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棗歷史典故

棗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5 21:47:33

『壹』 無核棗的相關典故

早年間,在山腳下的一個莊裡,有一家人家,只是兩口子過日子,成天價盼個小孩,兩口子都說:「俺哪怕有棗核那麼大個孩子也好啊!」說了這個話,過了不多日子,生了一個小孩,無巧不成故事,正好像棗核那麼點,兩口子歡喜的了不得,給孩子起了個名叫棗核。
一年又一年,棗核一點也不見長,還是像棗核那麼點。爹說:「棗核呀!
白叫我歡喜了一場,養活你這樣的孩子能做什麼!」娘說:「棗核呀!你一點不見長,我也真為你愁的慌!」棗核說:「爹娘,都不用愁,別看我人小,一樣能做事情。」
棗核很勤快,天天幹活,不但身體練的結實,還學了很多的本領。他能扶犁,也能趕驢,打柴比別人打的都多,因為別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屋脊那麼高。鄰舍百家都誇獎起棗核來,有的埋怨自己的孩子說:「人家棗核那麼點,也能做活,你不會做活,還不羞!」棗核的爹娘也高興了起來。
棗核不光勤快,也很精明。有一年旱天,滿坡里的莊稼一粒也沒收,庄戶人都沒有吃的,城裡的衙門里還是下來要官糧。庄戶人納不上糧,縣官就吩咐衙役把牛、驢都牽了去。
牽去了牛、驢,沒有了種莊稼的本啦,大夥都愁的了不得。棗核對大夥說:「都不用愁,我有辦法!」有的人卻不相信,說:「我才不信咧,你別小人說大話啦!」棗核也不爭辯,只是說:「不信,你們就看看。」
到了晚上,棗核跑到縣官拴牛、驢的院子外面,一蹦蹦進牆去,等衙役都睡著了,解開韁繩,又一蹦蹦到驢耳朵里,「哦喝!哦喝!」大聲吆喝著趕驢。衙役們從夢里跳了起來,驚慌地喊著:「進來牽驢的啦!進來牽驢的啦!」明刀長槍的,到處搜人。
鬧騰了一陣,什麼也沒搜著。剛剛躺下,又聽到「哦喝!哦喝!」又都跳了起來,還是哪裡也沒搜到人。才躺下,卻又吆喝起來。到了過半夜,衙役們都瞌睡的了不得,有一個衙役頭說:「不用管它,不知是個什麼東西作怪,咱們睡咱們的覺吧。」衙役們困慌了,倒下睡得和泥塊一樣,什麼動靜也聽不見了。棗核從驢耳朵里跳了下來,把門開開,趕著牲口回了庄。
牽走了牲口,縣官是不肯罷休的,天一亮,就帶者衙役下去捉拿庄戶人,棗核蹦出來說:「牲口是我牽的,你要怎樣!」
縣官叫著說:「快綁起來!快綁起來!」
衙役拿出鐵鎖來,去綁棗核,「噗!」的一聲,棗核打鐵鎖鏈子縫里蹦了出來,站在那裡哈哈的笑。衙役們都急的不知怎麼拿好,還是縣官主意多,說:「把他用錢褡①裝著背到大堂去!」
縣官坐了大堂,把驚堂木一拍說:「給我打!」
打這面,棗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棗核蹦到這面來,怎麼的也打不著,縣官氣的臉通紅嚷道:「多加幾個人,多加幾條棍!」
棗核這次不往別處蹦,一蹦蹦到了縣官的鬍子上,抓著鬍子盪鞦韆。縣官慌張了,直喊:「快打!快打!」一棍打下去,沒打著棗核,卻打著縣官的下巴骨啦,把縣官的牙都打下來了。滿堂的人都慌了起來,一齊去照顧縣官去了,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

『貳』 胡綸吞棗的典故

寓言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囫圇吞棗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專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屬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的書,懂得許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萬分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整個吞下去,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說完便拿起一個大棗放在嘴裡,囫圇著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仰後合。

『叄』 和田玉棗的歷史故事

紅棗來是我國民間傳統自的葯物之一,據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干棗潤心肺、止咳、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大棗味甘無毒、主心邪氣、安中養脾、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果實為緩和強壯劑,常用為滋葯,治瀉痢、調營工、療寒熱、治陽痿、貧血、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盜汗、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症;樹皮性強無毒,收斂性強,止血、祛濕,能治腹瀉,刀傷止血,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等症;外用治外傷出血。可根治月經不調,紅崩、白帶等症。酸棗仁可做興奮劑,炒黃後又可做鎮靜劑,有安神、養心、斂汗之功能。
南疆寶地:和田;巍巍昆侖,雪域之巔;和田玉棗,真正雪水灌溉,沙漠孕育大棗!

『肆』 讓棗推梨有什麼典故

基本釋義抄
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襲比喻兄弟友愛。

褒義

出 處
《梁書·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於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伍』 《囫圇吞棗》的典故

囫圇吞棗
拼 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 釋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把棗整個吞咽下去。多指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

出 處 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又作「鶻侖吞棗」,見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許順之書之三》:「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示 例 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比喻學習上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歇後語:囫圇吞棗---不知味

【典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同學們,如果讀書也像這樣囫圇吞棗下去,不用頭腦,肯定學不到東西。 於是,人們就以「囫圇吞棗」來比喻學習的時候,沒有經過思考就直接接受.

『陸』 囫圇吞棗成語典故

囫圇吞來棗的解釋
[釋義] 囫圇源: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語出] 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正音] 囫;不能讀作「wù」。
[辨形] 棗;不能寫作「束」。
[近義]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反義] 含英咀華 細嚼慢咽 融會慣通
囫圇吞棗的典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柒』 周朝也不過4000年歷史,這里東晉典故的棗子哪來的七八千年

仔細看原文,這里七八千年歷史說的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里發現的野生棗核,這是考古發現的,不是說的歷史記載有七八千年。後面交代的是有歷史記載的關於棗子的文字記錄。不要混淆了。

『捌』 求關於紅棗的詩,詞,歌,賦以及典故

唐代杜甫《百憂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能上樹千回。
唐代白居易《杏園中棗樹》: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視,君愛繞拮柔,從君憐柳杞;君術悅月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一些。
宋代王安石: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
明揭軌《棗亭春晚》:「昨日花始開,今日花已滿,倚樹聽嚶嚶,折花歌纂纂,美人浩無期,青春忽已晚;寫盡錦箋長,燒殘紅燭短;日夕望江南,彩雲天際處」。
宋代詩人梅曉臣在《豪州李蜜學寄御棗一篋》:「沛譙有巨棗,味甜蜜柑差。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嘗供趨門,豈及貧儒家。今見待士意,不異盧仝茶。食之天厭 ,詠德曾未涯」
宋朝郭祥正的《詠棗》:「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范成大詩「紫爛山梨紅皺棗」;可那是曬過的干棗。也有人把鮮棗比擬作「紅玉」,如王安石《賦棗》詩「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黃庭堅詩句「日顆曝干紅玉軟」。
白居易所作《杏園中棗樹》一詩頗有趣,開篇先貶:「人言白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豈宜遇攀玩,倖免遭傷毀。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結語再褒:「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賦棗》詩盛贊:「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清代詩人張鏐作《富平棗》詩贊曰:「何須珍異物,愛此一林丹。霧暗青虯隱,秋花亦玉寒。吹豳常應候,則壤不名酸。寄語安期叟,如瓜詎可餐。」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樹理也在 《詠棗詩》中極盡稱頌:「虯龍爪兮鋼鐵干,耐鹼耐貧復耐旱。春獻綠陰秋吐珠,多像魯北莊稼漢。」
清代詩人潘內召還特作《詠棗花》詩盛贊棗花之美:「忽憶故鄉樹,棗花色正新。枝迎饁餉婦,香惹賣漿人。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清代慶雲名士張咸五所作《晚行》一詩,描繪得頗有意境:「林棗離離豆綴花,綠槐村外夕陽斜。」
宋.歐陽修《送襄陵令李君》
綠發襄陵新長官,面顏雖老渥如丹。
折腰聊為五斗屈,把酒猶能一笑歡。
紅棗林繁欣歲熟,紫檀皮軟御春寒。
民淳政簡居多樂,無苦思歸欲掛冠。
宋.王安石《賦棗》
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
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
余甘入鄰家,尚得饞婦逐。
況余秋盤中,快噉取饜足。
風包墮朱繒,日顆皺紅玉。
贄享古已然,豳詩自宜錄。
沔懷青齊間,萬樹蔭平陸。
誰雲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廣庭觴聖壽,以此參餚蔌

『玖』 成語「囫圇吞棗」典故中的棗對哪個器官有益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內新鮮的容梨子

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嗓子,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嗓子。」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拾』 成語「囫圇吞棗」典故中棗是對哪個器官有益的

成語「囫圇抄吞棗」典故中棗是對脾有益的。
成語典故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嗓子,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嗓子。」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