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修身典故

修身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4 22:02:48

A. 有哪些關於修養的名人故事

關於修養道德的名人故事如下:

1.故事篇一: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故事篇二:曾參,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故事篇三:仲由,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故事篇四: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5.故事篇五: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B. 在自然中修身、學習的詩句典故……請各方高手相助謝謝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清水來。----學習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

C. 古人修身養性的哲理小故事有哪些

1.孫叔敖任楚國宰相時,全國官吏和人民都來道賀。但是,有一位老人卻穿粗麻衣,戴白帽子以喪服弔唁他。眾人都覺得老人真是觸霉頭,孫叔敖卻趕緊整冠肅衣迎接老人,虔敬地請教他:「楚王不知道我能力不好,委我相位,眾人都來向我道賀,但我恐怕以後要承受百姓的責怪。您說來吊喪,一定有高見要指教吧?」
老人說:「的確有些話想提醒你:身份高貴但對人驕傲,必會被人民拋棄;地位高而擅權,必遭君王討厭;俸祿多而不知足,必招災禍。」孫叔敖恭敬的道謝:「謹遵教誨,您還可以再教我一些嗎?」
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要更謙卑;官位越大,要更加細心;俸祿越多,取捨更要謹慎。能謹守這三點,就足以治好楚國了。」果真,孫叔敖成為廉潔的名相,上任三個月,楚國大治。

2.有人問哲學家說:「從地到天究竟有多高?」哲學家道:「二尺高。」「為什麼這么低呢?我們人不都長得至少有四、五、六尺高嗎?」哲學家答:「所以,凡是超過三尺高的人身,要立足於天地間就要懂得低頭。」所謂「低頭是稻穗,昂首系莠稗」,越成熟的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壞稗麥頭才抬得高高的。漢代名將韓信,未成名前,有次走在淮陰的路上,有個不良少年看他不順眼說:「你看起來挺神氣,不過,只是中看不中用。有氣魄的話,你就來殺我;不敢,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忍一時之氣,從不良少年胯下爬過,最後功成名就。

D. 來自《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 助你修身養性

【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2.為政方面
孔子根據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為政以德」的主張。他認為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政事是極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禍起蕭牆】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
<釋義>禍亂就發生在內部。
【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
【欲速不達】
[出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3.修養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核心。以「仁」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觀是孔子一貫倡導的行為准則,是儒家學說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的主體,是人們遵循的普遍運用的行為准則。成語有:
【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原指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4.處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將道德修養與「濟世」結合起來。孔子的人生觀為他的後代的儒學所繼承,以此逐漸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事原則和「內聖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遵循道德原則,還體現在處事要符合道德標准。如:
【成人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過猶不及】
[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公冶長》)
<釋義>反復考慮後再做。
【無所用心】
[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釋義>沒有開動腦筋。比喻對什麼事都不關心。
【察言觀色】
[出處]「察言而觀色。」(《顏淵》)
<釋義>琢磨、觀察別人言語、臉色來揣測其心思(以便相機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認為天與人的生命及其意義是密切相關的,人應當像天那樣對待生命,對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進行「仁、義、禮、智、信」諸道德境界的修煉和陶冶。《論語》的一些闡述體現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現為:
【後生可畏】
[出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子罕》)
<釋義>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富貴浮雲】
[出處]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釋義>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像浮雲那樣輕飄。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樂以忘憂】
[出處]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述而》)
<釋義>快樂得忘了憂愁。

E. 不知足者常樂的典故

1、拿破崙說:不來想當將軍的士源兵不是好士兵。

2、愛迪生最先發現的燈絲是用竹炭做的,後改進為鎢絲。愛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件發明創造,有些發明創造已經得到驚人的成功。他本人也是享有盛名的。

但是,他從不沉醉於自己的發明,他無時無刻不在向科學的新領域攀登,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的發明創造持否定態度,而不停頓地加以改進.。

他自己說:「我是永不會滿足的。」無休止的鑽研,不停頓的改進,這正是愛迪生又一個突出特點。

(5)修身典故擴展閱讀:

"不知足者常樂」這是一種表明時時進取的態度,是不滿足現狀力求改變的積極態度,它引導人們不斷向好的方向努力奮斗,銳意進取,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不知足方有前進的動力,不知足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不知足才能常樂。

不知足,是國家的根本點。

秦始皇能一統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不斷地改革完善,才有了秦國的強大。

孟子曾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若一個國家知足於現狀,沒有了「野心」,便將要滅亡。

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的大革命,無不向我們證明了不知足對國家的重要性。

不知足方有憂患意識,不知足才能振興國家,闖出一片天地。

F. 克己修身具體說的是什麼意思成語典故是來自哪裡

克已修身
意思是克制和約束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克己:意思是克制和約束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也指舊時商店自稱價錢公道,不多賺錢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養性。

G. 暖玉生煙的典故

「暖玉生煙」出自唐代李商隱的《錦瑟》,此典故源自南北朝干寶《搜神記》。楊伯雍因心善救了一個勞累過度的老人(太白金星),後太白金星送了一斗可種出玉石的碎石,楊伯雍在藍田的無終山一斗玉石,用用玉石做了5雙白璧做聘禮,娶了一位善良賢慧的徐姑娘的典故。

後來玉石被官匪掠走,太白金星托夢給楊伯雍,給予了詩句的提醒「晴天日出入南山,輕煙飄處藏玉顏。」意思是晴天日出的時候再進入南山,到有煙霧輕繞的地方可以找到藍田玉的蹤跡。也就成就了「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詩句了。

(7)修身典故擴展閱讀:

《錦瑟》

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賞析

詩運用象徵、隱喻的手法,創造性地發展了傳統的「比興」方法。「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想像一下:繪有花紋的美麗如錦的瑟有五十根弦,詩人也一邊在感慨快到五十歲了,一弦一柱都喚起了他對逝水流年的喜悅追憶,暗示自己才華出眾而年華流逝。

詩的首聯以幽怨悲涼的錦瑟起興,藉助對形象的聯想來顯現詩人內心深處難於直抒的千般情懷以及詩人滄海一世所有不能明言的萬種體驗,點明「思華年」的主旨,這是對傳統比興手法創造性的發展。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詩中間兩聯,最能體現李商隱引典精闢、譬喻精深的持點。李商隱以「庄生夢蝶」的典故人詩,又巧妙地設計了兩個字:「曉」與「迷」,深層喜悅譬喻溢於言表。

「曉」早晨也,喻人的一生則是青年時代。「曉夢」:青春美夢,年輕時立下的宏偉大志,色彩斑斕的喜悅理想。「迷」迷戀,沉溺也不放棄,不可割捨,不懈地追求喜悅。詩人設字絕妙精巧,賦予典故以新的喜悅哲理,讓讀者有感於物,有悟於心。

使詩句產生了影視效應,再現了詩人為不可割捨的理想進行了不懈追求,無奈卻掙扎於權勢爭奪之中,左右為難受盡欺凌終不得志,到頭來只是一場悲苦的夢幻而已。

頸聯前一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

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實不多見。

後一句的藍田滄海,也並非空穴來風。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詩中此句,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

對於詩人 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後感情。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此聯和上聯共用了四個典故,呈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緒。庄生夢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尋的執著;滄海鮫淚,具有一種闊大的寂寥;藍田日暖,傳達了溫暖而朦朧的歡樂。

詩人從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樣的神奇、空靈,他的心靈向讀者緩緩開啟,華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觸等皆融於其中,卻只可意會不可言說。

詩的尾聯,採用反問遞進句式加強語氣,結束全詩。「此情」總攬所抒之情:「成追憶」則與「思華年」呼應。「可待」即「豈待」,說明這令人惆悵傷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難遣,此時當更令人難以承受。

H. 來自《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

孺子可教
拼音: rú zǐ kě jiào 簡拼: rzkj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指年輕人可培養。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張良是秦朝末年人。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隱藏起來。

有一天,張良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爛爛的。那老人看見張良,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下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 張良跪在地上給他穿上鞋。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啊! 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上,但老人已經先到了。他責備張良來晚了,叫他五天後再來。第二次,雞一叫張良就趕到橋上,但老人又先到了。 這次老人大發脾氣,叫他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半夜就來了﹐等了一會兒,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興,送給張良一本書,並告訴說 ,讀了這部書大有用處。 張良回家一看,原來是部兵法書,他日夜攻讀,後來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統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自《史記•世家第二十五》)

I. 戰國·荀況《荀子·修身》跛鱉千里成語典故的由來

《荀子.修身》:「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意謂回跛足的鱉不停地走答,也能行走千里。後以「跛鱉千里」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使條件差,也能取得成就。唐 劉禹錫《何卜賦》:「絡首縻足兮,驥不能逾跬;前無所阻兮,跛鱉千里。」

J. 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典故和意思

《大學》是以修身為核心。修身的目的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專自天子以至屬於庶人,壹皆以修身為本」強調人的修生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過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那段話意思就是講: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蒙蔽。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