史實比較可信的,當然還有太史公的《史記》。

不過,《左傳》和《國語》都沒記載有越王勾踐曾經卧薪嘗膽,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記載了越王勾踐曾經 「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就是把膽放在座前坐的時候能看到膽 嘗的東西也是膽。

可見勾踐「嘗膽」應該是真的,只是沒有「卧薪」。

至南宋時,呂祖謙在《左氏傳說》里提及: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里也提及:「夫差即位,卧薪嘗膽。」

或許「卧薪」原來指的是吳王夫差,只是後來被人移植到越王勾踐身上。

2. 卧薪嘗膽的典故20字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


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


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2)卧薪嘗膽的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卧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3. 卧薪嘗膽是什麼時期典故

卧薪嘗膽出自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
卧薪嘗膽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專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最後果真屬可以苦盡甘來。

出處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4. 我國歷史上卧薪嘗膽的典故,講的是個什麼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

5. 卧薪嘗膽的典故及意義

身卧於柴薪,口嘗著苦膽。比喻發奮磨礪,時刻不忘雪恥 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嘗膽,宜思所以報也。——《宋史·胡宏傳》 勾踐即位時,鄰國吳國的國君是闔閭 由於其父允常不肯幫助吳國攻打楚國,又支持闔閭弟夫概自立,兩家結下了怨仇。闔閭趁越國有喪事之機,興兵討越。在槜李之戰中,越軍射死了吳王,加深了雙方的仇恨。夫差繼位後,發誓要報越國殺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中,勾踐一敗塗地,被困在會稽山。 打了敗仗的勾踐聽取了臣下文種、范蠡的意見,答應卑辭向吳國求和,等待時機以再圖大業。文種通過吳臣伯喜否 說服吳王接受了越國的求和,勾踐夫婦入吳為奴,在闔閭墓旁的石室里喂養馬匹。他們小心地侍候著吳王,百依百順,忍飢挨凍,毫無怨言。整整三年,吳王終於相信他們已臣服了,決定放他們回國。 回到越國後,勾踐遷都會稽,重修政制,用最快的速度復興國家。他尊賢禮士,敬老恤貧,以百姓為念。為了牢記亡國之痛、石室之辱,不讓舒適的生活消磨了意志,他撤下錦綉被,鋪上柴草禱,餐欽時先嘗一口懸在床頭的苦膽,給後人留下了卧薪嘗膽的成語 補充: 近二十年來我們的電視劇中表現帝王的實在不少,從 秦始皇 到 漢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康熙、 雍正 、乾隆,製作者們多是從他們的雄才大略、馭臣之術、情感生活切入,寫來寫去總也跳不出那幾個套路。惟獨 勾踐 這個人物差異極大,他三年為奴,嘗糞問疾,二十年 卧薪嘗膽 、勵精圖治,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忍人所不能忍之辱,百折不撓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最終以弱小的越國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創下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神話!是一個 大寫 的人! 一、勾踐更有人類意義 這是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著名評論家白燁先生對 《卧薪嘗膽》 劇本的評語。乍一聽,這話似乎很大,細細想來, 恰如其分 。因為世界帝王史上還不曾出現第二個像勾踐這樣奇特的人生經歷,超人的精神與意志,沒一個帝王三年為奴、嘗人糞便,受盡凌辱!回國後,二十年卧薪嘗膽, 韜光養晦 ,發奮圖強,最終以弱小的國家打敗強大的敵人!在他百折不撓的精神意志面前,許多不可能都變為可能!面對勾踐,面對「卧薪嘗膽」,由不得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測試慾望:人的生理極限、心理極限、意志極限到底在哪裡?所以,說它更有人類意義,一點不過分! 作為一個製片人,六年來,從策劃到劇本出籠,到搭建製作隊伍拍攝完成,宣傳等等,甘苦 歷歷在目 ,但《卧薪嘗膽》的故事卻像一壇老酒,醇香不盡,令人思考不盡。 二、勾踐「能忍人不能忍之辱」 我在許多場合都跟人說:「卧薪嘗膽」的故事是幾千年 中華文明史 中經典中的經典,茅盾先生也在他的文章中稱「可與 三國演義 媲美」。 中國人教育孩子常愛用古代經典故事來比喻、說教、激勵。比如「 聞雞起舞 」、「 頭懸梁錐刺股 」、「跨下之辱」、「卧薪嘗膽」等等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形象化教育。在形容忍辱負重的典故中,我以為 韓信 的「跨下之辱」已夠極端,但比起勾踐的「嘗糞問疾」、「卧薪嘗膽」 就顯得「 小巫見大巫 」了。韓信只是從人襠下鑽過,而勾踐從一個過慣了 錦衣 玉食的一國之王,成為吳國的階下囚,為奴三年,受盡凌辱。他為了活下去,為了生存,為了復國、復仇,為吳王當馬夫,當「 上馬石 」!更令人發指的是,他為了進一步麻痹夫差,以為夫差看病為名,竟嘗其糞便,這令人想起來就作嘔的行為遠遠超出了人的生理極限!實在難以想像!所以,我說勾踐 「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三、 勾踐「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 勾踐終於感化或者說麻痹了夫差,他終於回到越國,他勵精圖治,他本可以立刻回到花天酒地的生活,但他為了防止自己忘掉苦難和凌辱,每天睡在柴草上,一睡二十年!這是何等的意志!可還不夠,每天早起嘗一口豬苦膽。有道是,世間苦不過 黃連 苦膽。我沒嘗過苦膽,但自抓了這個題材後,常向人問起,吃過苦膽么?一百個人也問不出一個,所以說人們對苦膽的概念,其苦到何等程度的印象幾乎是沒有的,或者說是模糊的。如此苦的東西,那勾踐竟一吃二十年!二十年是何等的漫長,何等的煎熬!從人的意志和毅力來分析,也是人的生理極限的突破,更是人間聞所未聞!按當下的新詞說,勾踐是「超人」一點不過分!所以我又說,勾踐「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 但是二十年的「卧薪嘗膽」既造就了勾踐,也徹底磨滅了他的人性。他幾乎成了一個冷血的君王,嘗糞問疾,卧薪嘗膽二十年!勾踐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 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

6. 卧薪嘗膽的成語典故

卧薪嘗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版膽。形容人刻苦權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7.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

翻譯:

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中,他長嘆道:「我在這里完了嗎?」文種說:「商場曾被關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晉文公重斗(曾遭攙言)出奔翟國,齊桓公小白避亂到苔國,他們最終建立了霸業,由此看來。

(憂患)為什麼就不能轉化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後,越王勾踐返回國土,於是親身經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放在座位旁,坐處卧處抬頭就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常自語:「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

他親自去耕種,他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的人家,慰問死者的家人,與百姓一樣勞苦。

原文: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於此乎?」種曰:「湯系夏台,文王囚麥里,晉重斗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志會稽之恥邪?」

身白操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出處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7)卧薪嘗膽的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的歷史考證

1、《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2、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

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

8. 卧薪嘗膽的故事(50字)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8)卧薪嘗膽的典故擴展閱讀:

春秋後期,吳越兩國時常征戰,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當然吳國的國力要比越國強。在一次交戰中,越王勾踐把吳王磕廬射傷,導致磕廬回到吳國就因傷重不治而死。磕廬臨終前交代自己的兒子夫差千萬不要忘記這一箭之仇。夫差繼位做了新的吳王。報仇情緒很高。

出處: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翻譯:我受命以來,卧薪嘗膽,感慨光陰如電,嘆息功名不立。上負先祖未報之忠,下愧兄長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顯耀於吳地,如果效仿你們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殺戮,難道不也有損於家聲嗎?

9. 卧薪嘗膽典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

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

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9)卧薪嘗膽的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卧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10. 卧薪嘗膽是誰的典故

卧薪嘗膽是越王勾踐的典故。
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後用於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