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明朝典故

明朝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5 13:55:43

⑴ 明朝歷史小故事

1、明朝統一戰爭

明朝統一戰爭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遣軍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及元朝殘余勢力的一系列作戰。

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後,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湯和為征南將軍,消滅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勢力;胡廷瑞為征南將軍,攻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等攻廣西。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建元洪武。

2、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於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徵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辟,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同時還解除了元朝時期工商業對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農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懲罰由主人主宰的命運,中國的工商業工匠,佃農,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確認了平等的人權,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3、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為指導,遵循先聖之教誨而實行「德治寬政」,解決「朱元璋後」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藩王擁兵等問題。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劇除了來自於削藩的失敗,還來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經驗不足有關。

4、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 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贊該時期「遠邁漢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

5、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⑵ 明朝大移民的歷史典故

在黃淮地區廣為流傳著一首歌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民間還流傳著若干關於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故事。
根據民國《洪洞縣志·卷七·輿地誌》記載: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動身一般是在秋收後,為的是多積攢點安家落戶的費用。颯颯秋風之中,樹葉凋落,一個個老鸛窩更加醒目。移民拖兒帶女上路了,故土難舍,忍不住頻頻回首,再看一眼故鄉。路遠了,村舍看不見了,映入眼簾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樹和錯落其上的一個個老鸛窩。於是,這大槐樹和老鸛窩便成為故鄉的標志。
大多數方誌、家譜、墓碑以及口頭傳承只是籠統地說來自洪洞縣,也有一些具體到某個村落,如核桃園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吳村、雙龍街、東門里、雙獅子胡同等等。在山東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縣的。 清朝末年,有個叫景大啟的為官曹州(今山東菏澤),當地土民聽說他是洪洞人,像遠嫁的女兒見了娘家人一般,格外親熱,有些人還翻出族譜給他看,說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啟很受感動,就和另一個在山東做官的洪洞人劉子林相商,募資修復古大槐樹遺址。此議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於是,在大槐樹旁建起了碑亭,還有牌坊。牌坊橫額兩面刻有4首懷古詩,其中一首雲:
遷民往事憶當年,拄杖穿雲窗夕煙。嘉木扶疏堪紀念,猶留經塔聳巍然。
景大啟等人還編輯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樹志》。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海內外「尋根熱」的出現,洪洞移民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關於洪洞移民的研究論著,數量也頗為可觀。 據移民後的後裔講,他們有兩個特徵:「走起路來背抄手,小拇趾甲是兩個。」背抄手走路,那是因為兩手被成年累月反綁,遂成習慣。小拇趾甲是兩個,說的是腳的小拇趾甲蓋兒上有一道豎紋,乍一看像是兩個指甲。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徵。一個更為盛行的傳說,說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讓他們脫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 民間還傳說移民到達各地後,由於當地荒無人煙,他們可以隨便佔地。有的「跑馬圈地」,騎馬跑一圈,馬蹄所至之處,都屬於他的土地;有的「以犁佔地」,看好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
這些民間傳說,有的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有的則屬無稽之談。 迄今為止,棲息在膠萊平原上的百姓壽終正寢,家人還要舉行一種送魂回雲南老家的儀式,名曰「送盤纏」。
其儀式是:死後第二天黃昏,子女拖著「哭喪棍」,親朋抬著紙扎的一輛車、一匹馬、一個童子,攜帶著大量紙錢,一路哭著來到村東的「土地廟」前,長子(或長孫)拿一根高粱秸,頂端夾一張紙錢,手握另一端繞「土地廟」拖著走,謂之「拖魂」。待覺得高粱秸沉重時,便是拖著「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張供桌,上面擺著祭品——這是請「魂」用餐,好上路。一會兒,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請上紙扎的車,駕好馬,那童子便是車夫。家人訓誡童子:「吃飯別離車中間,宿店別等黑了天」雲雲。然後,把車、馬、童子燒掉,並焚燒大量的紙錢——這是送給「魂」的盤纏。火光中,長子站在凳子上頓腳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萬慎苦處花錢!」連喊三遍,謂之「指路」——指明回雲南老家之路也。

⑶ 有關隋唐至明清的歷史成語典故十個

1、請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太平廣記》卷一二一引唐張鷟 《朝野僉載·周興》:「唐秋官侍郎 周興,與來俊臣對推事。俊臣別奉進止鞫興,興不之知也。及同食,謂興曰:『囚多不肯承,若為作法?』興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處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咸即款伏。」後用「請君入瓮」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頤指氣使。唐朝末年,朱溫殺了宰相崔胤,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朱溫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陽去監視唐昭宗及百官。李振仗著朱溫的權勢,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他經常用動動下巴和盛氣凌人的態度去指使別人,遇到不順眼的就訓斥。
3、弄巧成拙。 想耍巧妙的手段,結果反而壞了事。
孫知微是北宋時期一個有名的畫家。有一次,成都壽寧寺請他為寺院畫一幅《九曜圖》。他畫好草圖以後,因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們找來,說:「這幅畫的輪廓我已經畫好了,剩下著色的工作,你們幾人接著做吧,一定要認真做好。」老師走了以後,弟子們准備上色,可是,忽然發現圖中水星菩薩的侍從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個學生說:「老師平時畫瓶,總要在瓶上畫一束鮮艷的插花,這一次可能匆忙當中忘了畫上,我們給畫上吧。」大家都贊同他的意見,於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畫上一枝粉紅色的蓮花。第二天,孫知微歸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的侍從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蓮花時,氣憤得吼叫起來:「《道經》中說,這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來鎮妖伏水的寶貝。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隻普通的花瓶了。你們這是弄巧成拙啊!」弟子們一個個嚇得低下頭去。
4、炙手可熱。手一挨近就感覺熱,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唐玄宗寵信楊貴妃,任命他的哥哥楊國忠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處理。楊家兄妹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詩人杜甫對楊氏兄妹極為不滿,作《麗人行》諷刺他們的荒淫無道:「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5、兔死狐悲。表示對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傷心。
南宋時期,處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農民,紛紛掀起抗金斗爭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幾支紅襖軍。
起義軍遭到金軍的鎮壓,楊安兒犧牲。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號四娘子)率領起義軍從益都轉移到莒縣,繼續斗爭。後來楊妙真和李全結為夫妻,兩支部隊匯合。公元1218年,他們投附宋朝,駐扎在楚州(現在江蘇省淮安縣)。此後,李全抱有發展個人實力、割據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軍包圍,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領兵進攻楚州,楊妙真派人去爭取夏全,對夏全說:「你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如今你卻帶兵來攻打我們。打個比方說,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哭泣;如果李全滅亡了,難道獨有你夏全能生存嗎?希望將軍和我們團結起來。」夏全同意了。
往後,《元曲選·無名氏〈賺蒯通〉四》里說:「今日油烹蒯徹,正所謂兔死狐悲。」後來,人們引用「兔死狐悲」這個成語,來比喻因同類的死亡或失敗而感到悲傷。現在多用於貶義。
6、口蜜腹劍。唐朝宰相李林甫對於才能功業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寵信、威脅到他相位的的官員,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進的。他表面和善,言語動聽,卻在暗中陰謀陷害。世人都稱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7、羅鉗吉網。用以指酷虐誣陷。唐玄宗時期,酷吏吉溫與羅希奭善於拍馬奉承,得到右丞相李林甫的賞識,讓他們掌管刑獄,他們兩人辦案均根據李林甫的旨意行事,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幫助李林甫排斥與打擊異己,落入他們手中如同被鉗夾住或落入網中一樣。
8、牛溲馬勃。唐朝文學家韓愈在任國子監祭酒時,經常給太學生講課,要求他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同時要求他們注意社會實踐,要兼收並蓄,「牛溲馬勃、敗鼓之皮」都有它們的用途,鼓勵學生加強學習,靈活運用。
9、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與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10、一箭雙雕。
北周的皇帝為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突厥國王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突厥國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
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只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只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准兩只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⑷ 明朝的歷史典故 武王伐紂是什麼意思

武王伐紂,是指大約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回,最終建周滅商的答歷史事件。
依據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銘文記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銘文,澄清了武王伐紂具體日期,證實了古籍中所載的「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正確記載。

⑸ 典故(明朝的)

紅巾起義,此起彼伏。 風起雲涌,群雄逐鹿。 明祖元璋,大展宏圖。 積草屯糧,兵勁城固。

後發制人,東盪西除。 各個擊破,降龍伏虎。 開基立業,建元洪武。 鳥盡弓藏,濫殺無辜。

錦衣橫行,如狼似虎。 生殺予奪,株連九族。 魏氏閹黨,飛揚跋扈。 一手遮天,政由己出。

招權納賄,藏垢納污。 孝子賢孫,城狐社鼠。 東廠西廠,殘民害物。 率獸食人,鷹犬塞途。

血雨腥風,道路以目。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 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李闖起兵。

均田免糧,旗幟鮮明。 轉戰千里,行蹤無定。 進退失據,險象環生。 一波三折,大功告成。

稱孤道寡,得意忘形。 追贓助餉,殺氣騰騰。 禍亂相尋,紅顏薄命。 沖冠一怒,開關降清。

腹背受敵,形格勢禁。 大順政權,短壽促命。 郡王成功,救危扶傾。 南征北戰,移師金門。

收復台灣,指揮若定。 金甌無缺,順天應人。 鄭和遠航,大張旗鼓。 宣威異域,舉世矚目。

舳艫千里,觀者如堵。 乘風破浪,風雨無阻。 飄洋過海,觀風察俗。 奇珍異寶,互通有無。

七下西洋,應付自如。 絕域殊方,心悅誠服。 霞客遠游,視險如夷。 風塵僕僕,穿荊度棘。

跋山涉水,樂此不疲。 尋幽探勝,甘之如飴。 溶洞石林,光怪陸離。 暗河伏流,有聲無跡。

溯流窮源,循名責實。 析微察異,世傳游記。

⑹ 明朝大將排名 其中有何典故

明朝第一代猛將:徐達 常遇春 馮勝 李文忠 朱文正 鄧愈 湯和(是按排名寫的)
第二代:傅友專德 藍玉 沐英 (也是屬按排名,也許有人不同意,但是理由如下?傅友德沒有敗績、藍玉掃清漠北、沐英其火器的三線戰法在當時基本是無敵的)

⑺ 典故(明朝的)

「查出是縣太爺的老婆的一個後生犯了事。」什麼意思不明白!

⑻ 明代或清代的歷史典故。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x0d清前期順、康、雍、乾四朝文字獄最酷烈,首先想到的是那兩句著名的賈禍之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記得中學歷史課本里就引證過,但這到底是誰的詩呢?略加翻檢,發現說法頗多.\x0d一種說法是:這是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字冠卿)的詩.徐駿的父親徐乾學曾任康熙朝刑部尚書,又有另一重身份,即顧炎武的外甥.雍正八年,仇家揭發徐駿詩文集內有「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等詩句,並且還將「陛下」寫成「狴下」,雍正認為這是存心誹謗,於是照大不敬律斬立決.\x0d《清稗類鈔》則記載,雍正微服出遊,在一家書店裡翻閱書籍,當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有個書生見狀順口高吟:「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雍正「旋下詔殺之」.另有記載稱,這是車鼎豐的詩句.鼎豐與弟鼎賁小飲,乾杯後把酒杯翻轉,見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樣,於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見」,鼎賁介面說「且把壺兒擱一邊」.雍正認為「壺」、「胡」同音,「壺兒」就是「胡兒」,車氏兄弟因此問斬.據史,車氏兄弟實際上是因曾靜、呂留良案而牽連被殺的.\x0d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這兩句出自徐述夔《一柱樓編年詩》.傳聞徐幼負才名,自認為是狀元的料,後來卻科舉不利,滿腹牢騷.他所建一柱樓掛紫牡丹圖,題詩曰:「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夏天曬書,風吹書頁,憤然道:「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見酒杯底兒上有萬曆年號,便說:「復杯又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擱半邊.」晚上聽到老鼠嚙咬衣服,恨得直罵:「毀我衣冠皆鼠輩,搗爾巢穴在明朝.」這些言行被舉報之後,乾隆大怒,下令將已死的徐及其子懷祖剖棺戮屍,孫子、校編詩集者被處斬,江蘇藩司等一批官員被革職.又查出沈德潛曾替徐作傳,稱贊其品行文章,並且「奪朱非正色」兩句正是沈詩《詠黑牡丹》中的句子,於是已經死掉的沈德潛也跟著倒了大霉.\x0d《東華錄》所載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上諭是官方記錄,給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時所引用的卻是另外兩句:「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上諭認為,這明顯是借「朝夕」的「朝」來指代「朝代」的「朝」,而且不說「到清都」,偏說「去清都」,不是流露出反清復明之意了么?在詩文里說說「明月」、「清風」就招來如此大禍,唐宋一干詩人詞人要慶幸自己早生了幾百年.\x0d自然,乾隆絕不會有閑功夫找一個江南老書生的詩文集來翻,正如宋公明江州題反詩,必得有個黃文炳來揭發.那麼,這個黃文炳是誰呢?《東華錄》乾隆上諭說得很清楚:「徐述夔所作逆詞,若非劉墉據實陳奏,幾至漏網.」沒錯,這個劉墉,正是被「戲說」為一代名相的劉羅鍋.\x0d有個讓人不太笑得出來的笑話說,朱可夫元帥從斯大林辦公室出來後怒氣沖沖地嘟囔:「小鬍子魔鬼!」貝利亞馬上報告,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回來問:「您說的小鬍子魔鬼是誰?」「當然是希特勒了!」朱可夫回答,於是斯大林轉頭問:「那麼,貝利亞同志,您指的又是誰呢?」乾隆也許該問問劉墉:你怎麼知道徐述夔詩里的「明朝(zhao)」是指「明朝(chao)」,而「去」是「去掉」的意思呢?

⑼ 明朝的南北榜是怎樣的典故

考生分南北,大概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就是明朝的皇帝能想出來。

扭曲制度

我國的科舉制度最早產生於隋唐,此後,它就成為歷代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每一個舉行科舉考試的王朝都是在自己國家的全部疆域之內舉行公開、公正的考試,憑借考生的成績高低來選拔人才。這「公開」、「公平」、「公正」應該是科舉考試的精神內涵所在,但是有時候因為種種的原因,這三個評判標准並不一定能得到貫徹,有時是因為人為的主觀因素,也有時是因為一些客觀環境的因素而迫不得已的扭曲了這些原則。

明太祖朱元璋在晚年就曾經做過這樣一件違背了考試規則的事。

從朱元璋即位之初,為了網羅天下的人才為已所用,安撫多年戰亂之下不安定的民心,朱元璋很快就重新舉辦科舉考試。

幾年之後,他又頒布了明確的科舉考試的章程,規定了考官人數和評定舉子成績的標准。每隔三年舉行最高等級的科舉考試,屆時全國各地的考生們都聚集在京城,參加統一考試,然後根據考生的文章評出成績,逐一頒給學位。

這種做法本來是符合公平原則的,但是在洪武三十年的這次科舉考試中,朱元璋卻一反常態,搞了一個區分南北榜的考試,不以成績為取士標准,而改以地區為取士的標准。這樣做又是為什麼呢?

南人勝於北人

洪武三十年的這次會試本來進行的很順利,但是發榜的這一天卻發生了騷亂。騷亂的原因是這次上榜的所有舉子都是南方人,居然連一個北方人都沒有,這在歷次的考試中是非常少見的。

在當時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城裡,落選的北方舉子們成群結隊的湧向負責科舉考試的吏部衙門,要求吏部的官員對考試的結果作出解釋。他們認為這次的主考官也是南方人,所以在考試成績上弄虛作假,故意偏袒南方舉子。這一下南京城裡頓時亂成一團,南方人和北方人即使是素不相識,見了面好像也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城裡時常出現因此打架斗毆的情況。負責維護京城治安的軍隊迅速開進城裡,想設法平息這場騷亂。可是他們可以用武力制止暴力行為,但卻不能改變南北方人之間的對立情緒,反而還加劇了這種情緒。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他馬上派人前去安撫那些鬧事的北方舉子,向他們保證說皇帝正在調查此事,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情緒激動的舉子們這才慢慢散去了。

然後,朱元璋就找來這次考試的主考官劉三吾了解情況。

原來,劉三吾並沒有在試卷上做什麼手腳,舉子們的考試成績都是真實的。南方的舉子確實考的都比北方舉子好。朱元璋也知道劉三吾一向剛正,不是會因私枉法的人。他相信劉三吾對考生成績的判斷,但是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憤怒情緒,朱元璋要求劉三吾從北方的舉子中挑選幾個來一並上榜。不料劉三吾這次真是倔過了頭。這個老夫子認為自己的評判是公正無私的,毫無錯處,所以他拒絕更改考試成績,使成績本來較差的北方舉子上榜。朱元璋聽了大發雷霆,認為劉三吾實在不通時務,氣的把劉三吾趕了出去。他還把其他的幾位考官都撤了職。北方舉子聽說了這個消息都大聲歡呼,要求皇帝為他們主持公道。

情勢所逼

不久之後,朱元璋再次派其他官員去重新審定這次考試的成績。可是當他再次聽取復審報告時,卻發現真有幾個不怕死的大臣。這些被派去復審的官員其實都很清楚皇帝的意思不過是為了給北方舉子一個交代,好下這個台階。但是這些正直的學究們卻仍然堅持北方舉子的考卷確實不如南方舉子的。他們的最後結論竟然和原來的主考官劉三吾的結論一模一樣。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他指責官員們互相包庇,有意蒙蔽自己,一氣之下把這些官員都革職下獄,嚴加拷問。結果這件事情越做越過火了。這些無辜的官員最後定罪時竟然被與十幾年前發生的胡惟庸案聯系在一起,全部被處以死刑。

後來,朱元璋親自主持,重新舉辦了一次考試。這次的考試結果與前一次截然相反,入選的61名舉子全部都是北方人,一個出身南方的都沒有。看來朱元璋為了平息北方人的不平情緒,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從此以後,為了避免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朱元璋立下規矩,此後的科舉考試,南北分卷考試,最後按南方60%、北方40%的標准取士,以求通過這種方法來使南北方入仕的官員人數大致相同。

因此,此後的科舉考試並不單以成績取人了,而且加入了地區的因素,並且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制度。

其實朱元璋對待那些官員的手段雖然是過分了些,但是他這么做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當時雖然明朝建國時間已經不短,但是因為朱元璋是從南方起兵成勢的,北方的士子在很長時間里仍然不信任這個政權。而為了消除這種疑慮,選拔北方的人進入政府作官無疑是一種最好的辦法。他雖然知道南方因為經濟發達,文化教育的水平也確實比北方高,但是他卻不能讓每一次入選的人都是南方人。

這樣一來豈不是朝中全是南方人在作官?這樣對於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極為不利。所以他只能採取這種分南北取士的方法,使南北兩地的官員人數漸趨平衡,以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在這次的事件中,不能說是朱元璋正確還是死難的大臣正確,因為他們遵循的是不同的原則。

那些寧死也不肯改變自己意見的大臣用生命堅持了科舉考試的公正原則,他們的骨氣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而朱元璋的選擇則是從國家政治的角度出發的變通方法,也不能說他沒有堅持公正就是錯的,只能說這是情勢所逼罷了。

⑽ 明朝哪位皇帝曾經說過: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

這句話不是明朝皇帝說的,出處是晉代的晉惠帝司馬衷。

典故出處:有一年版城裡鬧飢荒,餓殍遍野權,民不聊生。有人把就把災情匯報給白痴皇帝司馬衷,說百姓沒有糧食吃都快餓死了。晉惠帝聽完不理解了很久就憋出一句話,問了一句:「他們為啥不吃肉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由此可見司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塗。

人物拓展:

晉司馬衷於267年被立為太子,他的母親是晉武帝的皇後楊艷。作為次子他被立為太子是因為他的哥哥司馬軌很早就死了,也有說是晉武帝為了將來傳位給他寵愛的聰明孫子愍懷太子司馬遹。晉司馬衷一般被評價為"甚愚"或"白痴",這個說法可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晉惠帝 司馬衷首先晉司馬衷顯然無法解決他統治時期的政治困難,造成了八王之亂,他本人成為他人的傀儡,最後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其次晉武帝司馬炎親身經歷了曹魏的興衰,因而對皇朝繼承人的能力和成長非常關心,但在《晉書》中記載武帝也多次對晉司馬衷的能力表示懷疑並多次對他的能力進行考驗,而司馬衷則在太子妃賈南風及謀臣的獻策下通過了這些考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