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陶淵明典故

陶淵明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6 14:27:31

① 陶淵明的故事 5個小故事

1,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無弦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4,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1)陶淵明典故擴展閱讀: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② 陶淵明的名人故事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相傳有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2)陶淵明典故擴展閱讀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就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

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

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朴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

③ 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提起陶淵明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我們在上初中的時候都學習過陶淵明的很多著名詩句,他是我國最早的田園派詩人,寫出了一首又一首佳作,可謂是才華橫溢。而陶淵明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有氣節的人,起初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在彭澤縣當上了一個縣令,當時一個月的俸祿大約有五斗米左右。

從這件事中不難看出,陶淵明是一個非常有氣節的文人,將自尊看得極其重要,在當時那個年代裡面,很多人都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陶淵明如果繼續當他的彭澤縣令,至少可以衣食無憂,但是陶淵明還是選擇離開了那一個充滿污濁的官場,不願意自己受到其中的污染。他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里,都要做一個有氣節的人,做一個有自尊的人,不向惡勢力低頭。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樣認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④ 請問關於陶淵明的典故及資料哪位知道拜託各位大神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顏延之說他「少而貧病,居無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但家庭教育很好,讀了《老子》、《莊子》和「六經」。不少文、史、神話、小說等「異書」,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讀的。少年時代志趣未定。或性愛丘山、委懷琴書,或志在四海,嚮往著胡馬鐵蹄下的張掖與幽州。他的《五柳先生傳》可能寫於青年時期,其中簡潔地描述了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個性風貌。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41歲。他因「親老家貧」,離家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在家閑居了五、六年。晉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任刺史桓玄屬吏,職務不明。曾奉命使都。此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測篡奪的時機。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喪辭職歸家。晉安帝元興二年(403),桓玄率軍東下,攻下建康,殺司馬元顯,自稱太尉,總攬朝政,陶淵明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同年冬天,桓玄篡晉,改國號為楚,遷晉安帝於潯陽之時,他仍在家閉戶高吟。元興三年(404)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文武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西走,又把囚禁在潯陽的晉安帝帶到江陵。劉裕入建康後被推為鎮軍將軍、都督八州軍事、徐州刺史。陶淵明離家東下,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是年,桓玄伏誅。義熙元年,他轉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是年3月曾奉劉敬宣使命赴都。5月,桓玄余黨告平。8月,他出任彭澤令。在官80餘日。11月,辭官回家。這一時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閑情賦》、《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歸去來兮辭》,等等。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他歸田之初,家有僮僕,雖然他和妻子也參與耕作,但勞動余閑時間較多,溫飽亦無憂慮。可惜好景不長,義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盡焚,宅無遺宇。此後,生活日益貧困。躬耕未廢,飢寒不免。義熙七年,他移居潯陽負郭之南村,結識了不少新的鄰居,其中既有共話桑麻的農民,也有共賞奇文、共賦新詩的文人。如後來成為劉宋王朝權貴的殷景仁,當時即一度與他同游共話。又如當時有兩個佛教信徒周續之和劉遺民也和他經常往來,好事者曾把他們三個稱為「潯陽三隱」。大概因為周、劉兩人的介紹,他還和當時居住在廬山東林寺的佛教著名法師慧遠和尚一度成為方外之交。但他和這幾個佛家信徒、法師的思想並不投合。義熙十一年,當時著名的詩人顏延之,也作了江州刺史劉柳的功曹,來到潯陽,與他為鄰居,同游共飲,感情很融洽。義熙末年,朝廷又征他為著作郎,被他拒絕。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恭帝為零陵王,改國號為宋。東晉滅亡。宋文帝元嘉三年,檀道濟作江州刺史,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病餓卧床。檀道濟勸他:「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粱肉,被他揮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終於在貧病交攻之下去世。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園田居五首》、《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移居二首》、《形影神三首》、《雜詩十二首》、《丙辰歲八月中於下□田舍獲》、《贈羊長史》、《飲酒二十首》、《詠貧士七首》、《擬古九首》、《桃花源詩並記》、《述酒》、《讀山海經十三首》、《詠荊軻》、《有會而作》、《輓歌詩三首》、《感士不遇賦》、《與子儼等疏》、《自祭文》等篇。

求採納

⑤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簡介

你好,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的,他的精神也是讓我們佩服的,因為現在很多人常常會為了五斗米而折腰。他為什麼會如此窮困也是和他的純潔,高尚品格分不開的。

陶淵明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的創作和他的生活分不開,多數是以美好田園風光為主題,所以他也被稱為田園詩人。陶淵明是很清高的,他生活即使窮困但也不會向權貴低頭。他喜歡獨來獨往不同流合污,所以造就了他的貧困。他如果想發財那是很簡單的,因為他當時任過的官職也不小。

在他的仕途中可謂不是那麼風順,所以漸漸的他開始留戀起田園的生活。他雖然也有大展宏圖的雄心,但是由於不得志,最後選擇了歸隱田園。對於他來說並沒有抱怨自己的道路,而是很享受簡單快樂的田園生活,從他的詩詞裡面可以看出來他歸隱是快樂的。田園生活雖然貧困,但是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貧困又怎麼樣呢?

⑥ 陶淵明的軼事典故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⑦ 招陳生賞菊中哪一句話是與陶淵明有關的典故

這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
全詩為: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後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閑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誇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景為詩源,以情為詩緣,以理為詩尾。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系。只要你「心遠」,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你,一邊采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為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欲 人都有欲。人慾無忌,而人慾有異;人慾無邊,而人慾有限。活到哪種年紀就有哪種慾望。無慾望便無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不同的慾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過。欲壑難填,莫墜其淵!

⑧ 請問一下陶淵明的簡介與生平最好有典故和事跡。。。。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里,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煮」(《雜計》其五)就透露了這一消息。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仕。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辭歸的想法,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柴陽居喪。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402年,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次年篡位,改國號為楚。404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他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了,希望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於是405年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彭澤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為深刻的原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歸隱了。

辭彭澤縣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里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晉朝末年曾征他為著作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里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卧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夫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梁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的謚號曰 「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一位代表。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以世俗的眼光看來,陶淵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來,他的一生卻是很藝術的。他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作品,都是其藝術化人生的寫照。陶淵明留下來的作品,詩、文、賦俱佳。

陶淵明寫得最多的是田園詩。田園詩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的題材,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容,並真切地寫出躬耕之甘苦,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園詩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朴,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遊、或登高、或酌酒、或讀書,或與朋友談心,或與家人團聚,或盥濯於檐下,或採菊於東籬,以及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日見茁壯的新苗,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比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守拙與適俗,園田與塵網,兩相對比之下,詩人歸田後感到無比愉悅。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樹、近煙、雞鳴、狗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愜意,這一切經過陶淵明點化也都詩意盎然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遠一近,「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以動寫靜,簡直達到了化境。

他的田園詩有的著重寫躬耕的生活體驗,這是其田園詩最有特點的部分,也是最為可貴的部分。《歸園田居》其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是一個從仕途歸隱田園從事躬耕者的切實感受,帶月荷鋤、夕露沾衣,實景實情生動逼真。而在農耕生活的描寫背後,隱然含有農耕與為官兩種生活的對比,以及對理想人生的追求。

陶淵明的詠懷詩主要是圍繞著出仕與歸隱這個中心,表現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如《飲酒》其十九;有對社會的抨擊,如《飲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憤,如《詠荊軻》。從《雜詩》其二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憂憤是深而且廣的: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盪盪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這首詩寫一個不眠的秋夜,用環境的清冷襯出自己心情的孤獨,又以時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騁的悲凄,是陶淵明詠懷詩中的代表作。

自然,是陶詩的總體藝術特徵。陶詩的聲吻和節奏,舒緩而沉穩。他的詩不追求強烈的刺激,沒有濃重的色彩,沒有曲折的結構,純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正如元好問所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於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贊語,卻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畢現的傳記。他的《五柳先生傳》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但不重在敘述生平事跡,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的首創。《五柳先生傳》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極其簡潔的筆墨表達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劃出一條與世俗的界限,從而塑造了一個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為寄託中國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文中所寫歸途的情景,抵家後與家人團聚的情景,來年春天耕種的情景,都是想像之辭,於逼真的理想中更可看出詩人對自由的嚮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跌盪的節奏,舒暢的聲吻,將詩人欣喜欲狂的情狀呈現於讀者面前,對於後人來說,一切的回歸,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著這篇文章來抒發,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恆的生命力。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陶淵明生前是孤獨的,他在當時只以隱士著稱,他的詩歌是一個孤獨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輝在他死後才逐漸放射出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杜甫的這兩句詩用在陶淵明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

⑨ 夜上受降城聞笛化用陶淵明的有關典故的詩句是什麼

陶淵明的有關典故的詩句好像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