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呂姓典故

呂姓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5 15:26:24

Ⅰ 呂氏家族的典故

秦王政即位,封呂不韋為相邦,稱之為「仲父」。呂不韋做了相邦後,招攬門客3000多人,讓他們博採眾家之長著書立說,然後把他們著的書匯集起來,起名為《呂氏春秋》。這本書共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洋洋灑灑20多萬字,包括了古今中外之事,天地萬物之化。書剛一寫成,呂不韋就把它懸掛在咸陽城門,請當時的諸侯、游士、賓客修改,並且在城門上掛著一千兩金子,如果有人看後能增加或減少字的話,就把這一千兩金子賞給他。結果十幾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能增減字。其實,並不是這本書簡練和完美到不能增減一字的地步,而是人們害怕呂不韋的權勢,不敢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罷了。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一字千金」,用為形容文章寫得非常好,具有極高的價值。 秦朝末年,齊國始祖呂尚的後裔中有一個叫呂公的人與沛縣(今屬江蘇)縣令關系很好,為躲避仇家糾纏,舉家自單父遷居沛縣。呂公有相人之術,他的長女名雉,字娥妁,他常對人說「此女有大富大貴之相」。沛縣縣令為其子求婚,遭到呂公婉言謝絕。在一次沛令舉行的酒宴上,呂公與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相遇。呂公見劉邦氣度非凡,因而特別敬重他。呂公又見劉邦相貌稀奇,在客人都散去之後,對劉邦說:「我從年少的時候,就好給人相面。我相過的人太多了,但是沒有一位像你的相貌這樣高貴的,願你多多自愛!」呂公又自作主張,將呂雉嫁與劉邦,她就是後來的呂後。
呂公妻呂媼對呂公將女兒嫁與劉邦之事非常生氣,怒沖沖地說:「你平素總是說我這個女兒不尋常,應該嫁與貴人。而今為何輕易把女兒打發了?」呂公一笑:「婦道人家懂得什麼?」呂雉嫁給劉邦後生有一子一女。傳說有一次,她帶兩個孩子在田中勞作,一個過路老人向她求些水喝,呂雉見老人餓了,又給他做了些吃的,老人非常感激,就給她相面:「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貴人。」又給其一子一女相面說:「夫人所以能夠大貴,是因為這個男孩子的緣故。此女也是大福大貴之相。」呂公後被劉邦封為臨泗侯,呂雉的哥哥呂澤和呂釋之隨劉邦參加楚漢戰爭,因功分別受封為周呂侯和建成侯。 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省阜南東南)人,少年時即隨姊夫鄧當渡江。呂蒙的姊夫鄧當為孫策部將,呂蒙年僅十五六歲即隨軍出征。鄧當死後,呂蒙代領其眾,隨孫權征戰各地。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時,呂蒙為先鋒,陣斬陳就,受任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在赤壁之戰中,呂蒙與周瑜、程普擊敗曹軍,圍曹仁於南郡,曹仁敗走,進據南郡,晉位偏將軍,任潯陽縣令。
呂蒙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和另一個勇將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託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麼可以不讀書呢?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說過:『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東漢光武帝擔任著指揮戰爭的重擔,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你們為什麼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嘞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嘆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繼任統帥,才識不如周公瑾(周瑜),又與關羽為鄰,確實很難。關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他為魯肅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Ⅱ 呂氏春秋里的典故有哪些

《呂氏春秋》里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干凈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里,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

「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Ⅲ 呂氏春秋里的典故

樂羊食子西巴釋麑【原文】
樂羊為魏將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縣其子示樂羊,樂羊不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食之盡一杯。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其戰,果下之。遂為文侯開地。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歸,其母隨而鳴,秦西巴不忍,縱而與之。孟孫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太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將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而見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與不仁也。
【譯文】
樂羊是魏國大將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懸掛樂羊兒子給樂羊看,樂羊並沒有因此而減弱進攻的意志,攻打更為猛烈。中山國於是將樂羊兒子烹了之後送羹給樂羊,樂羊喝乾了一杯。中山國看到了樂羊的決心,不忍心和他對戰,終於拿下了中山國。於是成為文侯發跡的地方。文侯欣賞他的戰功,但懷疑他的內心。
孟孫打獵捕獲一隻貘。讓秦西巴拿著回家,貘的母親一邊跟一邊鳴叫,秦西巴不忍心,放了貘給母貘。孟孫(因此)發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過後,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師。旁邊的人說:「秦西巴對君王是有罪的,現在又任命他為太子傅,為什麼?」孟孫回答:「他能因為一隻貘而不忍心,又怎麼能忍心我的兒子啊?」所以說: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樂羊因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於仁與不仁的差別啊。

Ⅳ 《呂氏春秋》有哪些成語故事

【一竅不通】《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 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註:「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後以「一竅不通」喻一點也不懂。
【三豕涉河】《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後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瞻蒲勸■】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 論》:「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盜鍾掩耳】《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後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箕山之節】《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後因「箕山之節」謂隱居不仕的節操。
【豕亥魚魯】《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 洪《抱朴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後以「豕亥魚魯」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貪小失大】《呂氏春秋·權勛》:「達子又帥其餘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後以「貪小失大」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呂氏春秋·審為》:「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後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雖不居官,仍關懷朝政。
【連枝同氣】《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舊題漢蘇武《詩》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後以「連枝同氣」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系。
【逐臭之夫】典出《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 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後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Ⅳ 假途滅虢的成語典故

出 處:《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呂氏春秋》亦有記載
示 例:此乃「~」之計也。虛名收川,實限荊州。(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典故簡介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國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但虞(今山西平陸北)鄰虢的北境,為進攻虢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採用大夫荀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虢先鋒。
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區青龍澗河北岸的李家窯村)。十二月初一破城滅虢。後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這次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揭示了軍事斗爭的一些重要規律,給後世留下重要的啟示和教益。
《呂氏春秋》:
晉獻公想攻打虢國,但去虢國需從虞國經過。於是就派荀息去向虞國借路以便攻打虢國。荀息說:「請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產的良馬作為禮物贈給虞公,這樣去請求借路,虞公就一定會同意。」晉獻公說:「垂棘之璧是先君傳下來的寶貝;屈地所產的良馬是我的坐騎。如果他們接受了我們的禮物而又不借給我們路,那可怎麼辦?」荀息說:「這情況不會出現,他們如果不借路給我們,一定不會接受我們的禮物;如果他們接受我們的禮物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再說了,把垂棘之璧屈地產的良馬送給虞國,就好像我們把垂棘之璧從內府轉藏到外府,把屈地產的良馬從內廄牽出來關到外廄里。有什麼好擔憂的呢?」晉獻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屈地出產的良馬作為禮物,再加上把垂棘之璧送給虞國,以借路攻打虢國。虞公一看寶玉和駿馬,就一口答應了荀息。宮之奇勸虞君說:「不能答應呀,虞國跟虢國,就像車牙跟車輔,車牙依賴車輔,車輔也依賴車牙,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勢。古人有句話說:『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唇齒相依的來歷)虢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虞國;虞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虢國。如果我們借路給晉國,那麼虢國早晨滅亡,虞國晚上也就會跟著滅亡。怎麼能借路給晉國呢?」虞公不聽宮之奇的話,把路借給了晉軍。荀息帶兵消滅了虢國。再回軍又消滅了虞國。荀息拿著玉璧牽著駿馬回來向晉獻公報告。獻公高興地說:「玉璧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馬的年齡稍微長了一點。」所以說,小利是大利的禍害。
原文:
昔者晉獻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請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以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獻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寶也;屈產之乘,寡人之駿也。若受吾幣而不吾假道,將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猶取之內皁而著之外皁也。君奚患焉?』獻公許之。乃使荀息以屈產之乘為庭實,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濫於寶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虞之與虢也,若車之有輔也,車依輔,輔亦依車,虞、虢之勢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齒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聽,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還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牽馬而報。獻公喜曰:『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殘也。《呂氏春秋》
詳細簡介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 晉國 向 虞國 借路去攻打 虢國 ,在滅 虢 後的回師途中,把 虞國 也滅了。後以「假途滅虢」泛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行滅亡對方之實的計謀。《三國演義》第五六回:「 玄德 又問如何。 孔明 曰:『此乃假途滅 虢 之計也,虛名收 川 ,實取 荊州 。』」 明 楊慎 《滇載記》:「殺虎子而還喂其虎母,分狙栗而自詐其狙公,假途滅 虢 ,獻璧吞 虞 ,金印玉書,乃為釣魚之香餌。」
戰爭背景
這次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揭示了軍事斗爭的一些重要規律,給後世留下重要的啟示和教益。春秋初期,諸侯並立,兼並無已。位處中原地帶的晉國,在這場弱肉強食的大混戰中不斷兼並征服小國,勢力迅速崛起。晉獻公在位期間,又把其南面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預定為吞並的目標。
可是,晉國要順利實現這一目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虢、虞兩國雖然地狹人稀,國力弱小,但卻是同姓毗鄰,結有同盟。晉國同其中任何一國開啟戰端,都意味著要同時和兩國之師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兩國的同盟關系,使自己避免陷於兩線作戰,這乃是晉國在吞並兩國軍事行動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終於,晉國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條一箭雙雕的妙計:即用厚禮重寶賄賂收買虞公,拆散虢、虞之間的同盟,向虞國假道攻打虢國,待虞國中計、虢國敗亡後再圖後舉。晉獻公聽了荀息這一獻計後,認為計謀很好,但是還存在有一定的顧慮,一是有些捨不得自己的珍寶,二是忌憚虞國那位賢臣宮之奇會揭穿晉國的用心。針對晉獻公的猶豫,荀息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釋,指出送珍寶給虞國,等於是將它暫時存放在那裡,遲早還將收回;至於宮之奇,雖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見虞公不一定會採納,未足為懼。一番話打消了獻公的最後顧慮,他決定依照荀息的計謀展開行動。
計謀實現
不久,荀息攜帶著良馬、美玉等奇珍異寶出使虞國。到了那裡後,即晉見虞公,獻上珍寶,並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貪利收下了良馬、美玉,又不敢輕易開罪於晉國,於是便應允晉國軍隊通過虞國土地去征伐虢國,並表示願意出兵協助晉國作戰。宮之奇認為此事大為不妥,在一旁加以諫阻,但虞公根本聽不進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著晉人的圈套里鑽去。
公元前658年夏,晉大夫里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通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虞公踐約派出軍隊同晉軍會師,然後協同晉軍展開軍事行動。晉軍在虞軍的積極配合下,進展順利,很快攻佔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一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並通過此事進一步摸清了虢、虞兩國的虛實,為下一步行動創造了條件。
時隔3年,晉獻公又一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更透徹地看清了「假道」背後所包藏的險惡用心。指出「虢國如果滅亡,虞國必然跟著完蛋」。警告虞公「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力圖以虢、虞兩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勸阻虞國假道於晉。可是虞公利慾熏心,根本不採納宮之奇的建議,反而以晉為自己的同姓國,必不會害己作理由,又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要求。宮之奇見虞國滅亡近在旦夕,為避禍計,便率領族人逃離了虞國。
這次晉獻公親自統軍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聲勢遠較前一次為大,可見其志在必得。晉軍進展迅速,很快兵臨虢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城下,加以團團圍困。虢國弱小無援,數個月後即為晉軍所滅,虢公丑率公族家眷突圍奔京師(今洛陽)。晉軍隨即凱旋迴師,行經虞地駐扎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並兩國的目的。
晉軍的勝利,在於它能夠做到「必勝之兵必隱」這一點,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蓋自己各個攻滅虢、虞的真實企圖。「兵不厭詐」,晉國君臣深諳此中奧秘,故能確保自己以強擊弱、以大攻小戰略意圖的實現。在行施「借道」這一計謀過程中,晉國君臣還能針對虞公貪利愛財的弱點,誘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敵人始終由自己牽著鼻子走,無所作為。
虞國的失敗
虞國的失敗,首先是國力、軍力遠不逮人,故成為晉國敢於覬覦的對象。其次是其最高統治者虞公昏聵庸劣,貪圖眼前小利,破壞與虢國的戰略同盟關系;又文過飾非,拒納諫言,終於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與上兩點相聯系的是,虞國對晉國滅虢後的戰略新動向毫無察覺,放鬆警惕,不作戒備,以至晉軍發動突然襲擊之時,無暇抵抗,束手就擒。
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斗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一計,以概括軍事斗爭中這樣一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一俟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
在歷史上,假道伐虢也經常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為強兼弱、大吞小過程中所慣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趙匡胤「假道荊湖」,襲占荊、湖,並滅南平、武平兩地割據勢力,就是顯著一例。當然,此戰中所反映的唇亡齒寒的另一層道理,也為後世弱國聯合以抗擊強國的斗爭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Ⅵ "眼見不一定為實",是孔子說的么有何典故

是孔子說的,出自典故《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原文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釋義

「原以為眼見為實,誰知實際上眼見的未必可信;憑借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看來要藉由一些事物來知道一個人的為人,也真的是不容易啊!

典故

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之間,有七天都沒有吃飯了,飢餓難耐,只能躺在床上等待。

後來顏回想辦法討回一些米煮飯。當飯快要熟快熟時,孔子路過,遠遠看見顏回竟然飢不擇食的用手抓飯吃,吃相很難看。

孔子還是比較尊重人性,所以故意裝作沒有看見。

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編了個瞎話:「我夢到祖先了,應該那這些清潔的食物先祭祀他們」。

顏回忙說:「不行!」(因為祭祀先祖是不可以用被吃過的飯的)

孔子稍感寬慰,心想,顏回這孩子畢竟是大弟子,雖然偷吃,但是敢於承認錯誤。

可是接下來的話就讓孔子無地自容了。

顏回說「都是我烹飪技術不嫻熟,剛才開鍋,熱氣太猛,把屋頂的灰塵給沖下來,有灰塵掉到鍋子里了,我抓了出來,扔掉總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

(6)呂姓典故擴展閱讀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哪個層次。

Ⅶ 下列哪個成語典故是說呂不韋的a 一擲千金。b 一諾千金。c一飯千金。 d。一字千金。

d。一字千金。
舉例一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舉例二

Ⅷ 『一字千金』的歷史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Ⅸ 姓呂,求各位才子才女給小女起一名字,最好是古詩經里的,好聽的有典故的,謝謝。

呂靜姝。靜姝,借指嫻靜美好的女子。取自《詩經.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希望你滿意喲~

Ⅹ 世人皆有「七情六慾」,有什麼典故

七情六慾分別出自兩本不同的古代文獻,七情出自古代的《禮記》,而六欲則是出自於《呂氏春秋》。古人對於人類的情感和慾望能夠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七情六慾可以說已經包括了方方面面。

一個人因為有了七情六慾才會顯得鮮活,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這些情感和慾望,那麼就真的跟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分別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