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辛棄疾典故

辛棄疾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7 04:51:57

① 辛棄疾生平典故

辛棄疾(1140—)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鎮江知府時,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面追憶自己青年時代的戰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猶有可為的壯烈情懷: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
另一方面,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同樣無可奈何的心境,使辛棄疾和陸游一樣,不得不在鄉居生活中尋求排遣苦悶的途徑。他是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數編書,非庄即老」(《感皇恩》)。老莊哲學讓他暫時忘懷世間的煩惱,貼近自然與日常生活,感受並在詞中表現「一壑一丘」中所蘊涵的哲理與美感。而由於個性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的這一類詞作不像陸游詩那樣偏向於古樸淡雅,而是清新秀麗、活潑靈動。如《清平樂》寫農家生活的情調: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西江月·遣興》寫自己放曠的生活: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這類詞作,並不意味著辛棄疾悲憤的心境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閑適而談化。這只是一時的忘情,也是悲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讀一下著名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正是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世事滄桑,積蓄了太多太深的苦悶,深知人生的無奈,才「欲說還休」。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寓,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個平庸苟且的社會中的不得已的選擇。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辛棄疾寫這一類詞時真正的心態。

二、辛詞的藝術創造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干、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范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從開頭起,一路寫想像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於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於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朴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庄《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② 辛棄疾詩兩首的原文典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版被,雨打風吹權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③ 辛棄疾 水龍吟 典故運用

《水龍吟》運用了三個典故,具體如下:

1、張翰棄官歸鄉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2、許汜為劉備所羞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3、桓溫感嘆年華虛度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

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

(3)辛棄疾典故擴展閱讀: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譯文: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里遊子悲憤壓抑。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餚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羞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④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典故及其寓意

1、孫仲謀,孫權,他有著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可是如今,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寫孫權是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2、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草草,劉裕子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封狼居胥,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積土為壇於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

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借古諷今。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與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對比,作者以古喻今,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雖老,但是還能吃飯,趙王以為廉頗已老,所以不同。

作者自比廉頗,自發感慨,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

⑤ 辛棄疾的軼事典故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再也忍無可忍,終於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很可惜的是,在這一時期,年輕的辛棄疾並沒有機會在軍事舞台上展現他的過人才華,當時,義軍首領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軍隊里任文官這一年,出了一件事,終於令耿京對辛棄疾這么一個文武雙全的秀才,從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覷。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個和尚,他的名字叫義端,是辛棄疾的拜把子兄弟,這個叫義端的和尚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准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和尚本身曾經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頭頭,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別人,只得拿辛棄疾問罪。出現這樣的事情,辛棄疾自己也是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那義端和尚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個箭步竄了出來,一刀將那義端和尚砍下馬來,那和尚一見是殺氣騰騰的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老兄啊,您饒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歷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涌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斗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⑥ 辛棄疾水龍吟三個典故表達了辛棄疾什麼思想感情

1、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2、附原文:
水龍吟
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cen)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ji)。
落日樓頭,斷聲鴻里,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kuai)、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

【譯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遊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瞭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台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麼還沒有回鄉?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於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3、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 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⑦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所有典故的具體故事

這首詞一共引用了5個經典故事。上闋寫了兩個歷史人物,引用了兩個故事;下闋用典更為豐富,有三個著名典故。

1、起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但「孫權」那樣的英雄已經難以尋覓,第二句用孫權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宮殿,這里指孫權的皇宮。



2、接著寫那尋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經住過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自然過渡到宋武帝北伐,劉裕當年,平定內亂,取代東晉,又兩度北伐。

先後滅掉南燕、後秦,收復長安、洛陽,差一點點就能收復中原了,這是多麼偉大的功績啊。如今,劉裕的豐功偉績,也和孫權一樣,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下闋開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就用了兩個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克復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則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勝的信心。但劉義隆卻因看不懂局勢,貿然北伐,以至於三戰三敗,最後只能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是寫當時的局勢。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劉義隆北伐的對象就是他。拓跋燾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宮,被後人稱為佛狸祠。神鴉社鼓是指吃祭品的烏鴉和祭祀的鼓聲,這句詞是說,此時的老百姓,都以為佛狸祠是供奉神靈的地方,卻不知其實是侵略者的行宮。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很熟悉,辛棄疾用廉頗的典故,一是為感嘆廉頗老將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明,我雖然已經年邁,但依然像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可以為國征戰。

⑧ 辛棄疾的故事給我發幾個,謝謝了~~

1、義斬義端: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

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此年中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

2、名士相會: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歷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布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被朱熹「斷過財路」的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4、早年經歷: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5、起義反金: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⑨ 辛棄疾之典故

1.馬上琵琶關塞黑
化自「欲飲琵琶馬上摧」——王翰《涼州詞》

2.將軍百內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容頭萬里,故人長絕。
可能是寫霍去病的!
見「霍去病吧」:http://post..com/f?kz=129464483

3.易水蕭蕭西風冷
化用「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刺秦王

4.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典故:望帝啼鵑
望帝啼鵑的注釋:「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後化為杜鵑,日夜悲鳴,啼到出血才停止。」

5.誰共我,醉明月?
李白《月下獨酌》

看燕燕,送歸妾。
應該也是典故,卻不知出自何處。

⑩ 辛棄疾的摸魚兒用了哪些典故

一、典故:
1、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這句用的是漢武帝陳皇後失寵被廢的典故,據《文選·長門賦序》,漢武帝的皇後陳阿嬌先得寵幸,後來失寵被廢,貶居長門宮。陳氏聽說司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黃金,求得一篇《長門賦》。後來漢武帝看到此賦,有所感悟,陳皇後再度承寵。事實上,《長門賦》並非司馬相如所作,史書上也沒有陳皇後被廢後復得寵幸的記載。
2、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楊玉環、趙飛燕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一個是唐玄宗的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後來安史亂中被縊死馬嵬坡下;一個是漢成帝寵極一時的皇後,結局是被廢為庶人後自殺。
二、附原文如下:
摸魚兒
宋.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
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三、創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辛棄疾南渡之後的第十七年,被朝廷支來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轉運副使改調湖南轉運副使。他的同事王正之在小山亭為他設宴餞行,他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詞。
四、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