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成語典故及解釋

成語典故及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26 00:11:28

㈠ 20個成語解釋及由來

檢舉(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盤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十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准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十六)東施效顰

【典故】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准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並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十七)卧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釋讀】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隱隱約約
〖解釋〗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只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面上射去。」
花明柳媚
〖解釋〗形容春天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景象。
〖出處〗《儒林外史》第一回:「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年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
採納哦!

㈡ 成語典故及解釋:綱舉目張

綱舉目張
成語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
成語簡拼:gjmz
成語注音:ㄍㄤ ㄐㄨˇ ㄇㄨˋ ㄓㄤ
成語解回釋:綱:魚網答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幹部分。目: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條理分明。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補語、分句;比喻條理清楚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輕重倒置
同韻詞:規圜矩方、本地風光、蘭桂騰芳、一人拚命,萬夫難當、跗萼聯芳、雪上加霜、重金襲湯、走鄉隨鄉、野調無腔、深入膏肓......
成語謎語:撒網
歇後語:船頭上撒網
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成語辨形
綱,不能寫作「鋼」或「剛」。

㈢ 成語解釋及成語典故

相形見絀

釋義:形:對照;絀:不夠,不足。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

無與倫比

釋義: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與它相比的。倫:類,倫比:類比,匹敵。

精巧絕倫

釋義:精巧:精緻巧妙;絕倫:無與倫比。精巧美妙到了極點

滄海桑田

釋義: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典故: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王遠,一個叫麻姑。一次,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
到了約定的那天,王遠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從的簇擁下,坐在五條龍拉的車上,前往蔡經家。但見他戴著遠游的帽子,掛著彩色的綬帶,佩著虎頭形的箭袋,顯得威風凜凜。
王遠一行降落在蔡經家的庭院里後,簇擁他的那些人一會兒全部隱沒了。接著,王遠和蔡家的成員互相致意,然後獨自坐在那裡等候麻姑的到來。
王遠等了好久還不見麻姑到來,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請她。蔡經家人誰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翹首以待。
過了一會兒,使者在空中向王遠稟報說:「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說已有五百多年沒有見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視蓬萊仙島,稍待片刻,就會來和先生見面的。」
王遠微微點頭,耐心地等著。沒多久,麻姑從空中降落下來了。她的隨從人員只及王遠的一半。蔡經家的人這才見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間十八九歲的漂亮姑娘。她蓄著長到腰間的秀發,衣服不知是什麼質料制的,上面綉著美麗的花紋,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遠互相行過禮後,王遠就吩咐開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製成的,珍貴而又精巧;裡面盛放的菜餚,大多是奇花異果,香氣撲鼻。所有這些,也是蔡經家的人從未見到過的。
席間,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
王遠嘆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
宴飲完畢,王遠、麻姑各自召來車駕,升天而去。

絞盡腦汁

釋義:形容苦思積慮,費盡腦筋,想盡一切辦法

鼠目寸光

釋義:形容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翻天覆地

釋義:覆:翻過來。形容變化巨大而徹底,也形容事情鬧得很兇。

翻雲覆雨

釋義: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比喻反復無常或慣於玩弄手段

朝三暮四

釋義: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典故: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能理解猴子們的意思了,猴子們也很得老人的關心。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栗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一聽,早上的栗子又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朝秦暮楚

釋義: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沒有原則。亦比喻行蹤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典故:這個成語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於是否真的有具體國家根本無從考證,只有一個叫「關埡」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說法。
關埡位於湖北省的竹溪蔣家堰鎮和陝西省的平利縣長安鄉交界處。亦稱關埡子。距竹溪縣城20千米。因昔在此設關卡,故名。現古堡殘碉猶存。埡口海拔710米,西北-東南走向,長40米,高5米,寬7米,兩側屬泥質石灰岩,北側山嶺海拔854米,南側山嶺海拔955米。漢白公路從埡口通過。歷為軍事要地。關埡兩山夾峙,一線中通,橫亘南北,形如一個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連接著山寶寨;它的北面即馬尾巴處,連接著擂鼓台。自春秋以來長期為兵家必爭的戰略隘口。這從竹溪縣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文可知,雲「秦楚邊際山脈綿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兩山對峙,一道中通,稱關埡。」且「關埡城堡為竹溪縣周邊六處楚長城城堡遺址之一」。於是,這座被當地人稱為「邊牆」或「壋城」的土石建築,經傳媒稱之為「楚長城」流轉開來。
據有關資料記載,楚長城始築時間應為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十年)楚伐申國(今南陽市北部)、鄧國(今襄樊)之後開始修築的。據《左傳》記載: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齊攻楚,兩軍對壘之際,楚將屈完對齊桓公進言,「楚方城以為城(城牆),漢水以為池(於是齊桓公知難而退,兩國講和),」這個歷史事件也佐證了當時楚長城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禦體系。據此可知楚方城至遲始築於春秋早期。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它的西頭出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過湍河,經酈縣故城北,達翼望山,復向東沿伏牛山脈,經魯山縣,葉縣,往南跨過沙河經方城縣直達泌陽縣,直線距離總長308千米。另一說楚長城自湖北竹山縣(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析竹山地置竹溪縣)跨漢水至河南鄧州市,往北經內鄉、鎮平、南召,折而東抵魯山、葉縣,往南經方城縣直達泌陽縣,直線距離總長近400千米。又因其順伏牛山脈之山形築成,以其走向曲折如「方」,故名方城。楚長城是中國歷史上修築最早的一條長城。
到底那一說接近事實呢?事實上,楚國依託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長城)的屏障,構築起楚國北部的堅固門戶,從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餘年間,雖紛爭互有勝負,但中原諸侯國始終未能攻入方城。不過,此時秦楚間的互動關系大體上友好,楚國也沒必要在陝鄂邊界修長城以御盟國。及至公元前312年後秦楚交惡,雙方在今鄂陝一帶實施拉鋸戰,雖互有勝負,但楚國也沒有能力和時間在緩沖地帶的山脊上修築這么一道城垣。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戰國時期楚國防禦秦國軍事最前線,新近發現的位於今丹江口習家店鎮青塘村古寨城遺址是漢江流域迄今為止發現的楚國最大的軍事城堡。據考證,古寨城修建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似應為楚軍事指揮所也可佐證。故這座被當地人稱為「邊牆」或「壋城」的土石建築,不是楚國為抵禦秦國的侵犯而修築的防禦設施。當然也不是所謂的「楚長城」了。
但根據對城牆風化程度判斷,這道邊牆建築年代距今不會久遠。查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荊襄鄖數地白蓮教起事,是為修築邊牆之因。據嚴一青於嘉慶五年七月十五日呈陝西巡撫《修築邊牆稟文》稱,陝鄂邊牆的「修築之法,壘石為堵;無石之處,始用土築。俱上為堵堞,下削城身,高或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其間有通大路之處,俱修築城門,以通出入;小路僻徑,概行挖斷。惟冀築成之後,當可同心固守,以保無虞。」 (嘉慶六年《白河縣志·寨堡志附修邊牆》)嚴一清所述之法與我們所見的陝鄂邊牆的建築形制完全吻合。據此斷定:今陝鄂邊界的所謂「楚長城」遺跡實乃清代嘉慶五年建造之防堵白蓮教軍的邊牆。
有必要說明的是,關埡卻是名副其實的「朝秦暮楚」之地。可以想見,處於秦楚夾縫中或者說是緩沖地帶的關埡,由於處於戰爭的最前線,戰爭時常殘酷而激烈。血泊中,秦人早晨佔領了關埡內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奪回了失地。如此反復,使得居住在關埡一帶的原巴國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據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當秦軍打來的時候,就插上秦國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軍打來,則換上楚國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而已。這難道不是原巴國百姓一種生存的智慧 。

㈣ 關於成語的50個典故及出處和意思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詠荊軻》

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

含義:怒發沖掉了帽子

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

《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

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一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

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六國論》作者:蘇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

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屈

《漁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制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只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藉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凌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

含義:佛狸: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揚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風十里。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里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

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嘆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里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里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

典故:四面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
《毛遂自薦》作者:司馬遷

典故:毛遂自薦。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含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脫穎而出。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含義: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雷電頌》作者:郭沫若

傳說: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為湘水神稱湘夫人

傳說: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出處:傳說舜南巡時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間哭泣,眼淚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達夫

典故: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出處:《淮南子·說山》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含義:以小見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揚州慢》作者:杜牧

傳說:廿四橋的明月

出處:《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指揚州,傳說城裡有二十四座橋,因有24位美女吹簫於橋上而得名。「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

典故:三國周郎赤壁。出處:《資治通鑒》公元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擊敗曹操。

含義:周郎,即周瑜

《阿房宮賦》作者:杜牧

典故: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出處:《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含義:獨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指劉邦谷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谷關。楚人一炬指項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過華清宮》作者杜牧

傳說:一騎紅塵妃子笑:妃子:楊貴妃

傳說: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宮廷中著名的樂舞

《無題》

傳說:青鳥殷情為探看:蓬山,蓬萊山的簡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青鳥,神話中西王母飼養的三足鳥,它能傳遞信息,所以用它來指代使者。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典故:鴻門宴:出處:《史記。項羽列傳》,項羽設宴招待劉邦,意在謀殺劉邦,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逃出了鴻門

含義:喻指暗藏殺機的善待。
湘娥啼竹素女愁,出自《李平箜篌引》
傳說舜帝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嬰追從到洞庭湖,南向痛苦,淚灑竹枝成斑點,因而湘江一代有斑竹。
典故:後庭花,出自《泊秦淮》
《玉樹後庭花》,南後主陳叔寶作,後主為亡國之君,後人以《玉樹後庭花》為亡國之音。
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後赤壁賦》蘇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成語:望洋興嘆 出處:《莊子·秋水》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

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

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

㈤ 經典的成語典故或解釋

愛屋及烏

à i w ū j í w ū 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矮子看戲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朱子語類》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戲一般,見前面人笑,他也笑,他雖眼不曾見,想必是好笑,便隨他笑。」
矮子看戲 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清·趙翼《詩論》詩)

敝帚自珍

b ì zh ǒ u z ì zh ē n 敝:破的。珍:愛惜。古代有「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話,意思是把自己家裡的破掃帚看成價值千金的寶貝。後以「弊帚自珍」比喻東西雖然不好,但自己還很珍惜。

暗渡陳倉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
——《史記 ? 高祖本紀》
注釋 ⑴漢王:即劉邦,秦末起義軍領袖之一,被封為「漢王」。之:到……去。國:指劉邦的封地,在今陝西南部和四川。⑵杜南、蝕中:古地名,在今陝西西部。⑶輒:立即。棧道: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支架木樁,鋪上木板而成的窄路。⑷韓信: 劉邦的大將。⑸故道:古地名,在今陝西鳳翔縣西北。⑹章邯:秦降將,被封為雍王,封地在今陝西關中西部。⑺陳倉:古地名,在今陝西寶雞市。
譯文 劉邦受封後要到封地去,項羽只許三萬名士卒隨從,但楚軍以及其它各諸侯軍中由於仰慕劉邦而自願前往的人卻有好幾萬人。漢軍從杜南進入蝕中川道,過去後立即燒毀了棧道,用以防備其它諸侯發兵偷襲自己,同時,也向項羽表明漢軍沒有返回關中的想法…… 這年八月,劉邦聽從韓信的計策,一面派了一些士卒假裝修復棧道麻痹敵人,一面領兵從故道返回關中,襲擊雍王章邯。章邯匆忙趕到陳倉迎戰漢軍,結果兵敗而逃。
閱讀提示 章邯敗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錯誤地估計了敵情,認為漢軍要等修好了棧道才能發兵。後人因而常把韓信的這一計謀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並進而把瞞著人偷偷摸摸地活動而達到目的的行為叫做「暗渡陳倉」。

部就班

à n b ù ji ù b ā n 部、班:門類,次序。晉朝陸機《文賦》:「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選擇、使用詞句。後用「按部就班」表示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步驟。〔注意〕「部」不能寫作「步」。

㈥ 成語典故及解釋:吳越同舟

吳越同舟,讀音: wú yuè tóng zhōu,漢語成語,釋義: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後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出處:《孫子·九地》
相關典故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經常交戰。一天,在吳越交界處河面的一艘渡船上,
乘坐著十幾個吳人和越人,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突然天色驟變,颳起狂風來。剎時間滿天烏雲,暴雨傾盆而下,洶涌的巨浪一個接著一個向渡船撲來。兩個吳國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一個踉蹌,跌倒在船艙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桿解繩索,想把篷帆解下來。但是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一時解不開。這時不趕快解開絹索,把帆降下來,船就有翻掉的可能,形勢非常危急。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年輕的乘客不管是吳人還是越人,都爭先恐後地沖向桅桿,頂著狂風惡浪,一起去解繩索。他們的行動,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麼好。不一會,渡船上的篷帆終於降了下來,顛簸著的船得到了一些穩定。老艘公望著風雨同舟、共度危難的人們,感慨地說:「吳越兩國如果能永遠和睦相處,該有多好啊!」
另一種說法..比喻有恩怨的勢力為了某種利益而同心協力。在患難過後往往會像從前一樣刀劍相向.

㈦ 成語解釋和典故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 :「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差強人意

出自《後漢書?吳漢傳》。原文:「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勵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若一敵國矣!』

「差強人意」原意是說,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後人表示還能使人滿意。

吳漢,字子顏,東漢初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新莽年間,王莽為了籠絡人才,於是開武科場比武,當時收了吳漢為將。
吳漢的父親本是漢朝的臣子,因與劉秀計謀行刺王莽事敗而身亡。此事王莽並不知道,他只是看到吳漢勇而有謀,不但封其高官,還把女兒王蘭英嫁給他。後來吳漢在潼關,活捉劉秀。這本是大功一件,可是,吳漢的母親一聽劉秀是劉邦的後代,且准備起兵反王莽,立刻命令兒子將媳婦王蘭英殺死,跟劉秀一起造反。
吳漢依母親的話行事,後來投奔劉秀,征伐漁陽等郡騎兵,因立戰功,被任為大司馬,率領騎兵作戰,因屢立戰功,劉秀即位後,被封為廣平侯。
有一次,劉秀打了敗仗,情緒煩躁不安。許多將領都為此而驚慌失措,吳漢卻在兵營里和士兵們一起磨勵武器,並且鼓勵士兵們的勇氣。劉秀知道後,贊嘆地說:「吳將軍的所作所為還算叫人滿意呀!」

1、鑿壁借光

東晉時期的一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托漢代劉歆之名撰寫了《西京雜記》一書。書中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2、高鳳流麥

後漢時,南陽有一書生名叫高鳳,少時,「家以農畝為業」,他卻「專精誦讀,晝夜不息」。有一次,高鳳的妻子下地幹活,而庭院里又涼曬著小麥。為了防止雞、豚糟蹋糧食,妻子讓高鳳在家看護。突然,天降暴雨。此時的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呢。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一會兒,高鳳的妻子從地里趕回來了,一看,啊呀!簡直是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卻悄然不知,仍在書中神遊。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後來,人們用「流麥、中庭麥」等稱美讀書專致,用「流麥士」稱書獃子。

3、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蘇秦,一次因多次游說秦王失敗而返回故里。回家後,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親和他連話都不說。蘇秦為之大恥,乃發奮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4、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5、三餘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學生利用「三餘」時間讀書。所謂「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後用「三餘」泛指空閑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惜時之意。

6、陶侃運甓

晉時,有一個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閑來無事時,常常是早上把磚(甓)從屋子裡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來。循環往復,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見後不解其意,便問其緣由。陶侃回答說,恐怕攸閑慣了,將來不能幹一番大事。後來,人們用「運甓」表示勵志勤力,不畏往復;用「運甓瓮、運甓人」等指不安攸閑,發奮功業之人。

7、聞雞起舞

《晉書·祖狄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劉琨「俱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勵,立志為國效力。他們二人常常「共被同寢」半夜聽到雞叫,即起來操演武藝。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

8、臨池學書

古代一位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其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而後再洗凈煮白,反復為之,盡將池水都染黑了。終於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

9、懸梁苦讀

古時後有一個刻苦好學的人叫孫文寶,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在孜孜苦讀。等到晚上疲勞不堪需要睡覺的時候,孫文寶仍然怕睡過頭,耽擱太多的時間,於是他就用繩子把頭發和屋頂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頭一晃動即可醒來繼續用功苦讀。終於成為「當世大儒」。後人即用「懸梁、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10、孫康映雪

唐代大學問家李善在注《文選》(南朝蕭統編撰)中「至乃集螢映雪,編蒲輯柳」這一句時,引《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後人用「孫康映雪、映雪讀書、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學苦讀。

㈧ 古代的成語典故和解釋精選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 :「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差強人意

出自《後漢書?吳漢傳》。原文:「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勵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若一敵國矣!』

「差強人意」原意是說,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後人表示還能使人滿意。

吳漢,字子顏,東漢初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新莽年間,王莽為了籠絡人才,於是開武科場比武,當時收了吳漢為將。
吳漢的父親本是漢朝的臣子,因與劉秀計謀行刺王莽事敗而身亡。此事王莽並不知道,他只是看到吳漢勇而有謀,不但封其高官,還把女兒王蘭英嫁給他。後來吳漢在潼關,活捉劉秀。這本是大功一件,可是,吳漢的母親一聽劉秀是劉邦的後代,且准備起兵反王莽,立刻命令兒子將媳婦王蘭英殺死,跟劉秀一起造反。
吳漢依母親的話行事,後來投奔劉秀,征伐漁陽等郡騎兵,因立戰功,被任為大司馬,率領騎兵作戰,因屢立戰功,劉秀即位後,被封為廣平侯。
有一次,劉秀打了敗仗,情緒煩躁不安。許多將領都為此而驚慌失措,吳漢卻在兵營里和士兵們一起磨勵武器,並且鼓勵士兵們的勇氣。劉秀知道後,贊嘆地說:「吳將軍的所作所為還算叫人滿意呀!」

1、鑿壁借光

東晉時期的一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托漢代劉歆之名撰寫了《西京雜記》一書。書中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㈨ 100個成語典故及其歷

成語典故
1、一鼓作氣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庄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於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於此。
戰後,庄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2、一字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南北朝?鍾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人物】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把見解和心得,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秦國首都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合黃金一斤)」。
3、一字之師
【釋義】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語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雲:'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
【人物】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僧人齊己性喜賦詩。 一日,齊己作一首《早梅》詩,中有兩句:「 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梅花既已數枝開,則非早梅矣。於是將後句中「數」改為「一」。齊己深感佩服,後諸學者稱鄭谷為「一字之師」 。
4、一飯千金
【釋義】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人物】韓信(江蘇淮安人)在未得志時,時常往城下釣魚,時常卻餓著肚子。有一個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東山再起
【釋義】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人物】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乾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6、圖窮匕見
【釋義】比喻到最後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 《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衛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7、紙上談兵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8、負荊請罪
【釋義】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人物】戰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山西太原人,一說山西平遙人)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藺相如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嘗膽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踐(大禹子孫,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紹興人)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10、揭竿而起
【釋義】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人物】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孟窪村人)、吳廣(今河南太康人)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稱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小劉村)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1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1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1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裡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心裡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1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1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1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准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1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1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 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飢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19、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20、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語出】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㈩ 成語解釋及典故

卧薪嘗膽
wòxīnchángdǎn
[釋義]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讀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寫作「新」。
[近義] 發憤圖強 宵衣旰食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發憤圖強」都有決心奮斗;謀求富強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勵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發憤圖強」只是淺顯的陳說。
[例句] 六十年代初;我國人民~戰勝了嚴重自然災害和國際上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
[英譯] stooptoconquer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