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重耳典故

重耳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6 05:43:14

『壹』 重耳之亡說了什麼典故

故事講述晉國諸侯獻公育有三子申生,重耳與夷吾。申生好醫術,對繼回承爵位之事並答不著急,而夷吾(黃子揚)不及重耳(黎明)賢能,不惜出毒招重耳,以求得到世子之位,重耳為免兄弟間起干戈,毅然出國游歷。
重耳應邀出席諸侯大會,途中邂逅秦國懷嬴公主(羅慧娟),情絲互結,可惜生逢亂世,未能成眷屬。
獻公駕崩後,奸妃驪姬(劉桂芳)專政,力舉其子奚齊為帝,為朝中大臣所不容,引起內亂。夷吾得秦穆公之勢回國稱帝。
夷吾登基後,仍擔心重耳爭位,故出盡辦法對付重耳,並下令將懷贏下嫁其太子圉,令重耳大受刺激。
重耳為避免夷吾加害,逃亡至赤狄國,備受重用,娶得季隗公主(郭秀雲)聲勢日隆。
重耳獲悉晉國法政大亂,遂率軍大舉回晉主持大局,受推舉為帝,為晉文公,以賢德治天下,終成大業,稱霸中原,名垂千古。

『貳』 退避三舍的典故

重耳

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版。重耳聞訊,逃出了晉權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叄』 有關晉文公的典故有哪些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有關寒食的典故))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盪盪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末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 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 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肆』 有關於春秋楚莊主,晉文公兩位霸主的故事成語典故

春秋五霸有兩種較為流行的說法:一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以下為有關他們的成語故事:
1 齊桓公: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老馬識途: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2 晉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忍讓和迴避,以求避免沖突。
3 秦穆公: 秦晉之好: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為討好年輕的妃子,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的運氣比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他忘掉了秦國的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聯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沒想到公子圉又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 現在秦穆公與晉國的關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兩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兒子公子圉的舊老丈人,還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現在,他們的關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這件事情,在當時的社會,又有幾個人敢說三道四?最後來,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頭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如願以償的趕走公子圉,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晉之好:秦、晉兩國世代互相婚嫁,現泛指兩家聯姻。
4 楚莊王: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鳴驚人: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問鼎中原 :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5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卧薪嘗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伍』 和重耳有關的成語

1.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2、秦晉之好
常用:常用成語,
解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典故: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晉兩國聯姻。後比喻兩姓聯姻。
周末分封諸侯時,諸侯國的大小強弱,本來是不好分清的,只是選擇好地方分封下去就是了。
後來周平王東遷,周王室衰落下去,一些諸侯國才利用這個機會強大起來,直到公元前六百六七十年,以絳今山西翼城為都城的晉強大了起來,其國君晉獻公迅速擴展疆域,把原來的「百里之封」擴張到方圓數千里。山西大部分與河北、河南及陝西的一部分都被他占據了。
與此同時,已把國都遷到雍今陝西鳳翔的秦國在秦穆公努力下招賢納士,也大大地擴展了疆域。所謂「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就是指的這件事。
秦與晉兩國是鄰居,又都強大了起來,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加上不是同姓晉是周室同宗,姓姬,秦是西戎邊野,姓嬴,就通起婚來,晉獻公把他的女兒嫁給了秦穆公,因此,後來人們就叫她「穆姬」古人沒有姓,都是以封地或官職、職業為姓,有的也沒有名字,女性更是如此。秦穆公的大兒子,後來即穆公位的弘就是穆姬生的,繼位後稱秦康公。
幾年以後,晉國的驪姬設計害死太子申生,申生有兩個向來有賢名的弟弟一個是重耳即後來繼齊桓公成為霸主的晉文公、另一個是夷吾,夷吾即後來的晉惠公。他們以及夷吾的兒子子圉yǔ即後來的晉懷公都分別先後到秦國住過,也都娶了秦國宗室之女。以後,盡管有時免不了打仗,可仍是不斷地通婚。

『陸』 晉公重耳與介子推的成語典故

割股啖君成語典故——「驪姬之亂」後,奉公子重耳出亡,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

(6)重耳典故擴展閱讀

割股啖君典故人物

1、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2、重耳

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

『柒』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 的典故及其出處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 出自《史記 晉世家》。

說重耳、夷吾、申生皆為晉獻公的公子,申生為獻公正夫人所生是嫡出,被立為太子,後獻公正夫人去逝,晉獻公納狄女為夫人,狄女為其生二子,獻公愛狄女遂有廢立之意,而狄女也處心積慮要害死獻公的這三個兒子,其中申生是主要加害的對象。

重耳知道狄夫人的意圖,就帶著幾個隨從逃走了,從此周遊列國,取得大國的信任,為其後來回國繼位打下基礎。而申生明知有人加害,也要固守孝道不離本國,最終被讒言加害,落個自刎身亡的下場。這就是所謂的「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的典故。

(7)重耳典故擴展閱讀:

作品評述: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於唐,稱為唐叔虞。唐曾是堯的都城。據《毛詩譜》說,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堯墟以南有晉水,改稱晉侯。

本篇所記從成工削桐葉為珪以封叔虞起至晉靜公二年(前376)魏、韓、趙三家分晉止,大約有六個半世紀的歷史。晉國的內亂始自晉穆侯。

晉穆侯娶齊女姜氏為夫人,生一太子,取名曰「仇」。晉國大夫師服認為,太子名曰仇,少子名曰成師,這是嫡庶名字的顛倒,預示著晉國將要發生內亂。

果然,穆侯死後,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出奔,內亂開始。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其根本原因在於君子所言:「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

逃亡途中,他愛戀在齊國娶的妻子,貪圖安樂,竟忘記重任,放棄理想,不再奮發向前。他的妻子與隨從用計灌醉他,抱他上車,離開齊國。

醒後,他知中計,想殺死隨從——自己的舅父。這是他的錯誤之一。返回晉國後,他獎賞與他同舟共濟的有功之臣時,忘記了介子推,引起介子推及其隨從的不滿。這是他的錯誤之二。

但晉文公終歸不愧為賢君,他知錯必改,有錯必糾,當認識到隨從用計使他離開齊國是正確的作法時,他終於沒有殺死舅父而與隨從們一起前行了。

當他認識到未及時給介子推行賞之錯時,便派人到處尋找介子推。當聽說介子推已進入綿上山時,他便下令把整座山做為「介推田」封給介子推,改綿上山為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這些做法都爭得了民心,鞏固了他的地位。

『捌』 退避三舍典故是什麼

當時背景: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版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權。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晉公子重耳與楚王會見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並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僕人、寶玉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遍及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麼來報答您呢?」楚王說:「即使這樣,總得拿什麼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認可,我就只好左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戰。」楚國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生活儉朴,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態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的人都憎恨他。我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遭大禍。」於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國。

『玖』 重耳的故事

1,清明寒食

晉文公流亡的時候,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晉文公都快餓暈過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塊腿上的肉與野菜同煮成湯給他,當他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

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請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裡,不願出來。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2,文公逐麋

晉文公即位後,有一次追獵一隻麋鹿卻跟丟了,便問路邊農夫老古說:「見我的麋鹿了嗎?」老古跪著用腳指路說:「往那邊去了。」晉文公說:「我問先生,先生卻用腳指路,是為什麼呢?」

老古抖抖衣服站起來說:「想不到我們的君王竟然這樣愚笨啊,虎豹因為離開偏遠之地靠近人類,所以才被人獵到;魚鱉因為離開深水,才被人捉住;諸侯離開他的民眾而外出遠游,才會亡國。

3,重耳對秦客

晉獻公的去世後,秦穆公派子顯慰問重耳:「寡人聽說,失去國家常常在這個時候,得到國家常常在這個時候。雖然您恭敬嚴肅,居喪也不可太久,時機也不可失去啊,請考慮一下吧!」

重耳將這事告訴舅舅狐偃,狐偃說:「你還是推辭吧。居喪之人沒有值得寶貴的東西,可珍貴的只有仁愛和親情。父親死去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還要用這事來謀利,那麼天下誰能說清我們無罪過啊?」

子顯復命將事情告訴秦穆公。秦穆公說:「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謝,是他沒已晉獻公的繼承人而自居,所以沒有拜謝。哭著起身,就表示敬愛父親。起身但不私談,就表示遠離個人利益啊。」

(9)重耳典故擴展閱讀:

推舉賢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為相、先軫為帥;讓趙衰、胥臣、欒枝、冀缺等人輔佐他治理國家;讓郤溱、霍伯帶領軍隊;讓賈佗、陽子製作禮儀;讓魏犨、荀伯抵禦北方的戎族。

制定官員規章,按法辦事,確立名分,培育美德。賞賜隨從自己逃亡的人員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給城邑,功小的授與爵位。

王公享用貢賦,大夫收取采邑的租稅,分給士族田地,一般平民自食其力,工商之官領受俸祿,差役按其職務領取口糧,家臣的食用取自大夫的加田。

『拾』 重耳並肋稱為壩郡之君是什麼意思啊 有什麼典故 指的是誰

重耳指晉文公,姬姓,名重耳。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版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權「齊桓晉文」。
重耳並肋指他天生異相,並肋就是說他的肋骨並聯在一起是一個整體,當然這多半是胡說八道,並肋可能是重耳長得健壯,有很多肌肉,所以肋骨看上去像是一整塊並聯在一起。民間多傳說他是重瞳,這倒有可能是真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