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張良典故

張良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6 12:41:31

『壹』 張良的軼事典故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貳』 張良拾里有哪個典故

《張良下邳拾履》

屬性:歷史故事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故事背景:張良拾履的故事還得從張良刺殺秦始皇說起。

張良祖先是韓國人,秦國滅了韓國後,他一心要為國復仇,招募刺客,刺殺秦王。一次,秦始皇向東游訪,到了搏浪沙中,張良與他的刺客暗中行刺,卻誤中副車。被追捕之後,張良只好隱姓埋名,開始逃亡生活,來到了下邳。

《張良下邳拾履》

原文: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張良下邳拾履

譯文:

張良閑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多次給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劉邦十分高興,便常常採納他的計策。張良也常常對他人講述太公兵法,但卻沒有人能夠領悟其中的真諦。於是張良便感嘆道:「沛公的悟性是上天賜予的啊!」張良便從此跟隨了劉邦。

張良拾履,改變了張良的一生,也無意中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增加了契機。

『叄』 什麼典故選自張良拾

《孺子可教》典故,出自《張良拾履》
秦末漢初時,有一個叫張良的人,他曾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未中,後逃至下邳。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一個人出去散步,當他走到汜水大橋時,碰見一個身穿黃色大褂的老頭兒正坐在橋頭。老頭見張良走過來,有意無意地把一隻鞋子掉到水裡,並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起來。」張良聽後很生氣,但一見他年紀這么大了,就沒有發作,而是忍氣吞聲地把鞋子撿了上來。誰知老頭兒並不接鞋,而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張良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頭兒捋捋胡須,微微一笑,大搖大擺地走了。
張良見這個老頭兒太不講道理了,就跟在後頭,想看看他往哪裡走。約摸走了半里地,老頭兒發覺張良老跟著他,就轉過身子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有出息,我樂意教導教導你。」老頭兒和張良約好五天以後天一亮就到橋上來見面。過了五天,張良一早就來到橋頭,誰知道老頭兒已經來了。他一見張良生氣地說:「你和老人約會,怎麼這么晚才來?再過五天早點來吧。」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大早,可是趕到橋頭,老頭兒又提前來了,並讓張良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來了,這回趕到了老頭兒的前頭。過了一會兒,老頭兒來了,一見張良,他很高興地說:「這樣做才對!」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給了張良。張良得此書後,日夜苦讀,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名士,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斗爭中立了大功。

『肆』 張良的故事

張良是如何在幫助劉邦稱帝後順利脫身的?張良字子房,是漢初三傑之一。在爭奪天下時,曾為劉邦立下過汗馬功勞。在鴻門宴上,項羽等人口蜜腹劍暗藏殺機,張良力勸劉邦隱忍,讓他保存實力,以免得罪項羽等人,遭來殺身之禍。與此同時,張良還想辦法疏通關系,讓劉邦可以順利脫身。楚漢爭霸期間,張良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幫他平定諸侯獲得整個天下。劉邦後來也曾評價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當然,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張良沒有被劉邦誅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張良手中沒有兵權,根本無法威脅到劉邦,所以他才會被留下來。如果張良當初接受齊國三萬戶封賞,他在劉邦心目中就會成為一個潛在威脅,他完全可利用齊國稅收四處招兵買馬,然後靠著自己的謀略四處攻城略地。張良不願意佔據那麼多財富,可能也是在劉邦表明,他不愛錢,也不愛權,只想著靜居行氣,研究黃老之學,不會對皇權產生任何威脅。

『伍』 張良拾鞋的典故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時候曾在今天的江蘇邳縣南居住。
相傳,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走到鎮東石橋,看見橋上站著一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的老人。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脫落,掉在橋下,然後指著張良大聲說:「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
張良心想:「你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下去卻讓我去撿,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與你素未謀面,為什麼要幫你撿鞋子?但是老人家年歲已大,動作不靈便,走下去撿鞋子難免十分困難,還是幫幫他吧。」這么一想,張良就走下橋去幫老人家撿鞋子。
看著張良拿著自己的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招招手說:「來!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幫他撿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張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看了看張良仰天大笑,一句話沒說,轉身就走了。
老人奇怪的行為,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看著老人家遠去的身影,心裡鬧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誰知,過了一會兒,老人竟然又回來了,說:「你這孩子,還值得我來教導,五天後,天剛亮時,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對老人的行為雖然感到奇怪,但還是恭敬地行了個禮說道:「是!」
五天後,天剛蒙蒙亮,張良就匆匆忙忙向鎮東石橋趕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裡了。老人生氣地說:「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麼能行呢?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說完,扭頭就走。
過了五天,天還沒亮,張良就起了床,向那座橋飛跑過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裡了。老人生氣的鬍子都翹起來了,怒氣沖沖的說「怎麼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半夜時分他就哈切連天的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家步履蹣跚地走來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早早來了,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稱贊說:「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啊!」他拿出一卷書說:「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來傳授,現在我把它傳給你!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張良深深拜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當年姜太公留下的兵書!回去以後,張良反復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的才智。
後來,張良協助劉邦開創了漢朝,立了大功勞,與他那次撿謝的經歷也是密不可分的。

『陸』 張良拾鞋典故

新華網天津頻道

張良拾鞋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時曾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居住。

有一天,張良閑來無事,便在橋上散步。這時,他看見一位衣衫破舊的老人突然脫掉腳上的破鞋子,並把它們丟到了橋下,然後指著張良說:"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 聽了這無禮的要求,張良的怒火直往上竄,但想到老人年歲已大,身體不靈便,他便強壓著怒火,到橋下為老人取來了鞋子。

看著張良拿著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說:"把鞋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於是,張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鞋子穿好後,老人笑著說:"你這孩子值得教導,五天後天剛亮時,你到這兒來等我。"

五天後,張良一早便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等候在那裡了。老人生氣地說:"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

第二次,張良又遲到了,他慚愧不已。第三次,他半夜就在橋頭等候了。過了一會兒,老人步履蹣跚地來了,他見張良早早來了,高興地送給了張良一本書,並說道: "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說完,老人就轉身離開了。

張良深深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後,張良反復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才智。

後來,張良正是憑借從書中所學的知識,協助劉邦開創了漢朝,並立下了汗馬功勞。

國學感悟:真誠、謙虛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朋友們要切記,用真誠、謙恭的態度與人交往,才能夠贏得別人的認可和信賴。

『柒』 張良拜師是什麼典故

張良拜師的典故叫做圯橋授書 。

故事如下: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名門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隻鞋子丟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打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後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麼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麼回事啊?五天後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有大成就。十三年後,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後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於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捌』 張良拾鞋的典故

張良提鞋就是成語「孺子可教」的典故來歷

源自漢中的成語典故--張良圮橋進履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東游到博浪沙,姬公子為報國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倉海君椎秦失敗以後,改名張良隱居於江蘇下坯。

一日,張良來到沂水河圯橋散布,見橋墩上坐著一位老翁,須眉皆白,身著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腳穿一雙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滿了油膩污垢。

這老翁見張良走過來,有意將腳上的鞋子(古時稱「履」)墜落橋下,對張良喊道:「孺子,把鞋給我揀上來!」張良是飽讀詩書的貴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對小孩子或對婦女卑賤奴隸蔑視的稱呼,而且還是叫去給拾雙臭鞋,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氣。但又看老人這么一大把年紀,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強忍著怒氣,下橋去把鞋揀了上來。不料老翁又叫張良把鞋給他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揀上來了,穿一下倒也沒什麼,就擦乾凈鞋上的泥,一條腿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翁把鞋穿在腳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聲謝,拄起手杖就走了。張良驚奇這老翁好生無禮,看著他走了很遠。老翁回頭一望,見張良還在目送他,忽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五天以後天明來此橋相會。」說罷又走了。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來到這橋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與老人家約會怎敢遲到?」叮嚀張良,要他再過五日來此相會,說罷就走了。第二個五天雞叫的時候,張良就來到橋上。誰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張良再過五天來此橋相會。

到了第三個五天的前夜,張良沒有睡覺,他想再不能因為遲到受老翁的批評,因此不到半夜就來橋上等候,終於比老翁早到了。老翁來後,見張良早已坐在橋上,就對張良說:「應當這樣,」並稱贊他「孺子可教矣。」然後取出一編竹簡送給張良,叮囑道:「讀此書,將來可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可以興天下。十三年後,到濟北谷城山下見我,看到黃石一塊,那就是你的老師。」老翁說完後,就不見了。

張良得到這編竹簡後,天亮翻開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傳說是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消滅商紂時所著的兵書,這編兵書在秦始皇並吞六國時,有人將此書帶至深山隱藏起來。

張良得此書以後,在下坯苦讀十年,後來輔佐劉邦來秦亡楚,成就漢室帝業。

孺子可教張良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行壞幕耙裁凰擔

『玖』 "張良計與過牆梯"的典故是什麼

1、張良計典故:秦朝時,韓國有個貴族名叫姬良。他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為了逃避通緝,便改了姓張。他就是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以足智多謀著名的張良。張良是輔佐漢高祖劉邦成就一代霸業的奇世良材。以善謀著稱,他所使用的計都堪稱絕妙。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判斷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在這一點上我比不上張良。

2、過牆梯典故:語出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墨子·公輸》,故事則是發生在東周統治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動不動就會打一仗。一天,楚惠王就找來公輸班,讓他製作雲梯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後就趕到楚國來勸說他們放棄攻打宋國。

墨子說了半天,楚惠王都不為所動,楚惠王甚至說公輸班都已經准備好攻打宋國要用的雲梯了。於是墨子急中生智,請求公輸班用這雲梯和墨子來一場虛擬的比試。墨子用皮帶作城池,而公輸班拿木片作器具。剛開始的時候,墨子守城,公輸班連攻九次均失敗了。

後來公輸班守城,墨子到了第三次就攻破了城池。最後墨子說:我已派三百弟子去幫助宋國,他們每一個人都會用我的守城辦法。後來楚惠王就放棄了攻打宋國。

(9)張良典故擴展閱讀:

張良計指的是擁有厲害的計謀;過牆梯指的是擁有應對的方案。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是一句諺語,其中包含著兩個事件。張良是漢初的謀臣,以善謀著稱,「過牆梯」是戰國時期魯班為楚惠王攻打宋國發明的。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厲害的計謀,我也有應對方案,大家都有對策,各不相讓。用的是雅俗對比,欲抑先揚的修辭法。

張良是古代著名的謀士,與蕭何、韓信並稱「興漢三傑」。所謂「張良計」是指高智商的周密謀劃:「過牆梯」是誰都可以使用的簡單辦法。

人物介紹:

張良

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許昌)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

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