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北的歷史典故

北的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5 23:08:16

㈠ 北固山的景點及典故

1、鳳凰池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曾臨池召選儒生古時他水經甘露港通江池中專的那座亭名叫鳳凰亭屬。

2、試劍石

在鳳凰池右邊,有一塊平直一分為二的巨石,這就是試劍石,又名恨石石為兩塊,高的一塊約 1.5米,矮的一塊減半,中間都有裂縫,平整如削,石上「試劍石」3字清晰可辨。

3、鐵塔

北固山後峰東南,清暉亭旁,有一座四層鐵塔。鐵塔又名「衛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國僅存的六座鐵塔之一,也是江蘇省境內唯一的鐵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祭江亭

穿過甘露寺,向西,有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稱北固亭,還有凌雲亭、摩雲亭、臨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稱。

5、狠石

多景樓下山向西,有塊形似伏羊,大小與真羊相仿,無角的石頭,左側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傳孫權曾騎在狠石背上和劉備共商破曹大計,定下了赤壁之戰的妙計。從鎮江市碌碌巷(今綠竹巷)南荒場路口移來,經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隻彎角伏羊。

㈡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故事

1、喜歡當和尚的梁朝皇帝蕭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湯用彤先生總結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

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飲,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嬪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喝酒.不聽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捨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

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2、亡國皇帝陳叔寶——專寵麗華

張麗華藝貌雙佳,她發長七尺,黑亮如漆,光可鑒人。並且臉若朝霞,膚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遠山,顧盼之間光彩奪目,照映左右。更難得的是,張麗華還很聰明,能言善辯,鑒貌辨色,記憶特別好。

當時百官的啟奏,都由宦官蔡脫兒、李善度兩人初步處理後再送進來,有時連蔡、李兩人都忘記了內容,張麗華卻能逐條裁答,無一遺漏。起初只執掌內事,後來開始干預外政。

「耽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艷妻之孽」,到了國家大事也「置張貴妃於膝上共決之」的地步。後宮家屬犯法,只要向張麗華乞求,無不代為開脫。王公大臣如不聽從內旨,也只由張麗華一句話,便即疏斥。因此江東小朝廷,不知有陳叔寶,但知有張麗華。

3、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4、祖逖中流擊楫

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

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

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琅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

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5、王羲之東床坦腹

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派遣使者給王導帶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個女婿。王導對郗鑒的使者說:「你到東廂房去隨意挑選。」

使者回去以後,對郗鑒報告說: 「王家的兒郎們都不錯,聽到來挑選女婿,個個都很矜持,只有一個在東面的床上露著肚皮躺著,好像啥也沒聽到。」

郗鑒說:「那就是這個了。」詢問之下,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兒郗璇嫁給了王羲之。

㈢ 我想知道北齊的名將的歷史典故

北齊名將斛律光

北齊王朝雖然在南北朝歷史中只經歷了短短的二十七年,但動亂的時局卻鑄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文才武將。被稱之為北齊「藩籬之固」的斛律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斛律光,字明月,公元514年出生於將門世家。其父斛律金,曾與北齊的創始人高歡,共同征戰,患難與共,成為摯友。斛律金因戰功顯赫,曾官封鎮南大將軍,咸陽郡主,左丞相,位極人臣。斛律光少年時,就與父親一起隨高歡南征北戰,耳濡目染,學練武藝,成為軍中的少年勇士。十七歲時,在一次戰斗中,他馳馬援弓,一箭射中了北周宇文泰的長吏莫者暉,使敵軍頓時亂了陣腳。得勝歸來後,高歡愛他少年智勇,提升他為都督。一天,他隨丞相高澄外出騎馬游獵,突見高遠的空中,一隻大鳥展翅翱翔。斛律光馳馬搭箭,隨著一聲鏑鳴,那隻大鳥飛落而下,跌入林叢中,眾人圍過去一看,原來是只雄健的大雕,箭頭正射中脖頸。有人禁不住驚嘆道:「真是一名射鵰好手呀!」從此,「射鵰都督」的美名,便在軍中廣為傳播。不久他又由遷衛將軍、左衛將軍,進爵為伯。

北齊王朝建立之後,他治軍有方,作戰英勇,屢建奇功。他嚴格遵循父親斛律金愛兵如子的章法,行軍途中,軍隊沒有安營紮寨,他從不走進自己的帳幕;在前線有時終日不脫鎧甲,也不坐下休息;作戰時他總是揮戈躍馬,身先士卒。因而士兵們在戰場上沖鋒陷陣,不避死亡,他所指揮的軍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戰無不勝,使敵軍聞風喪膽。後來他又晉升為並州刺史、尚書僕射等職,統領軍權,成為北齊的柱石。

當時在北方政權中,北齊是最為強盛的國家。北齊與北周隔黃河相望。北周懾於北齊的強大,擔心北齊軍西渡黃河入侵,每到冬天,派軍隊冒著嚴寒搗碎河冰,沿河固守。然而,由於北齊政權紊亂,國勢日衰,到了武成帝高湛在位時,軍事力量的對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北齊軍反爾要搗冰守河,以防止北周軍的入侵。北周軍反守為攻,不斷地派軍叩擊北齊的邊關。公元564年,北周派遣大將宇文憲、王雄等率兵十萬攻擊洛陽,大軍一路進發。北齊得知後,立即派主帥段韶、大將斛律光率騎兵五萬前去迎救。兩軍在邙山相遇,展開了一場血戰,斛律光乘勝利之勇,又派兵合擊周軍,繳獲戰馬千匹,斛律光趁戰亂時,一箭射死了北周軍副將王雄,北齊軍為之一振,越戰越勇,結果斬俘周軍三千餘人,繳獲軍械無數。武成帝得知邙山大捷的消息,親自從鄴城趕至洛陽前線,論功行賞。斛律光以此戰功晉升為太尉。不久,武成帝又納斛律光的女兒為皇子高緯妃。公元565年後主高緯即位,太子妃成為皇後。其女受寵,加之本人累累戰功,使斛律氏成為北齊顯赫一族。

公元570年,北周將領宇文憲 又發兵圍攻北齊宜陽城(今河南宜陽西),阻絕了北齊的運糧通道。斛律光率騎三萬去解宜陽之圍,雙方展開了一場爭奪宜陽的持久戰。北齊軍行至中途,遇到了攔截的周兵,斛律光披甲執銳,一馬當先,殺入敵陣,士兵們爭先恐後,奮勇殺敵,斬殺敵軍二千餘人,如期趕到了宜陽。北齊軍與周軍相持十旬,經過多次交戰,打通了宜陽的糧道。但周軍並不以此罷休,當斛律光率軍歸朝時,周將宇文憲又率五萬大軍在安鄴追上了北齊軍,斛律光又揮師出擊,大敗周軍,並俘虜了多員大將。宇文憲氣急敗壞,又以三萬步騎扼守要道,想斷齊軍歸路,斛律光又以此功加左丞相,並州刺史。

這年的冬天,斛律光又率五萬兵馬出兵晉州道,在汾北築起了華谷、龍門二城,逼入了北周境內。公元571年,斛律光又在汾北築起了平隴(今山西稷山縣西)、衛壁、統戎等十三所鎮戊,在汾河北岸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迫使北周不得不放棄宜陽而回兵解汾北之急。周將韋孝寬率萬余騎來攻打平隴,雙方在汾北擺開了戰場,斛律光再次打敗周軍,俘斬敵兵數千騎,一時威震四方。

但斛律光顯貴的身份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並不能保他高忱無憂。昏庸的後主因斛律皇後未能生下兒子而移情他人,使斛律皇後逐漸受冷落。斛律光的累累大名,也使齊後主有功高震主的猜忌。公元521年四月,周軍依仗軍事上的強盛,由將軍宇文純撐帥,率領重兵連奪宜陽九城。斛律光奔赴宜陽戰場與周軍再次展開激戰,周軍士兵聞聽斛律光督戰,不敢戀戰,紛紛退逃,北齊軍繳獲千馬而還。斛律光在爭奪宜陽的拉據戰中,屢戰屢勝,軍威大振,可他得勝回朝時,突然接到齊後主的命令,要他就地解散士兵。斛律光疑惑不解,這些將士近年來隨他左拼右殺,如今大勝而歸,不僅不受封賞,反而要遣返回鄉。於是他一面奏表請後主宣旨慰勞將士,一面率領隊伍,繼續向都城進發。隊伍到達紫陽(鄴城西北五里)時,朝廷仍無回話。齊後主聽說斛律光不僅不解散士兵,反而率大軍逼近都城,很不高興。但斛律光功高無比,不敢貿然激怒他,只好派人召斛律光入宮,進行安撫,但心中卻對他產生了防範之心。

後主時期的北齊王朝內憂外患,特別是宮延內部鮮卑族與漢族地主的矛盾沖突日趨尖銳,精於文治的漢人祖珽與善長武功的斛律光是北齊的棟梁,但他們二人卻互相排擠,明爭暗鬥,使北齊統治更動盪不安。北周的大將韋孝寬屢屢敗於斛律光,他自知在戰場上拼殺不是對手,便利用北齊的內部矛盾,實施反間計。他派間諜在鄴城到處散布謠言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高山不摧自崩,槲樹不扶自堅。」鄴城的防童也在大街小巷傳誦歌謠。祖珽推翻斛律光的時間到了,便到後主面前說:「百升即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斛律光累世大將,明月聲震關西。今此歌謠,是以令人生畏。」後主無主見,想動殺機,卻又猶豫不決。祖珽再三奏書,對後主說:「你已動殺機,又不立即執行,萬一事情泄露,那就危險了。」祖珽又策劃讓人去密告斛律光不軌,誣告他西討周軍歸來,敕令解散士兵,斛律光抗旨不辦,而且家中私藏兵器,豢養家奴千數,想圖謀不軌。後主不辨真偽,便以賜馬為名,將斛律光騙入宮中,暗中埋伏武士。斛律光進了涼風堂後,武士趁其不備,從背後用弓弦套住脖頸,斛律光掙扎著說:「我不負國家,你們為什麼抓我!」話音未落,已被活活勒死。一代名將,竟遭此劫難。斛律光家被以謀反的罪名,盡被誅滅。斛律皇後也被廢為庶人,逐出宮中。斛律光死後,朝延派人抄查其家產,只搜得十五張弓,宴會射獵用的一百支箭和七口貝刀。官至左丞相,竟然兩袖清風,祖珽聞聽後,大為慚愧。

斛律光死後,北齊失去了「漓籬之固」。北周帝宇文邕聽到斛律光的死訊後,欣喜若狂,大赦天下。數年後,北周滅齊入鄴後,宇文邕還感慨地說:「斛律光君在,我怎能攻戰鄴城!」並追贈斛律光為上柱國、宗國公,以示對他的敬仰。

㈣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典故及其寓意

1、孫仲謀,孫權,他有著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可是如今,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寫孫權是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2、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草草,劉裕子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封狼居胥,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積土為壇於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

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借古諷今。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與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對比,作者以古喻今,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雖老,但是還能吃飯,趙王以為廉頗已老,所以不同。

作者自比廉頗,自發感慨,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

㈤ 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故事,要簡短的

1、北魏毀佛

北魏武帝初崇佛教,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於440年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認為佛教系「西戎虛誕」,「為世費害」。

太平真君五年,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政變未遂的僧領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徵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財寶,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即立禁佛。

司徒崔浩上疏請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三月,帝下詔誅長安沙門,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

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秘密收藏,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太武帝死後,文成帝繼位,詔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

2、唐寓之暴動

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冬,唐寓之在新城(今浙江新登東)一帶結黨四百餘人。次年正月,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京城建康「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機會,舉兵暴動,首先攻下富陽。

三吳地區(即今江蘇南部、浙江東部)的被卻籍者紛紛參加,眾至三萬。卻籍的民戶,大都是北來僑民,他們的戶籍本為白籍,因此暴亂者被稱為「白賊」。

唐寓之又攻下桐廬,進占錢唐(今浙江杭州西南)、鹽官(今浙江海寧南)、諸暨、餘杭等縣,並在錢唐稱帝,置太子,改國號為吳,建元興平。

以錢唐新城為皇宮,縣廨為太子宮,設置百官,以寒門出身的錢唐富人柯隆為尚書僕射、中書舍人,兼領太官令、尚方令。

唐寓之還派其將領高道度等進攻東陽郡(今浙江金華),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和長山令劉國重並遣將孫泓進攻山陰。

3、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是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

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

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蕭棟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梁湘東王蕭繹在肅清其他宗室勢力後,派徐文盛、王僧辯討伐侯景,戰局逐漸扭轉。

駐守嶺南的陳霸先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侯景之亂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

出身江南寒人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的機會吞並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

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5、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陰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孝文帝改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侯景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寓之暴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毀佛

㈥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五個典故的通俗解釋 急需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很熟悉,辛棄疾用廉頗的典故,一是為感嘆廉頗老將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明,我雖然已經年邁,但依然像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可以為國征戰。

大量用典,是辛棄疾詞最大的特點之一,這首詞,幾乎句句用典,而且典故中還有典,用得貼切靈活,恰到好處,每一處典故銜接得天衣無縫,既緊扣主題,抒發了自己的心意,增強了說服力,順帶還「炫耀」了自己的學識。

最可怕的是,這還不是辛棄疾用典最多的作品

㈦ 你還在什麼文學作品中見過關於南北朝歷史人物的什麼典故

1.洛陽紙貴,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專應求,貨缺而貴。屬後比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出自《晉書·左思傳》。

2.狗尾續貂——《晉書趙王倫傳》

3.聞雞起舞——《晉書祖逖傳》

4.勢如破竹,迎刃而解——《晉書杜預傳》

5.何不食肉糜——《晉書惠帝紀》

㈧ 北方下大雪了,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雪天典故

1 煮酒論英雄
曹操公然在下雪天與劉備討論,東漢末年的英雄人物,並得出結論,劉備將來必然是一個要在亂世稱霸一方的人物。劉備嚇得不敢與曹操接話,任憑曹操評論,劉備為了自己的安全還得一個勁地吹捧曹操。

2 下雪三論
下雪天,一個趕考的秀才進入一家破廟,一個乞丐寒冷的蜷縮在廟中的角落裡,一個地主帶著僕人進來,燒了一堆火。另外一個縣的小縣令路過,進來破廟避寒。
秀才望著鵝毛大雪,不禁贊嘆:「大學紛紛落地。」
縣令看秀才的文采不錯,加上這次又受到封賞,於是接著說道:「乃是皇家瑞氣。」
地主想來,雪下的越厚,來年莊稼長得越好,便跟著吟上一句:「下它三天如何?」
乞丐好幾天沒吃飯,又西北風呼呼的吹著,又冷又餓,便大聲喊道:「放他娘的狗屁。」

3,雪中送炭
據說,宋太宗貴為帝王,卻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朴,也很能體恤百姓。
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著狐狸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裡還覺得冷。他思慮道:「天氣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於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對他說道:「現在這么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城裡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開封府尹聽後,立刻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於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㈨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所有典故的具體故事

這首詞一共引用了5個經典故事。上闋寫了兩個歷史人物,引用了兩個故事;下闋用典更為豐富,有三個著名典故。

1、起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但「孫權」那樣的英雄已經難以尋覓,第二句用孫權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宮殿,這里指孫權的皇宮。



2、接著寫那尋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經住過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自然過渡到宋武帝北伐,劉裕當年,平定內亂,取代東晉,又兩度北伐。

先後滅掉南燕、後秦,收復長安、洛陽,差一點點就能收復中原了,這是多麼偉大的功績啊。如今,劉裕的豐功偉績,也和孫權一樣,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下闋開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就用了兩個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克復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則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勝的信心。但劉義隆卻因看不懂局勢,貿然北伐,以至於三戰三敗,最後只能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是寫當時的局勢。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劉義隆北伐的對象就是他。拓跋燾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宮,被後人稱為佛狸祠。神鴉社鼓是指吃祭品的烏鴉和祭祀的鼓聲,這句詞是說,此時的老百姓,都以為佛狸祠是供奉神靈的地方,卻不知其實是侵略者的行宮。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很熟悉,辛棄疾用廉頗的典故,一是為感嘆廉頗老將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明,我雖然已經年邁,但依然像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可以為國征戰。

㈩ 南轅北轍的歷史典故,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

有時候事情本來想好的發展方向,然而在真正施行的時候卻和想的背道而馳,這時候總會有南轅北轍之感。南轅北轍的字面意思就是心裡想著向南,但車子卻向北而取。當然引申的意思就是目的和行動相反。

南轅北轍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說有時候的行動和目的並非是致的,而是相反的,就是說有時候雖然想的挺好,也會得到不少。然而但真正施行的時候,結果所得到的卻和想的恰恰相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