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金陵典故

金陵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6 05:45:57

『壹』 秦淮八艷 是什麼典故

秦淮八艷指明末清初復在南京制秦淮河畔留下凄婉愛情故事的八位才藝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帶的八個名妓,有兩個版本:
顧橫波 馬湘蘭 李香君 柳如是 董小宛 卞玉京 寇湄 鄭妥娘
李香君 李貞麗 王月 寇湄 陳圓圓 楊宛 王微 柳如是

又稱「金陵八艷」。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她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貳』 南京為什麼叫金陵有什麼歷史典故

轉擺渡網路
一、「因山立號」說
這種說法認為,「金陵」原本是鍾山最早的名稱,後來成為南京的地名。
劉宗意指出,陵,作為名詞有二義。一為《說文解字》上講的「大阜」,就是較高的山。二是借用為帝王的墳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統治者,帝王的去世稱為「山陵崩」。帝王墳高起像一座山,建墳往往是在帝王活著的時候,為避不吉,諱稱為陵或山陵。

他介紹,在「因山立號」說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現在的鍾山,又稱蔣山、紫金山。《輿地誌》說:「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當時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後加一個「山」字,已是後來的習慣了,古時應該就是叫金陵。鍾山頂上的岩石泛紫色,類赤,所以稱金陵,其名因山石顏色而來,而其實山上並無金礦。「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實是指銅的顏色,而非黃金。銅也稱赤金,我們現在把純銅稱為紫銅。這與後人稱其為紫金山是一樣道理。當然,如果要按現在的認識,就應該是「銅色之山」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於城名是在戰國時期。古代地方誌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而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時的鍾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石頭山當時是金陵山余脈的一部分,所以這座建在石頭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為「金陵邑」。唐代《建康實錄》對此有明確記載:「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南京的眾山屬寧鎮丘陵,這一帶山嶺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鍾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對而言,可謂巍巍鍾山了。高山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原始崇拜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原始人認為,高山是神靈的居所,也是人類與天神溝通的途徑,它具有神秘和靈驗的特性。

所以人類一直對高山滿懷敬畏之情。各地區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區域選擇一座高山作為崇拜對象,以滿足心靈的寄託。古人把一個地區有聯系的眾山之首稱為「祖山」,作為地區的標志,鍾山就具有這樣的地位,它是南京地區居民心目中的聖山。鍾山的古稱「金陵」在這一地區是神聖的。楚國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結果。楚威王選用祖山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習慣。

當時的「金陵邑」只是個具有軍事意義的小城堡,城市雖然規模不大,但它卻是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而由於「金陵邑」險要的地理位置,隨著此地影響力的越來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響。

二、「金壇得名」說

關於金陵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建康實錄》說:「楚之金陵,今石頭城是也,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號金陵」。但據劉宗意介紹,該書作者許嵩還沒弄清金陵具體是指哪座山,可能是把它當作石頭山(今清涼山)的舊名了,所以對「因山立號」說能否完全成立產生了疑問。他亦感覺石頭山還不足以享用「金陵」之美名,於是將「金壇得名」的猜測也一並記錄下來,以示其心中疑問。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三、帝王「埋金」說

「金陵」之名來源還有另外一說,即「埋金」之說。這種說法中,「陵」被解釋為墳墓。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而金陵崗據說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叄』 金陵望漢江詩中用了任公子得典故,表達了什麼樣得思想感情

詩中運用任公子的典故並不是單純而熱烈地歌頌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淡版淡權悲哀,自然又蘊含豐富地表達出盛世才子的惆悵。

金陵望漢江
作者:李白
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
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淪亡後,三吳不足觀。
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肆』 有關地名金陵,台城,烏衣巷,朱雀橋,西塞山,後庭花,赤壁的典故及其寓意,最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1。金陵是南京舊稱,因為名字里帶有一種帝王之氣,楚滅越後,在石頭山上建城,因石頭山為金陵山之餘脈,故稱此城為金陵城,一說石頭城,其寓意一般指南京悠久華貴的歷史。
2。台城,南朝幾代以南京為都,當時建都的宮殿稱為台城,由於南朝的幾個朝廷大多短命,因此台城的寓意大體是多變的歷史與短暫的王朝與命運的意思。
3。烏衣巷,在南京市東南面,三國時是吳國茂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軍士都穿著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為巷名。東晉時王、謝等大族的王公大臣們居住的巷子,後來詩人憑吊於此,多指富貴難守易失,人事更迭代謝和人們對時光流逝的無奈。
4。朱雀橋,即朱雀桁。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附近烏衣巷有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寓意與烏衣巷大體相同。
5。 西塞山,湖北黃石市城區東部長江南岸,一說在浙江湖州吳興南門二十餘里。相傳為楚春申君屯兵之處,坐西向東,故名。歷史上由於此地險要,發生過一百多次戰事,因此西塞山無論寫其景色、寫其險峻,在寓意上多與戰爭有關,並做為戰爭的象徵。
6。後庭花,陳後主沉湎酒色,曾為其愛妃做過《玉樹後庭花》,後國亡被俘。後以玉樹後庭花寓指荒廢朝政的亡國之音。
7。赤壁,是三國時的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所在地,此戰之後天下三分,魏、蜀、吳呈鼎足之勢幾十年,直至晉代魏後實現統一。由於當時三國人材濟濟,而赤壁大戰便是三國的群英譜,因此赤壁的寓意多含有對往昔那個豪邁的時代和那麼多英雄豪傑的追憶,抒發心中的豪情壯志,來藉此表現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一般說來,寫金陵最好的首推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寫台城最有名的是唐代韋庄《台城》,寫烏衣巷和朱雀橋最有名的是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寫西塞山最有名的是唐代詩僧張志和的《漁歌子》,寫後庭花最有名的是唐代杜牧的《泊秦淮》,寫赤壁最有名的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伍』 文天祥的《金陵驛》詩中運用了哪些典故

金陵驛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注釋:金陵:今江蘇南京。
驛:古代官辦的交通站,供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吏休憩的地方。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由廣州押往元大都路過金陵.
草合:草已長滿。
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時臨時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離宮。
啼鵑帶血:用蜀王死後化為杜鵑鳥啼鵑帶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國,只有魂魄歸來。
舊家燕子:引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句含義。
別卻:離開。

譯文
草合離宮轉夕暉:夕陽下那被野草覆蓋的行宮, 孤雲飄泊復何依:自己的歸宿在哪裡啊? 山河風景元無異: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原來沒有什麼不同,( 元:同"原".) 城郭人民半已非:而人民已成了元朝的臣民.
滿地蘆花和我老:滿地的蘆葦花和我一樣老去, 舊家燕子傍誰飛:人民流離失所,國亡無歸. 從今別卻江南路:現在要離開這個熟悉的老地方了, 化作啼鵑帶血歸:從此以後南歸無望,等我死後讓魂魄歸來吧!

賞析
本詩寫於1279年的深秋,此時,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餘,金陵(今南京)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沉鬱蒼涼寄託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跡,大宋政權的象徵,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離宮」與「孤雲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雲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舊,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元無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置,揭露出戰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繫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裡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凄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盡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願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本聯與詩人《過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四年後,詩人受盡種種折磨和苦難,戰勝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就義,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中華兒女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

故,典故一共是兩個,啼鵑帶血,舊家燕子 這兩個典故都使用的非常普遍的典故了,我再給你舉個例子吧.
舊家燕子: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人月圓》吳激 烏衣巷和舊家燕子同出一詩,也是化用率非常高的。
啼鵑帶血:溫總理答記者問的時候,引用過一句話:「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李商隱《錦瑟》:「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也都是類似意境。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http://ke..com/view/35901.htm 這裡面有詳細的這個典故的介紹。
前面的可以看出,網路的,後面的這一段是偶自己寫的哦,希望能幫到你

『陸』 《金陵望漢江》詩中用了任公子得典故,是為了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用典:當今任公子已無須垂釣了,因為江海中已無巨魚,比喻一無危害國家的巨寇。任公回子是《莊子》中答的傳說人物,他用很大的釣鉤和極多的食餌釣起一條巨大魚。

思想:詩中運用任公子的典故並不是單純而熱烈地歌頌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蘊含豐富地表達出盛世才子的惆悵。

『柒』 從化用典故的角度賞析《登金陵鳳凰台》李白的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為「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里,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半落青天外:從鳳凰台上望過去,覺得三山距離遙遠,不能盡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又做一水。二水說認為「白鷺洲為長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門外,因常有白鷺聚歇得名。秦淮河經金陵,西入長江,因自鷺洲中分為二」;一水說認為「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一支"。趙昌平的《唐詩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浮雲,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6)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
7)白鷺洲,白鷺洲位於南京城東南隅,後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8)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譯文
古老的鳳凰台曾有鳳凰翔集遨遊,鳳去台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為浮雲能夠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使人發愁?

鑒賞:
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顥的詩宏偉。[3]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捌』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中頷聯所運用的典故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為「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里,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半落青天外:從鳳凰台上望過去,覺得三山距離遙遠,不能盡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又做一水。二水說認為「白鷺洲為長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門外,因常有白鷺聚歇得名。秦淮河經金陵,西入長江,因自鷺洲中分為二」;一水說認為「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一支"。趙昌平的《唐詩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浮雲,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6)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 7)白鷺洲,白鷺洲位於南京城東南隅,後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8)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譯文 古老的鳳凰台曾有鳳凰翔集遨遊,鳳去台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為浮雲能夠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使人發愁? 鑒賞: 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顥的詩宏偉。[3]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玖』 請找出金陵懷古,千秋家國用了哪些典故,並簡要解釋這些典故

《金陵懷古》運用了《玉樹後庭花》這一典故。
公元五八九年,隋軍攻陷金回陵,《玉樹後庭花》曲猶未盡答,金陵卻已末日來臨,隋朝大軍直逼景陽宮外,城防形同虛設,陳後主束手就擒,陳朝滅亡。這是金陵由盛轉衰的開始,全詩以此發端,可謂善抓關鍵。

『拾』 秦淮八艷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魂斷秦淮八美女]

魂斷秦淮八美女
「秦淮八艷」指的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個南曲名妓,故又稱「金陵八艷」。到底是哪八個人?有關資料

秦淮八艷圖片集萃(19張)
上說法不盡一致。明朝遺老余澹心在《板橋雜記》中記載為: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台灣鄭經生在《董小宛之謎》一文中則將馬湘蘭換成鄭妥娘。王德恆、陳予一合著的《順治與鄂妃》一書變動較大,它加上了李十娘、龔之路、黃艷秋三人,去掉了馬湘蘭、寇白門、卞玉京。
《板橋雜記》的作者余澹心與「秦淮八艷」是同時代人,又久居金陵,為秦淮河上的常客,看來所言不謬。此外清末葉衍蘭刻的《秦淮八艷圖詠》、現存於董小宛與冒辟疆故居如皋水繪園中的「金陵八艷」說明,以及劉培林、張德義合著的長篇小說《秦淮名妓董小宛》中所列「秦淮八艷」之名,亦與《板橋雜記》相同。(周高潮)共同點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

秦淮八艷圖片欣賞(20張)
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秦淮八艷圖(10張)
故宮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圖;最後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艷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她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准,但是卻歷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詳細介紹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氣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者何止百千?諸多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命運皆與她們有著重大關系。美女愛英雄,妓女愛才子。她們的艷麗不僅令凡俗之人動心,更令許多英雄才子為之神魂顛倒,乃至歷史隨之改變。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欄瓦肆,歌舞昇平,笙歌徹夜的景象。其中青樓林立,盡是風塵女子的世界,儼然成為明代最為繁華的歌舞地。許多青樓都收留有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童女。她們教其琴棋書畫,詩詞歌舞。待其長成後便成為青樓中的招牌。金陵八艷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鄭妥娘、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董小宛皆是由雛妓養成至秦淮河一「絕色」的。
八艷不僅個個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詩詞歌舞樣樣精通,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關心天下大事,與繼東林黨之後的復社文人來往密切,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當真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與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風流韻事被時人傳為美談。
豈知明末四公子在當時文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成立的復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又一重要的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學社團。明末四公子均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後,詩詞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雙全,為大明朝作過很多貢獻。他任崇禎帝翰林院檢。明亡後他為光復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講官,永曆帝的宰相。當清朝一統天下成定局之後,他又積極籌備反清復明活動。當時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萬。
八艷中的柳如是、顧眉生、寇白門後來都從良跟隨明末的歷史名臣。明亡後,八艷中許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陳圓圓,董小宛也由此出現在當時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生命中。
當時明末將領吳三桂投在闖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著長城要塞,抵禦清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圓圓被獻與吳三桂受盡恩寵。兩人感情篤深。後來李自成麾下另一將搶奪陳圓圓。吳三桂迷戀與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連一女子也保護不了!」沖冠一怒為紅顏,自此吳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農民軍畢竟難敵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清軍入關,如風卷殘雲般將其殲滅。李自成功敗垂成,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英雄。清統一天下後,吳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為西南藩王。若當時陳圓圓未被搶,吳三桂未必會倒戈相向,歷史上是否真會有大清朝還未可知。
金陵八艷,色冠一方,她們的命運與帝王將相緊連在一起。許多歷史事件的背後,帝王將相的許多令常人難以理解詭異出格的行為都可從她們的命運中找到答案。英雄愛美女,金陵八艷之艷,可謂艷之極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