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典故
① 滕王閣序典故詳細解釋
典故一:「徐孺下陳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後,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遊士林。至黃瓊死後,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
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准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把徐稚作為江西「人傑地靈」的代表。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
典故二: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
西漢梁孝王劉武,被封於梁,以開封為都城。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
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亂後,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託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為梁園。《漢書》載:「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
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餘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雲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
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典故三:「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
「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
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一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這里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典故四:「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
典故五:「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像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
詩人在想像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
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里》:「精誠叩帝閽,願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
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
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典故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
典故七:「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
毛澤東《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② 滕王閣序人物及其典故(全部)
《滕王閣序》的典故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晉書•張華傳》:張華見斗、牛二星間常有紫氣,請雷煥登樓觀看。雷煥說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劍在豫章郡豐城縣(今屬江西)。於是張華任雷煥為豐城令。雷煥果然在豐城獄的地下挖出了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劍挖出之後,紫氣就消失了。
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後來寶劍入水化為雙龍。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見於《後漢書•徐穉傳》。徐孺,即徐稚,字孺子。東漢時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陳蕃,字仲舉,東漢汝南人,為人剛正方嚴,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賓客,只是徐稚來時才特設一榻,徐稚走後就把榻懸起來。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其中第二把叫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列子•湯問》: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沒有學得精髓就以為自己已經都學會了,於是向老師秦青辭行。秦青沒有阻止他,在郊外為他餞行。餞行時秦輕撫節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連天上的雲朵都為之停了下來。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
睢園:西漢孝梁王在睢水邊修築的竹園。孝梁王喜歡招引文士,他常和枚乘、司馬相如等文人在園內飲酒賦詩。
彭澤之樽,陶淵明曾任彭澤令。他之前十分貧困,當彭澤令後有所改善,能「有酒盈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鄴水:指鄴城,三國時魏的都城。曹氏父子經常在此與文人聚會。曹植曾在這里作過《公宴詩》,詩中有「朱華冒綠池」的句子。朱華,指芙蓉,也就是荷花。這里用鄴水朱華指代鄴下文人的風流;
臨川之筆指南朝詩人謝靈運,山水詩成就很高,是我國山水詩作的開創者。曾任臨川太守。
(這兩句指這次宴會就像梁孝王睢園的文人聚會,勝過陶淵明獨飲的豪興,又如鄴下文人的風流,可與謝靈運的文采媲美。)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世說新語》:晉明帝小時候坐在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從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所以這樣說。」元帝感到很驚訝。第二天,大宴群臣時又問明帝同樣的問題,回答說:「太陽近。」元帝變了臉色,問:「怎麼和昨天的回答不一樣?」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天柱高而北辰遠
「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
「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漢代未央宮前殿的一個宮室。是皇帝辦公之處。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漢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見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時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見於《史記》。馮唐:西漢人,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曾當過官,後被罷免。漢武帝時求取賢良,他被舉薦,可是當時已經年過九十,無法任職;
李廣:西漢名將,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戰,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但始終未獲封侯。(借馮唐、李廣的遭遇,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感。)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漢文帝時,賈誼因有才華,被召為博士,一年內被提拔為太中大夫,又准備任為公卿,後來聽信朝中元老的讒言,貶賈誼為長沙王太傅;
梁鴻之典見於《後漢書》。梁鴻,東漢人。曾隱居山中。他有一次路過京師時,寫過一首對現實有所批評的詩。皇帝聽後,深為不滿,派人找他。他於是改變姓名,與妻子逃到齊魯間,後來又逃到吳地。(用賈誼和梁鴻為例,說明在賢明君主的統治下,賢能之士也難免遭遇不幸。)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傳說廣州北20里的石門有水叫貪泉,人喝了這里的水就會變得貪婪。有個叫吳隱之的廣州刺史,聽了傳說後就去喝了貪泉的水,並賦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表明自己清廉的決心。果真,他上任後,是一個人人稱頌的清官。(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不受污染。)
涸轍:水乾涸了的車轍溝。見於《莊子•外物》:莊周到監河侯家借糧食,他不借,莊周便給他講了一個寓言:我來的途中聽到有人叫我,我環顧四周,發現是一條掉在車轍溝里的鮒魚。我問他:「你叫我干什麼?」魚說:「我本來是生活在東海里的,但是現在流落到這里,你可以找來一斗的水救我嗎?」我說:「可以,讓我到越國去游說越王,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好嗎?」鮒魚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水,現在只要有一斗一升的水我就可以活下去。你這樣說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魚乾的地方去找我。」(在此反用其意,是說無論處於何種惡劣環境,都不會改變高尚志節和樂觀情懷。)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見於《後漢書》:東漢將領馮異出征,先戰敗於回谷,後得勝於澠池。漢光武帝劉秀致書慰勞他說:「你開始雖然在回谷戰敗,但終於能在澠池獲勝,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志;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見於《後漢書》。孟嘗,字伯周,東漢人,曾任合浦太守,為官清正賢能,興利除弊,政績卓著,受到人民愛戴。後隱居。漢桓帝時,尚書楊喬多次舉薦,稱他「清行出俗,能於絕群」, 但始終沒被起用。
見《晉書•阮籍傳》。阮籍,晉朝詩人,竹林七賢之一。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內心憂憤,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不拘禮法。他常獨自駕車外出,也不順著路走,當前面有什麼障礙不能前進時,就慟哭而返,藉此宣洩苦悶心情。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漢書•終軍傳》:元鼎四年,漢武帝要選擇一位能乾的使臣出使南越。終軍知道後挺身而出,主動請求前往。他向漢武帝請求到:「請陛下授予我一根長纓,南越王如果不肯歸順,我就用長纓套著他的脖子把他捉來。」漢武帝立刻答應他出使。經過一番努力,他成功的說服了南越王,南越劃入漢帝國版圖指日可待。可天有不測風雲,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呂嘉不肯內附漢朝,發動叛亂,終軍等人慘遭殺害,壯烈殉國。終軍死時,年僅二十餘歲。從此,終軍弱冠請纓的故事,便成為歷史佳話。
《後漢書•班超傳》:班超,班固的弟弟。他因家境貧困,曾經輟學投筆嘆道:「大丈夫應該有雄才大志,學習英雄人物建功立業,怎能長久地在筆硯之間留連?」於是就棄文從軍了。成語「投筆從戎」。
宗愨:南朝宋人。從小就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一次他在哥哥的婚禮上趕走了潛入庫房的盜賊,大家紛紛稱贊他機敏勇敢,少年有為。他的叔父問他將來有什麼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乘風破浪」這一成語的來源。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晉書•謝安傳》: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比如有芝蘭玉樹,人們都會希望它生於自己的庭院中。」 玉樹即寶樹,比喻不辱門庭的好子弟。後來就稱謝玄為謝家寶樹。
見《烈女傳•母儀篇》。據說孟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孟子的鄰居是做喪事的,孟子跟他們學做喪事,孟母就搬家;第二個鄰居是商人,孟子跟他們學做買賣,孟母就又搬了家;這一次搬到了私學旁,孟子就開始學習知識和禮儀。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鯉對」之典見於《論語•季氏》:孔鯉是孔子的兒子,有一次他快步走過庭前,孔子問他學了《詩經》沒有,他回答沒有。孔子就說不學《詩經》。說話時就沒有依據,孔鯉於是去學《詩經》;又一次,孔子問他學了《禮記》沒有,他回答說沒有。孔子就說,沒有學《禮記》,就沒有立身的准則,孔鯉於是又去學《禮記》。
「龍門」之典見《後漢書•李膺傳》:當時朝綱不振,政事腐敗,只有李膺高風亮節,聲名極高,人才紛紛投奔他,有受到他接待的人,就被稱為登龍門。後遂以登龍門比喻得到名人的援引而提高聲望。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楊意不逢」之典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蜀人楊得意是掌管天子獵犬的官。有一次,他在侍候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正在讀《子虛賦》,並且感慨說:「我不能與這個人見面啊。」楊得意於是進言說:「臣的同鄉司馬相如說這篇賦是他所作。」漢武帝很驚奇,於是派人召見司馬相如。後來司馬相如又作《大人賦》,說的是神仙之事,漢武帝讀後大悅,感覺「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凌雲:這里指司馬相如的賦。
「鍾期既遇」之典見《列子•湯問》。鍾期,即鍾子期。俞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鍾子期可以聽出俞伯牙彈的是高山還是流水,凡是俞伯牙彈琴時想到的,鍾子期都能體會得出,於是兩人成為知音。(說古喻今,比況自身,希望有知音識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蘭亭:指永和九年的蘭亭集會,王羲之為此作《蘭亭集序》;
梓澤:就是晉代石崇的金谷園。石崇當時以生活極端奢侈著稱,頻以財富炫耀於世,竟與皇親國戚競奢賽寶,每每爭奇斗勝,弄得不可開交。有一次晉武帝賜給舅父王愷一株珊瑚樹,高二尺許,王愷以為是天下至寶,興致勃勃地跑到金谷園中向石崇誇示,誰料石崇卻嗤之以鼻,漫不經意地用鐵如意敲擊,結果三下兩下被打得粉碎。王愷大驚失色, 石崇卻若無其事,叫僕人把家中藏的珊瑚樹全部取出來讓王愷挑選: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王愷看得目瞪口呆。
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園內屋宇金碧輝煌,宛若皇宮,奇珍異寶堆積如山,珊瑚樹光彩奪目。金谷園是當時全國最美麗的花園。石崇結詩社24人,史稱"金谷二十四友",朝夕游於園中,飲酒賦詩。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
金谷園內築有華麗的崇綺樓,相傳是石崇寵姬綠珠所居。綠珠是廣西合浦的採珠女,能歌善舞,出落得珠圓玉潤,嫵媚動人,且又穎慧明敏,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歡,因而使得石崇如醉如痴,在眾多姬妾之中,惟獨對綠珠特別寵愛。可惜好景不長,「八王之亂」打碎了金谷園的歌舞昇平。當孫秀帶兵到金谷園收捕石崇,逼取綠珠,石崇再也沒有了那昔日的威風和尊嚴,而綠珠不畏強暴,不慕榮華,不願苟且偷安,寧可墜樓身亡,也不願屈服就範。石崇與綠珠死後,金谷園幾經更手,園中的風光仍然不減當年,歷代文人雅士依然流連園中,但題詠的中心已不再是金谷園的繁華。人們敬仰綠珠的節義和剛烈,把崇綺樓改稱為「綠珠樓」。請灑潘江,各傾陸海
潘岳,西晉有名的才子,可稱「才貌雙全」,是西晉著名的美男子。「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即說的是他。
潘岳和陸機齊名,史稱「潘陸」。
陸機,是西晉太康、元康間最著聲譽的文學家,被後人譽為「太康之英」。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系統的創作論,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也是是駢文的奠基者。
③ 滕王閣的故事
滕王閣名稱來歷:
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
據史書記載,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都督,次年又在洪州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3)滕王閣典故擴展閱讀:
滕王閣——王勃一字值千金:
《滕王閣序》無人不知。可很少有人知道,序詩中有一處留白,也留下了一段美好傳說。傳說王勃在滕王閣上寫完《滕王閣序》之後,便告辭走了。閻都督一邊讀一邊贊嘆,但他看到最後幾句時,不禁驚詫起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留空)自流。
原來,王勃故意空下一字走了。閻都督和宇文鈞、吳子章等眾多名士,均不解其意。有人說,應該填「水」字,但顯得太直白了;有人說,應該填個「獨」字,又覺得太一般了。大家想來想去,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字。於是,閻都督便派人趕往會館,恭請王勃返閣填字。
使者受命來到會館,卻被王勃的書童擋住了。書童對使者說:「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都督海涵。」使者將原話帶回後,閻都督暗自思量:人才難得,理應禮賢下士。於是帶著紋銀,前往會館求教。
王勃見都督前來,拱手笑道:「何勞都督下問,不才早已將字留在寶閣了。」大家疑惑不解,連聲追問:「才子墨寶,留於何處?」王勃大笑說:「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留。」此時,眾人才恍然大悟,齊聲稱贊。
④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
人教版新編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收錄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這是一篇典範的駢體文,文章引用典故達三十多處,這勢必造成文字上的艱澀古奧,在理解上設置了重重障礙。所以,把文章中的用典摘取出來,進行梳理歸類,釋文解義,就有非常之必要。
一、出自神話傳說的典故
1、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西京雜記》卷二說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又說楊雄作《太玄》,夢見自己吐出鳳凰,飛集書上。文章藉此形容孟學士文章
之美。
2、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相傳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飛,待春而歸。文章藉此說明水邊斷斷續續地傳來一陣陣驚寒的雁聲。
3、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古代傳說廣州有水名貪泉,人喝了這里的水就會變得貪婪。《莊子•外物》記載的處在涸轍里的鮒魚求救的故事。文章藉此表達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4、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就可以變為飛龍。作者藉此表示,由於謁見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價。
5、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中華古今注》說,吳大帝孫權有寶劍六,其二名紫電。據《西京雜記》卷一雲,漢高祖斬白蛇劍,每十二年一加磨,鋒刃常瑩若霜雪。文章藉此誇贊王將軍。
二、出自歷史故事的典故
1、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晉書•張華傳》記載:牛、斗二星之間常現紫氣,張華請南昌人雷煥來看,雷煥說那是寶劍的光芒上通於天。後來果然在南昌的豐城地下掘出了雙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寶劍出土後,星間紫氣也消失了。文章藉此來誇贊洪州地方很靈異。
2、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後漢書•徐稚傳》記載:徐稚是洪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文章藉此誇贊洪州人物俊美。
3、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日下,指京都,雲間,指江蘇松江。《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張華)坐。張令其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口:『日下荀鳴鶴。』」文章藉此表現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見的心志。
4、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史記•賈誼傳》記載,漢文帝時,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後,文帝把他征回長安,召見於宣室。作者藉此表達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5、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史記》記載,漢武帝時選求賢良,有人舉薦馮唐,可是他已九十多歲了,不能做官了。又載,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多年抗擊匈奴,軍功很大,卻終身沒有封侯。文章藉此表達年時易往,功業難就。
6、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史記•賈誼傳》記載,賈誼曾任太中大夫,對當時國
家大事多所建議,一時深受器重,後受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文章藉此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7、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後漢書•梁鴻傳》記載,梁鴻,東漢人,因作詩諷刺君王,得罪了漢章帝,被迫逃到齊魯一帶躲避。文章藉此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8、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後漢書•孟嘗傳》記載,東漢人孟嘗,為官清正廉潔,但不被重用,後來歸田。作者藉此來反襯自己不甘沉淪的思想。
9、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獨自駕車出行,在無路可
走時便痛哭而返。作者藉此來反襯自己不甘沉淪的思想。
10、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漢書•終軍傳》記載,漢武帝想讓南越王歸順,派終軍前往勸說,終軍請求給他長纓,必縛住南越王,帶回到皇宮門前。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
11、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宋書•宗愨傳》記載,南朝宋人宗愨,少年時很有抱負,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
12、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晉書•謝玄傳》記載,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半句出自《烈女傳•母儀傳》記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者藉此表達有幸在宴會上結識了各位
名士。
13、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史記•司馬相如傳》:「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又雲:「相如即奏《大人賦》,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這兩句是說,未遇推薦之人,只能賦凌雲之賦而自惜。
14、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列子•湯問》記載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這句的意思是說既遇知音,就在宴會上賦詩作文,不以為慚。
15、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的蘭亭集會的情況。《晉書•石崇傳》記載:「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谷,一名梓澤。」這句是說,名勝之地,終難免於荒蕪。
三、出自文人詞句的典故
1、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彭澤,指陶淵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兩句意思是說,滕王閣的宴集,勝過隱士的獨樂。《水經注》記載:「睢水又東南流,歷於竹圃。水次綠竹蔭渚,青青實望,世人言梁王竹園也。」
2、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曹植《公宴詩》有詩句:「秋蘭披長坂,朱華冒綠池。」鍾嶸《詩品》記載:「宋臨川太守謝靈運,其源出於陳思(曹植)。」這里是借曹植來比擬與會的文士將對後代文壇產生影響。
3、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
而上者九萬里。」文章藉此表達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4、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論語•季氏》記載:「(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作者藉此說明自己將往海南接受父教。
5、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鍾嶸《詩品》說:「余嘗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這句是說,請各位竭盡文才,寫出像潘岳、陸機那樣的好作品。
⑤ 《滕王閣序》里的典故分別是哪些
1、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晉書•張華傳》:張華見斗、牛二星間常有紫氣,請雷煥登樓觀看。雷煥說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劍在豫章郡豐城縣(今屬江西)。於是張華任雷煥為豐城令。雷煥果然在豐城獄的地下挖出了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劍挖出之後,紫氣就消失了。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後來寶劍入水化為雙龍。
2、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見於《後漢書•徐穉傳》。徐孺,即徐稚,字孺子。東漢時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陳蕃,字仲舉,東漢汝南人,為人剛正方嚴,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賓客,只是徐稚來時才特設一榻,徐稚走後就把榻懸起來。
3、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4、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其中第二把叫紫電。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5、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列子•湯問》: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沒有學得精髓就以為自己已經都學會了,於是向老師秦青辭行。秦青沒有阻止他,在郊外為他餞行。餞行時秦輕撫節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連天上的雲朵都為之停了下來。
6、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謝家之寶樹典出《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接孟氏之芳鄰典出劉向《列女傳·母儀篇》。據說孟軻的母親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最後定居於學宮附近。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典出《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喜托龍門典出《後漢書·李膺傳》:「膺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⑥ 《滕王閣序》典故的含義
1、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後,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一面種地,一面設帳授徒。他曾一度外出遠游,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後,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遊士林。至黃瓊死後,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准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把徐稚作為江西「人傑地靈」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園。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節縮在古漢語中多用於姓名。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縮,「鍾期」是「鍾子期」的節縮。
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於梁,以開封為都城。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亂後,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託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為梁園。《漢書》載:「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餘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雲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這里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鍾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於陳思。」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一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這里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4、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這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雲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吳會,課本無注,當指吳郡的都會,即江蘇省蘇州市。一說「會」讀kuài ,秦漢時會稽郡的郡治在吳縣(即今蘇州),郡、縣相連,稱為吳會。而從對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長安」對「吳會」,單個地名對單個地名)。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教參書認為「日下」一典源出《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此典多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參見《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這樣理解還不夠,它只能說明上句,不能說明下句,即不能解釋為何「日下」與「雲間」相對。其實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說的是:晉代文學家陸雲(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互不相識,一起在張華(字茂先,任過中書令,右光祿大夫)家中會面。張華讓他們交談,因為兩人都有突出的才學,要他們別說平常的俗話。陸士龍拱手說:「我是雲間的陸士龍。」荀鳴鶴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西晉兩位名人陸雲和荀隱初次會面時的「脫口秀」是一副藝術性頗高的人名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濫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雲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雲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陸雲是松江(今上海)人,因為這一副「對聯」,後來上海得到一個雅稱「雲間」。也因為這副對聯的有名,以「雲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清李漁《笠翁對韻》:「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日下;壯游京洛,東吳二陸起雲間。」有一副謎語聯:吳下門風戶戶盡吹單孔簫(謎底:吹火筒),雲間勝景家家皆鼓獨弦琴(謎底:彈棉花)。由於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裡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如果知道有關背景知識,就還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很容易產生心高氣傲的心理。後來,果然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老父也被貶官受罰。一時間,使王勃有一種從雲端里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雲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如果只是「西望長安,遙看吳會」,怎能傳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呢?用典的好處之一是言簡意豐,以少勝多,能「寓萬於一」,較好地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5、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6、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像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像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里》:「精誠叩帝閽,願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7、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史記上對馮唐主要記載了一件事,馮唐和漢文帝在有旁人在場時聊天,談到古代名將,認為廉頗和李牧很有指揮才能。文帝大發感慨,說我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就好了。馮先生馬上說你就是有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文帝在皇帝中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換了別人做皇帝,馮唐差不多就要殺頭了。等了一會文帝又回來,說你就是批評我也應該在私下裡說,怎麼大庭廣眾不給面子呢?馮唐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迴避。我認為陛下對士兵太差了,獎賞太輕,懲罰太重。雲中郡守魏尚只多報了六個腦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職,判處一年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馬上任命馮唐為特使去雲中郡赦免了魏尚。這就是蘇東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上任之後,馮唐做了楚相,後來被景帝免了職。到武帝上台後,馮已經九十多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後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
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有人說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並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後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8、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毛澤東《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後漢書·梁鴻傳》《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成後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一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裡打滾。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你們的。從前有一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料喂養,又披以紋綉,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一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願意做卿相,不願意被國事羈絆,我寧願作一個小豬在污水溝里游戲,這樣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後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麼財物,就讓我為你干幾年活吧。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責備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後面有一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麼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後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後,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並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一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一帶)後,在富商門下做僱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一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後,非常廉潔。「酌貪泉而覺爽」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污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後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徵收到手後借給他一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枯魚之肆。後來形成了成語「涸轍之鮒」,用以比喻處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莊子·大宗師》:「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不若相忘於江湖。」又有成語「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課文中引用這個典故意為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1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略)
12、「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語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後來終於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後努力還不遲。出自《後漢書·馮異傳》。
13、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於志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升遷,後來隱居耕田。桓帝時,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於家。事見《後漢書·孟嘗傳》。關於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穀物,沿海出產珍珠,由於前任太守貪污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阯郡內。孟嘗到任,革除敝端,遷離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後遂用「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而復還或物失而復得,對其人或其物有稱美之意。
14、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阮籍藉此宣洩對現實不滿的苦悶心情。作者認為這種行為是消極的,不打算仿效。這是反面用典,表達了作者不甘沉淪,力求振作自強,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與今義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氣勢洶洶。這里指狂放,不拘禮節。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所謂竹林七賢是七個魏晉時期的文人名士的總稱。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於竹林,縱酒酣飲,弈棋賦詩,無拘無束,史稱「竹林七賢」。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氣最大,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他們的行為都怪誕得很。嵇康服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禮教的束縛,表現出怪誕的行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婦人當街賣酒,他經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婦人旁邊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別」,嫂子回娘家,他為嫂子餞行並送她上路。對旁人閑話、非議,阮籍說:「孔孟禮教,與我何干?」我們現在說青白眼、青睞、垂青等,都來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見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對之;他喜歡和佩服的人來了,就用青眼相對。是真名士自風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脫俗。
15、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終軍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給他一根長繩,定把南越王縛至漢朝宮廷來。後果然說服南越歸漢。這兩句是說,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請纓」作為典故,常表示殺敵報國,建功立業,投軍或出使等意。今多用於指主動請求參戰或參加某些重要而有風險的活動,或主動要求分配任務等。有贊揚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紛紛請纓到抗非典一線工作」「武漢大學生請纓赴邊陲」。「請纓」現已成為普通詞語。「長纓」指縛敵的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毛澤東詩詞多次引用「長纓」的典故。《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6、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後,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西域全境統一於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今天把大學生當兵服役叫「攜筆從戎」。宗愨:字元干,南朝宋南陽人。《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成語一般寫作「乘風破浪」。這兩句是說,自己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報負,所以懷有投筆從戎的志向。
17、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謝家:晉朝謝安、謝玄的家庭。寶樹:謝玄曾以「芝蘭玉樹」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說自己並不象謝家子弟那樣的好,有謙虛的成分。晉、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時,謝氏最為興盛,一時人材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於史。所謂「芝蘭玉樹」,其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契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以「芝蘭玉樹」,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樹臨風」,比喻英俊瀟灑的美少年。「玉樹盈階」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遷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傳》(西漢劉向編)。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的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其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據說其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第一次他家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小時候專門學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裡去了,誰知這是一個農貿市場附近,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專心讀書,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芳鄰:好鄰居。下句是說,自己年幼時父親也曾經擇鄰而居,使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層意思是說,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
18、他日趨庭,叨陪鯉對。意思是說,過些時候將到父親那裡去接受教誨。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9、今茲捧袂,喜托龍門。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這里是說,這次能在宴會上拜見閻公,就好象登龍門一般令人高興。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這里含有對閻公的奉承。
20、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意思是說,未遇到推薦自己的人,只能撫弄著凌雲之賦而嘆惜。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一次武帝讀到《子虛賦》,連連稱贊,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告訴武帝這篇賦是司馬相如寫的,於是武帝就召見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賦》上奏武帝,「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這一句是說如果沒有遇到楊得意那樣推薦自己的人,司馬相如就只能撫凌雲之賦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說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麼羞愧呢?這兩句的重點在後一句,作者實際上是在說這次自己遇到閻公這樣的知音,所以願意在宴會上賦詩作文。
由於篇幅太長,請參考http://www.haonan777.blog.bokee.net/bloggermole/blog_viewblog.do?id=504363
⑦ 滕王閣序 典故
1、馮唐易老
譯文: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到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
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
2、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譯文:使梁鴻逃匿到齊魯海濱,難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時代?
《後漢書'梁鴻傳》記載,梁鴻,東漢人,因作詩諷刺君王,得罪了漢章帝,被迫逃到齊魯一帶躲避。文章藉此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3、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譯文:使賈誼遭受委屈,貶於長沙,並不是沒有聖明的君主
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
4、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譯文:物類的精華,是上天的珍寶,寶劍的光芒直沖上牛、斗二星的區間。
據《晉書·張華傳》,晉初,牛、斗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請教精通天象的雷煥,雷煥稱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張華命雷煥為豐城令尋劍,果然在豐城(今江西省豐城市,古屬豫章郡)牢獄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內有龍泉、太阿二劍。後這對寶劍入水化為雙龍。
5、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譯文: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的驚叫,鳴聲到衡陽之浦為止。
相傳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飛,待春而歸。文章藉此說明水邊斷斷續續地傳來一陣陣驚寒的雁聲。
⑧ 滕王閣典故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3]
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世的經典。
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4]
http://ke..com/link?url=W8JqY0RXPj_xQetKb5QrnmitL3AFMR5cmW4Mg9__8xG
⑨ 滕王閣序中23個典故的詩句和它們各自的作用
滕王閣序中23個典故的詩句和它們各自的作用:
1、徐孺下陳蕃之榻。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
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張華見斗、牛二星間常有紫氣,請雷煥登樓觀看。雷煥說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劍在豫章郡豐城縣(今屬江西)。於是張華任雷煥為豐城令。雷煥果然在豐城獄的地下挖出了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劍挖出之後,紫氣就消失了。
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後來寶劍入水化為雙龍。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4、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其中第二把叫紫電。「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5、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
「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
6、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世說新語》:晉明帝小時候坐在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從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所以這樣說。」元帝感到很驚訝。
第二天,大宴群臣時又問明帝同樣的問題,回答說:「太陽近。」元帝變了臉色,問:「怎麼和昨天的回答不一樣?」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
7、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8、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見於《史記》。馮唐:西漢人,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曾當過官,後被罷免。漢武帝時求取賢良,他被舉薦,可是當時已經年過九十,無法任職。
李廣:西漢名將,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戰,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但始終未獲封侯。借馮唐、李廣的遭遇,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感。
9、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
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傳說廣州北20里的石門有水叫貪泉,人喝了這里的水就會變得貪婪。有個叫吳隱之的廣州刺史,聽了傳說後就去喝了貪泉的水,並賦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表明自己清廉的決心。果真,他上任後,是一個人人稱頌的清官。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不受污染。
涸轍:水乾涸了的車轍溝。見於《莊子·外物》:莊周到監河侯家借糧食,他不借,莊周便給他講了一個寓言:我來的途中聽到有人叫我,我環顧四周,發現是一條掉在車轍溝里的鮒魚。我問他:「你叫我干什麼?」
魚說:「我本來是生活在東海里的,但是現在流落到這里,你可以找來一斗的水救我嗎?」我說:「可以,讓我到越國去游說越王,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好嗎?」鮒魚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水,現在只要有一斗一升的水我就可以活下去。
你這樣說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魚乾的地方去找我。」在此反用其意,是說無論處於何種惡劣環境,都不會改變高尚志節和樂觀情懷。
11、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見於《後漢書》:東漢將領馮異出征,先戰敗於回谷,後得勝於澠池。漢光武帝劉秀致書慰勞他說:「你開始雖然在回谷戰敗,但終於能在澠池獲勝,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12、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志。
見於《後漢書》。孟嘗,字伯周,東漢人,曾任合浦太守,為官清正賢能,興利除弊,政績卓著,受到人民愛戴。後隱居。漢桓帝時,尚書楊喬多次舉薦,稱他「清行出俗,能於絕群」, 但始終沒被起用。
13、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
14、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漢代未央宮前殿的一個宮室。是皇帝辦公之處。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漢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見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時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見。
15、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晉書•謝安傳》: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比如有芝蘭玉樹,人們都會希望它生於自己的庭院中。」 玉樹即寶樹,比喻不辱門庭的好子弟。後來就稱謝玄為謝家寶樹。
見《烈女傳•母儀篇》。據說孟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孟子的鄰居是做喪事的,孟子跟他們學做喪事,孟母就搬家;第二個鄰居是商人,孟子跟他們學做買賣,孟母就又搬了家;這一次搬到了私學旁,孟子就開始學習知識和禮儀。
16、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
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7、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
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
18、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向武帝推薦了司馬相如。
19、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鍾期: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裡在想高山或流水,鍾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後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難得的知音、知己。
20、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西南。晉朝王羲之曾和群賢宴集於此,賦詩作文,作有《蘭亭集序》,文壇上傳為佳話。梓澤:晉朝石崇的金谷園,又名梓澤,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會於此。這兩句是說,當年蘭亭宴集的盛況已成陳跡,繁華的金谷園也早變為一片廢墟。
21、「請灑潘江,各傾陸海」。
潘江陸海:鍾嶸《詩品》:「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為成語,一般寫作「陸海潘江」。這里用來形容眾賓客的文才。
22、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
23、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見《晉書•阮籍傳》。阮籍,晉朝詩人,竹林七賢之一。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內心憂憤,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不拘禮法。他常獨自駕車外出,也不順著路走,當前面有什麼障礙不能前進時,就慟哭而返,藉此宣洩苦悶心情。
(9)滕王閣典故擴展閱讀:
寫作特色: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徵。
1、色彩變化之美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
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遠近變化之美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
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作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裡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⑩ 滕王閣序中有哪些典故
1、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晉書•張華傳》:張華見斗、牛二星間常有紫氣,請雷煥登樓觀看。雷煥說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劍在豫章郡豐城縣(今屬江西)。於是張華任雷煥為豐城令。雷煥果然在豐城獄的地下挖出了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劍挖出之後,紫氣就消失了。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後來寶劍入水化為雙龍。
2、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見於《後漢書•徐穉傳》。徐孺,即徐稚,字孺子。東漢時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陳蕃,字仲舉,東漢汝南人,為人剛正方嚴,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賓客,只是徐稚來時才特設一榻,徐稚走後就把榻懸起來。
3、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4、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其中第二把叫紫電。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5、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列子•湯問》: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沒有學得精髓就以為自己已經都學會了,於是向老師秦青辭行。秦青沒有阻止他,在郊外為他餞行。餞行時秦輕撫節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連天上的雲朵都為之停了下來。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
(10)滕王閣典故擴展閱讀
在藝術上,《滕王閣序》有以下寫作特色: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起承轉合。一般來說,二字句用於抒情(文中有兩處:「嗟乎」「嗚呼」)。
三字句、四字句用於一個話題的開始或轉折。六字句或七字句連用,為平實的敘述。四六句或六四句連用,為敘述或抒情的展開部分。僅有一個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頓。這樣,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轉。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瞳,豈乏明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間又平仄相對。
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這篇序文,如「物華天寶」「俊采星馳」「紫電青霜」「鍾鳴鼎食」「青雀黃龍」「睢園綠竹」「鄴水朱華」等,都是講求辭採的典型例子。這樣,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悅目。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
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