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來去的典故

來去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03:28:14

❶ 「捉刀」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

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

原文: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站在坐榻旁邊拿起筆做史官。

已經接見完了,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的那個史官,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1)來去的典故擴展閱讀:

相關人物: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捉刀

❷ 我欲乘風歸去 典故

典出: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意思是: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❸ 有什麼典故嗎怎麼來的

典故------典制和掌故。

還可以分為【四類】:
成語典故
歷史典故
文學典故
文化典故

【典故的來源】
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基本解釋】

◎ 典故 diǎngù
[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引用典故

【詳細解釋】

釋義:(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傳》:「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 開元 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釋義:(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出處】:清 昭連 《嘯亭續錄·大戲節戲》:「其時典故如 屈子 競渡, 子安 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一》:「語雜詼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老舍 《茶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❹ 赤條條來去無牽無掛出自哪個典故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語出《紅樓夢》中「22回」寶釵點的一出戲裡面一首曲子。曲子叫《寄生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講的是魯智深,這出戲是《魯智深醉鬧五台山》。

我理解,「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即:人生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無私無畏,無欲則剛。

這是一種至高無尚的品質,是人類無所畏懼的偌大境界。如果說,"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是一種操守、一種修養,那麼,「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即是一種獻身精神,是"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更深的思維邏輯延伸。

有人說,日子過的好好的,提什麼「獻身」?大千世界,物慾橫流,吉祥平安福且貴,為人們所盼所想, 這也屬正常心理。但是,在人生的路上,「有霧有雨還有風」,為了真理、為了人類、為了社會;為了親人、為了後代、為了將來,難道執著於信仰、尊嚴和名節,「獻身」的事例還少嗎?說不上什麼時侯,你就會遇到這一抉擇。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獻身精神,並不是高談闊論,他就生活在我們中間,即:在平時能安貧樂道,堅守自己的崗位;在富貴榮華的誘惑之下能不動心志;在狂風暴雨襲擊之下能堅定信念,而不驚慌失措;乃至於「臨難毋苟免」,以身殉真理的最高升華。

❺ 「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此詩的典故是什麼

時運來的時候,那時候就一帆風順了,甚至於都覺得天地都在幫自己,而假如專運氣過去了,屬就連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都會覺得不自由,都會覺得有所束縛。該詩有一定的命運色彩,假如你懂命理的話,理解起來會順利得多。該詩多用於英雄才子感慨命運不濟。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毀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

時運不濟,象李商隱詩里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自由。

❻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1. 匡衡鑿壁
發音 kuāng héng záo bì
釋義 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2.聞雞起舞
發音 wén jī qǐ wǔ
釋義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黃袍加身
發音 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釋義 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 《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❼ 「先來後到」的典故,意思

沒什麼典故吧…

先來後到 ( xiān lái hòu dào )
解 釋 按照來到的先後確定次序。
出 處 宋·梅堯臣《宛陵文集》:「何作嗟遲疾,從來有後先,所期皆一到,我到爾應還。」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用於人或事
示 例 清·李綠園《歧路燈》:「像和尚、道士家,師兄師弟,只論~,不論年紀。」
近義詞 先入為主
反義詞 懲前毖後

我找了下資料,沒找到確切證據,但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那就是:它的正常語序應該是「先後來到」,但為了增加詞語的成語性,所以改成了「先來後到」;類似的說法還有「並駕齊驅」,本來就是「 並齊駕驅」的吧!?

❽ 來龍去脈的成語典故

來龍去脈的成語典故
lái lóng qù mài
[釋義]本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後果。
[出處]明·吾邱瑞《運甓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❾ 求《歸去來兮辭》中的典故及典故解釋

典故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典故出處:《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用典助讀:作者引用楚狂接輿的歌詞,微加點化,形神俱似。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決絕的宣言。詩人看穿官場的惡濁,不願同流合污;認識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踐之未遠,回頭不遲。此時這「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似一聲驚呼,詩人如夢初醒般發現生活跟自己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於是立即迫不及待地退將回來。
典故二:乃瞻衡宇
典故出處:《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意思是賢者安於貧賤。古代的人們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
用典助讀:該典故原是一首勸世詩的首句,它告誡人們要安於貧賤,對生活不要有不切實際的要求。作者在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說自己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詩人將與官場決絕,安於貧賤地過著田園生活。
典故三:三徑就荒
典故出處:《三輔決錄》卷一(漢代):「蔣詡歸里,荊棘塞門,舍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後「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用典助讀:作者引用西漢蔣詡的故事,一是惋嘆,恨自己不早歸;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無恙;三是自喻,自況蔣詡,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潔堅芳的品格。「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兩句用自況自喻之法,在向我們描繪那個「性本愛丘山」的高潔孤傲、卓然獨立的詩人形象。
典故四:審容膝之易安
典故出處:《韓詩外傳》卷九:「楚莊王使使賚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願入計之。』即謂夫人曰:『楚欲以我為相,今日相,即結駟列騎,食方丈於前,如何?』婦人曰:『夫子以織屨為食,食粥毚履,無怵惕之憂者,何哉?與物無治也。今如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於前,所甘不過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國之憂,其可乎?』於是遂不應聘,與婦去之。」
用典助讀:作者化用北郭先生辭楚莊王之聘,以北郭之妻子很支持的語句來表達自己寧安容膝之貧居,而不願出去做官的心志。「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兩句形成對比,即物質生活的清貧與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之間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中我們理解了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懷。這實為劉禹錫《陋室銘》之濫觴。
典故五:或植杖而耘耔
典故出處:《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用典助讀:作者在這里暗用荷蓧丈人的故事,來寄寓自己的志趣:及時躬耕,自得其樂。「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兩句在向我們描繪了一位有時在良辰勝景之時獨自出遊,有時又扶著拐杖除草培苗的隱者形象。這何嘗不是作者一生的志願。
典故六:登東皋以舒嘯
典故出處:《晉書·阮籍傳》:「籍曾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道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谷,乃登之嘯也。遂歸著《大人先生傳》。」
用典助讀:作者在這里暗用蘇門山隱士孫登長嘯如鸞鳳之聲的故事,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流連山水,吟詩自娛。「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以賦詩」兩句彷彿在給我們描繪一位有時登山長嘯,有時又臨水賦詩的悠閑者形象。這不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