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禮讓的典故

禮讓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4 18:57:55

①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②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2、孔子拜見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

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 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4、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二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5、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③ 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如下:

1、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2、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買水果

有一位教授帶著他的小兒子去市場買水果,再選水果的時候小販很不耐煩的說這些很貴你到底買不買,教授很有禮貌的說要買要買並將水果遞給了他,之後付了錢。

在回家的路上小兒子一路沉默,快到家時實在忍不住了,便問:「爸爸,你是專家,教授學者,在我心中一直是最尊近的人,為什麼讓一個小販如此吆喝?」,教授笑著說:」待人有禮謙遜是我的水平,粗俗無理是小販的水平,我不能因為他而破壞自己的水平。「

(3)禮讓的典故擴展閱讀

見面禮儀

1、握手禮

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與他人握手時,目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

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序是: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

2、鞠躬禮

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鞠躬時必須立正、脫帽、行禮,或是邊鞠躬邊說好聽的話。鞠躬前視對方,以表尊重的誠意。

3、致意

致意是一種不出聲的問候禮節,常用於相識的人從各種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里,人們往往採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脫帽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友善之意。

④ 關於古人禮讓的故事

孔融讓梨

六尺來巷的故事自
安徽的桐城,有一條巷子特別出名,人們總愛講起這條巷子的來歷: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看完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從千里之外來的家書只是為了一堵牆,你再讓對方三尺又有多大損失呢?你看,雄偉的萬里長城今天依然蜿蜒曲折,但是當年建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經不在人世了。其實,這首詩就是勸告他的家人,不要為小事而斤斤計較,再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爭來搶去呢?張家人看罷來信,深深領會到張英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張家禮讓三尺,也隨即退後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糾紛,還為過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如今,這六尺巷已成為了我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⑤ 有關禮讓的典故有哪些啊要中國歷史上的。。

孔融讓梨,
清道光進士、詩人、書法家何紹基,一天他收到家書一封,版說的是家中為三尺屋場權地基與鄰居爭執,鬧得幾乎動干戈,要他速歸助奪。何紹基一笑,提筆簡復一函,並附詩一首:「萬里家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在他的開導下,終化干戈為玉帛

⑥ 古代謙虛禮讓的故事成語3個

故事 | 鐵杵磨針芝蘭之室
成語故事 | 鐵杵磨針。李白走過去,問道:「老婆婆,你在做什麼啊?」「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回答到。李白說:「可是鐵杵那麼粗,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李白又說:「可是您的年紀那麼大」,老婆婆說:「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
鐵杵成針的故事孤山子閱覽室...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干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綉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綉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繪本故事功夫不負有心人(1),別錯過,記得要...wyk1014
繪本故事功夫不負有心人(1),別錯過,記得要收藏。1.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出自哪裡?3.李白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他出於好奇,就問她為什麼在磨鐵杵?讓孩子明白:對於孩子目前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自己的未來,我們要用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來振奮自己,刻苦鑽研,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持之以恆,長期以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達成所願。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20個成語典故康嶺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
作文素材,堅持本心,取得成功一人飲酒醉d...
評論 | 給力0不給力0 2014-09-27 23:09 夜醉美″迷醉心扉 | 來自:作業幫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順德一中高中部2013屆高三(6)班 阮錦碧 有人從《華嚴經》曾多次被提及的「初心」一詞凝練了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由此可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然,並不是每個政府職員都受不住誘惑,忘記初心,絕大部分的他們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辦事,最終為官清廉,受人民擁護。謹記,唯不忘初心,方得初心。
唐宋詩詞趣話(173)老劉tdrhg
唐宋詩詞趣話(173)李白與鐵杵磨針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一位老婆婆,在一塊大石頭上磨著一根鐵杵。老婆婆告訴他要做一根針,李白說:「這么粗的一根鐵杵,什麼時候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深受感動,受到很大啟發,決心發奮讀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偉大詩人。
歷史上有哪些歷史人物因為一句話而受到啟發而...尤里蒙提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家。他來到山下小溪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瞎磨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么?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
(已修改)成語故事 | 鐵杵成針icanner
成語故事 | 鐵杵成針成語故事 | 鐵杵成針 2016-11-21 蛙趣兒童視頻。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綉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啊!」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跟著學365成語故事24:鐵杵磨針賺他一大把
跟著學365成語故事24:鐵杵磨針。
磨杵成針沵沵
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裡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李白問:''你磨鐵杵作干什麼?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綉花針呢?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
幹部應該承受壓力和打磨西部小城2
幹部應該承受壓力和打磨。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大詩人。
【讀書故事】李白鐵杵磨針江山攜手
【讀書故事】李白鐵杵磨針。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③,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④。李白好奇地問:「老婆婆你在干什麼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說:「磨針。」李白聽了很驚奇,脫口而出地說:「這么粗粗的鐵棒做針,要磨到什麼時候呀!」老婆婆十分自信地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說完仍低下頭磨她的鐵棒。《蜀中名勝記》記,李白年少時曾此讀書,「鐵杵針」一典即出於此(見《四川通志》)。
鐵杵磨成針 點化的不僅是李白誰不讓見
鐵杵磨成針 點化的不僅是李白。小學時,老師給我們講李白關於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最近又發現玄天上帝也有鐵杵磨成針的經歷,現在我把兩個典故列出,請大家參閱。李白遇磨鐵杵婆婆(資料圖 圖源網路)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成語中的心理學之七·「一樹百獲」和「磨杵成...風聲書館
成語中的心理學之七·「一樹百獲」和「磨杵成針」因此說人的培養是一樹百獲毫不過分。明代曹學佺《蜀中廣紀·上川南道·彭山杲》引《杲志》雲:「杲東北二十五里有磨針溪,在象耳山下,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適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何為?曰:『欲磨作針耳。』白感其言,遂還卒業。」杵,是搗物的棒槌,要把鐵杵磨成針談何容易,李白因此收到啟發教育,發憤讀書,終有所成。這種成才的鍛煉,也就如鐵杵磨針的功夫。
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磨成針自強不息500...
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老婆婆反問:「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鐵杵磨成針——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6月...知行合一6oa...
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婆婆反問:「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鐵杵磨成針——功夫不負有心人——2106年5月...知行合一6oa...
中文名:鐵杵磨針。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弟子規:第九單元xgj123456
【白話解說】長輩叫人,要立刻代替長輩叫喚;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時候,張良就依約前來,老人已經在那裡了,老人說:「我們約定好了,你卻比我晚到,不能把道傳給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張良先趕到了,且毫無倦怠之意,老人很高興,拿書給他說:「讀此書可為帝王師,如果要再求教於我,就到山東省穀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張良讀這本書後,能隨機應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人稱這本書為「黃石公書」。司馬光教子。
鐵杵磨成針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你未必知道木頭1018
李白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綉花針。」李白說:「這怎麼可能呢?」老婆婆就語重心長地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聽了很慚愧,回去好好學習,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詩人。老太太說「鐵杵磨綉針,功久自然成」。沒准過些年就會出現李天飛同學鐵杵磨針的故事,然後李天飛同學把鐵杵賣了換羊肉串了。但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李白鐵杵磨針的故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許多內容:
鐵杵磨針的主角到底是誰?真的是李白嗎?快樂老年435...
鐵杵磨針的主角到底是誰?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真武大帝問她:「你磨針做什麼」老太太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真武大帝很慚愧,回山繼續修道。鐵杵磨針,其實就是一個道教故事!
《鐵杵磨針》
《鐵杵磨針》成語考悟。成語《鐵杵磨針》典出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譯文:「磨針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離開了。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婦人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就問那個老婦人要做甚麼?老婦人說:要做針,李白覺得她很愚蠢,老婦人說:功夫到家了,自然就會成功。結論:「鐵杵磨針」是唐代社會武姓太婆業余消遣活動的一種!

⑦ 有關禮讓的典故有哪些

孔融讓梨

⑧ 中國古代 一些關於禮儀方面的典故

1、程門立雪

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

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就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一同學習的人。

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2、周公吐哺

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地,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

3、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 592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頃公在朝堂接見來自晉國、魯國、衛國和曹國的使臣,各國使臣都帶來了墨玉、幣帛等貴重禮品獻給齊頃公。

獻禮的時候,齊頃公向下一看,只見晉國的亞卿郁克是個獨眼,魯國的上卿是個禿頭,衛國的上卿孫良夫是個跛腳,而曹國的大夫公子首則是個駝背,不禁暗自發笑:怎麼四國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當晚,齊頃公見到自己的母親蕭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個人當笑話說給蕭夫人聽。蕭夫人一聽便樂了,執意要親眼見識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齊頃公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的日子,於是便答應,讓蕭夫人屆時躲在帷帳的後面觀看。

第二天,當四國使臣的車子一起到達,眾人依次入廳時,蕭夫人掀開帷帳向外望,一看到四個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她的隨從也個個笑得前仰後合。

笑聲驚動了眾使者,當他們弄明白原來是齊頃公為了讓母親尋開心,特意做了這樣的安排時,個個怒不可遏,不辭而別。

四國使臣約定各自回國請兵伐齊,血洗在齊國所受的恥辱。四年後,四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國不敵,大敗,齊頃公只得講和,這便是春秋時著名的「鞍之戰」。

4、孟子休妻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里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著,非常生氣。

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儀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說:「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她既不懂禮儀,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麼而認為她沒禮儀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

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說:那麼沒禮儀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裡面是誰。

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儀呢?沒禮儀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麼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5、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教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教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教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教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⑨ 名人禮讓的事例有哪些

一、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二、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三、富蘭克林被稱為美國之父。在談起成功之道時,他說這一切源於一次拜訪。在他年輕的時候,一位老前輩請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見面。富蘭克林來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進門,「砰」的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門框上,頓時腫了起來,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了笑說:「很疼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當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記住了老前輩的教導,把謙虛列為他一生的生活准則。

四、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

「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⑩ 謙虛禮讓成語故事

今天,我讀了叫《六尺巷的故事》這篇短文,我明白了「禮讓一寸,得禮一尺」的意思:只要你謙讓了一寸,你的美德就多了一尺。
這篇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桐城人張英的家人在修葺房屋時與鄰居的糾紛,張英知後讓家人讓三尺地,後來鄰居也讓了三尺地,就有了「六尺巷」。當我讀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時,我非常感動,張英是多麼謙讓啊!如果張英當時不讓的話,那麼糾紛會持續,那麼中華人民的美德——謙讓又何在呢?而且,張英不讓,就沒有了著名的六尺巷了。是謙讓讓糾紛解開,是謙讓讓美德再現,是謙讓讓世界多了個舉世聞名的六尺巷。謙讓可以讓世界的糾紛和解。金埴說過:「讓得祥,爭得殃。」爭吵只會讓人變得自私,而謙讓讓爭吵化解。
不只是張英謙讓,我還讀過這么一個故事:皇帝為大臣分羊,大臣爭吵不休,這時,有個宰相站了出來,拿走了最差的羊,於是,大家也紛紛拿走了羊。為什麼大家會如此爭論分羊?是因為大臣們不懂得謙讓。為什麼羊被分完了?因為宰相為大家做了榜樣,是因為宰相讓大家懂得了謙讓,是因為謙讓讓人們變得友善。如果有人更早提出謙讓,爭吵不就更早解決了嗎?
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謙讓,我知道一個故事:甲騎摩托車撞了乙,甲道歉了,乙依舊發火,還一拳打了甲的眼睛,讓甲的一隻眼睛瞎了。最終乙賠償了甲的損失。如果乙謙讓了,就不會發生這么大的事了。為什麼乙要打甲?為什麼乙非要發火?為什麼甲道歉了,乙不原諒他?是因為乙不謙讓,是乙的不謙讓讓他自己得到了報應,是乙的不謙讓讓甲成了「獨眼龍」。
「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這句話說明人有了謙讓的美德,就是個大家敬佩的英雄;反而,即使他再厲害,也得不到別人的贊揚。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