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簡單的典故

簡單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5 17:45:00

『壹』 胡服騎射典故 簡單

謝謝你的關注
「胡服騎射」是指戰國時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的故事,表現出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典故:
戰國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占。趙國眼看著被別國兼並。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9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為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麼辦?「吾欲胡服」。
因此,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25
分享評論

休妻3年後,王爺陪妃子去醫館診脈,卻撞見她帶一窩子孩子來抓葯!

弘志濤
廣告
胡服騎射典故 簡...
專家1對1在線解答疑惑
去提問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誰知道"胡服騎射"的故事 要簡潔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胡服騎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固步自封,應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 戰國 時,趙武靈王採用西方和北方民族的服飾,教人民學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制:上褶下袴,有貂蟬為飾的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穿靴,便於騎射。此服通行後,其冠服帶履之制,歷代有變革。 最初中原利用馬打仗時候是戰車戰爭,當時沒有馬鐙,所以使用的是戰車,也就是因此衣物肯定不適合與騎馬,更別說「騎射」這種技術活了 胡人游牧為生,所以騎術沒的說,馬鐙這種東西對所有戰士都是沒什麼必要的,各種原因綜合,胡人的騎戰是很占優勢的,尤其是劫掠的時候。 趙國與匈奴(?)征戰,邊境地形更適合於騎馬,這放大了兩邊的機動性和攻擊力的差距,因此發生了軍事的改革---胡服騎射,其中主要的是「胡服」因為這沖擊了人們的習慣,因此引出了改革的意義,否則僅僅是不咯太快啦

『貳』 學富五車的典故(簡潔)



學富五車


xué


chē


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莊子·天下回》:「惠施多答方,其書五車。」


大賢世居大邦,見多識廣,而且榮列膠庠,自然才貫二酉,~了。(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六回)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說的是戰國人惠施方術甚多,卻雜亂不純,而且言而不當。所謂「其書五車」是指他的藏書豐富可裝五車。古時的書都是用竹簡(片)製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來就成了書。當時的五車書雖與現在的五車書不可等量齊觀,但擁有五車藏書也可謂「飽學之士」了。

『叄』 簡短的小故事

1、魯人賣鞋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麼?」「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於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於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2、袋鼠的故事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3、燒水的故事

老師問:「有個人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他該怎麼辦?」

有的同學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去買。

老師說:「為什麼不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呢?」。同學頓悟

4、友情的故事

貓和豬是好朋友。一天貓掉進大坑,豬拿來繩子,貓叫豬把繩子扔下來,結果它整捆扔了下去。

貓很郁悶的說:這樣扔下來,怎麼拉我上去?豬說:不然怎麼做?貓說:你應該拉住一頭繩子啊!

豬就跳下去,拿了繩子的一頭,說:現在可以了!貓哭了,哭得很幸福

5、農夫的故事

有人問農夫:「種了麥子了嗎?」

農夫:「沒,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沒?」

農夫:「沒,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肆』 求10篇簡短的歷史典故

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總結: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總結: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三遷之教: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總結:環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4、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總結: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總結: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6、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總結: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7、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總結: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東施效顰

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醜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西施也皺起眉頭,結果顯得更丑。後人稱這個醜女為東施。

總結: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9、守株待兔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自然再無所獲!

總結: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10、濫竽充數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口糧來供養他。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總結: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伍』 刎頸之交的典故簡單的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里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

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

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5)簡單的典故擴展閱讀:

近義詞:八拜之交。相關典故如下:

八拜的典故,出自宋代邵伯溫所著的《邵氏聞見錄》一書中,故事是這樣的:

「公至北京,李稷謁見,坐客次,久之,公著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

文中的公是指北宋名臣文彥博,李稷也是北宋人,從小就是個神通,長大後性格十分傲慢,宋朝的北京是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縣。「而父吾客也」這里的客不是客人,而是門客的意思。

話說啊,這個李稷自持有才,所以為人處世十分傲慢,文彥博聽說後就決定挫挫這個小夥子的銳氣。這天文彥博來到北京大名府,李稷去謁見他。

文彥博故意不去見李稷,而是讓他坐在客廳里等著。等了好久好久,文彥博才穿著道服緩緩而出,對李稷說:「你的父親曾經是我的門客,按照禮儀,你應該向我拜八拜」。

李稷雖然為人傲慢,但面對文彥博這個長輩,他當然不敢造次,不得已對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用這件事,成功的挫敗了李稷的傲氣。

後來,人們就用「八拜之交」作為晚輩對長輩的禮節。「八拜之交」用來泛指義結金蘭的兄弟姐妹,則是另外八個故事了。

『陸』 二十個文學典故,並簡單介紹

【典 故】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典故】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典故】邯鄲學步
從前有個人認為趙國的東西好,他認為連趙國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帶上盤纏去邯鄲學習怎樣走路。學習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於是只好爬著回家去,看見的人哈哈大笑。
【典故】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典故】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不但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就連他的田地也荒蕪了。
【典故】一竅不通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裡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後,心裡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
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磨杵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習,很貪玩。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裡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
李白問:"你磨鐵杵作干什麼?"
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綉花針。"
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綉花針呢?"
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黃粱一夢】
呂洞賓名岩,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陝西省長安縣)人。傳說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下,飛入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生下的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後來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64歲時,呂洞賓游長安,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呂洞賓凡心未盡,沒有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鍾離權。
到了晚上,鍾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孑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突然夢醒,鍾離權的飯還沒熟,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良猶未熟,一夢到華餚」。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呂洞賓下決心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呂洞賓在八仙中最為出名,有關他的傳說很多。
【相煎太急】
曹植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寓言諷刺的對象是目光短淺的人。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 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應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實情況 。
【玩火自焚】
春秋初;衛國的公子州吁公然刺殺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當了國君。他當政後,一方面殘酷地搜括百姓錢財,一方面拉攏 宋、陳、蔡等諸侯國一起攻打鄭國,藉以樹立自己的威望,轉移國內百姓對他的反抗情緒。
魯隱公得知州吁弒兄篡位的事後,向大夫眾仲道: 「依你看,州吁這次奪權能夠成功嗎?他的國君位置能長久保住嗎?」 眾仲搖搖頭,說:「州吁依靠武力興兵作亂,給百姓帶來災難,百姓決不會支持他。他如此殘忍凶暴,沒有親近的人願意跟隨他。眾人反對,親信背離,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接著,眾仲又換一個角度說: 「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加以收斂和節制,結果必然自己燒死自己。依我看,等待他的將是失敗。」
果然,不到一年,衛國人在陳國的幫助下,推翻了州吁的殘酷統 治,而且將他殺了。
【家徒四壁】
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在梁孝王死後回到成都老家,他家十分貧寒,生活十分艱難。他的朋友鄰邛縣令王吉邀請他去大財主卓王孫家去做客。他看上了卓王孫的寡婦女兒卓文君,兩人私訂終身,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開始過他們清苦的生活
【目無全牛】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指鹿為馬】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圍了巨鹿,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冬天,趙高擔任丞相,終於判決殺了李斯。夏天,章邯等作戰多次敗退,二世派人去譴責章邯,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匯報情況,請求指示。趙高既不接見,也不信任。司馬欣害怕了,趕緊逃離,趙高派人去追,沒有追到。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掌權,將軍您有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這時,項羽加緊進攻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兵投降了諸侯。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開始畏懼趙高了。
【對牛彈琴】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 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犢尋找母牛哞哞的聲音。牛立刻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起來了。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兩袖清風】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於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晉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三人成虎】
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難以相信。」龐蔥說:「有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我有些懷疑了。」龐蔥又說:「有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街市上明擺著沒有老虎,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趙國到大梁的距離,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議論我的人早就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自己知道的。」
於是龐蔥告辭而去,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言。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裡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一樣。殺雞的時候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看到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隻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拔苗助長】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里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里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么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么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兒子大吃一驚,他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沉魚落雁】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漢代王昭君是個才貌雙全的美人。 漢元帝為了安撫北匈奴,就選她與單於結為姻緣。 在離家的途中,她看到遠飛的大雁,不由得引起無盡的鄉思,觸景生情她彈起琴弦。 一群飛雁聽到琴聲竟忘記了抖動翅膀而跌落在地上。 昭君便得了「落雁」的美稱。
但是,其實「沉魚落雁」根本就不是指女子的漂亮。
魚見了她就潛入水底、雁跌落至地,這二者,誰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麼?它們都是因為害怕。換句話說,任何一個醜八怪都可以導致「沉魚落雁」的結果。因為鳥魚根本不懂得毛嬙、麗姬是否美麗,只是因為高度的警覺,在求生本能下,聽見、看見一點異常的動靜就趕緊躲藏起來,保護自己。所以莊子才會說,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美麗呢?
因此,莊子當初講這個故事,其實不是稱贊女性的美貌,而是說美貌沒什麼意義。
但後來,大家在稱贊一個女人長得很漂亮,就說她有「沉魚落雁」的容貌!
【相濡以沫】
戰國時期,莊子家貧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妻子叫他外出借糧食,他去找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許諾秋後再借,莊子說這是遠水不解近渴就回家了。妻子讓他再去別的地方借,他說要像車轍里的鯽魚一樣相濡以沫過日子,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淚,領取休書後,不久,就嫁給闊佬,然後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柒』 聞雞起舞的典故(最簡單的概括)

聞雞起舞
wén jī qǐ wǔ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捌』 簡單的事情做起來並不容易的典故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甩手的啟示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維敏捷,關愛眾生又為人謙和。許多青年慕名前來向他學習,聽從他的教導,都期望成為像老師那樣有智慧的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天賦極高,天資聰穎者濟濟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脫穎而出,成為蘇格拉底的繼承者。一次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個人都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說:「從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
第二天,蘇格拉底問學生:「誰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請舉手!」幾十名學生的手都嘩嘩地舉了起來,一個不落。蘇格拉底點頭。一周後,蘇格拉底如前所問,有一大半的學生舉手。過了一個月後,蘇格拉底問學生:「哪些學生堅持了?」有九成的學生驕傲地舉起了手。
一年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偉大哲學家的柏拉圖。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哲學並創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培養出了堪稱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與「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樣,學習有時候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際的意義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對人的意志品質的修煉。一如既往地做好簡單的事情,是堅持,是積累,時間長了,便會內化成為人的一種韌性。
柏拉圖成為偉大的哲學家決不是每天堅持用手三百下的結果,而是在於他在無人監督與無人苛責之下,沒有隨波放棄,而是承諾有信,堅持到底。
堅持是最容易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堅持又是最困難的,畢竟沒有幾個人能夠堅持下來。

『玖』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其中簡單的典故20個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裡的卧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里,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拾』 寫出一兩個典故成語,並簡單寫出其典故。

1、羊腸鳥道。來
形容狹窄而曲自折的小路、多指山路。這個成語出自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也作羊腸小道。《老殘游記》第八回:「這路雖非羊腸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頭路徑,冰雪一凍,異常的滑。」鄧拓《陳倉道上》:「原來的山道現在還看得見,那真可以說是羊腸小道啊!」
2、羊狠狼貪。
原指為人做事兇狠貪婪,一味爭權奪利。後多比喻貪官污吏兇狠地剝削壓迫人民。這一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記》:「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疆不可使者,皆斬之」。唐代的韓愈在《鄆州溪堂詩並序》中有:「孰為邦蟊,節根之螟;羊狠狼貪,以口覆城。」
3、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一切花銷開支,歸根到底都出在別人身上,用不著自己掏腰包。《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又念:『凡事總要大化小,小化無。羊毛出在羊身上,等姓賈的再出兩個,把這事平平安安過去,不就結了嗎。』」《八十一夢·第八夢》:「一支平常的口紅,你們可以敲闊人幾十塊錢的竹杠,闊人也沒有為了你們這樣敲竹杠癢上一癢,可想他們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