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義子的典故

義子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7 14:18:14

❶ 古代少年智慧成語故事或者故事

文彥博灌水取球、諸葛恪得驢,曹沖稱象和司馬光砸缸

謝道韞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的字型大小。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贊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一贊,謝安何等樣人,不說他在淝水之戰中的鎮定氣度,也不說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歸隱的澹泊心態,只說後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於頂,有著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一贊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另一則故事就更經典了,一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於溫酒賞雪之餘,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後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介面:「撒鹽空中差可擬。」(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一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誇獎道韞敏慧過人。

曹沖
曹操不但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的幾個兒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處,而他最喜愛的,首推曹沖。古代所謂神童,以語言天賦突出的居多,曹沖卻表現出解決問題的高超思維能力。曹沖七歲時以等量置換的辦法稱大象體重,不但震驚了當時之眾,也流傳千古,成為最經典的兒童智力啟蒙故事之一。
還有一個典故:孫權曾送來一隻漂亮的雉雞。曹操想觀賞雉雞舞蹈,但使盡辦法,這珍禽就是不鳴不舞,讓人徒嘆奈何。曹沖想出一個辦法,讓人製作一面大鏡,擺在雉雞面前。那雉雞於鏡中看到同類,起了爭勝之心,當即舞將起來,這一下對鏡成雙,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體現了曹沖的智慧,還表現了他寬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騎的馬鞍放在倉庫中,不慎被老鼠咬壞。庫吏大驚失色,自認必死。曹沖知道後,心生一計:他先用利刃將自己的單衣穿戳成鼠齒狀,然後裝成一臉愁色的樣子去見父親。曹操問他何事憂慮?曹沖說:「世俗以為鼠齒衣者,其主不利。今單衣見齒,是以憂戚。」曹操趕緊安慰愛子,說:「此妄言耳,無所苦也。」過了一會兒,庫吏前來報道曹操那樁馬鞍被鼠咬壞一事,曹操聽後,笑著說:「連我兒子的單衣都被咬壞,何況馬鞍乎?」根本沒有追究的意思。據說,每當曹沖見到當刑者,總要上去尋問是否冤枉,是否處理過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設法為之救命或減刑;每當見到那些勤奮而能乾的官吏因小過或失誤而觸犯法律,他都要親自到曹操那裡說情,請求父王寬大。史書稱曹沖「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這種悲憫寬厚的氣質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簡直催人淚下。
可恨天道難測。上蒼把智慧慷慨地賦予曹沖,卻又殘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僅十三歲的曹沖突患大病而亡,據後人推斷,可能是「絞腸痧」。曹沖的夭折,留給歷史一道殘缺的美麗,留給後人一份遺憾的嘆息。

也許上天的深遠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沖死後,曹操悲痛萬分,曹丕來寬慰他,曹操說道:「曹沖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們的大幸。」曹丕即位後,也經常對臣下說:「若使倉舒(曹沖之字)在,我亦無天下。」可見,曹沖之死,客觀上為曹丕爭奪王位掃除了最大障礙。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爭當曹操繼承人的交鋒中鬱郁而終。假使曹沖活著,以他的仁慈,在與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爭斗中會是一個什麼結局,又有誰能夠預料呢?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裡。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麼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歷史上的王戎是個很難下定義的人物,簡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狀。《世說新語》里有關他的條款還有許多,摘列一二,就不難得出這個結論。
1,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王戎在其侄子結婚時送過一件單衣,後來數次討還)
2,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書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王戎作司徒的時候富了起來,一到天黑就和老婆關起門來數錢)
3,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樹品種優良,賣的時候怕別人引進,先把核鑽破)
4,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女兒出嫁借了他的錢,他就甩臉子看,女兒還了錢,馬上眉開眼笑)

單從上面的記載來看,王戎的吝嗇,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說*儉嗇第二十九》中記載了九條儉嗇的故事,他一人就佔了四條。但是在同一本《世說新語》里,他卻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1,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
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譯:王戎、和嶠都很孝,同時死了老母。和嶠規規矩矩服喪,王戎雖然不遵守規矩路數守孝,卻因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乾乾雞了。)
2,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聲,死後,下面的人送錢數百萬表示懷念,王戎一概拒絕)
3,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還招呼老百姓圍觀。老虎一聲大吼,嚇得眾人屁滾尿流,七歲的王戎卻鎮定自若)
4,王戎喪兒,「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他死了兒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公榮
者無預焉。」
(阮籍有酒,給小王戎喝)
6,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本條出自《晉書》——並非無殊能,只怕是不願表現殊能,盡到本分就成了)

這幾條描寫的王戎,至情至性,臨危不懼,見財不貪,實在無法把他和那個吝嗇的王戎統一起來。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嗇極有可能是一種韜晦之計,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則,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一個卑下貪婪的傢伙混在一起號稱「竹林七賢」呢?
王戎曾經帶兵參加滅吳的戰爭,也算文功武略齊備,從234年生到305年沒,活了七十一歲,最後死於「八王之亂」,位至左僕射,司徒。在當時動盪的社會背景下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當的不容易,這恐怕與他自污式的韜晦之計不無關系。

孔融

三字經有雲: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一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注意,後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並論)。
有關孔融,還有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里用了一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一時語塞。一個十歲的孩子,一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作後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於人於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後,先後擔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在職期間,除了空發議論,作一些修復城牆重建學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干過什麼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說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於幹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一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於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時代作著「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於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如果說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著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麼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然」的故事,就純粹屬於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
三國時代的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著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於還是被逼到了極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時還有一個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著某種游戲。孔融還懷著一種僥幸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徵,慢慢說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著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可惜歷史沒有給這兩個小孩一個充分表演的機會就匆匆將其扼殺,使人掩卷兮長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論,還能詩,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把他與王粲等六人相提並論,故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諸葛恪

東吳君臣,一直保持著一種溫切的關系。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一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年僅六歲,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諸葛恪可謂神童。但是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恪的聰明,也屬於孔融式的小聰明,用來持節出使,游說勸諭,與人爭鋒於廟堂之上而不損國之威嚴,則綽綽有餘;若用來輔佐君王,治國安邦,則嫌不足。孫權一雙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譽,但是讓諸葛恪這樣一個人「輔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聰明人的身上,經常會被附會許多神奇怪異之事。《太平廣記》曾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吳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逐之。龜便言曰:「游不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泊越里,纜舡於大桑樹。宵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縶,方見烹臞。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出?」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權命煮之,焚柴百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獻之人仍說龜樹共言,權登使伐取,煮龜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也。——這里對於諸葛恪廣聞博識的描寫,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聰明的一大特點,就是急於表現一下自己的聰明。
孫權病故以後,9歲的孫亮即位,遺囑時任大將軍的諸葛恪和孫弘、孫峻等輔佐。孫弘仗著自己與王室的密切關系想獨掌大權,策劃除掉諸葛恪,不料孫峻站在諸葛恪一邊,密報諸葛恪,諸葛恪聞信將孫弘誘到將軍府,一刀拿下。
陸遜死後,諸葛恪替代了陸遜的丞相職務,軍政大權一手把持。他一上台,就裁撤校官,豁免債務,減除雜稅,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愛,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太平廣記》的那個故事,大概就是彼時留下的。每當外出,都有許多人擠在道路兩旁,伸長脖子,希望一睹尊容,場面之狂熱,媲美追星族。

在這種熱烈追捧的氣氛中頭腦發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諸葛恪掌握大權後,沒有去調和矛盾控制政局穩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勛。上台第二年,他就帶兵在魏吳交界的巢湖東界修城築堤,防魏進攻。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東興堤(今安徽巢縣東北)。說來也巧,就在萬事俱備之時,司馬師率兵來攻。吳軍以逸待勞,甫一交鋒,就擊潰魏軍。這本是一次小勝,不足宣揚,可在追星族的眼裡,這鍾近乎未卜先知的本事更加證明了諸葛恪的神奇。

被勝利和崇拜灌暈了的諸葛恪再次徵集了20萬大軍,圍攻合肥。這一次卻沒那麼幸運了,諸葛恪那種淺層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決勝千里。戰爭拖延了四個月,吳軍傷亡慘重,又瘟疫流播,敗局已定。諸葛恪出於虛榮心理,對將軍朱異都尉蔡林等人的勸告置若罔聞,仍然逼迫將士負病攻城,結果軍心大亂,減員嚴重。
魏國反擊,諸葛恪不敵,退至長江沿線。吳軍連病帶傷折損無數,倖存者也是怨聲載道。諸葛恪還不服輸准備再戰,後來在孫亮一道接一道的退兵詔書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經過這次慘敗,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一片怨責之聲,孫峻利用這個機會,殺死了諸葛恪取而代之,東吳政權從此陷入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

應該說在三國的神童裡面,諸葛恪是最有機會施展才華的一個。他自小便深受賞識,後來掌握了主宰一國的權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現卻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鏡,最後他不但自己落得個身首異出的悲慘結局,還使東吳國力大傷朝政混亂直至滅亡,孫權泉下有知,一定要後悔得捶破棺材板。這種過早表現的聰明以及隨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諸葛恪人生悲劇的根源。膚淺的聰明,輕者殺身,重者誤國,內中個情,發人深省。

何晏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外。*《世說新語》

三國神童經常在七歲的時候不約而同開始閃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懷疑。何晏在普通讀者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一提起他祖父何進則無人不曉。如果說黃巾之亂是三國鼎立的導火索,那麼國舅兼大將軍的何進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與十常侍的爭斗中引進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隊,在本就氣息奄奄的漢王朝軟肋上又捅了致命的一刀。
何進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後人何晏卻出落得唇紅齒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長清秀儒雅(越說越象一根水靈靈的綠豆芽),而且從小聰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兒子雖然個個都很出色,見了何晏仍然很喜歡,一心想把他收為義子。沒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畫了個圈,標明是「何氏之家」——這份執著來自於一個七歲孩童,真讓人贊嘆。
關於何晏的皮膚白皙,還曾經有過一個典故:許多人認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為學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設了一個局來驗證此事。有一日天氣悶熱,曹睿急召何晏進宮。何晏滿頭大汗地趕來,卻沒什麼事,曹睿只是准備了一碗熱湯面給他喝。何晏一邊吃一邊用袖子擦汗,卻仍然面容皎白毫無溝壑縱橫的跡象,可見乃是出自天然。

但是何晏最終還是站在了曹氏利益集團的一邊。他的母親尹氏被曹操娶為九夫人,他自己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被封為「駙馬校尉」,據考證以駙馬稱呼公主女婿還是自他而始。這種裙帶關系決定了他不可能從曹氏集團中擺脫出來,所以後來他成為曹爽屬下的一個重要人物,官拜吏部尚書,在公元249年司馬懿與曹爽的權利斗爭中被殺。何晏的出生年代不祥,參考與他同期的曹丕曹植等人,死的時候應該已經六十上下。

❷ 真誠跪求歷史典故

天燈歷史典故
天燈又名孔明燈, 相傳起源於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先生所創,又因為天燈似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 ,又名孔明燈。當時孔明先生是為了作戰傳遞軍情聯絡信號發明了孔明燈,孔明燈也被古今中外學者一致認定為是熱氣球先驅。後來,到了清朝道光年間 ,先民從福建省安溪縣及惠安縣一帶順著基隆河上游輾轉流離, 傳入現今的平溪鄉也就是說天燈的發源地是平溪鄉十分寮地區。當時根據老一輩口述表明, 當年十分寮地處山區, 常有強粱出草, 搶奪村民財物村民們紛紛往山中逃避 ,等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壯丁會施放一盞天燈 ,告知山中避難的人們土匪已走,可以返家了, 日後由於天燈的升空有上達天廳的意義 ,村民們常將祁福許願的字句寫在天燈上,等至農歷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燃放,將一年所想的願望送上天,眾神保佑閣家平安。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07:57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73號)

賓至如歸
解釋: 客人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形容主人待客熱情、周到,來客感到滿意。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盜寇,而亦不患燥濕。

子產,即公孫僑,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曾當過多年國相,執掌鄭國政權。

公元前542年,子產奉鄭簡公之命出訪晉國,帶去許多禮物。當時,正遇上魯襄公逝世,晉平公借口為魯國國喪致哀,沒有迎接鄭國使者。子產就命令隨行的人員,把晉國賓館的圍牆拆掉,然後趕進車馬,安放物品。

晉平公得知這一消息,吃了一驚,派大夫士文伯到賓館責問子產。士文伯說:「我國是諸侯的盟主,來朝聘的諸侯官員很多為了防止盜賊,保障來賓安全,特意修建了這所賓館,築起厚厚的圍牆。現在你們把圍牆拆了,其他諸侯來賓的安全怎麼辦呢?我國國君想知道你們拆圍牆的意圖是什麼。」

子產回答說:「我們鄭國是小國,需要向大國進獻貢品。這一次我們帶了從本國搜羅來的財產前來朝會,偏偏遇上你們的國君沒有空,既見不到,也不知道進見日期。我聽說過去晉文公做盟主的時候,自已住的宮室是低小的,接待諸侯的賓館卻造得又高又大。賓客到達的時候,樣樣事情有人照應,能很快獻上禮品。他和賓客休戚與共,你不懂的,他給予教導,你有困難,他給予幫助。賓客來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可是,現在晉國銅鞋山的宮室有好幾里地面,而讓諸侯賓客住的卻是奴隸住的屋子。門口進不去車子,接見又沒有確切的日期。我們不能翻牆進去,如果不拆掉圍牆,讓這些禮物日曬夜露,就是我們的罪過了。如果讓我們交了禮物,我們願意修好圍牆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況報告了晉平公,平公感到慚愧,馬上接見子產,隆重宴請,紿了豐厚的回贈,並下令重新建造賓館。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1:16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74號)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解釋:原指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質。

楚國有個書生,由於生活貧窮,很想找到一條發財的門路。

他讀到一本書,書上說:「誰得到螳螂捕蟬時遮身的那片樹葉,別人就看不見了。」他信以為真,整天在樹下抬頭望著。嘿!他終於看到了一隻螳螂躲在一片樹葉後面,正准備捕捉知了呢!他連忙把那片樹葉摘下來。不料那片樹葉掉下來,混在地上的落葉里,再也辨認不出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樹葉掃回家來,一片一片地試。他把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妻子總是說:「看得見!」後來,妻子被他問得厭煩了,隨口答了一聲:「看不見!」他馬上帶著這片樹葉,當面去取人家的東西,結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門去了。縣官經過審問,忍住笑,說:「你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呀!」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1:59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75號)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2:30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76號)

鴻門宴
漢元年(前206)十二月,項羽率軍至函谷關。見關門禁閉,又聽說劉邦已平定關中,大怒。於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關,准備討伐劉邦。此時項羽擁兵40萬,號稱百萬,駐扎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的項王營)。劉邦有兵10萬,號稱20萬,安營霸上。謀士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素有交情,當夜策馬至劉邦軍中將范增的計謀密告張良,勸張良趕快逃避。張良馬上將情況告訴劉邦。劉邦請項伯從中調解,項伯要求劉邦第二天到鴻門。隨後,項伯連夜趕回鴻門,勸說項羽。項羽認為項伯所說有理。第二天早晨,劉邦親自來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席間,范增三次舉起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猶豫不決。范增於是指示項羽堂弟項庄來席前舞劍助興,意在擊殺劉邦。項伯見此情況,也撥劍起舞,並經常用自己身軀保護劉邦。張良也離席去叫樊噲,樊噲攜帶劍盾闖入軍門,指責項羽要殺有功之人。後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在樊噲等人的護衛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脫身。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2:57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78號)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庄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魯庄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靖沒有生子,既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庄公與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歌的買囑,主張立慶父;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魯庄公與其寵姬的生子公斑,並逼叔牙以死表明擁立斑。

當年八月,魯庄公病死,姬斑繼位。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暗殺姬斑。恰好有個叫犖的養馬人,很有力氣,也很魯莽,因受過魯庄公的責罰懷恨在心,慶父就唆使犖乘喪期打死了姬斑,另由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開,為魯閔公。慶父更加肆無忌憚,與哀姜打得更是火熱,並越來野心越大。魯閔公二年,一對姦夫淫婦又指使一個叫齮的人殺了閔公,欲立慶父。季友趁亂領著魯庄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國人響應,慶父畏懼,逃亡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

姬申得立,季友買通莒國押回了慶父,並將其殺死;因為哀姜是齊公室之女,所以齊桓公很生氣,將哀姜召回,也殺了。

在魯庄公死後的幾年裡,由於慶父串通哀姜連殺了兩個國君,而且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橫行無忌,不但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故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弔唁回去後,曾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末已。」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3:22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79號)
紀昌學箭
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名叫飛衛。他射箭的本領十分高明,能夠百發百中,是遠近聞名的神箭手。

有個叫紀昌的青年,很想學得射箭的本領,就來到飛衛家拜他為師。飛衛說:「練射箭不能怕困難,首先要練好眼力,能夠盯著一個目標後,眼睛一眨也不眨才行。你回去練吧,練好了再來見我。」

紀昌回到家裡,認真地練起了眼力。他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用眼睛盯著穿來穿去的梭子,一練就是一天。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練了兩年,就是有人用針扎向他的眼睛,他也能一眨不眨了。

紀昌高高興興地去見飛衛,告訴他自己的眼力已經練得差不多了,可以學習射箭的技術了。飛衛卻說:「這還不夠,你還要繼續練眼力,直到能把小的東西看大了,再來見我。」

紀昌又回到家裡,用一根頭發拴住一隻螞蟻,把它掛在窗口,每天站在窗前,緊緊地盯著那隻螞蟻看。日復一日地看了三年,那隻螞蟻在紀昌的眼睛裡,簡直就象車輪那麼大了。

紀昌又去找飛衛。飛衛點點頭說:「現在可以教你射箭的本領了。」

從此,飛衛開始教紀昌怎樣拉弓,怎樣放箭。紀昌又苦苦地練了好幾年,終於成了一位百發百中的好射手。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3:46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81號)
藺相如完壁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5:04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83號)
趙高指鹿為馬
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5:32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84號)
管仲輔佐齊桓公
魯庄公九年(前685)齊魯乾時之戰,魯軍失敗後,齊大夫鮑叔率領軍隊,代表齊桓公前往魯國,表達齊國的意願。公子糾被殺以後,其輔佐管仲隨鮑叔返齊。回國以後,鮑叔對齊桓公說,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僅僅治理齊國,那麼由高傒和我輔佐即可;您若要稱霸天下,則非管仲不可。齊桓公不記射中帶鉤之仇,以親自出城迎接之禮禮遇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管仲相齊後,一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對齊國很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張禮法並用,禮以使人知廉恥,法以使人守規矩。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管仲的這些政策為齊國稱霸准備了物質條件。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5:57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86號)
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選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里,便喜出望外,當即選場玉環來見駕,楊玉環濃裝艷抹,梳洗打扮後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留在身旁侍候。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發生以後,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問明皇,國破家亡,國破家記,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於梨園的梨花樹下。後來,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恨歌》,記敘的就是這段歷史。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7:21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88號)
女媧補天
我國古史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媧。女媧是個什麼樣的呢?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7:44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89號)
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後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裡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嫦娥又是怎樣奔月的呢?在古書上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是,後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裡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葯,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後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種說法是屈原(約前340椩記?78)《天問》的記載,說後羿後來對嫦娥有不忠行為,和河伯的妻子發生暖昧關系,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便離開後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後,很快就後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亮里的孤獨,倍覺凄涼。

關於後羿之死,戰國時思想家孟子(約公元前372椩記?89年)所著《孟子》和西漢初年劉安(前179椙?22)編成的《淮南子》都說他是被恩將仇報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記載各不一樣,有的說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說是用暗箭射死的。總之這位蓋世的英雄死在陰謀家的手裡。

有的傳說里還說,後羿死後英魂不散,變成了打鬼的鍾馗神。這一說法是我國著名史學家顧頡剛(1893?/FONT>1980年)根據《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考證出來的。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無限懷念。

pq780908發表於2006-11-19 9:18:32

->答復:歷史典故 (第1321290號)
盤古開天闢地
我國一些古代小說中,往往開頭都寫道:「自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如何如何,歷史也常常從他寫起。盤古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神呢?傳說當天地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宇宙就好像一個大雞蛋,黑暗混沌一團,盤古就孕育在這裡面。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一覺睡醒過來,覺得挺悶氣,於是抓過一柄板斧,用力一揮,大雞蛋突然破裂開來,天地開辟了,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就上升成了天,另一些濁而重的東西,就下沉而為地。天地分開以後,盤古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當中。

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天和地都各以每天一丈的速度不斷增長,盤古也隨它們的變化而變化,每天長高一丈。又過一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也越長越高大,長到據說有九萬里那樣高。他為了不讓天地再合攏來,一直頂著天,支著地,象一根大柱子那樣撐著。

這位為人類開辟了天地的大神,死的時候是很威武的。古代傳說中說,他的呼吸化成了變幻的風雲,他的聲音變成了轟隆的雷霆,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和軀體變成五座高山,他的血液成為了奔騰的江河,他的筋脈變成了道路,他的肌肉成為了肥沃的田地,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天上數不清的星星,他的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精髓變成為珍珠美玉,連他流下的汗水都成為甘霖雨露,澆灌著萬物生長。這樣,盤古成了「天地萬物之始」。

關於盤古,還有另外一種傳說,盛行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之中,他們認為盤古是人類的祖先。大意說,他原是高辛氏養的一條美麗的狗,後來他幫高辛氏除掉了他的對手房王,因而立了功,高辛王遵約把公主嫁給了盤古。經過六天的修煉,他變成了狗頭人身的形狀。盤古和公主結婚後生下了三男一女,這就是人類的來源。至今,我國南方苗、瑤、黎等民族中,對盤古十分尊敬,稱他為「盤古」還給他修了盤古祠、盤古洞。

❸ 義子的典故

即義兒復
《儒林外史》第制二五回:「立過繼文書 倪霜峰 ,今將第六子 倪廷璽 ,年方一十六歲,因日食無措,夫妻商議,情願出繼與 鮑文卿 名下為義子。」 清 李漁 《玉搔頭·括要》:「在下皇帝義子左軍都督 朱彬 是也。」參見「 義兒 」。
套盒的內盒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合中小合子曰義子。」

❹ 求問這首詩中所有典故,能有出處最好。

魏源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這首詩也是借鑒了很多自古以來的典故,很長知識!

請參考:

牙嘆鍾弦絕

出自: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後世用來形容知音!

庄嗟郢質亡

出自:

《莊子·徐無鬼》:「郢地有匠石者,能用斧頭削除人鼻端的白粉而不傷其鼻。 宋元君 聽說後,召 匠石 試之。 匠石
說:「臣則嘗能斵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後因以「郢質」喻指契合無間的知音。

尚余書種在,未覺老天盲

出自:

書種指世代相承的讀書人,語出宋 楊萬里 《送李待制季允擢第皈蜀》詩:「高文大冊傳書種,怨句愁吟惱化工。」

蓬轉三年別,裘勝數尺長

出自:

蓬轉喻人流離轉徙,四處飄零。 語出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有 樂天先生 者,避地蓬轉。」

真成螟祝子,絕勝虎賁郎

出自:

《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蠃是一種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里,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不產子,喂養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

貫虱輪非的,亡羊谷異臧

出自:

貫虱指善射。典出《列子·湯問》:「 紀昌 者,又學射於 飛衛 …… 昌
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覩餘物,皆丘山也。乃以 燕 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上面這句意思是,善射是假象,因為沒有目標亂蒙的!

臧穀亡羊出自《莊子·駢拇》載,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後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則一。常用來指單靠主觀熱情,而不顧事物的固有特性,結果好心辦壞事。

雲雷資蠖屈,華實固冬藏

雲雷在這里指的是經緯治理國家的人!

出處: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三:「廊廟佇徵於舊德,雲雷始洽於新恩。」 金 元好問 《射虎》詩:「得意雲雷卷勍敵,回頭藜藿但空山。」

蠖屈指不得志!

【出處】《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音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晉王弼注雲: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會而通其用也。 唐孔穎達正義曰: 尺蠖之屈以求信者
覆明上往來相感,屈信相須。尺蠖之蟲,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後之信也,言信必須屈,屈以求信,是相須也。龍蛇之蟄以存身者,言靜以求動也。蛟蛇初蟄,是靜也,以此存身,是後動也。言動必因靜也,靜而得動,亦動靜相須也。精義入神以致用者,亦言先靜而後動,此言人事之用,言聖人用精粹微妙之義,入於神化,寂然不動,乃能致其所用。精義入神,是先靜也,以致用,是後動也,是動因靜而來也。

北邸風塵別,南轅雨雪雱

南轅:車轅向南。謂車向南行。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轅反旆。」 杜預 註:「回車向南。」《後漢書·袁紹傳》:「奉詔之日,引師南轅。」 唐 杜甫 《別蔡十四著作》詩:「若馮南轅吏,書札到天垠。」 仇兆鰲 註:「 夔 在 長安 之南,故北來者為南轅。」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 欽州 有 天涯亭 , 廉州 有 海角亭 ,二郡蓋南轅窮途也。」

行行慎金玉,何以慰萱堂

萱堂指母親!

《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毛 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陸德明 釋文:「諼,本又作萱。」謂北堂樹萱,可以令人忘憂。古制,北堂為主婦之居室。後因以「萱堂」指母親的居室,並藉以指母親。

❺ 有沒有皇帝收義子的典故

隋煬帝擊滅北周,北周大將軍秦廣兵敗自殺,其子秦瓊被收回作養子,封他為「十三太保」內,煬帝有十二子容,皆為太保,加上秦瓊為十三。長大了秦瓊被稱呼「十三兒」,後秦瓊反隋朝,投靠李世民且誅殺養父煬帝和12個兄長,攻佔長安。被唐朝皇帝李世民封為「秦王」,人稱「殺生王」秦瓊滅父由此而來。

❻ 在古文中「義子」怎麼說

螟蛉之子,即義子,俗話指干兒子、乾女兒,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小苑》的詩句「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說有一種叫蜾蠃的小蟲,只有雄的,沒有雌的,只好把螟蛉銜回窩內撫養。後人根據這個典故,把收養義子稱為螟蛉之子。南北朝時醫學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無子,決心親自觀察以辨真偽。他找到一窩蜾蠃,發現雌雄俱全。這些蜾蠃把螟蛉銜回窩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針把螟蛉刺個半死,然後在其身上產卵。原來螟蛉不是義子,而是用作蜾蠃後代的食物。通過有針對性的觀察,揭開了千年之謎。
典故:《三國演義》劉封謂孟達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達曰
:「東吳兵精將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彼,止有麥城,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親
督大軍四五十萬,屯於摩陂:量我等山城之眾,安能敵得兩家之強兵?不可輕敵。
」封曰:「吾亦知之。奈關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視而下救乎?」達笑曰:「將軍以
關公為叔,恐關公未必以將軍為侄也。某聞漢中王初嗣將軍之時,關公即不悅。後
漢中王登位之後,欲立後嗣,問於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
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將軍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勸漢中王遠置將
軍於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此事人人知之,將軍豈反不知耶?何今日猶沾沾以
叔侄之義,而欲冒險輕動乎?」封曰:「君言雖是,但以何詞卻之?」達曰:「但
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封從其言。

❼ 十大民間故事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有多個說法,但一般還是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與《梁山伯與祝英台》。我一直覺得4個太少了,所以這里再根據故事的經典性和知名度增加6個,即《天仙配》、《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孔雀東南飛》、《柳毅傳書》、《歌仙劉三姐》,成為中國古代十大民間傳說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各位都耳熟能詳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以組圖展示就是。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天仙配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孔雀東南飛

柳毅傳書

歌仙劉三姐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略雲: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稱媒約為月下老人。

明初劉總《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即演其事。此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媒姻的宿命,論神秘觀點。元曾瑞卿《留鞋記》一:「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豈不聞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緣著線牽。」《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從來說月下老赤繩系足,雖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紅樓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家中:

❽ 要有典故的成語(詳細點)

http://www.kingsnet.biz/Idiom/Story/

很多很詳細!專屬

❾ 螟蛉之子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

釋義:

螟蛉之子,即義子,俗話指乾女兒、干兒子。

出自《詩經·小雅·小苑》的詩句「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古人認為蜾蠃不產子,於是捕螟蛉回來當作義子喂養。通過這句古詩可以看出先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憂患意識。

實際上,古人的結論是有誤的,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窩里,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也許"螟蛉有子,蜾蠃不負;殺以為飼,以飼其子。"這更接近於事實真相。

典故——出自《《詩經·小雅·小苑》》:

「螟蛉之子」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小苑》的詩句「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說有一種叫蜾蠃的小蟲,只有雄的,沒有雌的,只好把螟蛉銜回窩內撫養。後人根據這個典故,把收養義子稱為螟蛉之子。

(9)義子的典故擴展閱讀:

1.戲劇曲藝作品裡的「螟蛉之子」

元代有部著名的歷史劇《趙氏孤兒》,講述了歷史上很早的「螟蛉之子」的感人故事。

《趙氏孤兒》這一案件是我國春秋史上的一大冤案,其中案情曲折跌宕、悲愴感人,使得該劇成為中國戲劇歷史上流傳最廣泛,最有國際影響力的劇目之一。

2.「螟蛉之子」的真相

南北朝時醫學家陶弘景,不信蜾蠃無子,決心親自觀察以辨真偽。他找到一窩蜾蠃,發現雌雄俱全。這些蜾蠃把螟蛉銜回窩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針把螟蛉刺個半死,然後在其身上產卵。原來螟蛉不是義子,而是用作蜾蠃後代的食物。通過有針對性的觀察,揭開了千年之謎。

網路-螟蛉之子

❿ 古代哪些聰明機智的少年故事

1、孔融

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

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

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局促不安。

2、謝尚

晉朝時,有一個叫謝尚的人,從小就很懂事。謝尚八歲的時候,他父親謝鯤當上了太守。太守是地位很高的地方長官,權勢很大。因此,不少人都來奉承巴結謝尚的父親,家中的賓客來往不絕。

有一次,謝鯤領著謝尚去會見客人。客人們見這個小孩長的很聰明可愛,就向他提出一個個問題來考他。小謝尚對答如流,誰也難不倒他,客人們不住嘴地稱贊他。

謝尚對人們的贊揚心理有數。他知道有些人是出於真心;有些人是出於應酬場面,隨聲附和;而更多人則是為了向父親討好,而過高地贊揚自己。

謝尚很看不慣庸俗地吹捧他的人,就想找個機會反駁這些人一下。正巧,有一次,謝尚家舉行宴會,賓客滿座。

有個客人看到謝尚在座,對謝鯤獻殷勤說:「到底是有其父必其子。咱們太守有謀略,公子也年少聰明。謝公子真是一座之中的顏回啊!」

顏回是古代有名的聰明少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生。謝尚覺得自己比不上顏回,那個人的誇獎也太過分了。

於是,立即站起來反駁他說:「滿座上的人,沒有一個比的上孔夫子的,哪裡來的顏回?」言外之意是,顏回那樣賢能的人,是孔夫子教育出來的。

現在,你們這幫成年人中沒有一個向孔夫子那樣有學問,怎麼能培養出向顏回那樣有學識的學生來呢?

3、曹沖

曹沖字倉舒,東漢末年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由曹操的小妾環夫人所生。少年時就敏於觀察,十分聰慧。曹沖出生五、六年,智力心思所達到的,就像成年人那樣聰明。

當時孫權曾送來一隻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詢問眾部下,都不能拿出辦法來。曹沖說:「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體上刻下記號。

再稱量物品裝載在船上,那麼比較以後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興,馬上施行了這個辦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4、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

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5、甘羅

甘羅(生卒不詳)戰國末期秦國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甘羅,甘茂之孫,戰國時著名的少年英雄。甘羅12歲任秦相呂不韋的侍從,朝野鮮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

呂不韋請老臣張唐應命,屢勸無效。甘羅去見張唐,分析天下大勢。數列出使利弊,說得張唐嘆服,遂欣然應命使燕,呂不韋大加贊賞甘羅之才。此事不久,經呂不韋薦舉,甘羅作為秦王特使。

奉命赴趙,以雄辯說服趙王發兵攻燕,秦不費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羅立下奇功,滿朝為之震動,被秦昭王封為上卿,並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賜還給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