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龍門之桐典故

龍門之桐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7 08:58:24

1. 鯉魚跳龍門,出自哪個典故

鯉魚跳龍門
【介紹】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 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范·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出處】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典故】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2. 魚躍龍門的成語典故

【出處】 語出《辛氏三秦記》:「陝西韓城市東北一名龍門口,二名禹門口,當地人稱呼名。龍關。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唐·元弼有《魚躍龍門賦》。
【示例】 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宋·陸佃《埤雅·釋魚》) 鯉魚躍龍門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該書已失傳。據後人著述為《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對該書的引述來看,《三秦記》中曾多處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說。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又如「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等等。
其實,以現代科學即可破解「鯉魚躍龍門」這個謎團:這里說的「鯉魚」實際是「鮪魚」,或稱「鱣魚」,又叫「鰉魚」或「黃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回遊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我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產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復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鱘魚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龍門赤河」現象則因為鱘魚產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鱘魚回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景象。因魚多故可長達數裏,亦可持續數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異現象。
《竹書紀年》是戰國末期魏國史官的作品,書中「龍門赤河」的記載,說明當時「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還未形成。而「魚化為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故神話故事的形成當在西漢初年,且可能與漢初神龍崇拜觀念強化有關。

3. 洛陽歷史事件典故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偃師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圍約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 。洛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 ,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25],史稱東漢,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3)龍門之桐典故擴展閱讀

洛陽的文化

文化節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前身為洛陽牡丹花會

洛陽,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全國四大名會之一,始於1983年,2010年11月,經國務院 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

宗教文化

洛陽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洛陽洛陽的道觀寺院主要有:上清宮、白馬寺。洛陽上清宮是老子思想的發源地,被列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文化藝術

洛陽文化產品

洛陽澄泥硯:即新安虢州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洛陽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牡丹石產地世界唯一,中國·偃師·寇店·五龍村。

洛陽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於南北朝,盛於唐,洛陽為主要產地。

4. 鯉魚跳龍門的典故怎麼來的

介紹】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范·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出處】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典故】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傳說】 廟峽,又名妙峽。兩座巍峨雄奇的鳳凰大山,拔水擎天,夾江而立,引人入勝的鯉魚跳龍門,活靈活現,雄奇壯觀。進入峽谷,兩山雄峙,懸崖疊壘,峭壁崢嶸,壁峰刺天;奇特的岩花,依壁競開,把峽谷裝綴成仙境一般。這個神奇美妙的峽谷,流傳著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龍溪河畔的鄉民,男耕女織,過著安居樂業的美滿生活。一年,不知從哪兒飛來一條大黃孽龍,作惡多端。它不是呼風喚雨破壞莊稼,就是吞雲吐霧殘害生靈,把整個峽谷搞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這天,更是強迫人們獻上一對童男童女和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豬、羊等物供它享用。如若不然,它就發怒作惡,張開血盆大口,竄上村莊吞噬人畜,破壞田園,害得寧河黎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峽口龍溪鎮上,有一位聰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決心,非除掉這條惡龍不可。有幾次,她登上雲台觀去找雲台仙子求救,都未找著。她仍不灰心,繼續去找。這天清晨,她登上雲台觀,仙子被玉姑心誠志堅的精神感動了,就出現在她眼前,向她指點說:「離這兒千里之外有個鯉魚洞,你可前去會見一位鯉魚仙子,她定能相助於你。」 玉姑辭別雲台仙子,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鯉魚洞中,找到鯉魚仙子,說明來意。鯉魚仙子對玉姑說:「你想為民除害,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須犧牲你自己啊!你能這樣做嗎?」玉姑毫不猶豫地說:「只要是為鄉親們除害,消滅那惡龍,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鯉魚仙子見玉姑這樣誠懇堅決,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朝玉姑噴了三口白泉,她頓時變成了一條美麗剛勁的紅鯉魚。 小紅鯉逆江而上,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鄉。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搖身變還原貌,見鄉親們已准備就緒:一對童男童女,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肥羊肥豬。人們敲鑼打鼓,宛如一條長龍向祭黃龍的峽口走來,前面那一對身著紅衣紅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淚人了。 黃龍見百姓送到盛餐佳餚,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張開大口。就在這千鈞一發之時,玉姑搶先上前,攔住父老鄉親們說道:「大家在此暫停等著,讓我前去收拾這個害人精。」話剛說完,只見玉姑縱身跳下水中,霎時變成一條大紅鯉魚,騰空飛躍,直朝惡龍口中沖去,一下竄進它的肚中,東刺西戳,把龍的五臟六腑搗得稀爛,惡龍拚命掙扎,渾身翻滾,但無濟於事,終於被玉姑殺死了。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黃龍腹中。 從此,寧河人民又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人們為了緬懷玉姑為民除害,在峽口半山... ... [【龍門】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斗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像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5. 成語「鯉魚跳龍門」背後是怎樣的一個典故

鯉躍龍門(又作鯉魚跳龍門),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民間傳說,龍門位於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黃河峽谷中。相傳由於黃河河水渾濁,一般魚類不能存活,只有耐污的鯉魚生長十分良好,又由於其生長環境是黃色的泥水,所以黃河鯉魚身上長的是金黃色的鱗片。古人發現每年到了春季的時候,這些金色鯉魚會上溯(逆水而上),在龍門形成跳躍的群體,但在瀑布以上,由於水流湍急,沒有任何魚類可以登上,所以古代人們想像這些金色的鯉魚跳過龍門以後就會變化成龍升天而去。「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流傳下來,也影響了日本等地,日本風俗在男孩節懸掛鯉魚旗,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像鯉魚一樣跳過龍門成龍

6. 關於魚躍龍門的典故。(剪短)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7. 「魚」的典故

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8. 意思類似於「鯉魚躍龍門」的典故或成語

龍非池中物,乘雷預上天

9. 魚躍龍門典故

典故:出處《辛氏三秦記》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氾濫。舜啟用鯀的兒子大禹繼承了內父業,用疏浚容的辦法治理洪水,終將洪水疏導,此壑口稱之禹門。

居住在黃河中的鯉魚卻被沖出禹門,驟然跌出了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鯉魚們因此無法溯流而上,返回故鄉,便向大禹夫婦抗議,大禹的妻子說:能躍上豁口者,馬上化為飛龍,騰雲上天。不能躍過的,趕緊回家,別在這搗亂。

從那以後,每逢暮春季節,就有無數金色鯉魚循著黃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門下,奮力跳躍,偶有一躍而過者,便化為蒼龍,騰飛九天之上。化龍飛升的禹門叫「龍門」,「一躍龍門,身價百倍」意即如此。

(9)龍門之桐典故擴展閱讀

魚躍龍門的原因

「鯉魚」也就是鱘魚,是江海回遊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我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

鱘魚到龍門並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提到:鱘魚產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復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因為具有以上的地貌特徵,所以成為鱘魚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10. 龍門石窟有什麼故事

1、石樓:武則天「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鍾情於伊闕山水,也很喜歡位於其中的清幽雅緻的香山寺,她經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大唐傳載〉記述)並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在一次春遊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

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獎品不見得貴重,但卻是難得的榮譽,群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

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虯:「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虯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大臣也相繼成詩,經當眾誦讀,其中宋之問的《龍門應制》一致認為更在東方虯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

譯文:新年已經來到,然而卻還沒有看到芬芳的鮮花,直到二月里,才驚喜地發現草兒萌發了綠芽。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竟紛紛揚揚,在庭前的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

2、乾隆御碑亭:乾隆與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歷到中嶽封禪,至洛陽巡遊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鐫刻在石碑之上,並建御碑亭,該御碑亭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

(10)龍門之桐典故擴展閱讀:

龍門石窟體現的文化價值:

1、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 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

2、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