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的典故
㈠ 頭發的故事的原文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張隔夜的日歷,向著新的那一張上看了又看的說:「啊,十月十日,——今天原來正是雙十節⑵。這里卻一點沒有記載!」
我的一位前輩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來談閑天,一聽這話,便很不高興的對我說:
「他們對!他們不記得,你怎樣他;你記得,又怎樣呢?」
這位N先生本來脾氣有點誇張,時常生些無謂的氣,說些不通世故的話。當這時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語,不贊一辭;他獨自發完議論,也就算了。
他說:
「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⑶。這樣一直到夜,——收了旗關門;幾家偶然忘卻的,便掛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
「我也是忘卻了紀念的一個人。倘使紀念起來,那第一個雙十節前後的事,便都上我的心頭,使我坐立不穩了。
「多少故人的臉,都浮在我眼前。幾個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裡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里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著遠志,忽然蹤影全無,連屍首也不知那裡去了。
「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里漸漸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紀念這些事。
「我們還是記起一點得意的事來談談罷。」
N忽然現出笑容,伸手在自己頭上一摸,高聲說:
「我最得意的是自從第一個雙十節以後,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罵了。
「老兄,你可知道頭發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家,古今來多少人在這上頭吃些毫無價值的苦呵!
「我們的很古的古人,對於頭發似乎也還看輕。據刑法看來,最要緊的自然是腦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宮刑和幽閉也是一件嚇人的罰;至於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想起來,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們因為光著頭皮便被社會踐踏了一生世。
「我們講革命的時候,大談什麼揚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實也不過一種手段;老實說:那時中國人的反抗,何嘗因為亡國,只是因為拖辮子⑹。
「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洪楊⑺又鬧起來了。我的祖母曾對我說,那時做百姓才難哩,全留著頭發的被官兵殺,還是辮子的便被長毛殺!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只因為這不痛不癢的頭發而吃苦,受難,滅亡。」
N兩眼望著屋樑,似乎想些事,仍然說:
「誰知道頭發的苦輪到我了。」
「我出去留學,便剪掉了辮子,這並沒有別的奧妙,只為他不太便當罷了。不料有幾位辮子盤在頭頂上的同學們便很厭惡我;監督也大怒,說要停了我的官費,送回中國去。」
「不幾天,這位監督卻自己被人剪去辮子逃走了。去剪的人們裡面,一個便是做《革命軍》的鄒容⑻,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學,回到上海來,後來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卻了罷?」
「過了幾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謀點事做便要受餓,只得也回到中國來。我一到上海,便買定一條假辮子,那時是二元的市價,帶著回家。我的母親倒也不說什麼,然而旁人一見面,便都首先研究這辮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聲冷笑,將我擬為殺頭的罪名;有一位本家,還預備去告官,但後來因為恐怕革命黨的造反或者要成功,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廢了假辮子,穿著西裝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罵的聲音,有的還跟在後面罵:『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於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們罵得更利害。」
「在這日暮途窮的時候,我的手裡才添出一支手杖來,拚命的打了幾回,他們漸漸的不罵了。只是走到沒有打過的生地方還是罵。」
「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還時時記得哩。我在留學的時候,曾經看見日報上登載一個游歷南洋和中國的本多博士⑼的事;這位博士是不懂中國和馬來語的,人問他,你不懂話,怎麼走路呢?他拿起手杖來說,這便是他們的話,他們都懂!我因此氣憤了好幾天,誰知道我竟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宣統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學校做監學⑽,同事是避之惟恐不遠,官僚是防之惟恐不嚴,我終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場旁邊,其實並非別的,只因為缺少了一條辮子!
「有一日,幾個學生忽然走到我的房裡來,說,『先生,我們要剪辮子了。』我說,『不行!』『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你怎麼說不行呢?』『犯不上,你們還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罷。』他們不說什麼,撅著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終於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嘖嘖了;我卻只裝作不知道,一任他們光著頭皮,和許多辮子一齊上講堂。
「然而這剪辮病傳染了;第三天,師范學堂的學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條辮子,晚上便開除了六個學生。這六個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個雙十節之後又一個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樣,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還被人罵過幾次,後來罵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辮子,我就不再被人辱罵了;但我沒有到鄉間去。」
N顯出非常得意模樣,忽而又沉下臉來:
「現在你們這些理想家,又在那裡嚷什麼女子剪發了,又要造出許多毫無所得而痛苦的人!」
「現在不是已經有剪掉頭發的女人,因此考不進學校去,或者被學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裡?工讀么,工廠在那裡?」
「仍然留起,嫁給人家做媳婦去: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著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爾志跋綏夫⑾的話問你們:你們將黃金時代的出現豫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麼給這些人們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你們的嘴裡既然並無毒牙,何以偏要在額上帖起『蝮蛇』兩個大字,引乞丐來打殺?……」
N愈說愈離奇了,但一見到我不很願聽的神情,便立刻閉了口,站起來取帽子。
我說,「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門口。
他戴上帽子說:
「再見!請你恕我打攪,好在明天便不是雙十節,我們統可以忘卻了。」
一九二〇年十月。
㈡ 古代關於頭發的習俗和典故
滿清時期留辮子復主要是滿洲制人的習俗,來源有很多說法:
1,古代東方民族中有留辮子的,滿洲人繼承了這個習俗。
2,古代東方民族中,士兵留辮子,滿洲人全民皆兵,所以留辮子。
3,滿洲人早期是牧豬民族,對豬尾巴有嚮往之情,於是留辮子,以象徵豬尾巴。
滿洲人的這種習俗,被漢族等文明民族所歧視,認為是野蠻的象徵。後來滿清出於統治需要,佔領遼東後,強迫當地人民(主要是漢族人)留辮子,佔領全中國後,又強迫全中國人留辮子,這極大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認為這是對文明的侮辱,因此全國人民不分地域,不分階級,全都起來反抗這種野蠻的制度。滿清趁機大肆屠殺中國人,用屠刀來推行這種野蠻的習俗。所以後來的中國人也都留變子了,但中國人心裡都討厭這個辮子。辛亥革命勝利後,很多人把辮子剪下來,在祖宗墳前燒掉,以告慰祖先。
㈢ 關於頭發,有什麼典故沒有。
接輿髡首兮抄,桑扈裸行。襲〔接輿,楚狂接輿也。髡,剔也。首,頭也。自刑體,避世不仕也。桑扈,隱士也。去衣臝袒,效夷也。言屈原不容於世,引比隱者以自慰。〕接輿剃光了頭,桑扈裸身前行。
詩人敘述了古代賢者如接輿、桑扈、伍子胥、比乾等堅持真理,正道直行的品德以反抗所處的溷濁社會及其黑暗統治。詩人分別用古代賢者的正直性格和不幸遭遇來類比自己的品行和處境。
㈣ 魯迅作品頭發的故事簡介
《頭發的故事》簡介:
《頭發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雙十回節為線索答,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
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小說通過人物獨白敘事抒情,生動有感染力。
(4)頭發的典故擴展閱讀:
在魯迅先生的《頭發的故事》中,N先生這個人物似乎一刻也沒有停止對中國人頭發歷史的講述與評論。
在看似簡單、平淡無奇的頭發故事背後,卻暗藏了先生對辛亥革命的一聲長嘆:中國的革命,不徹底。
這並非是後人對先生思想的無端臆測。事實證明,這次革命革得真是不徹底。否則,人們為什麼還像清人一樣思考問題。
小說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新」社會中人們的舊思想。《頭發的故事》通篇流動著憤激的情緒。
㈤ 名人與頭發的故事
西施,傳說小時候頭上無發,常因醜陋而默默流淚。一天做夢,一神仙啟發她說:「你只要每天到村頭的河邊洗頭,堅持三年,就會長出滿頭黑發。」西施不怕苦累,從此日日洗頭,不論盛夏酷暑,還是寒冬臘月,不論艷陽高照,還是大雨傾盆,始終沒有間斷,滿三年後的那天,果然長出了滿頭的青絲。
再看曹操,行軍打仗時曾號令三軍:踐踏青苗者斬。不料麥田中偏偏飛出一鳥驚嚇了他的戰馬,致使戰馬沖進了麥田,曹操「言而有信」,立即拔劍自刎,幸虧左右以死相拼才得以倖免,但曹公鐵面,仍自覺地割下了一綹頭發代替頭顱,並以此發再度號令三軍———注意,頭發居然可以代替頭顱,足見頭發之珍貴。
那麼,如果滿頭的青絲一律剃去,必是又捨不得,那可怎麼辦?請看電影明星陳沖。報載,為了演好電影《誘僧》中的尼姑青綬,她忍痛割愛,毅然剃去了滿頭的青絲,這種獻身藝術的犧牲精神,的確值得稱頌。
這種忍痛割愛的事體育界也有。前蘇聯運動員埃·奧琳佐娜在奪得第十七屆奧運會標槍冠軍後曾聲稱:「我發誓在第十八屆繼續奪冠,如不成功,就剃去滿頭金發!」不料事與願違,在第十八屆奧運會上她只得了個第五,她說到做到,立刻剃掉了頭發,並從此卧薪嘗膽,刻苦訓練,果然在十年後再度刷新了女子標槍的世界紀錄。
關於頭發的故事中,最具幽默色彩的,當數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那故事中是這么說的:施特勞斯是個滿頭金發的美男子,成名前曾因貧困而屢遭貴婦人的冷眼,後來,當功成名就的他再度回到那座曾使他備受難堪的城市時,他曾狠狠地報復過這些貴婦人。這就是,當貴婦人紛紛來信,情意綿綿地向他索要一綹頭發時,他爽快地答應了,還真的一一寄去了一綹「頭發」。不久,他就要離開這座城市了,貴婦人們也就濃妝艷抹,紛紛前來送行,並紛紛炫耀自己已經得到這位英俊音樂家的頭發。但也就在這時,施特勞斯出現了,他依然滿頭金發,只是身邊的金毛狗卻已「金發」全無,被剪成了一隻禿毛狗,貴婦人們這才恍然大悟,一個個羞愧之極。
那麼,文學家們是怎樣描寫頭發的呢?我以為最妙者當數雨果,雨果描繪《悲慘世界》中的芳汀時曾這樣寫道:「黃金在她的頭上,珍珠在她的口中。」不說滿頭金發,卻說「黃金在她的頭上」,不說滿嘴潔白的牙齒,卻說「珍珠在她的口中」,雨果出手不凡,果然是一代大師。
㈥ 魯迅 《頭發的故事》概括
《頭發的故事》記述了小說主人公N先生由頭發的故事引發的體驗和感想。清初,揚州和嘉定人因不願意拖起辮子,就有了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和「嘉定屠城」。
到了清末,沒有辮子就成了「反叛」了。N先生從國外回來的時候被人罵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女子剪掉頭發就考不進學校。直到辛亥革命以後,人們才有了劈辮子的自由。於是,由頭發的故事說到了辛亥革命。N先生辛辣諷刺了辛亥革命後的九年北京「雙十節」的情形。
小說以「雙十節」為線索,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小說通過人物獨白敘事抒情,生動有感染力。
《頭發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
(6)頭發的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1925年10月30日,魯迅《從胡須說到牙齒》記載:「清初因剪辮子殺了許多人。民國成立後,辮子總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將來要翻出怎樣的花樣來,但目下總不妨說是已經告一段落。於是我對於自己的頭發,也就淡然若忘,而況女子應否剪發的問題呢,因為我並不預備製造桂花油或販賣燙剪:事不幹己,是無所容心於其間的。
到民國九年,寄住在我的寓里的一位小姐考進高等女子師范學校去了,而她是剪了頭發的,再沒有法可梳盤龍髻或s髻。到這時,我才知道雖然已是民國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視剪發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視剪發的男子相同;校長M先生雖被天奪其魄,自己的頭頂禿到近乎精光了,卻偏以為女子的頭發可系千鈞,示意要她留起。
設法去疏通了幾回,沒有效,連我也聽得麻煩起來,於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隨口呻吟了一篇《頭發的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頭發的故事
㈦ 中國古歷史關於頭發的故事
割發代首
㈧ 與頭發有關的故事和文化
故事1
中國人的頭發跟中國人一樣,五千年來,多災多難。第一場災難發生於十一世紀,金政府下「剃發令」。這個剃發令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強烈的痕跡,在民間也沒有引起強烈的反應,但它卻是政治力量第一次的干預發型。金政府是女真人的政權,而塞北一些民族,包括蒙古人、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女真人,他們對頭發的處理,可謂獨出心裁,不像漢民族那麼大而化之。漢民族處理的方法曰「束發」,把全體發同志提而束之。塞北民族卻把頭頂邊緣剃了個凈光,只留下頂瓜皮上的一小撮,然後梳成狸尾巴似的辮子,懸到背後。這種世界上最醜陋的發型,女真人卻當作傳家之寶。幸好金政府剃發令特徵是,凡是全身為高官的漢人,才恩准剃出豬尾巴。小官小民,想剃也不能剃,以保持豬尾巴的尊嚴。
第二次災難發生於十七世紀,也是女真人組成的清政府,卷土重來,再下一次「剃發令」,這次災難的規模,可就大啦。後生晚輩的女真人思想一變,認為那種世界上最醜陋的發型,是漢人向女真人屈膝的象徵,也是女真人政治力量威不可擋的象徵。漢民族的反抗驚天動地,女真民族採取血腥鎮壓,最後陷於歇斯底里狀態,把豬尾巴跟他們的王朝扯在一起,喊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嗚呼,中國人永不了解歐洲同胞,為了稀鬆平常,不足掛牙的宗教信仰,竟會殺人如麻。在中國人印象中,你信你的觀音菩薩,我信我的太上老君,井水不犯河水,實在用不著動刀子。同樣,洋大人也永不了解中國同胞,為了稀鬆平常,不足掛牙的頭發發型,竟也會殺人如麻。在洋大人印象中,你梳你的五龍戲鳳,我梳我的開花炸彈,同樣井水不犯河水,更用不著堂堂政府,跳進去攪和。
到了十九世紀,漢人對女真人的豬尾巴,再掀起反抗。太平天國轄下的臣民,一律恢復大漢衣冠。清政府不自我檢討豬尾巴的丑態,反而破口大罵「發匪」——發匪者,拒絕沿邊剃光的大漢衣冠也——事情黑白顛倒到如此地步,也算浩劫。幸虧小民並不跟著叫,而只叫「長毛」,長毛就是長頭發,以區別女真人的豬尾巴。可惜這場護發運動,只有十二年壽命,即歸慘敗。一直到二十世紀初葉,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才把清政府和豬尾巴發型,同時連根拔起,扔到博物館里,一些遺老遺少,一個個氣得發昏第十一。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是中國人頭發的黃金時代,誰想留啥發型就留啥發型,誰想梳啥花樣就梳啥花樣。——嗟夫,那短短的十數年間,不僅僅是頭發自由的黃金時代,也是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於是,萬物育焉,天地化焉。然而好景不常,就在二十世紀三○年代,第三次災難來臨,政府又把巨手插到頭發里,不過這一次受害者只限於正在學堂念書的學生,依照規定,學生老爺一律向阿兵哥看齊,剃得光光如也——當時年輕人稱之為「和尚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頭發是父母生命的部分。十七世紀第二次發劫之時,漢人為了保護頭發,血流成河,伏屍千里。想不到三百年後,有權管頭發的朋友,一面猛喊維護傳統文化,一面卻向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自動自發地猛下毒手。當時盛況慘烈,青年們一個個光禿禿兼禿禿光。抗戰爆發後,忙著跟大日本皇軍打仗,對頭發才略微放鬆。想不到來台灣之後,故態復萌,可能認為大陸所以失守,都是因為青年頭發太長之故,於是,男學生的頭發就首先遭了殃,女學生的頭發接著跟進,好像只要能對學生老爺老奶的頭發加以控制,就能正心誠意,齊家國平天下。
不過,追根溯源,學生們的發型到今天這種慘不忍睹的局面,大日本帝國實在是它的能源。三○年代那段日子,就是日本光頭文化西侵的結果。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都是留頭發的,只有大日本帝國的武裝部隊,上自大將軍,下到二等列兵,全部寸草不生。光頭文化不過稍稍西侵,就使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中的束發文化,敗下陣來。而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五十年之久,自然更根深蒂固。回憶一九五○年前後,台灣的學生老爺千篇一律的青蘿卜,學生老奶也千篇一律的西瓜皮——女學生的西瓜皮,在大陸上似乎還沒有出現過。嗟夫,豬尾巴是天下第一等醜陋的發型,青蘿卜和西瓜皮則是天下第二等醜陋的發型。不知道東洋朋友啥時候得罪了上帝,上帝銜怨在心,才用這種絕招,降下懲罰也。
在日本本土發展的丑發文化,一支侵入台灣,一支侵入中國大陸之後,再迂迴到台灣,如魚遇水,毫不困難地一拍即合,匯成三十年之久的丑發洪流,蔚為奇觀。不過,有一點跟從前不一樣的是,從前光禿禿兼禿禿光,而且以發出閃亮,為頂尖上品。不知道啥時候開始,官恩浩盪,學生老爺准許因「平頭」,頂瓜上那塊小小的地盤,可以略微長出半公分左右。但學生老奶,從小學堂到高中學堂,西瓜皮如舊。
自從盤古開天地,中國境內從來沒有光頭平頭的,只有三種人有這種現象:一種是野蠻民族,所謂「斷發紋身」;一種是囚犯,古時候就有「髡形」,把頭發幹掉;一種是和尚,表示他遠離塵世,活著跟死啦一樣。儒家學派的古聖先賢包括孔丘先生以及朱熹先生在內,他們如果知道中國的學生老爺老奶,已被當作化外之民、囚犯,甚至活死人看待,教官大人或訓導大人,一個個手執鋼剪,虎視眈眈,把他們捉住,「斷」之「髡」之「禿」之,恐怕會到處找眼淚瓶,大哭一場。
日本發明光頭的原因,我們弄不清楚,但有一點卻是弄清楚的,光頭顯然違反大自然生物的生存要求。上帝何等聰明(據說,他的聰明至少不比柏楊先生差),既然教頭發生到人的頭上,就是要它閣下保護人的頂瓜皮下的大腦小腦。遇到雨打日曬,總算隔了一層。萬一流氓嘍羅朋友,斜刺里一躍而起,當頭一棒,或者忽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飛來一片殘瓦,當然也可能立刻腦漿崩裂,但比較之下,墊一層軟綿綿的萬縷烏絲,總比直接承受,活下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所以,光頭政策,不但醜陋,而且還是一個隱性的謀殺和消極的謀殺。誰要說柏楊先生危言聳聽,誰就應該身體力行,為青年表率,以頭試髡,站到太陽底下兩個小時,表演給大家
㈨ 頭發在古代為什麼叫做青絲有什麼典故嗎在古代頭發還有什麼稱謂
在古文中,青有黑的意思,所以青絲有黑發的意思。
另外還有烏絲回,與青線意同,烏也指黑的答意思。
除此還有青黛。青與黛都是黑的意思,可兼用表示黑發的意思。但多用於女性。雲鬢、鬢雲。見「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其它帶有引喻意的還有「三千煩惱絲」。
另外,指小孩的頭發也可用「總角」「垂髫」來形容,但多含有指代年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