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典故
一、管鮑之交的成語典故:
管鮑之交,形容朋友交誼深厚。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裡窮嘛!」
後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裡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並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後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乾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願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於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二、管鮑之交
1、【讀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2、【解釋】: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3、【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4、【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5、【例句】: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6、【近義詞】:生死之交
7、【反義詞】:點頭之交
8、【相關成語】:管鮑之交、鮑子遺風、視死如歸、管鮑分金、各為其主、陣前對壘
『貳』 管仲與齊桓公之間有什麼成語典故
老馬識途。釋義: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版
典故:
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權,有人來報告說北方的一個叫做山戎的少數民族又侵犯了燕國,燕國派人來求救了。齊侯大軍到了燕國,才知山戎早就帶著搶到的人口和財物跑了。
終於打敗了山戎,到了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這時管仲說:「大王,狗、馬都有辨認道路的本領。我們挑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
齊桓公立刻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們在前隨意地走,軍隊跟在馬的後邊。沒有多久,在馬的帶領下,齊國的軍隊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路。
(2)管仲典故擴展閱讀
管仲與齊桓公的其他故事:
鮑叔牙輔佐齊桓公,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糾繼位,管仲曾以箭射齊桓公,齊桓公詐死,提前回國繼位。鮑叔牙舉薦管仲,齊桓公念念不忘一箭之仇。
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馬識途
『叄』 「管夷吾舉於士」具體典故.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漢族專,潁上(今屬安徽省潁上縣)人,東周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肆』 管仲列傳中的幾個典故具體是什麼歷史故事
曹沫之約
齊桓公五年(前681),伐魯,魯將曹沫三戰三敗,魯庄公請獻遂邑求和,桓公許,與魯專會柯而盟。將盟,屬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於壇上,威脅桓公歸還「魯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應,繼而「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這時,管仲勸桓公不要圖一時「小快」而「棄信」於諸候,失天下之援。於是盡與曹沫三敗所亡地於魯。諸候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
桓公拜相
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以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將欲治理兒子,就不可不用他們的父母。」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計私仇,拜管仲為相。
『伍』 管仲,鮑叔牙,典故是什麼
管仲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齊國人,也都是當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倆年輕時就成為了好朋友,後來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的風風雨雨。
(5)管仲典故擴展閱讀
鮑叔牙和管仲兩人曾經合夥做過生意,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窮呀。」
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幹。這時,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不是管仲沒有才幹,,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而且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
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的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
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決辭掉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勸說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國。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
『陸』 管鮑之交的典故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後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柒』 管仲治魯梁是什麼典故
以下列舉管仲治魯梁之謀,可以管窺其善打經濟戰爭的治國奇術:
桓公曰:「魯梁之於齊也,千谷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梁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桓公曰:「諾。」即為服於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於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曳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管子曰:「魯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公曰:「諾。」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類似的謀略,管仲分別在萊莒、楚國、代國、衡山國都使用過,所依據的工具,均是這些國家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限於篇幅,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固然是齊國百姓之福,卻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今日之中國,在與歐美諸國所進行的無形經濟戰爭之中屢屢一敗塗地,既有既得利益集團賣國求榮的因素,更與庸才治國的幹部人事任命制度密切相關。聯想到今日官員晉升的論資排輩、行賄受賄極其普遍的環境,只能是庸才上、奇才下,即使是管仲再生,恐怕根本得不到治理國家的機會。
這樣的政治人事環境,導致中央政策常被投機者利用,調控越調越南轅北轍、適得其反;而高層對中國政治經濟形勢的判斷,屢為街叟村婦等嘲笑。非是他們不盡力,而是在智慧、水平上根本不具備治理國家的素質,這是現行幹部任命制度的悲哀。
為了富民強國,還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尊嚴,中國需要管仲式的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治理國家的領路人及骨幹中堅。
『捌』 管仲拜相是什麼典故
昔日的仇人,如今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爭奪皇位的仇殺
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是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齊國是周武王的大功臣太公望的封國,本來是個大國,再加上它利用沿海的資源,生產比較發達,國力就比較強。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內亂。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國(都城在今山東菖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魯國國君魯庄公決定親自護送公子糾回齊國。管仲對魯庄公說:「公子小白在菖國,離齊國很近。萬一讓他先進齊國,事情就麻煩了。讓我先帶一支人馬去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國的護送下趕回齊國,路上,遇到管仲的攔截。管仲拈弓搭箭,對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見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里。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經死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哪裡知道,他射中的不過是公子小白衣帶的鉤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來是他的計策。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公子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到了國都臨淄,公子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以後,立即發兵打敗魯國,並且通知魯庄公,一定要魯國殺了公子糾,把管仲送回齊國辦罪。
冰釋前嫌
魯庄公沒有辦法,只好照辦。管仲被關在囚車里送到齊國。此時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
鮑叔牙說:「那時他是公子糾的師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政,開發富源,大開鐵礦,多制農具,提高耕種技術,又大規模拿海水煮鹽,鼓勵老百姓入海捕魚。離海比較遠的諸侯國不得不依靠齊國供應食鹽和海產。別的東西可以不買,鹽是非吃不可的。齊國因此越來越富強了。
齊桓公一心想當諸侯的霸主,做了霸主就能夠發號施令,別的諸侯就得向他進貢,聽他的指揮。他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兵精糧足,是不是可以會合諸侯,共同訂立個盟約呢?」
管仲說:「咱們憑什麼去會合諸侯呢?大家都是周天子下面的諸侯,誰能服誰呢?天子雖說失了勢,畢竟是天子,比誰都大。如果主公能夠奉天子的命令,會合諸侯,訂立盟約,共同尊重天子,抵抗別的部落,往後誰有難處,大夥兒幫他,誰不講理,大夥兒管他。到了那時候,主公就是自己不要做霸主,別人也得推舉您。」
齊桓公說:「你說得對,可是怎麼著手呢?」
管仲說:「辦法倒有一個。這回新天子才即位。主公可以派個使者向天子朝賀,順便幫他出個主意,說宋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現在正發生內亂,新國君位子不穩,國內很不安定。請天子下命令,明確宣布宋國國君的地位。主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用天子的命令來召集諸侯了。這樣做,誰也不能反對。」
諸侯大會
齊桓公聽了,連連點頭,決定照著管仲的意見辦。這時候,周朝的天子早已沒有實權了。列國諸侯只知道搶奪地盤,兼並土地,已經全忘記還有朝見天子這回事。周釐王剛剛即位,居然有齊國這樣一個大國打發使臣來朝賀,打心眼裡喜歡。他就請齊桓公去宣布宋君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了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國諸侯到齊國西南邊境上北杏(今山東東阿縣北)開會。
這時候,齊桓公的威望還不高。發出通知以後,一共只來了宋、陳、蔡、邾四個國家。還有幾個諸侯國,像魯、衛、曹、鄭(都城在今河南新鄭)等國想瞧瞧風頭再說,沒有來。
在北杏會議上,大家公推齊桓公當盟主,訂立了盟約。盟約上主要的是三條:一是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是抵禦別的部落,不讓他們進入中原,第三是幫助弱小的和有困難的諸侯。
『玖』 管仲列傳中的幾個典故具體是什麼歷史故事
《管仲列傳》中的典故故事為:管鮑之交、桓公拜相、曹沫之約。
管鮑專之交和桓公拜相故事內容:
管仲年輕時生活貧困,常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後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鮑叔於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為相後,執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因此得以成功,多次會集諸侯,統一天下,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
曹沫之約:管屬仲重視經濟的發展,慎重地進行比較。桓公在柯地與魯國會盟,後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的盟約,但管仲藉助這個盟約使桓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
(9)管仲典故擴展閱讀:
管仲在齊國執掌政事,齊桓公因此成就霸業,多次會集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他善於「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皆名垂千古。他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管仲的財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歸高台,又有反坫,但齊國人並不認為他奢侈。管仲死後,齊國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規,常比各國諸侯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