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商鞅的典故

商鞅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6 08:50:37

① 商鞅的徙木為信典故是什麼

徙木為信
令①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③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④置專北者予十金。民怪屬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⑤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⑥下令,令行於民。
譯文: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准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斤黃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斤黃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斤黃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注釋:
①令:頒布法令
②具:完備。
③乃:旋即,不久 。
④徙:將物體搬

離原地。
⑤輒(zhé):就。
⑥卒:終於。

② 商鞅變法的典故

古代衡量標准當然與現在不一樣,再就是百家講壇有些人講的錯誤百出,最好不要迷信內什麼教容授說的!
黃金從來不是中華幾千年來的主要流通貨幣,銅(明代以前以銅為主)和銀(明代中後期才是以銀為主)的流通量足夠了。
商鞅的「十金」和後來直到三國,「金」都是特指流通用金屬——銅,一般是赤銅。當時的十斤也比現在輕很多,一斤十六兩約等於現在的256.3克
十斤金,也就是2.5公斤左右的銅(含銅量不夠高的赤銅),現在的價值不算高,但當時應該是一筆較大的橫財,不算暴富之財。秦當時的主要貨幣秦半兩(1枚可能3.9克左右),十斤金約641個貨幣單位秦半兩。
換句話說,現代商鞅懸賞約6百或1千元人民幣,叫人搬運一件不值這個運費的貨物,以證明自己的變法的公平、公開、公正!
請參閱:http://tieba..com/f?kz=549179926

③ 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的典故: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

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3)商鞅的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商鞅,有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新政前,為了避免民眾懷疑,商鞅在國都集市南門立一根三丈長木頭,宣布只要有人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獎勵十金。公眾覺得奇怪,不敢有所行動,於是商鞅懸賞五十金。終於有一愣頭青將木頭搬至北門,商鞅兌現承諾,以明不欺,隨後頒布法令。

針對這段「佳話」,1912年,就讀於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的毛澤東同學,曾寫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是他現存的最早文稿。毛澤東開篇由「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感慨「國民之愚」和「執政者之煞費苦心」。

隨後,指出善法將會得到民眾支持,不善之法將會得到民眾抵制,「商鞅之法,良法也」,竟然民眾「憚而不信」,再次感慨「執政者之具費苦心」和「國民之愚」。60多年後,已經成為「偉大領袖」的毛澤東,再次盛贊法家。

他的一生有很多跌宕起伏,但對法家的推崇一以貫之。毛澤東在作文里指出,商鞅是四千餘年首屈一指的「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的政策是「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這個觀點至死不渝。

④ 商鞅城門立木得那個故事叫啥

立木為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專繁、人心惶惶之際屬,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里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⑤ 商鞅車裂,半山放逐是什麼典故

商鞅車裂的典故是: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內、改革家、思想家,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半山放逐的典故是:
半山,宋朝政治家王安石號。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

⑥ 『作法自斃』的典故是不是說商鞅的

作法自斃是「來商鞅」的故事:
春秋戰自國初期,秦國地處西陲,雖然軍隊善戰,人民富尚武精神,但是很難和文化力占優的中原諸國爭一日之雄長。幸好秦國重視招攬各地人才,即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所指的「客卿」。秦孝公得到法家的大宗師商鞅幫助,確立起法治制度,國力才逐漸增強,成為一方之霸,並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良好基礎。
然而,這位為秦國法治奠基的商鞅,下場卻十分無奈。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這
樣記載: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有人告發商鞅謀反,惠王遂派人捉拿商鞅。商鞅得到消息,打算逃離秦境,晚上逃到位於邊境的客店投宿,店主要他登記身份,商鞅當然不能直認自己是通緝犯,店主拒絕讓他住店,並告訴他說:「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有法例規定,讓沒有證件的客人留宿,店主與客人同樣受罰。)
商鞅只得感嘆道:「為法之敝一至此哉!」(真想不到制定法律的弊病,竟到了這樣的地步啊!)於是他又逃到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收留他,更把他送回秦國。入秦後,他又逃到商邑,圖謀舉兵伐秦,終於兵敗被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作法自斃」的故事。

⑦ 商鞅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事例

在關商鞅的典故有:一、因事制禮
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
在關商鞅的典故有:二、徙木立信
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左庶長,開始變法。但當時在秦國上下普遍都對商鞅和新法都持懷疑態度。
為打消大家對新法的懷疑,使新法能順利實施。商鞅在當時秦國都的北門處立了一個大木桿,宣布,誰能把這個木桿從北門扛到南門,就能得到很大的獎賞。開始時,大家都是觀望,沒人去做,後來有個人做到了,果然就得到了很大的獎賞。於是,老百姓都相信商鞅和新法了。
在關商鞅的典故有:三、作法自斃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

⑧ 商鞅變法是什麼典故

商鞅的個人經歷是一個悲劇,但其功績卻讓秦國事受無盡。

遍地求賢才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死,他的兒子渠梁即位。渠梁即秦孝公。他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繼位時年方21歲。他看到東方國家,在經過不同程度的改革後,國力都加強了。特別是當時的齊威王、魏惠王,是當時七雄中力量最強大的兩霸。

孝公在東方各國的影響下,為勢所迫,決心繼承獻公的事業,要使秦國很快地強盛起來,以恢復春秋時代秦穆公的霸業。於是,秦孝公廣泛地收攬人才。他下了一道求賢的詔令。

這個求賢詔令的大意是說,過去在秦穆公之時,實行德政,加強武裝力量,平定了晉國的內亂,東邊國土直達黃河,西邊征服了戎翟少數民族,開拓了上千里的大片國土,天子和諸侯都來祝賀,為後世開創了基業,好不榮耀!

只是到了厲公、躁公、簡公和出子之世,由於內部擾亂,沒有力量抵禦外患,才把先君開辟的國土河西地方丟失了(被三晉中的魏國所奪),諸侯都瞧不起秦國,想到這里,感到臉上很不光彩,非常痛心。

如今要下決心光復穆公之業。在賓客和群臣中,如果有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的官職,賞給他土地。

孝公一面下令求賢,一面又在國內賑濟孤寡,募集戰士,嚴明賞罰,設法使國富民強。

在異國他鄉尋找機會

就在這時,有個叫做商鞅的人,從魏國來到秦國。這個人原是衛國的貴族子弟(所以又叫衛鞅),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曾受過法家李悝、吳起的影響。當他還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叔痤手下做小官時,公叔痤見他很有才能,在臨死前,曾推薦給魏惠王,要惠王委之以國政,用他為相。並說,如果不用就把他殺掉,不能讓衛鞅離開魏國。魏惠王還以為公叔痤病重在說胡話,因而沒有用衛鞅。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正下令求賢,就到了秦國。

商鞅到秦國後,先住在孝公的親信景監家裡,並通過景監的關系得與秦孝公三次相見。頭兩次游說孝公要學堯舜禹湯的仁義,行所謂帝王之道。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孝公生氣地對景監說:「你的客人簡直太迂腐了,我哪能用他呢!」景監告訴商鞅,孝公對他的談話很不滿意,商鞅要求再和孝公談一次話。過了不久,孝公第三次接見商鞅。這次因為他前兩次已經摸透了孝公的心裡是迫切要求使秦國富強起來,不願意慢慢順著平常人的想法去實行王道。於是就大談其富國圖霸之術。這一下可把秦孝公的心給打動了。孝公聽得津津有味,越聽越愛聽,高興地對景監說:「你的客人果然是好樣的!」一連和商鞅談了好幾天。於是秦孝公就決定要重用商鞅,准備實行變法圖強。

立木求信

於是,商鞅開始推行新法。首先,他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木頭,並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10兩金子。」不一會,很多人都圍過來,議論紛紛。有的搖頭說:「這根木頭誰都扛得動,哪兒用得著10兩賞金?」還有的說:「這大概是跟我們開玩笑吧。」總之,沒有人相信是真事。商鞅等了一個時辰,沒有一個人去扛木頭。

商鞅知道,秦朝廷自始以來很少講信義,老百姓還是不相信他的命令。他想了想,就把賞金提到50兩。正在大夥議論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出來,走到商鞅面前,說:「我來試試。」商鞅點點頭,那人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直奔北門。

商鞅立刻傳出話來,賞金50兩,一分也不能少。這件事,像疾風一樣,立即傳開去,轟動了整個秦國。老百姓稱贊說:「左庶長的命令真不含糊。」

商鞅知道,老百姓已經相信了他,這是他的命令起了作用。於是,他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軍事力量強大了,農業發展了。

秦孝公見商鞅的改革措施成功了,更加重視他,信任他。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建立縣的組織,加強國家的權力,遷都咸陽等。第二次大規模的改革,引起上層社會激烈的反對。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王族的人不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了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孝公無法,只有依從了商鞅。商鞅將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這樣,其他貴族、大臣都不敢反對和觸犯新法了。

商鞅變法推行了10年,秦國越來越強盛。中原的諸侯國紛紛向秦國道賀,有的就與秦國交好,連周天子也打發使者送祭肉給秦國,封孝公為「方伯」。商鞅變法所以得以實施,與他當初立木為信有很大關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