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廬山的典故

廬山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8 00:41:03

Ⅰ 白鹿書院名字從何而來啊有典故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書院傍山而建,一簇樓閣庭園盡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亦稱「廬山國學」。宋仁宗五年,改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並為「四大書院」。

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個人認為,此李渤即蘇軾名篇《石鍾山記》中「蓋笑儷道元之簡,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個。因為兩人活動時間類似,活動地點類似,身份類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權在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這是一所與金陵(今南京)國子監相類似的高等學府。北宋初年,江州的鄉賢明起等,在白鹿洞辦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從此始,但不久即廢。直到著名理學家朱熹重修書院之後,白鹿洞書院才揚名國內。朱熹不僅重修了白鹿洞書院,而且還建立了嚴格的書院規章制度。

《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後,白鹿洞書院「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嶽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期,我國的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國民黨時期,蔣介石准備要南昌中正大學接管白鹿洞書院,但未實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1928年,胡適來到白鹿洞書院,並對其贊不絕口。胡適盛贊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我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廬山游記》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

(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
(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
(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劉少奇同志曾由武漢到達廬山白鹿洞書院,住在御書閣,從事革命活動。1959年8月劉少奇主席再次來到白鹿洞書院,舊地重遊非常高興,據當時陪同來的原九江專區專員朱冰同志回憶:「8月19日上午,我接通知乘車到廬山腳下威家公路邊迎候少奇同志。會車後,一同沿公路南行」。「當時進書院沒有公路,要走三、四里路。少奇同志堅持前往,他一下車,就順手在隨從人員手中接過一頂草帽,戴在頭上,興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走著山村田埂羊腸小道」。「進院時,大家都已汗流浹背。」走到藏書閣前,他若有所思地說:「我曾在這里住過,當時上面有不少書哩。」因閣樓維修,藏書已轉移到星子縣文化館保存,不在保存在御書閣里。

Ⅱ 「悠然見南山」確實是在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嗎

近讀康保成抄先生《試論陶襲淵明的「四皓」情結》一文①,文章認為陶淵明的思想深處存在著儒家所主張的「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四皓」情結,而支撐其觀點的根據之一是,陶淵明的詩句「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是指能夠涵蓋「商山」的終南山,西漢初的「四皓」曾隱居於此,故陶詩中的「南山」是暗用「四皓」的故事。尋其認為詩中「南山」應釋為「終南山」而非指廬山的主要根據有四:一是認為廬山本無「南山」之稱;二是陶淵明所居的柴桑山位於廬山之南,其視廬山為北,似無稱廬山為「南山」之可能;三是若把「南山」坐實為廬山,就失去了原詩所具有的藝術張力;四是陶詩言及的「南山」、「南嶺」、「南阜」,均非實指,而是藉以表示「一種精神和象徵」,是在使用「南山四皓」亦即「商山四皓」的典故。我們認為該文論點的主要根據「南山」應釋解為「終南山」的四個論據都不能成立,「南山」仍然當釋為「廬山」,故撰此文,與康保成先生商榷。一、「南山」實指廬山中一高峰———南嶺陶詩中「南山」指廬山,本是詮釋陶詩領域中的一個定論,鮮有疑之者。

Ⅲ 杏林 典故出處

在三國時代,廬山有位名醫叫董奉,他醫道高明,技術精湛,據傳有起死回生之術。他回看病有一個答特點,就是從不收取病人的報酬,但是他對找他看病的人有個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園子里栽5棵杏樹;輕病被治好的則栽種1棵。

一年年過去了,經他治癒的病人數不甚數,他園子里的杏樹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遠遠望去,一片繁枝綠葉中,累累紅杏掛滿枝頭。

後來,董奉又告訴人們,凡是到他的杏林來買杏的人,不要付錢,只要拿一些糧谷放在倉中,就可以去取杏。於是,每年董奉用杏換來的糧食堆滿了倉庫,他又拿這些糧食救濟了無數貧民。

(3)廬山的典故擴展閱讀:

董奉在廬山遺跡頗多,根據資料和史實可以確定: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稱為董奉館,後在此處又曾建杏壇庵;有後人祭祀的太乙宮、真君廟、太乙觀、太乙祥符觀等

晉人葛洪《神仙傳·董奉》記錄了這些故事。後來,人們在稱贊有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

「杏林」,已成為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界的美談,而且也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

Ⅳ 廬山有一個什麼典故

廬山戀,20年前拍的,在廬山電影院已經連續播放了20年,保持世界吉尼斯紀錄。

Ⅳ 鹿柴的典故是什麼和什麼之情暮江吟的故事什麼和什麼之情題西林壁的典故是什麼和什麼之情雪梅……謝

《雪梅二首》是南宋詩人盧梅坡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闡述了梅、雪、詩三者的關系,缺一不可,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美麗的春色。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第二首詩首句寫梅與雪之間的關系,次句寫雪與詩之間的關系。後兩句寫梅、雪與詩之間的關系,梅花開放而還沒下雪,所以還缺乏詩意。兩首詩寫得妙趣橫生,富有韻味。

《雪梅二首》盧梅坡

其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其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Ⅵ 廬山有什麼相關的故事和傳說

傳說一,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即公元前四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現在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康山。傳說二,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傳說三,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玉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玉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xiao音肖,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Ⅶ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運用了誰的故事

謝靈運、盧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詩先寫作者之行專蹤,次寫廬屬山之景色,末寫隱退幽居之願想;不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廬山秀麗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滅後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詩人一方面想擺脫世俗的羈絆,進入飄渺虛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的美好風物的矛盾復雜的內心世界。全詩風格豪放飄逸,境界雄奇瑰瑋,筆勢錯綜變化,詩韻亦隨著詩人情感的變化幾次轉換,跌宕多姿,極盡抑揚頓挫之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Ⅷ 廬山西海,柘林小鎮 有什麼傳說和典故

遠古時,在須彌山外的青澗洞里,住著青黃二條孿生龍,他們嫉惡如仇,常常與那作惡人間的東海之濱的「魍魎」作戰。

有一年,人間大旱,山神土地紛紛告急天界,如來佛知道青黃龍深諳人間世道,便差他們倆來到人間除惡救人。

不久,青黃二龍便查知,原來是「魍魎」二妖又在人間作怪,它讓魔子魔孫分散到人間,到處放火。又使魔力讓每個人心裡藏一種「癘火」,互相作惡,攪亂人間清涼世界,於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隨它。

青龍和黃龍決心替人類除去惡魔,重整人間正道。他們化裝成兩個出家人,以治病療邪為名去除人的惡念心疾。

由於受「魍魎」的毒害,當時的人普遍患了一種叫「魘」的病,只有暗算別人,或做一些損害別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暫時緩解這種病痛帶來的痛苦。化裝成和尚的青龍和黃龍,讓人們服一些硃砂、珍珠、海澡之類,教人們念一種驅除「癘火」的咒訣,經過這種調治,很多人恢復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奔走相告,三個月後,便有成千上萬的人依此法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們也紛紛傳說來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東海之濱的「魍魎」,聽說有人破了它們的法術,於是便派手下二員得力干將,鱷魚精和蛤蟆精去探聽虛實。那蛤蟆精一肚子壞水,詭計多端,它說服頭腦簡單而又兇悍的鱷魚精扮成二個前去療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裡面來到和尚居住的地方,已有成精千年的蛤蟆精遠遠望去,在一片樹陰下,兩位和尚頭上放出青黃兩道光,直通太虛,知道對方來頭不小,於是心生一計,它告訴鱷魚精這是倆個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讓鱷魚精坐那竭息,它一個人便可以手到擒來抓回去進見主子。鱷魚精一聽大怒,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個人揀了嗎?於是急忙現了原神,張開鍘刀般的大嘴直撲兩個和尚而來。

青龍和黃龍早知是兩個妖精來了,只是也不動聲色而已。這會兒見鱷魚精忽現原神直撲過來,其中一位手中打出一個彈子大小的龍珠,對准鱷魚精猛的一擊,只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鱷魚精見識不妙正要翻身逃跑,另一個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個腦漿崩裂。蛤蟆精卻趁此機會駕一陣風急忙跑回東海之濱,告訴「魍魎」是青龍和黃龍。

「魍魎」大怒,親點魔兵五萬前來挑戰。青龍和黃龍讓人吩囑所有醫好的人們,隱藏起來千萬不要出來,於是駕雲布陣,在空中迎戰「魍魎」。青龍和黃龍各施法力,與魔兵大戰了七天七夜。

自古以來邪不勝正,「魍魎」二妖也逃不出此一天理。只見青龍和黃龍贏了一場又一場,「魍魎」二妖接二連三敗兵折將。

「魍魎」二眼看自己的魔兵越來越少,不甘失敗,於是商量了一個歹毒的主意:「魍魎」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中了魔毒死心踏地跟隨它們的人,由自已駕馭分南北排成兩條長蛇陣,遠遠望去妖霧繚繞,像盤踞在大地上的兩條滾滾噴火的巨蛇,緩緩向中間擠來,所過之處,萬物皆為焦土。它們企圖把青黃二龍和已經掙脫它控制的人一齊同歸於盡。

青龍和黃龍已經和魔兵苦戰幾天幾夜,身疲力竭,當他們看到「魍魎」二妖妄圖毀掉自已救出的人時,決心保護他們。於是青龍和黃龍不顧安危,化成青黃兩條冰涼的大河,分別迎著兩條火龍而去。當大河與「火蛇」接觸時,魔子魔孫紛紛被巨大的旋渦捲入河中,那些死心踏地跟隨「魍魎」二妖的人也難以倖免。經過三天三夜,兩條「火蛇」趕出一千多里外。

青龍和黃龍又用巨大的身軀漸漸的把「火蛇」壓在身體之下。兩條龍因付出太大,傷了元氣,漸漸嵌入地下,形成了現在的長江與黃河。

直到今天,長江和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仍靠兩條大江大河養育生生不息地繁延著。

Ⅸ 我們根據什麼判定廬山虎溪三笑的典故是虛構的

此故事是後人虛構的,因為三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慧遠(334~416)陸修靜版(407~477),慧遠逝權世時修靜才十歲,其逝世距慧遠逝世整六十年,而修靜於劉宋元嘉末即452年前後才來廬山,慧遠逝世已三十餘年。而陶淵明(372~427)比遠公大近五十歲,而陶淵明的隱居之地也不在廬山,修靜來廬山時,淵明逝世也有二十餘年。所以三人不可能互訪。

Ⅹ 廬山清泉寺具體在哪裡有什麼歷史典故

廬山清泉寺位於江西省北部,北依長江,東連鄱陽湖
歷史傳說
有一種傳說,早在商初(大約前十六、十七世紀),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即前四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現在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
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廬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xiao音,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