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吃飯典故

吃飯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7 04:32:19

㈠ 請自己喜歡的人吃飯用什麼樣的典故讓他有興趣出來吃飯呢

如果關系好,無所謂,關鍵是你們關系怎麼樣!真的是好朋友,知己,這樣說正常,不當外人版!如果一般朋友,權那就是厚臉皮了!能躲就躲!現在很多人在生活當中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吃飯了,因為工作比較累,學習比較累,生活比較累,所以只能夠在吃飯這一件事情上面找到樂趣,畢竟現在我們周圍的吃貨也變得越來越多了,不難發現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歡外出吃飯,年齡大的喜歡在家吃飯

㈡ 人為什麼要吃飯,一日三餐,有什麼典故嗎

科學搭配一日三餐的飲食原則 一天要吃三餐飯人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實驗證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飢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裡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慾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以4~5 小時比較合適,如果是5~6 小時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鍾與一日三餐:現代研究證明,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里,人體內的消化酶特別活躍,這說明人在什麼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鍾控制的。 ◎大腦與一日三餐:人腦每天占人體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腦的能源供應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約需要110~145克。而肝臟從每頓飯中最多隻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臟即能為人腦提供足夠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與一日三餐:固體食物從食道到胃約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時才到達小腸。因此,一日三餐間隔4~5 小時,從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三餐中食物的選擇: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麼食物,怎麼進行調配,採用什麼方法來烹調,都是有講究的,並且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麼早晚各應該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較合適。 早餐的科學搭配:營養專家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早餐的重要性: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人早晨起床後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臟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臟的健康。堅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長得壯實,抗病能力強,在學校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聽課時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大都更加優秀。對工薪階層來講,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證,這是因為人的腦細胞只能從葡萄糖這種營養素中獲取能量,經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時間長了就會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現象,無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理想早餐的要素:一般情況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個要素:就餐時間、營養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鍾再吃早餐最為適宜,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按成人計算,早餐的主食量應在150~200 克之間,熱量應為700 千卡左右。當然從事不同勞動強度及年齡不同的人所需的熱量也不盡相同。如小學生需500 千卡左右的熱量,中學生則需600 千卡左右的熱量。就食量和熱量而言,應占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日總食量和總熱量的30%為宜。主食一般應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麵包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㈢ 為什麼說「吃飯大汗,一生白乾」,難道這里邊有什麼典故嗎

這句話是一句俗語,並沒有什麼典故,這么說是指吃進去的飯又順著汗一起流出專來的,而人幹活屬就是為了吃口飯,而吃進去的都流出來來,就相當於一輩子白幹了。

其實這句俗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醫上認為,汗液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在外是汗,而在內就是血。吃完飯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經過消化吸收了,其中有些精微物質就會轉化成為津液。如果我們一邊吃飯,然而又一邊流汗,則等於是這邊補著血,那邊漏著血。

(3)吃飯典故擴展閱讀

「吃飯大汗,一生白乾」的警示

1、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不管冬天、夏季吃飯都喜歡出汗的人,往往與腎虛、脾胃虛等脫不開關系,如果不能及時克服自己體虛的問題,未來難免會影響健康。

2、吃飯心急的人,總是大口吞咽,也容易出汗,吃飯急會加重身體消化負擔,長期這樣對身體健康不好,這層意思就是告誡大家吃飯要做到細嚼慢咽,充分讓食物在體內更好地消化。

㈣ 古人關於吃飯的故事

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的祖先到底是如何吃飯的?吃飯的樣子是如何進化過來的?我做了一番粗略的了解,認為大致上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西漢以前,人們基本上是席地而坐,席地而食。誰都知道,在原始時代這一漫長的歷史階段,人們都只能簡單地生活。所謂飲食,就是以兩手捧著喝水,用手去抓取食物。後來即使有了碗、盆、勺等極簡陋的餐具,但當時沒有陳設器具,一切活動都在地上進行,是肯定無疑的。進入奴隸社會以後,有了宴席之事。《周禮·司幾縫》記載了這樣一個場景,宴席鋪滿整個房間,一塊延長一丈,當時的長九尺,。現在日本人用若干席來稱房間大小,或許即起源於此。席則鋪在地上。在舉行宴會時,食品、菜餚放在席上旁邊,主客都坐在席上,所以有「古人待客,席地而坐」的說法。後世的宴席」、「酒席」、「席位」等名稱就是這么來的。


又據說,古人合乎禮節的標准坐法,如同現在的跪,即屈腿向後,臀部坐在足跟上。由於菜餚放在地上,人需要低下頭吃,所以當時裝酒的器皿要有高腳,便於人取用進餐,這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從象形化的古文字中,都得到證明。秦漢時期,席地而坐,席地而食的生活習慣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陝西省博物館所藏秦代在磚面上有宴席的畫面,兩個士大夫席地而坐,右邊是一隻壺,彷彿在對飲閑談的樣子。當時人們還是就地坐在席上飲食,一席可容三四人。據考證,大概在戰國以後,開始出現了桌子作用的食案。當時人們席地而坐,所以幾案都很矮很輕巧,其形制頗似炕桌。現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偏僻農村,老百姓還在炕上吃飯,炕桌都短足而狹小。

婦女把飯菜放在炕桌上,端來放在炕上,男人就些在炕上吃起飯來。可見食案是很輕的。


有人以為「案」是一種有腳的托盤。其實,如果能到西北農村去觀察一番,還可以看到這種「舉案齊眉」的遺風。

第二階段,自東漢至隋唐,人們開始置飲食於床,坐床而食。古代的「床」,是指矮足的床榻,與我們今天供睡眠用的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們離開地面以後,一切活動都在床上進行。但坐的姿態,仍保持原來的跪坐樣式。

床比較大,可容幾個人合坐。據《太平御覽》:,開始的時候,只有天子才配高人一等地「居床」,其餘大臣們仍席地而設筵。當然,後來床普及於民間。直到唐代,人們仍在床上吃飯。如段成式《劍使傳》中說:「遂擇客入宴,升床當席而坐。二少年列坐兩旁品味。


這里,還要談一談胡床傳入中原。胡床是用繩子穿起來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它最初出現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據說漢靈帝劉宏好胡床,於是胡床逐漸傳入中原。坐胡床必須兩腳下垂,改了跪坐的姿勢,這實在是生活方式的一大改進。但這種坐具,只有皇帝和貴族才有資格傲居其上,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問津的。胡床是椅子的先驅。如果沒有胡床的過渡,大概也不會有椅子的問世。

第三階段,唐宋以後,人們開始使用桌椅進餐。席地而食和坐床而食,都要曲腿彎腰,又不衛生。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越來越感覺到需要按照人的生理特徵設計一種新的傢具,改變吃飯方式,於是椅子和桌子終於應運而生。據說椅子的創始人是唐玄宗李隆基。

可以想見,這種椅子是從胡床改進為椅子的開始。除了文字資料以外,我們還可以從唐代繪畫和敦煌壁畫中找到大量的佐證。

特別是敦煌壁畫中的長安、長凳屢見不鮮,圖中的韓熙載盤膝坐在床榻上。他的前面是一隻長方形的幾案,幾案上放著酒壺、酒盅和盛著菜餚的碗、碟。

㈤ 求所有與吃有關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

成語典故
寅吃卯糧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貪吃懶做 張公吃酒李公顛 省吃儉用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張公吃酒李公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吃裡扒外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吃不了兜著走 吃裡爬外 坐吃山空 吃苦耐勞 好漢不吃眼前虧 好吃懶做 不吃煙火食 爭風吃醋 幫虎吃食 吃著碗里瞧著鍋里 省吃細用 幫狗吃食 吃喝玩樂 爭鋒吃醋 吃硬不吃軟 看菜吃飯 吃糧不管事 靠天吃飯 穩吃三注 吃穿用度 狼吃襆頭 吃著不盡 短吃少穿 拈酸吃醋 吃驚受怕 少吃儉用 撩蜂吃螫 缺吃短穿 坐吃山崩 缺吃少穿

「吃」

詞語:吃光 吃得消 吃糧 吭吭吃吃 吃罪 吃教 吃准 吃請 吃奶勁兒 吃不上 吃奶腔 吃不住 吃辛吃苦 吃飯家生 吃得住 不吃勁 管山吃山,管水吃... 吃得來 吃透 幫狗吃食 吃心 吃不住勁 吃勁 吃食諱食 吃口 移廚吃飯漢 吃苦不甘 幫虎吃食 吃不準 吃力伽 吃不來 吃獨食 吃不了 管山吃山,管水吃... 吃飯傢伙 吃奶氣力 吃不開 靠天吃飯 看菜吃飯 吃嘴 吃不透 吃食 吃糧不管事 先下米兒先吃飯 吃飯處 吃不了包著走 吃吃喝喝 吃水 裝洋吃相 吃素 吃齋 吃相 吃葷飯 吃閑飯 移盤吃飯漢 吃驚受怕 吃喝 爭鋒吃醋 吃刀 吃穿用度 吃緊 拈酸吃醋 吃得開 吃喝玩樂 靠山吃山,靠水吃... 吃吃 爭風吃醋 吃香 半夜敲門不吃驚,... 看菜吃飯,量體裁... 吃苦 吃苦耐勞 吃力不討好 吃裡爬外 吃不了兜著走 吃醋 吃飯

㈥ 當人問:吃飯了沒 回答:有偏! 請問有偏的具體意思或典故。

~O(∩_∩)O
當問道:「吃了么?」時,如果已經吃過,回答通常是:「吃了你家, 有偏 你家!」表示「不好意思,偏待您了,沒能邀請您和我一起進餐。」一般用在別人問候「吃了沒?」的回敬語。
「 有偏 」一詞,用在這里時就是一個謙詞和敬語。
不少武漢人以為這個詞是武漢特有的,其實不然,在湖北十堰等多個地區廣泛使用,而且,江蘇、安徽等省市城鄉都普遍應用。江蘇人將「 有偏 」也說「偏過」。
「 有偏 」也見諸明清多部小說,如:
清《綉球緣》第九回《困鐵宅冤逢土霸俏烈女殉節投溪》中:
是晚賽全在酒樓飲了數杯,屢屢在鐵家歇宿,是以轉到鐵威家中。鐵威一見便請入席,賽全道:「小弟 有偏 了。」隨問:「此位是誰?」鐵威道:「此是我新結識的黃安賢弟。」賽全說聲:「欠陪。」
「 有偏 」除了表示「我已經吃(用)過了」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對不起!我要離開了」或者是「對不住了!偏待你了。」
清《善惡圖全傳》第四回《班兄弟李府做解巡捕官奉命拿人》中:
且說張三見侉漢子去了,把銀子衣服把子等樣盡皆收去。當時李大麻子受用過了,出來,邵青問道:「大老爺,今日如意了?」李雷一笑,說:「 有偏 了。」二人就在廳上擺酒宴閑談。
……
李雷一聽,心中大喜,同了邵青直奔套房。瞧見二人在內,叫聲:「老邵,你出去吧。我大老爺 有偏 了。」

㈦ 三國演義中,哪個人物騎著坐騎去吃飯(出自哪個典故)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
劉備當初拜訪卧龍的時候 起初沒成功 留下書信往回走的時候 看到內一個穿著皮衣,騎著小容驢,拿著一壺酒的老頭,此人就是老黃。老黃過著小橋,念著詩:
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
紛紛麟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㈧ 吃飯插筷子是什麼典故

給逝去的人叫飯才這樣,所以一般家庭吃飯時特忌諱

㈨ 關於我們平時吃飯的筷子,有什麼著名的典故呢

就筷子的起源來說就有不少歷史典故,其中之一就是筷子是因妲己擔心食物過於滾燙而惹得紂王不滿,故而靈機一動取下頭上銀簪夾取食物之後先行吹涼再喂給紂王而出現的。商紂王是一個心性殘暴的人,平時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處死宮人,為此宮人們對紂王心存畏懼。在平時吃飯時紂王也總是挑三揀四,要嘛嫌棄菜餚冷熱不宜,要嘛嫌棄菜餚味道不佳,故而作為其寵姬的妲己在服侍他吃飯時總是會事先進行品嘗。

筷子作為中國人進食時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其出現的確切時間至今仍然沒有答案。也正是因為如此,有關於它的出現才會有多個不同的版本,而筷子來源於妲己只是其中之一。

㈩ 名人廢寢忘食的故事

1,牛頓

英國大物理學家牛頓有一次請朋友來家裡吃飯,飯菜做好了,可朋友還沒到,他就進實驗室專心致志地做實驗去了。

朋友來後找不著牛頓,因急於上班,就獨個兒把飯菜吃了,並把吃剩的雞骨頭放在盒子里,然後走了。傍晚時,牛頓做完實驗,准備吃飯。但當他看見盒子里的雞骨頭時,顯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哈哈大笑地說:「我以為自己還沒吃飯呢,原來早就吃過了。」

2,高爾基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

3,司馬光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

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4,孫敬

孫敬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5,匡衡

西漢學者匡衡貧而好學。夜晚無燈,為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牆壁上鑿了個洞。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