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古代兵法典故

古代兵法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7 13:15:50

❶ 請問:兵法中有「以全取勝」的典故嗎謝謝!

"謀攻篇第三"用今語譯出,就是--論謀攻當以全策取勝.

❷ 有個好像是左傳(孫子兵法)里的典故,請教各位

你好,這個典故已經失傳已久。互聯網上是找不到的了,網路的所有成語和典故名回句都已經檢索過一遍,答沒有。我覺得小時候在鄉下看過一張破紙片還有破石碑,上面似乎就是記載相似內容,但是我已經記不住了。最近才回過老家(初五上班沒辦法得回來)所以時間倉促來不及去看,現在老家變得面目全非,當地的圖書館也沒有相關的信息,實在對不起樓主。

❸ 孫子兵法里有哪些典故

這是史記中《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孫臏的三駟法。不是孫子兵法中的。

❹ 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解釋與歷史典故,要全面的具體的完整的!

http://ke..com/view/9679.htm#sub4911891
http://ke..com/view/4897.htm?func=retitle

❺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有典故嗎它的出處是

  1.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有典故,是從《大學》中的一句演化而來的。

  2.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是「從知止而後有定」演化而來的。「知止而後有定」出自《大學》。《大學》中雲:「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朱子有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那麼:知止,就是有明確的目標;有定,就是樹立堅定的志向。知至善的目標,立堅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動;心不妄動,則所處而安,不為外界影響所動了。

  3. 典故:在孫子兵法中:

  4.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計篇》)。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繫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戰略部署則是企業的靈魂,是引領企業未來發展的主心軸,對孕育並帶動企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孫子兵法雲:「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企業的決策如同作戰用兵,必須做到三思而後行,從而實現「未戰而廟算勝」。

  5. 註:「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的含義

  6. 謀劃准確周到而後行動,知道目的地才能夠有所收獲。知止:知道目的地。

❻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具體故事

《孫子兵法》是一部飲譽世界的兵學聖典,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奇書聖典。成書至今已近2500年。大凡有作為的軍事家、政治家、商業家,沒有不熟讀《孫子兵法》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深愛此書,並用心作注,他的《孫子注》頗為後人稱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陽明、丞相張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學習此書,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高度評價《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已、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

(6)古代兵法典故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的歷史評價:

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言:「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

美軍總指揮弗蘭克斯評價說:「孫武,這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家的幽靈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進的每架戰爭機器的旁邊。」

唐朝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中山曾說過:「 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斗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學真理"。

❼ 關於一個軍事典故

《唐李問對》一作《李衛公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問對》一書的簡稱。全書因
以李世民與李靖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而得名。
自《唐李問對》一書行世以來,歷代學者就普遍認為此書是北宋仁宗時(1023—
1063年)人阮逸的依託之作。如陳師道(1052—1101年)的《後山談叢》、何薳(1077
—1145年)的《春渚紀聞》認為此書是阮逸所著。邵博(?—1158年)的《邵氏聞見後
錄》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則認為此書是阮逸擬作和假託。後人因《唐李問對》
一書不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的著錄,《太平御覽》、《武經
總要》等書沒有引用該書,其內容文字又淺陋不文,也都認為此書是贗作,成書於北宋
中葉。
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的。如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就認為此書並非出
自阮逸的假託。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李問對》曾論述到上古陣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問題來看,
此書恐怕不是阮逸所能憑空臆造,而是應另有所本。公元1042年成書的《崇文總目》著
錄有《李靖行述》1卷、《韜鈐秘錄》5卷和《衛國公手記》1卷。南宋人王應麟所撰
《玉海》卷141《兵制·兵法·〈李衛公問對〉》條引《書目》說:「李靖《兵鈐新書》
1卷,載靖與秦王論兵,如《問對》書。」據此,可知《唐李問對》一書很可能是阮逸
根據《李靖行述》、《韜鈐秘錄》和《衛國公手記》諸書編撰附益而成。
《唐李問對》共分3卷。卷上主要論述奇正、陣法、兵法和軍隊編制等問題。
奇正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中常用的一對概念。自黃帝以來的兵法都主張先正後奇,
先仁義後權譎。曹操解釋奇正說,先投入戰斗的是正兵,後投入戰斗的是奇兵;正面作
戰的是正兵,從側翼發動攻擊的是奇兵。此書作者認為投入戰斗的主力部隊是正兵,主
將自己統率的出擊部隊是奇兵。奇正之分不在於投入戰斗的先後,以及是正面作戰還是
迂迴側擊。它指出,奇正之分完全是人為的,奇正可以互相轉化。訓練部隊時,可按奇
正來劃分,但在作戰時,卻不能有奇正有別,固定不變的觀念,而應隨機應變,以奇為
正,以正為奇,變化無窮,使敵人捉摸不透,將我軍的正兵誤認作奇兵,奇兵誤認作正
兵。它對奇正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作了深刻的闡述,發展了《孫子兵法》有關「奇正相
生」的思想。它又對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的名稱提出了新的解釋。作
者認為,八陣本是一陣,臨陣對敵時,出於變化制敵的需要,才散成八陣,戰斗結束後,
又復歸為一陣。其中天陣、地陣的名稱來源於旗號;風陣、雲陣的名稱來自幡名;龍、
虎、鳥、蛇四陣的名稱則本自隊伍的分別。後人出於誤解和以訛傳訛,才將其誤認為8
種事物。其實在實際戰斗中,陣勢的變化遠遠不止這8種。它還對楚國和中原各國車兵
編制的差異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它指出,按周朝兵制,每車一乘由步兵72人,甲士3
人組成,分為3甲,每甲25人。楚國每車一乘由150人組成。這是因為楚國地處丘陵和江
河湖澤地帶,車少而人多。
卷中主要論述如何戍守北邊、訓練軍隊、擇人任勢、避實擊虛、增強部隊的戰鬥力
和排列營陣諸問題。
它認為,在平定突厥和薛延陀後,戍守北邊的漢兵和蕃落應採取不同的教習方法。
一旦戰爭爆發,就臨時變易兩者的旗號服色,使敵人難以捉摸,產生誤解,然後出奇制
勝。它又認為,君主良將應善於選擇將士,利用其優勢。蕃兵的長處在於騎兵,漢兵的
長處在於強弩。善於用兵的人應分別利用和發揮其各自的優勢,以戰勝敵人。它還發展
了《孫子兵法》中關於虛實的思想。虛通常指劣勢和弱點,實則指優勢和強點。要識別
虛實,必須先懂得奇正相生的方法。不懂得以奇為正,以正為奇,就不會了解虛是實,
實又是虛。懂得了奇正相生,就可以採取主動,用這一方法來調動敵軍,從而摸透敵軍
的虛實,然後用正兵對抗敵軍的堅實之處,出奇兵攻擊敵軍的虛弱之處。敵人以為我是
正兵,我就出奇兵攻擊它,反之,就用正兵攻擊它。這樣,就可以達到掌握主動,調動
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的目的,並最終戰勝敵人。作者在這里全面而又深刻地論述了虛
實與奇正、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對如何爭取用兵的主動權問題作了精彩的闡述。它
又指出,為保持和提高我軍的戰鬥力,削弱敵軍的戰鬥力,可以採用以近待遠,以逸待
勞,以飽待飢,和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待懈,以治待亂,以守待攻的
方法,來取得作戰的勝利。它還對李靖創制的六花陣作了詳細、朴實的闡述,指出該陣
來源於諸葛亮的八陣法,並介紹了方、圓、曲、直、銳等陣形和陣名。這在陣法研究中
陰陽五行八卦之說和穿鑿附會之風盛行的時代,是十分難得的。唐宋時的軍事著作往往
將古代軍隊宿營部署的營,和作為戰斗隊形的陣這二個概念混為一談。作者在這里雖沒
有犯同樣的錯誤,但也沒有將這二者的區別和聯系論述清楚。
卷下主要論述重刑峻法與勝負的關系,以及義利、主客、步兵對抗車騎、分合、攻
守、御將、陰陽術數、臨陣交戰和對兵法的理解等問題。
它認為,用兵應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要鏟除大患,就不能顧慮小義。主客是既對
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有因時制宜,善於反客為主,變主為客,才能屢戰屢勝。它又
對《孫子兵法》「形」篇所說的「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它認為,
「不足」不是指弱,「有餘」也不指強,而是指有勝算或勝利的條件。「守則不足,攻
則有餘」指的是當戰勝敵人的條件不足時,我就防守;當取勝的條件有餘時,我就進攻。
這種解釋是頗有道理的。它雖遭到一部分學者的反對,但又為另外一部分學者所接受。
它對攻守的論述是相當精闢的。它指出,進攻是防守的樞紐,防守是進攻的策略。
進攻不僅僅是進攻敵城、敵陣,還必須攻敵之心。防守不只是守衛營陣壁壘,還必
須保持我軍的士氣,等待戰勝敵人時機的到來。它認為,攻敵之心的人就是所謂的知彼
者,保持我軍士氣的人就是所謂的知己者。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
先使自己不可戰勝的人,就是知己者。我軍可以戰勝敵軍,在於敵軍有可乘之機;等待
並尋求可以戰勝敵人之時機的人,就是知彼者。這是用兵作戰要點。
不過,它在論及攻守時犯有將攻守和好戰、忘戰這二個概念混為一談的錯誤。它一
方面引述《司馬法》說:國家雖大,好戰必定自取滅亡;天下雖然安定,忘記戰爭勢必
危及穩定。另一方面又承認好戰、忘戰和攻守的道理是一樣的,將進攻等同於好戰,將
防守等同於忘戰。其結果就是將攻守這兩種不同的戰略態勢和作戰形式,與好戰、忘戰
這兩種對待戰爭的不同態度相提並論,混而為一。
它還指出,陰陽術數不可信,功成業就,事在人為。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又認為
陰陽術數是不可廢除的。其理由是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為,善於用兵的人自己不能
相信陰陽術數,但可以假託和利用這些東西,以驅使和命令那些相信陰陽術數的貪欲、
愚昧之輩。
總之,《唐李問對》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兵書。它提出了一些新的創見,發展了前人
的一些光輝思想。毋庸置疑,它也存在一些錯誤和不足之處。但這些錯誤和不足並沒有
構成這部著作的主要方面。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右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鬱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光宅中,仁遇赦還,適會榮以罪斥,故得襲鬱林縣男,歷岳州別駕,爵郡公。嘗使江左,州人遺以金,拒不內。武後遣使者勞曰:「兒,吾家千里駒。」更名千里。自天授後,宗室賢者多株剪,唯千里詭躁不情,數進符瑞諸異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紀。未幾,進王成。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數十人斬右延明門以入。太子敗,誅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詔還氏及官爵。瑋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礻玄,出繼蜀王愔。開元中,以傍繼國改封廣漢郡王,遷太僕卿同正員,薨。
《舊唐書》
吳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吳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將赴職,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有子四人:仁、瑋、琨、璄,並流於嶺表。
尋追封恪為鬱林王,並為立廟。又封仁為鬱林縣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後改名千里。天授後,歷唐、廬、許、衛、蒲五州刺史。時皇室諸王有德望者,必見誅戮,惟千里褊躁無才,復數進獻符瑞事,故則天朝竟免禍。長安三年,充嶺南安撫討擊使,歷遷右金吾將軍。中興初,進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將軍,兼領益州大都督,又追贈其父為司空。三年,又領廣州大都督、五府經略安撫大使。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數十人斫右延明門,將殺三思黨與宗楚客、紀處訥等。及太子兵敗,千里與禧等坐誅,仍籍沒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詔曰:「故左金吾衛大將軍成王千里,保國安人,克成忠義,願除凶丑,翻陷誅夷。永言淪沒,良深痛悼。宜復舊班,用加新寵,可還舊官。」又令復姓.

❽ 急求涉及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典故,O(∩_∩)O謝謝

種樹郭橐駝傳(順應被管理者的天性);諫太宗十思疏(治國之道);前出師表(諸專葛亮向劉屬禪傳受治國,用人,獎懲之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特別是下屬,方能服眾);古代打仗五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將能、法正(嚴格的規章制度也是管理企業隊伍的關鍵) 這方面可以參考的文獻很多,可以參看先秦的各家著作,如《韓非子》,現在比較權威的翻譯版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張覺的《韓非子校疏》。《荀子》,比較權威的翻譯版本是中華書局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還有諸如兵家的著作,如《孫子兵法》等。

❾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文和解釋

1.勝戰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第二計:圍魏救趙,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第三計: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第五計: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第六計: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

2.敵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第八計: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第九計:隔岸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第十計:笑裡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3.攻戰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4.混戰計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

5.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獲。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指在一定的場合下採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6.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9)古代兵法典故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科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❿ 一個歷史典故

馬 陵 道

春秋戰國時,陽城有一個地方,山深林密,叫鬼谷,鬼谷中住了一個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與算術的人,叫鬼穀子。鬼穀子有四個徒弟:齊國人孫臏與魏國人龐涓學習兵法,結為兄弟;蘇秦與張儀學習游說的學問,結為兄弟。這四個人在歷史上都很有名。

一天,龐涓聽說魏國招聘將相,就告別老師下山了。到了魏國,魏惠王看龐涓有能耐,就讓他當上卿,掌管全國兵馬。

龐涓走後,孫臏學習更加刻苦,鬼穀子把《孫子兵法》也教授給了他。學業完成後,孫臏就下山到魏國去找龐涓。

龐涓這人心胸狹窄,他發現孫臏在兵法、布陣上比他強,就對魏惠王說:「孫臏是齊國人,以後肯定會背叛魏國,不如現在殺了他,以絕後患。」為了騙孫臏給他寫出《孫子兵法》,他又假裝好人,讓魏惠王不要殺孫臏,只把他的兩個膝蓋骨削了。孫臏知道了龐涓的陰謀後,就整天裝瘋賣傻,騙過了龐涓,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逃回了齊國。

齊威王看到孫臏很有才學,就任命他為軍師。孫臏恨透了龐涓,就處處與他作對。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孫臏就帶兵假裝要攻打魏國,然後在半路,把匆忙趕回魏國的龐涓打得大敗。

過了幾年,龐涓又帶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就讓孫臏帶兵去解救韓國。

孫臏又率兵殺魏國,龐涓聽到消息後,趕緊領兵往回趕。等他回到魏國,孫臏已經往回撤了。龐涓氣得火冒三丈,說:「我不殺孫臏,誓不罷休!」就命令軍隊追趕齊兵。龐涓到了齊軍留下的空營一看,齊兵做飯搭的灶有十萬個,他嚇了一跳:「齊兵這么多!」第二天又往前趕,再看齊兵留下的灶,只有五萬個;到了第三天,就只剩下了三萬個,龐涓得意地說:「齊兵已經害怕了,半路上就跑了一半,追!」

這時,孫臏正在前面等著龐涓呢。他算到龐涓黃昏時剛好能趕到馬陵,就讓士兵把路邊的樹全部砍倒,堵住路,只剩下最大一棵樹。他讓人把這棵樹樹皮剝光,上面用墨汁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然後吩咐士兵埋伏在馬陵道兩邊的山坡上,看到火光就射箭。

龐涓恰好在黃昏時追到了馬陵,路被樹堵著,隊伍很不好前進。這時,他看到只有一棵樹孤零零地立在路當中,上面似乎寫著什麼。龐涓讓人去拿火把,當他舉著火把看到樹上寫的字時,就知道中計了。這時,路兩邊的箭雨點般射了過來,龐涓全軍覆滅,臨死前,龐涓說:「唉,讓這個殘廢成功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