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孔融讓梨的寓意

孔融讓梨的寓意

發布時間: 2020-12-24 13:57:18

A.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他告訴人們要學會孝親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很多家長都用此故事來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不同的人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下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美國宣講的反饋!

B. 孔融讓梨的故事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C. 古文孔融讓梨的意思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很多家長都用此故事來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相傳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從故事中我們認識到: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尊長的習慣.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這個故事的漏洞:
一 違背兒童天性的虛偽
四歲的孩子,應該是天真爛漫,稚拙天真的.在作出選擇的時候,更過的是出於本能和誠實.
在眾多兄弟面前,第一個作出選擇,根據兒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個小的,他就可以選擇拿小的.
可是,他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非得編出一套理由來,把大的既留給哥哥,也留給弟弟,哄得父親心花怒放.他這樣做有明顯的功利性,就是討父母的歡心.為什麼呢?因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處於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為了讓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紀的他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投其所好.
所以,孔融讓梨的真相:是在跟幾位兄弟爭寵的過程中,違背天性的虛偽的選擇.
我兒子四歲時,我曾試探過他,擺出一盤梨,問他要大的還是要小的,他說要小的,因為他只能吃完小的.這個答案更誠實,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二 無原則無規矩的圓滑
凡事都有一定之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孔融說出的讓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實則標准混亂,完全以個人主觀意願為主,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沒有絲毫的理性可言.
比如,他的第一個理由:「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如果這條理由成立,年紀小的應該讓大的,那麼,他就應該始終堅持這條原則才是,可是,在父親問他「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辯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推敲一下:我小,大的應該讓給哥哥;我大,大的應該留給弟弟.這兩條標准原本就是對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為了取悅於父母,根據需要隨意顛倒黑白,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他隨心所欲地篡改規則,讓父親喜歡了,卻把他的兄弟們都推上了一個難於選擇的境地,到底該堅持哪條標准呢?
文明社會,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來規范的,而不是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後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為的.
三 不尊重他人的獨斷專行
孔融擁有優先選擇權. 他並沒有徵求哥哥弟弟的意見,而是自作主張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還振振有詞地以年紀為由,證明這種選擇的合理性。
他並沒有想過,哥哥們是否真的願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沒有想過,六個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憑啥資格先拿?
結果,標准被他篡改了,好人讓他當成了,他出盡風頭,而他的兄弟們卻因為他的榜樣作用,因為他的雙重的混亂標准,不得不進行尷尬而矛盾的選擇.
在這里,我們發現孔融極端自我,他只是關心自己怎麼想,自己應該怎麼樣,並不關心別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孔融有強烈的表現慾望,有與他年齡不相稱的虛偽和圓滑,他的父親不但沒有識破,反而把他的做法當作美德到處宣揚.結果, 使孔融養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他長大後, 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歡他,曹操也討厭他。最終被曹操以「欲規不軌」、「跌盪放言」而誅殺,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融悲劇性的人生,與父親錯誤的教育觀念有很大關系。
假如父親在吃梨這件事上,糾正孔融的自以為是,讓幾個孩子按照一定之規或者實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勵孩子誠實,正直,也許他的人生結局就會不一樣。
每個家長都應該努力教給孩子誠實, 憑實力競爭,遵守規則和制度.但孔融讓梨的故事,教給孩子的卻是成人式的虛偽,圓滑和自私.

D. 孔融讓梨的意思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E. 孔融讓梨是什麼意思

孔融讓梨就是謙讓的意思。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5)孔融讓梨的寓意擴展閱讀:

在所有勵志典故中,孔融或許是最勵志的一個。「孔融讓梨」,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很多少兒啟蒙讀物里,都有這個故事,《三字經》里也有「融四歲,能讓梨」的記載。所以,孔融在世人心目中就是神童的代名詞,知書達理的化身。

據說,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4歲時,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都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父親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分,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他也成為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一面鏡子。

孔融的聰明、孝順、重情重義遠不止讓梨而已,還有不少軼事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據《世說新語》載,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到他家去的人,只有才智出眾、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下人才會去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就上前坐下來。看是一個小孩,李膺好奇地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都為孔融的機智嘖嘖稱贊。

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不以為然地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反應靈敏,絕妙回答,讓陳韙面紅耳赤,局促不安,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孔融不僅聰穎機智,而且很講孝道。十三歲那年,父親孔宙去世,守喪的孔融「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就是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這讓整個州里的人都稱贊他的孝行。加之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能詩善文,一時聲名鵲起。

更有一件讓孔融年少成名的就是他藏匿營救名士張儉的事。當時,號稱「江夏八俊」之一的張儉因黨錮之禍被宦官追捕迫害,四散逃亡。

後來,張儉逃到山東曲阜來投奔好友——孔融的兄長孔褒。正好孔褒不在家,看見張儉窘迫和猶疑的樣子,年僅十六歲的孔融坦然開導:「家兄雖在外,我難道不能做主收留你嗎?」毅然留藏張儉住在自己家。

然而,窩藏罪犯的事情還是泄露出去了,州縣官員秘密到孔家抓捕張儉。孔融得到信息,通知張儉逃走。州縣官員就把孔褒和孔融給抓了起來。

州縣官員一時不知道應該判誰有罪。孔融主動表示:「收留張儉窩藏罪犯的人是我,應當是我有罪。」哥哥孔褒卻說:「張儉是來投靠我,不是弟弟的罪過,我心甘情願接受懲罰。」官員又問孔融兄弟的母親該如何處置。

母親竟然也說:「家中的長輩管理家事,我作為母親,自然罪責在我。」全家人都爭著頂罪,郡縣官員定奪不下,只好向朝廷稟報。最後,由皇帝下詔,判處孔褒有罪。孔融因此名聲大震。

F. 孔融讓梨的寓意 要字數多一點的~

意義應該是: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尊長的習慣.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專孩子,十分聰明屬,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意義應該是: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尊長的習慣.

G. 孔融讓梨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道理

孔融抄讓梨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也告訴人們,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別人。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拓展資料:

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H. 孔融讓梨的寓意是什麼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

在東漢時期的魯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懂的東西非常多。

這天,爸爸讓孩子們來吃梨,但哥哥要讓弟弟先拿。於是,最小的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然後輪到孔融了,可孔融竟然拿了一個最小的。

爸爸問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可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弟弟應該吃最大的梨。」

故事中的孔融,從小就聰明、懂禮貌。他把大的梨讓給哥哥,是尊敬兄長;又把大的梨讓給弟弟,這是愛護幼小。這些都是孔融謙讓他人的表現。

(8)孔融讓梨的寓意擴展閱讀: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雲雲。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於弟是強者,弟之於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大利)。

I. 「孔融讓梨」的意思

  •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被習慣性地強加了一種認識和理解,那就是這個故事告專訴我們,屬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 這個故事也許應該有另外的解讀,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梨有大小,大梨代表著大利,小梨代表著小利。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是天經地義的。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應該叫真正的謙讓。

  • 中國的傳統美德故事裡,有一些是不能過於仔細推敲的,就像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兒》,家中貧困,兒子為了奉養自己的老父親,而殺掉自己小兒子,這樣的美德文化,現在不能過於提倡,這不是真正的孝,這是殘忍的殺子文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