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九月寓言

九月寓言

發布時間: 2020-12-26 16:32:52

⑴ ,文化苦旅.古船,白鹿原,九月寓言任選兩篇讀後感,史記,資治通鑒人物評論兩篇

文化苦旅
1
淺品《文化苦旅》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裡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2
漂泊
——《文化苦旅》讀後感
對於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直在看青歌賽的節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性的知識,考題本身並不復雜,而與考題有關的相關知識的連接,余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於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裡,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3
文化苦旅》讀後感
在短短的一個寒假裡我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去社會實踐。雖然比較忙但我還是做了一件我認為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余秋雨教授寫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

一個家族背負著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正式余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麼呢?

范欽曾經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強健的職業道德品質。

說到這里,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這些學生,有哪一個能像范欽那樣監守正義,監守自己的崗位。或許有但也是極少數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來諷刺現代人,但是我還是要批判我們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內,同學們,所有讀書的人們,我們早就應該反省一下了。對我們來說范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一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學成之後又為了什麼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繼續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范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要監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在,有誰會願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范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范天沖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范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在的。

說到這里我又要開始批判些什麼。想到讀書人,現在的讀書人(有些人)說說是書生,毫不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動作。而且讀書為的盡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為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守崗位和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了,一點都沒有范欽那樣的奉獻精神。

還有那些可惡致極的貪官污吏,他們絲毫沒有一點職業道德,簡直像行屍走肉一樣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欽好比是天使,而這些貪官,濫用職權的人就是惡魔,總有一天這些惡魔,會被天上的那些像范欽這樣的天使給帶去,進化那骯臟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而且我們所學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自不意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悟中華民族的優異文化,並且發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成之後,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為搓責和困難而放棄學業的人。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炎黃子孫數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嘗的

4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里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上還帶著花的香氣,腦海里保留著和這早晨一樣新鮮的記憶。我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確的記憶寫下來,不知能否對讀書養氣有所禆益。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遊,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裡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徵,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一片巨大的花園,作為一隻小小的蜜蜂,我所能採到的只是一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歡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5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於幼稚的理解。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6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裡,最好莫過於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彷彿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彷彿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里,我的思想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捲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元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麼呢?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遊,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寫文章湊湊就可以了、

⑵ 請問張煒的小說 《九月寓言》 在哪有下載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21-zhang-w/zhang_wei.html
*張煒文選*
還發現了個異俠小說也叫九專月寓屬言....
http://www.yixia.net/author/47692/

⑶ 誰能講一下張煒的<<九月寓言>>的寓意

"現代人復盲目的尋找精神家園的努制力很可能是無效的,而靠試圖的,而靠試圖去『復活』某種已經死了的東西再也活不了。張煒所做的工作是『發現』和『發揚』不死的東西,它是生命、是精神、是自然、是傳統、是歷史,不死的東西難以命名,只能排列很多的詞語來捕捉它,而它就是《九月寓言》里所寫的那種生生不息。」
「如果一個小說家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那麼他必定是一個『自我中心』論者。除此以外這個人還會是一個土地崇拜者,多少有些神秘地對待了他誕生的那片土地,傾聽它叩問它,也吸吮它。」--王安憶

⑷ 高手翻譯一下中文論文摘要絕對拒絕機器翻譯。

在《九月寓言》中,作者對野地充滿了嚮往和喜愛,《九月寓言》中的每個人物都是野地的派生物,作者是一個「大地的守夜人」,本文將通過野地與文明,野地與流浪意識,野地與苦難幾個方面來解釋《九月寓言》中的野地情結。
In <The Fables of September>, the author's heart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longing and adoration of the wild land. In <The Fables of September>, every character is derived from the wild land, and the author is "the night watchman of earth".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ove knot of wild land in the book from 3 phases: wild land and civilization, wild land and consciousness of vagrancy, and wild land and tribulation.

關鍵字:野地情結; 文明 ;流浪意識; 苦難 ;精神家園
KEY WORDS: Love Knot of Wild Land;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Vagrancy; Tribulation; Spiritual Home

注意一下。<The Fables of September>書名號需要去掉,然後書名用斜體。這樣比較正規。
我自己臨時翻的。有點倉促。你參考一下吧。

⑸ 請問張煒的小說 《九月寓言》 在哪有下載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21-zhang-w/zhang_wei.html
*張煒文選*
還發現了個異俠小說也叫專九月寓言屬....
http://www.yixia.net/author/47692/

⑹ 張煒《九月寓言》,大家幫忙談一下看法,選修課課題。

《九月寓言》主要由三類故事所構成,一種是傳奇性的小村故事(如金祥買鏊子一段),第二種是民間口頭流傳的歷史故事(如金祥憶苦),第三種則是現實中的小村故事(如青年們的夜遊)。除了第一章由唯一的見證人肥的視角來敘述外,其餘六章都是隱含的敘事者以全知角度講述上述三類故事。這似乎顯示,此一小村的存在已成過往,因而更含有值得回望瞻顧的理想性,就像一則寓言一樣,需在表象的敘述之外尋找真正隱含的理想。

的確,張煒的這部作品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它濃厚的抒情語調與詩性語言,這正顯示出他對此寓言式的小村之認同。打從第一章開始,村姑肥與丈夫在秋涼九月回到荒廢的田園村落里,面對著荒廢的碾盤,她回憶起昔日年輕人們在夜裡的冶遊嬉鬧,恍如失樂園一般的日子,敘事者發出了「那個纏綿的村莊啊,如今何在?」(頁8)的問句,似乎這也是小說終歸要成為一則「寓言」的暗示,張煒其實在召喚一個世界。且看他的抒情片段:

我那不為人知的故事啊,我那浸透了汗液的襯衫啊,我那個夜夜降臨的夢啊,都被九月的晚風吹跑了。在這冰涼的秋夜裡,萬千野物一齊歌唱,連茅草也發出了和聲。大碾盤在陣陣歌聲中開始了悠悠轉動,宛若一張黑色唱片。她是磁針,探尋著密紋間的坎坷。她聽到了一部完整的鄉村音樂:勞作、喘息、責罵、嘻笑和哭泣,最後是雷鳴電閃、地底的轟響、房屋倒塌、人群奔跑…所有的聲息被如數拾起,再也不會遺落田野。(頁8)
如果說,先前的《古船》還實寫了解放前後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國農村社會的歷史變化和幾代農民的苦難歷程,指涉著張煒對具體歷史時空的反思。到了《九月寓言》,張煒則消解了清晰的時代背景與政治氛圍,創造了一個超越現實的藝術世界,並在當中寄寓著他回歸鄉土、融如野地的理想主義情懷。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尋根派作家原本就希望將新時期文學從社會政治層面向歷史文化的層面開展,但多少還是免不了啟蒙或獵奇的意圖,但九○年代走向民間的文學現象,其中張煒等人的作品則是走入民間、野地,更進一步要揭示民間所藏有的非政治與非知識化的價值。

張煒在寫這些農民時總是用濃重的情緒性辭語加諸他們,例如寫金祥為了尋找平底的鏊子讓老婆慶余煎餅,千里迢迢出村去找到這個原也不屬於村子的外來之物,與其說張煒在描繪金祥歸鄉的渴望與執著,毋寧說他更想凸顯的是鄉土人物的精神力量:

無論如何他閉眼以前要再看看那個小村,看看他的慶余、大黃狗和年九,看看大碾盤子,看看慶余怎麼在嶄新的鏊子上攤出一張黑煎餅阿!(頁57)

理想價值也表現在《九月寓言》中對「現代化」帶來的「毒害」存在著疑慮,例如村中婦女喜歡到礦場中的熱水池洗浴,這一動作本身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但在張煒的世界裡,這個外來的東西卻為小豆帶來災難。小說寫到看管熱水池的小礦強暴小豆的一幕,作者對「妄想」洗去身上泥土的人提出一種也是「寓言式」的警訊:

她本該是一個土人,這是命定的呀!她偏偏要去大熱水池子,偏偏要洗去千年的老灰。今後她再不會去大水池子了,不去尋找一個廷拔女人不該強求的東西,不存非分之想。她將老老實實地、一輩子做個土人。她躺著,淚流滿面,恨不能即刻化為泥土。(頁68)

因此,對現代化存在疑慮的作者,將理想寄之於生生世世勞動著的芸芸眾生,因為這些野地奔跑、生息於斯的群眾具有亘古以來的「土性」,那是張煒心目中的理想性格。大陸重要的評論家陳思和曾用「還原民間」一詞來概括九○年代某些風格的小說作品,他指出文革後的小說家仍有強烈的為群眾代言的使命感,他們像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希望能在作品中向廟堂中權力者傳達改革之意,這就使得他們即使在寫民間時都具有先天的思想優勢。但一些作者逐漸對「民間」具有的意義與價值做出不一樣的詮釋,作者採取尊重的平等對話而不是霸權態度,使文學創作中充滿了民間的意味,代表性的小說正是張煒《九月寓言》、莫言《紅高梁》、《檀香刑》、張承志《心靈史》等作品。

這樣的說法當然是注意到這批小說中與主流文化價值或政治意識型態的「脫勾」,小說中的重點不是新時期文學中的知識分子觀點,而對民間的存在給予以更熱切的擁抱,這意味著作家回歸到生活本身接納生活實相的企圖,而不在是一廂情願的改造或進步。這一點,張煒在一些隨筆中也顯現他與民間(文學)的關連,其實可以引來和小說文本做一番對照:

一個神思深邃的天才極有可能走進民間。從此他就被囊括和同化,也被消融。當他重新從民間走出時,就會是一個純粹的代表者:只發出那樣一種渾然的合聲,只操著那樣一種特殊的語言。…他不再是他自己,而僅是民間滋養的一個代表者和傳達員,是他們發聲的器官。(<偉大而自由的民間文學>,《純美的注視》,上海遠東,1996.2=

恐怕沒有再比這樣更謙卑的民間哲學、文學的信仰者了,我們在這里看到的張煒正是為民間生活之紛繁樣式所著迷的小說家。只是,我們亦不難感覺到一種「絕對化」了的價值在當中滋生,這在脫卻了政治意識型態影響的書寫主潮後,又像是在確立另一種烏托邦價值。陶東風在論及張煒的《柏慧》時乾脆就稱這是一本「政論式小說」,表達了張煒的文化哲學與政治社會觀點,小說中的葡萄園有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方式、透明純潔的人際關系、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懷。這種現象我們在《九月寓言》中雖沒有感受得那麼明顯,但張煒對鄉土的肯定的同時在當中寄託了他的理想是不難發現的,肯定者將之視為張煒對抗庸俗化與理性化的思想展現,但我們同時不無疑問:理想國究竟是小說家所示現給我們的虛幻樂園,亦或是無力改造現實後的一種自我慰安?

光看中國大陸的小說恐怕還是隔了一層,我們不妨對照一下此間的文學創作者是否也在尋思相同的問題。我想到黃春明對工業化下農村社會的流逝的哀傷情懷,在他的《放生》中我們看到,黃春明簡直把鄉野傳奇化了,山川、草木不僅有靈性,而且還具有生命。<銀鬢上的春天>里土地公竟爾化身為老人,讓小孩可以在他鬢發結花,呈現的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熙和景象。<甲鬼的來了>當中,臨終前的老廟祝向外來的年輕人講述上萬只白鴒鷥莫名消失的故事,它們的精魂如今還附在竹林之上;而另一位沈石虎先生則述說另一則關於背水鬼渡河的故事。鄉土無疑仍是黃春明理想的世界,只不過於今已難追尋,黃春明顯然是懷舊感傷更甚於批判現實的作家。

同樣都有失落的鄉土,但除了黃春明這老鄉土派之外,台灣的作家似乎並不回歸歷史的某個時空去尋找典範,當代的紅塵煙雲似更易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就使我不得不沉思,雖然我並不覺得復古可以維新,也不一定能認可張煒寄寓理想典型於鄉野的「信仰」,但野地里的理想主義者之存在總還是提醒我們一點:某些正在逝去的東西當中,也許正有我們將永遠失去的價值。張煒那麼不合時宜地想留存它,而我們的作者呢?

⑺ 九月寓言的內容簡介

《九月寓言》是來作者的巔源峰之作。生命中的激越之愛、相濡之情便是這光與亮,讓我們一路披荊斬棘一路平淡如水地走過。瞬間與永恆,凝固與流動,剎那間融為一體。這是一部寓言化了的歷史、現實與未來,不啻為人類群體走向的最為生動與具體的詮釋、注腳。智慧的讀者可能會隱隱約約感到一種隱藏於作品深處的體系,一種類似於能為「家園」遮風擋雨的情感護罩,模糊難辨卻又分明存在,與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福克納的《八月之光》有著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這是一種很難用言語來傳達的深意,每個人只能獨自去面對生命中的絕望與希望,默默體味人世的滄桑與溫暖。張煒便是守護著情與愛的家園,不斷流浪著的拓荒者;恰似他筆下的人們,不斷地詢問著: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每一個真實生活著的人,又何嘗不該如此?
《九月寓言》是部撼人心魄的作品,讀著讀著,你會驚嘆得窒息。你得不時間或地擱下早已打開的書本,調整一下呼吸,佇立窗前向遠方凝望一陣。那是一段沉重與空靈相倚相存的歷史,甜蜜而辛酸,讓人不由顫栗。

⑻ 《九月寓言》分析人與大地的關系

人應有來的那種對於大源地、對於人性的依歸和敬畏。 當今之世的物慾橫流,即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權利和物慾投注以空前的關注熱情,那是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或正在真正地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社會權力和財富作為前提條件的。換句話說,這種物慾的泛濫,意味著人們對權力和財富的佔有狀況,已經開始打破壟斷,向社會化轉換;財富與權力的擁有和更替,已經不再只是少數人的事,而成了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和關涉的事情。這正是一個民主社會最基礎性的東西。幾代人所吁請的民主社會,它的基礎不是別的什麼,正是個人正當權利的得以實現和得到保證。物慾泛濫,自然會導致相互摩擦、損耗和秩序混亂的增加,把一個相對安寧的世界拋進動盪、紛亂和復雜之中,這只能通過現代法理和社會契約來疏導、規范和匡正。那麼,在與物慾偕來的無序狀態面前,是滿腹憂慮,別轉頭去,追懷以往的自然經濟生態,指望用皈依自然的辦法,來減緩對時間推移、對歷史文化轉型的疑懼,還是正面承當這一時間推移過程中歷史文化的轉換?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也許我這樣說,是太理性和太樂觀了些。

⑼ 九月寓言的作者簡介

張煒,著名作家,萬松浦書院院長。1956年11月生,山東龍口人,原籍山東棲霞。1976年高中畢業後,回原籍在農村參加工副業勞動。1978年考入山東煙台師范學院(今魯東大學)中文系。1980年畢業後到山東省檔案局工作,在省檔案部門做過四年歷史檔案資料編研工作。1984年調山東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歷任棲霞縣寺口橡膠廠技術員、工人,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檔案編研處幹部,山東省文聯專業作家、創作室副主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兼任山東省師范大學煙台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山東省龍口市政府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全國青聯委員,山東省青聯副主席、山東省青年文體委主任等。
張煒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是一位擅於長篇寫作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園》《懷念與追記》《柏慧》《家族》《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醜行或浪漫》《刺蝟歌》等,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蘑菇七種》《瀛州思絮錄》等,短篇小說《玉米》《聲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築萬松浦記》等,詩集《皈依之路》《家住萬松浦》等。有《張煒自選集》(6卷)、《張煒文集》(6卷)、《張煒文庫》(10卷)等多種文集出版。《楚辭筆記》是他解讀和研究屈原的一部書,2009年出版的《芳心似火》是他一部談論「齊文化」的專著。張煒的作品譯有英、法、日、德等多種外文版本,其小說也被美國、法國等國家教育部列為高等教育教材,成為高等教育考試必讀書目。《聲音》《一潭清水》分別獲1982年、1984年全國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古船》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長篇小說獎,被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中國文學百年百優」,《九月寓言》獲上海第二屆中長篇小說大獎一等獎、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並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圖書」。《刺蝟歌》於2007年獲得了由美國總統亞太顧問委員會頒發的傑出成就獎(張煒是亞洲地區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作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