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康熙典故

康熙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4 07:20:49

⑴ 愛新覺羅·胤礽的軼事典故

康熙屢次外出,皆不忘問候留在宮中的愛子;有時胤礽可能對於給父皇寫信的事不太重視,康熙便十分焦急,在他心中,太子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曾言「情之最親者,莫如父子」。有一次他甚至給太子的書信中說「此間爾請安文書隔絕,朕內心不安。」 在父子感情最融洽的時候,胤礽偶染小病,康熙便急得坐卧不寧、寢食難安。父子相互依戀,在康熙出征塞外時,胤礽曾奏「臣從來依戀膝下,習以為常」,康熙更是考慮周全,在塞外凡遇新鮮事物皆不忘寄送京中太子,乃至諭旨太子寄去幾件舊衣服以達睹物思人之效;康熙40歲時突患瘧疾,外國傳教士建議使用奎寧,但奎寧服用後的效果還沒有準確的結論,胤礽非常焦急,他呵斥索額圖等人粗心大意。索額圖等在皇太子的指責下情急之中當場服用奎寧,胤礽這才放心地將葯推薦給康熙。
康熙是一位慈父,他疼愛每一名兒女,對太子更甚。但對胤礽不分輕重的驕縱和溺愛,最終讓他嘗到苦果:默許索額圖所定規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許裁剪);康熙規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百官對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禮節,並避太子名諱;為了維護太子的地位,不惜罷斥重臣明珠;縱容兒子揮霍浪費,如歷次外出巡遊,太子所用皆較皇帝上乘,命令當地官員搜刮民脂民膏。東宮內花銷亦高於皇帝;太子脾氣暴躁,任意鞭撻諸王、眾臣,康熙卻加以包庇,甚至「以身作則」處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認私生活不檢的太子放肆地廣羅美女、豢養面首。總之,皇太子胤礽的一切過錯在康熙處均能得到包庇,康熙不厭其煩地選撤太子的侍從,因為他堅信自己的兒子無甚過錯,唯有兒子身邊的小人教唆壞了太子。長此以往,使得高高在上的胤礽養成了不可一世、蠻橫無禮的性格,之前的君子氣度已盪然無存,變得乖戾暴躁,四周早已樹敵無數。後來康熙帝更是訓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訓。「 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有較高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准噶爾部噶爾丹之際,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太子心思縝密,無論巨細皆一一詳詢,直到父皇滿意為止;其克盡厥職,不負眾望,「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滿意,他給太子的硃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閑,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 」
康熙為了培育太子,還打破自古以來封建國家有關皇帝和儲君之間的規矩,破格樹立胤礽的權威。如他讓太子結交江南士紳的代表人物,讓皇太子的聲威遠播南方,甚至還示意太子可以與外國的傳教士往來,而大清皇太子的言行舉止給眾洋人留下極好的印象。由此觀之,胤礽的個人修養很高,他很尊重外國人和外國文化,因此在這些傳教士面前表現了一個大國儲君應有的涵養與風采,既給父皇掙足了面子,又體現了禮儀之邦的風范,也難怪當時的歐洲人崇尚中國文明,尤其是儒家禮義。

⑵ 典故和故典有什麼區別

典故:是指歷史曾經發生的事件,可能會演變成故事了。但是是在有歷回史事實作參考的基礎上。答
例句:今天的歷史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刻舟求劍」的典故。

故典:是指年歲很長的典籍。特指古代的網路典籍。比如:《康熙字典》、《四庫全書》、《天工開物》等等。
例句:如果想研究歷史,我們必須閱讀大量的故典。

⑶ 關於康熙智擒鰲拜的典故

近年來,隨著各種清代題材歷史劇的熱播,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鰲拜這個名字也幾乎是家喻戶曉。在歷史上,鰲拜不僅確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壇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歷史上的鰲拜,其真實面目究竟如何呢?

鰲拜,生年不詳,卒於康熙八年(1669),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鰲拜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鰲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於幽所。鰲拜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對於這樣一個在清初歷事三朝(太宗、世祖、聖祖)、亦功亦罪的重要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詳見http://www.mrmy.net/show.asp?id=8317&wz=1&fl=2
http://www.mrmy.net/show.asp?id=8317&wz=1&fl=2

⑷ 關於康熙的一個典故

康熙與「茯苓餅」 在位61載,享年69歲的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國的壽星皇帝。這位治國有方的皇帝,一生與醫學有不解之緣,平常注重自身醫療保健,熟諳養生之道。康熙幼時出「天花」,大病初癒時,身體虛弱,尤其脾胃不和,積食拉稀,太醫們會診研究,認為用葯和進補皆非良策,緣於「小主子」在出天花時葯吃得多了。康熙哭著不肯再服苦口的湯葯。太醫們一時束手無策。康熙的阿奶孝庄皇太後愛孫心切,正要下詔責怪太醫們,侍女蘇麻喇姑走到太後身邊悄悄說,有位大臣說江南有一名醫,對小兒科有獨到醫術,何不宣來瞧瞧。太後一聽,便叫蘇麻喇姑傳話出去宣其來京。不久,這位老醫家奉詔趕來,在太醫們的陪同下,給小康熙仔細地望、聞、問、切,退出後在葯方箋上只寫了一味葯「茯苓」,並註明一定要雲南產的野生茯苓。太醫們會同御廚一起,採用精白面、茯苓粉、蜂蜜糖,製成了細巧的點心「茯苓餅」。結果小康熙十分愛吃這種風味獨特、清香可口的點心,不久便臉色紅潤,開始讀書習武了。太後十分高興,重賞了老醫家,後又留下在宮內監制「茯苓餅」。茯苓餅遂成為京城名點,至今不衰。作為皇帝,膳食無疑要比一般人豐富得多,但是,康熙皇帝吃得卻比較簡單。他說:「朕每日進膳兩次,此外不食別物,煙酒及檳榔等物皆屬無用。」他特別告誡人們「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物知之即當戒」,「高年人飲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

⑸ 鎮國寺傳說,康熙錯字,無字碑,分別出自哪些歷史典故

鎮國寺傳說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規制奇古,絕不類今世所為……寺創於北漢孝和帝天會七年……」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鎮國寺》的這段文字,記載了平遙鎮國寺建構的罕見,也銘刻下古寺在全國的奇絕。
鎮國寺內有萬佛殿,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我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築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千古奇構,加上殿內11尊原建時的彩塑,使得鎮國寺早在1988年便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7年,與平遙古城、雙林寺並列為「一城兩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月24日,記者探訪了這座千年古寺。
「京城」之名非虛有
從平遙古城出發,驅車向東北十多公里,進入平遙縣襄垣鄉郝洞村,再前行不足千米,面前出現一片綠蔭。綠蔭中,一座木牌坊題額格外醒目,上書「京城寶剎」,這里便是鎮國寺的所在。
平遙鎮國寺創建於五代時的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原名「京城寺」,金天德三年(1151年)等多次重修,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稱鎮國寺。
一座地處晉中平原的古寺,何以「京城」命名寺院?
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大動盪之期。在以軍事實力為較量的第一資本的當時,各國對於宗教文化少有重視,佛寺廟宇毀壞比比皆是,主動修建的更是寥寥無幾。而在這亂世,五代後期的北漢卻是一個例外。據《新五代史•東漢世家第十》記載,後漢皇族劉崇原為太原尹,後升至中書令,郭威兵變殺死後漢隱帝建立後周,劉崇不服,以太原為都,繼續稱國號為「漢」,史稱北漢。劉崇去世後,其子劉承鈞繼位,改元天會。劉承鈞為求自保,一面乞憐契丹人「甘當兒皇帝」,一面提倡崇信佛教,乞求佛祖庇佑,在境內大修佛寺。
北漢朝廷修築的寺院中,比較著名的有平定法華寺、臨縣普照寺、太原天龍廟、平遙鎮國寺等。鎮國寺建造之初,以該地秦漢時代屬京陵城,故而定名京城寺,後更名「鎮國」。根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山西通志》記載,北漢興修的寺院在後代一再重修,幾乎全都更改了容顏,唯有平遙鎮國寺的萬佛殿,至今仍舊保持了1000多年前原建時的風貌。
鎮國寺坐北朝南,為兩進院落,佔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三座主要建築,天王殿兩翼配有鍾、鼓樓及腋門。一進院的東西廊有碑亭、二郞殿等各殿。二進院的東西有觀音殿、地藏殿等。整座寺中現存有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建築共44間,彩塑51尊,壁畫100餘幅,還有鐵鍾1口,碑碣20餘通。
「古樹金剛」曾救寺
鎮國寺中山門前、院落中,有古樹十幾株,多為槐樹,最古老的樹齡已有千餘年。整個寺廟籠罩在參天的樹冠之中,紅牆綠樹映襯,禪意頓生。
和現存的大多寺院不同,鎮國寺沒有專設的山門。在這里,天王殿即為山門。鎮國寺管理處主任梁家樺向記者談到,這種天王殿兼做山門的寺廟建築形制,正是五代時期的典型特徵。
鎮國寺天王殿為單檐懸山頂,面寬、進深各三間,至今仍保持著元代的建築風格。殿兩側各設一腋門,西腋門額曰「乘幽」,東腋門額曰「崇虛」,其名皆取自佛教經典。
天王殿按「晨鍾暮鼓」的佛教文化,於東、西分築有鍾樓、鼓樓,都為五脊六獸懸山頂,四柱亭式的建築。但樓上鼓已不存,唯有碩大的鑄鐵古鍾依舊保存完好,端掛於東邊鍾樓之上,擊之,方圓十多里的村落都能聽見鍾聲。鐵鍾鑄於金皇統五年(1145年),不僅在平遙境內最為年久,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據村民介紹,1958年「大煉鋼鐵」的狂熱運動中,郝洞村的群眾全力呵護,才使這口古鍾逃過了那場砸鐵煉鋼的大劫難,保留了這件瑰寶。
說到古寺的劫難,不得不提的是天王殿外的四棵高大古槐樹。四棵古樹樹齡皆在數百年以上,樹身粗大,至少需4人才能合抱,在天王殿前東西方向一字排開。民間傳說,這四棵大樹為鎮國寺的「四大金剛」,可謂護寺神將。說來也神奇,1994年夏天的一場雷雨中,一道閃電擊向鎮國寺,但閃電霎時被其中一棵槐樹吸走,樹枝斷裂,樹皮燒焦,天王殿和整座鎮國寺卻毫發未損。次年,被電擊的槐樹又是一片綠意蔥蔥。
采訪中,梁家樺談道,「四大金剛」一說不過是民間的認識,但古樹護寺,實有科學依據。國家有關建築專家看過該寺及門前的大樹,便曾指出,古人建寺門前植樹,實際上就是要其起到避雷針的作用。
建築奇葩萬佛殿
穿天王殿而過,即可見到鎮國寺的主殿——萬佛殿。此殿為大漢天會七年(963年)建造,是建寺時的原始建築,距今已有1049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萬佛殿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九脊歇山頂。檐高5.27米,檐出2.94米,舉高3.60米,總高8.86米。正立面左右各開二窗,前後明間各開一門,四周砌厚磚牆。人們鳥瞰大殿可見,形體接近正方形,屋頂龐大,出檐深遠,但由於屋頂採取了舉折,屋角反翹,便使沉重龐大的屋頂,呈現出輕巧活潑的建築藝術形象。
大殿用柱12根,高3.42米,均包入牆內,柱礎也不可見。據鎮國寺工作人員喬淑彥介紹,古人建殿,為防止包入牆內的殿柱日久因潮腐朽,每根柱底於外牆開一孔,用以透氣防潮。另外,柱頸上闌額不出頭,柱均向內側,柱上架有斗拱,使得大殿檐出足足2.94米。
這么深的出檐,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建築建構的貢獻,因此,古殿能很好地防範雨水侵蝕。記者采訪當天,正逢平遙剛剛經過一場大雨,但雨水僅僅打濕大殿台階上出檐下台階的三分之一,牆體更是滴水未濺。
觀鎮國寺四面遍布的排水設施,古人比今人似乎考慮更要周全。大雨之中,現代城市頻頻內澇,但整座鎮國寺內,遭受雨水之後,院內雨水排泄極為順暢。
殿內屋頂,採用梁架木結構支撐,縱橫構件聯結牢固,不設頂柱,使得殿內空間不受立柱影響,顯得異常寬闊。整座大殿,不用一根鋼釘,正是勾連契合的卯鞘,將整個建築整體支撐了起來。該殿結構與裝飾並重,用料合理,設計獨具匠心,歷千年而未毀壞,令今人嘆服。
萬佛殿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雖歷經維修,但至今仍完整地保持了唐晚期到五代建築風格,遠望雄偉壯觀、氣勢非凡,是難得的古代木建精品。正是如此,鎮國寺的古建成就,被建築界稱為我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不朽之作。
稀世珍品藏古寺
鎮國寺建築奇絕,其他珍品也極為眾多。萬佛殿內有彩塑11尊,都是五代時期的作品,分別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菩薩、二天王、二供養童子。
主像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一副安逸慈祥、和顏悅目之態,旁邊緊依主像的是迦葉和阿難尊者。傳說迦葉從小出家,一生勤勉求進、苦修一世,所以被塑造成了一位飽經風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阿難則顯得年富力強,身著僧衣,體態優雅,顯得聰穎、慈善。再往前面四尊為兩菩薩和兩供養菩薩,菩薩為坐像,貴婦人形象,面額豐滿,文雅嫻靜。兩邊站立的供養菩薩,神態隨意自然,體態豐滿,塑造手法有明顯的唐代特徵。菩薩前的兩天王,手執兵器、身穿盔甲、蹙眉怒視、威武雄健,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最前的兩供養童子,一副天真善良的農家少女形象,一尊肅穆祈禱,另一尊四處張望,一動一靜,形神各異。
這些塑像,雖然是佛教宗教神化後的塑像,卻是按照當時社會等級制度加以創作、布局,他們的衣飾、裝束、神情,都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塑像匠師的這種寫實的藝術手法,反映出了1000多年前各個社會階層人物栩栩如生的鮮活形象。這些塑像均為我國現存寺廟中僅有的五代時期作品,堪稱「稀世珍品」,在我國雕塑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除去彩塑及前面提到的鐵鍾,鎮國寺一塊上下左右均殘的半截碑也極珍貴。碑高84.5厘米、寬58厘米、厚36厘米,上面雕有碑文,共19行476字。以殘碑的厚度估量,原碑應該很高大,而從碑文內容分析可知,這是一塊墓碑。該碑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維修鎮國寺的時候,工人們從寺外撿回,計劃製作碑座的原料。後來,負責工程的田增檍發現殘碑上有很好的書法,不忍毀壞,便保留下來。光緒十年(1884年),當地恩貢田耕藍專門撰寫了《半截碑記》記載這段故事,並嵌修於東碑亭的牆壁上:「半截碑者,不知何人所書也。嘉慶年間廟工告竣,會立碑之際,欲作碑座,形象已成。余祖增檍公見而止曰:此碑書法甚好,不可毀也。存之以為學書者臨摹。」讀碑文可知,如不是田增檍首倡保護,其族孫田耕藍勒碑銘記,該碑早已不復存在了。後人從殘留的476字的用詞、記事、成語應用等方面分析,該碑為北漢時期王室成員之墓碑

康熙錯字錯字是——「峰」字,是康熙在山西五台山上留下的。
「避暑山莊」中的「避」字多一橫,而「峰」字則少一橫。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說康熙「避」字不會寫,一時筆誤,難道「峰」有多少筆畫,這位從小習書的皇帝爺也搞不清?非也。
說起來這個字與一段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聯,這就是清宮三大懸案之一——順治皇帝出家之謎。
順治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六歲登基,是清朝第一位小皇帝,但在24歲那年便駕崩了。宮里傳出的說法是死於天花,而坊間則另有說法,傳說順治是為情所困,出家為僧。為何情所困?原來他深愛的妃子董鄂氏病死了,傷心欲絕,萬念俱滅,最後連江山也不要了,走入空門,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當了和尚。
這樣,皇位傳給了時年只有8歲的玄燁,年號康熙。玄燁當皇帝時還小,父皇之死成了他最重的心事之一。長大後,玄燁便想弄個水落石出。聽說父皇出家在五台山,他便借來此拜佛為名,悄悄打聽父皇的下落。行到山上靈鷲峰菩薩頂寺附近時,剛好遇到一儀表非常的僧人。康熙便與僧人打招呼,僧人自稱「八乂」。康熙查聽不到父皇的下落、行蹤,心裡很是失落,下山後他反復念叨「八乂」、「八乂」,猛然醒悟,原來自己曾見到了父皇,就是那個僧人。
這怎麼說?「父」字上下拆開,不就是「八乂」么。玄燁趕緊帶上隨從上山尋找,但「八乂」已找不到了。玄燁為粗心而後悔,覺得自己的父子緣分太薄。在題字時,便有意將「靈峰勝境」中「峰」字下的「豐」,少寫了一橫,寓意「父子緣薄不相識,人生有憾難圓滿」。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但這傳說中卻包含了康熙對父皇順治的深深思念之情。此聖跡如今遊人都能看到,此四字後被刻在菩薩頂寺山門外的牌樓上,是五台山著名的景點之一。

山西無字碑
宋太宗趙光義奪取晉陽,受到了晉陽人民頑強抵抗。在攻佔晉陽後,他對浴血抵抗的軍民非常惱火,強令遷出城外,然後放火焚燒晉陽城,同時又引汾、晉之水漫灌晉陽城。趙光義的水與火,把在汾河畔挺立了1500年的晉陽古城夷為廢墟,而在唐明鎮的基礎上重建太原城。趙光義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晉陽人民的極大憤慨。盡管如此,趙光義仍想把自己奉為流芳百世的英雄。他仿照李世民御筆親書的《晉祠銘並序》,書寫了一幢《太平興國碑》,吹噓自己滅北漢劉繼元、火燒晉陽、重建太原的「功績」。但是,他的這幢碑得到的卻是李世民《晉祠銘並序》截然不同的下場。游晉祠的百姓,見到《太平興國碑》就用石頭、瓦片、磚塊砸,用刀刮磨,碑上布滿痰跡、刀痕,久而久之,碑文被刮剝殆盡,一個字跡都未留下。現在,在棲雲樓旁的台基上,仍然立著這幢字跡全無的石碑,這就是和貞觀碑形成鮮明對比的趙光義的「無字碑」。

⑹ 關於康熙平定格爾丹的詳細歷史,還有其中的一些典故,具體講解下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之戰,是一次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 這次戰爭,起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經三 朝,歷時70年,最終取得了完全勝利。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 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陰謀策動噶爾丹叛亂, 支持他進攻喀爾喀蒙古。在沙皇俄國的唆使下,噶爾丹終於率兵進攻喀爾喀蒙古,發動 了一場旨在分裂祖國的叛亂。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3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 爾喀,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 穆沁(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 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旗)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 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 就地徵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面調兵遣將,准備北上迎擊。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 月,康熙決定親征,其部署是分兵兩路出擊:左路軍出古北口(今河北灤平南),右路 軍出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從左右兩翼迂迴北進,消滅噶爾丹軍於烏珠穆沁地區。

康熙親臨博洛和屯(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指揮。同時令盛京將軍(治所今遼寧沈陽)、 吉林將軍(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遼河、洮兒河,與科爾沁蒙古兵會合, 協同清軍主力作戰。右路軍北進至烏珠穆沁境遇噶爾丹軍,交戰不利南退。噶爾丹乘勢 長驅南進,渡過沙拉木倫河,進抵烏蘭布通。清左路軍也進至烏蘭布通南,康熙急令右 路軍停止南撤,與左路軍會合,合擊噶爾丹於烏蘭布通,並派兵一部進駐歸化城(今內 蒙古呼和浩特),伺機側擊噶爾丹歸路。

馬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該地北面靠山,南有高 涼河(沙拉木倫河上游的支流),地勢險要。噶爾丹背山面水布陣,將萬余駱駝縛蹄卧 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 內,依託箱垛放槍射箭。清軍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布陣。八月初一中午, 交戰開始。

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 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面發起沖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迴側擊,噶爾丹大敗,倉皇率 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軍乞和,乘機率殘部夜渡沙拉木倫河,狼狽逃竄,逃回 科布多(今蒙古吉爾噶朗圖)時只剩下數千人。

噶爾丹自烏蘭布通失敗後,公裂叛亂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為基地,招集散亡人員, 企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為防禦噶爾丹再次進攻,康熙採取了以下措施:調整部署, 加強邊境守備;巡視漠北諸部,穩定喀爾喀蒙古上層,將逃居漠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左 中右三路,編為37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溝通內地與漠北地區的聯絡,專門訓練使用 火銃火炮。康熙三十三年,清廷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 爾喀,康熙遂決定誘其南下一戰殲之。為使此次作戰順利進行,清軍在戰前做了充分准 備:調集兵馬,征調大批熟悉情況的蒙古人為向導,隨軍攜帶5個月口糧,按每名士兵 配備一名民夫四匹馬的標准,組成龐大的運輸隊,備有運糧大車6000輛,隨軍運送糧食、 器材;籌備大量防寒防雨器具,准備大批木材、樹枝,以備在越過沙漠和沼澤地時鋪路。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爾丹果然率3萬騎兵自科布多東進,沿克魯倫河東下,揚言借得 俄羅斯鳥槍兵6萬,將大舉內犯。 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次年二月,調集9萬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 東路9000餘人,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制性側擊; 西路4.6萬人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將,分別出歸化、寧夏(今寧夏銀川),越過沙 漠,會師於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爾蓋西)後北上,切斷噶爾丹軍西逃科布多之路;康 熙自率中路3.4萬人出獨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魯倫河上游,與其他兩路 約期夾攻,企圖殲滅噶爾丹軍於克魯倫河一帶。三月,康熙率中路軍出塞。五月初,經 科圖(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北)繼續渡漠北進,逐漸逼近敵軍。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 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已過土剌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 西路軍進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距噶爾丹軍15公里扎營。昭 莫多,蒙語為大森林,位於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東。費揚古鑒於清軍長途 跋涉,飢疲不堪,決定採取以逸待勞、設伏截擊的方針,以一部依山列陣於東,一部沿 土剌河布防於西,將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之中;振武將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 戰斗開始後,清軍先以400騎兵挑戰,誘使噶爾丹軍入伏。噶爾丹果然率兵進擊,企圖 攻佔清軍控制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不分勝負。此時費揚古指 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迴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 奮呼出擊。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15公里以外,俘殲數千人,收降 3000人,擊斃噶爾丹之妻阿奴。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

在噶爾丹率軍東侵喀爾喀之際,其後方基地伊犁地區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襲占。 加之連年戰爭,噶爾丹「精銳喪亡,牲畜皆盡」,噶爾丹兵敗窮蹙,無所歸處,所率殘 部不過千人,旦羸弱不堪,內部異常混亂。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鑒於噶爾丹拒不投 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 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准噶爾部的統治者。隨著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 地盤的不斷擴大,又滋長了分裂割據的野心,沙皇俄國也積極支持其叛亂。策妄阿拉布 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軍事 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進行分裂叛亂活動。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進行圍剿, 才將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勢力趕出西藏。康熙逝世後,雍正繼續堅持平定準噶爾貴族割據 勢力的斗爭。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後,在沙 俄支持下,繼續進行叛亂活動。從雍正六年以後,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爾丹策零叛軍。

十年七月,噶爾丹策零率軍襲擊駐扎於塔半爾河的清軍。八月初,清軍以精騎3萬夜襲 其營,准噶爾軍潰逃。 清軍乘勝追擊,將其大部殲滅於光顯寺(今蒙古共和國鄂爾渾河上游),噶爾丹策 零被迫降附。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准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汗位。清乾隆二 十年(1755年)二月發兵5萬直搗伊犁,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不久,歸降清廷 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

二十二年春,清廷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後 病死。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戰爭的勝利,不僅維護、鞏固了西北邊陲,消滅了准 噶爾貴族分裂勢力,而且也打擊了沙皇俄國侵略中國准噶爾的野心,對於以後挫敗帝國 主義勾結利用民族敗類分裂祖國的陰謀,捍衛西北邊疆的斗爭,產生了良好影響。清軍 之所以取勝,首先,清軍進行的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准部貴族分裂叛亂的正義戰爭, 因而得到各族人民也包括准噶爾人民的支持。其次,清廷剿撫並用的策略運用的比較成 功。第三,清廷此時內部穩定,國力強盛,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較強。第四,在戰爭 指導上,能依據客觀情況,制定出切合時宜的作戰方針;針對作戰地區地理條件的特點, 認真作好戰爭准備,注意發揮騎兵快速機動作戰的能力和發揮火器部隊的作用。

當然,清軍平定叛亂的戰爭所以延續70年之久,除了沙俄極力插手和支持叛亂者以及民族關系等原因,增加了戰爭的復雜性外,清軍在作戰指導上的一些失誤也是重要原因。而准部貴族在沙俄支持下掀起的民族分裂叛亂戰爭,是違背各族人民利益的不義之戰,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政治上的不得人心,及其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 和軍事上存在許多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決定了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⑺ 歷史上的九子奪嫡說的是什麼典故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而相互爭斗殘害的歷史事件。

清朝皇帝後宮佳麗甚多,康熙也同樣如此,他生了很多孩子,其中安全長大的有二十四個,其中九個參與了這場著名的皇位爭奪戰。

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四阿哥胤禛勝出,繼承了皇位。他鑒於自己兄弟們爭奪皇位的慘烈,為了避免以後再發生這種事,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皇帝親自寫詔書放在乾清宮匾額後面,皇帝駕崩後才能取出打開宣布下一任繼承者。

⑻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8)康熙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深意

在故事中,人們都在稱頌張英大學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給他的最高褒獎。後人們不管是出於紀念還是旅遊的目的,將這個古老的故事鐫刻在屏風上。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從古流傳。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

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就更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後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現今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閑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雖然這里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

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保護意義

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

2008年2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來桐城視察,在與講解員談到即將視察的六尺巷時,副總理風趣地說:「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時的吳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圍人笑聲一片。

2006年11月21日,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欣然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他說,六尺巷裡曾誕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2014年11月15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

⑼ 炸棗的起源典故

冬至,福建泉州人除搓紅丸外,還有做雞母狗仔十二生肖置於紅白丸中。還要炸棗。民間做這些食品,通常用糯米粉、干澱粉、白糖。除紅白丸外,炸棗和炸十二生肖主料卻是蒸熟的番薯。餡則隨意用豆沙、冬瓜糖、花生仁壓碎均可。
說起番薯來歷故事很多:明代萬曆二十三年,長樂商人陳振龍到呂宋島做生意,吃到番薯想帶薯種回福建,但土人不允許。1593年5月下旬,他把薯苗裝於竹筒,扎於繩間懸掛船後水中,終於把薯種帶回福建。先在福州南台試種,秋天終獲收成。當時福建常鬧飢荒,巡撫金學曾觀風至長樂,問眾生員有何良策救民?陳振之子陳經綸具呈申報,種呂宋朱?(薯)可以救荒,薯種不怕水旱,遍地可植。金學曾採納意見下令全省栽種,4個月後果然番薯大豐收,百姓感恩戴德,所以番薯又名金薯。日本國的番薯是17世紀由中國傳入琉球、九州至日本本土的,所以日本人稱唐薯。上海有番薯是徐光啟種的。
郭沫若有《滿江紅》雲:「挾入藤籃試南航,歸來閩海勤種植,此功勛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番薯不但是百姓大人小孩皆歡吃的食品,清代乾隆皇帝也很能吃番薯。乾隆帝在他78歲時患了「老年性便秘」,怎麼用葯都不見好轉。有一天路過御膳房,一陣甜香味撲鼻而來,他發現有兩個小太監在吃一種「烤果」,便向小太監要1個來試嘗,結果一連吃了3個,回去不久立刻大便暢通,方知他吃的是民間粗俗番薯。
乾隆帝因此常吃番薯,並下令全國重視番薯栽種。乾隆帝80歲生日時,想把番薯賞賜眾大臣,後妃們極力反對說有損龍威。御膳廚的人出了一個主意,說可以把去皮的番薯製成品,塑成12生肖狀蒸炸,依各大臣生肖賜之必定比賞番薯要更雅更有意義。乾隆同意了,果然領到十二生肖的大臣三呼萬歲。那天,生肖屬狗的很多,御膳廚來不及供應,乾隆說:以後要多做狗奴才。
金口御言,流傳至今,民間炸棗攤炸狗仔成為泉州風味小吃。因為狗仔對主人最忠誠。
番薯在安溪湖頭也有故事。清康熙年間,惠安前坑湖村人林尚吾赴京趕考誤過報名期,主考官劉台山是林尚吾的學生,私下同意讓他用暴病死亡的舉子的姓名應考,想不到獨占鰲頭中了狀元。林尚吾不願欺君,如實具奏真實情況,康熙帝雖然不悅,但又覺得他文才好,為人誠實,要他找人作保免罪。林尚吾便提出安溪人李光地,李光地因為林尚吾不熟悉吱唔半天不敢作保,林尚吾被降為第四名,入翰林院。
有一天,康熙問李光地家中有什麼特產?李答:「烏龍茶,番薯。微臣就是吃番薯長大的。」康熙又問你為什麼不敢擔保林尚吾?李光地又不敢回答,康熙帝笑著說:「你真是番薯相國,大塊又好吃!」據說自從康熙帝金口御言以後,原來像猴相薯變得很大塊,吃起來香又甜。所以至今善意挪揄安溪人時,常說:「湖頭番薯大塊又好吃。」用之於炸棗、炸狗仔更是別有風味。

⑽ 和申康熙的典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雲南按察使海寧揭發大學士兼雲貴總督李侍堯涉嫌貪污,乾隆下御旨命刑部侍郎喀寧阿、和珅和錢灃遠赴雲南查辦李侍堯。起初毫無進展,後來和珅拘審李侍堯的管家趙一恆,向趙一恆嚴刑逼供,趙一恆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堯的所作所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他把趙一恆交待的事項筆錄下來,又命人召來了雲南李侍堯屬下的大官員,當著他們的面宣告了趙一恆的供述,那些原來忠於李侍堯的官員見和珅已掌握了證據。於是他們紛紛出面指控李侍堯的種種罪行,就連那些曾向李侍堯行賄的官員,也申明自己是被迫行賄的。和珅取得了實據,迫使李侍堯不得不低頭認罪。和珅也因此被提升為戶部尚書,在議政大臣處行走。案件審結後,李侍堯被判斬監候。不久和珅升任御前大臣,補鑲藍旗滿洲都統。

利慾熏心
李侍堯案審結後,李侍堯和他的黨羽一大份財產被和珅私吞,加上乾隆的賞賜,和珅初嘗掌握大權大財的滋味。四月,長子豐紳殷德,被乾隆指為十公主額駙,領受乾隆賞賜黃金,古董等等,百官爭相巴結。和珅起初不受賄賂,但日子一長,和珅開始貪污、結黨,形成一股大勢力。[8] 六月,授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十月,充四庫全書正總裁,兼理藩院尚書。
大興文字獄
和珅初為官時,由於是向乾隆百般討好,加上是年紀輕輕就官居要職,受到了一部分不滿和珅的官員惡意對待。加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發生的安明案,和珅被文官們輪番彈劾,令他對朝中文官懷有仇恨之心。更是後來文人派大多數被和珅殘殺的原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珅開始對文官實行報復。
和珅就任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後大興文字獄,把反對他的一部分文人派一律誣陷為「私藏逆書」、「禁逆不力」或針對作者本身的「多含反意」、「詆訕怨望」等作為謀反的罪證。[9]
和珅另外入翰林院任滿翰林院掌院學士,與漢翰林院掌院學士嵇璜一起掌管翰林院,不過嵇璜年老力衰,主要事務大多為和珅代理。和珅從此控制科舉制度,肆意從秀才處納賄,形成「價高者得」的一種交易。和珅更用此壟斷朝廷士子,要中進士必先通過和珅的審核,如有「問題」者則除名,令乾隆末期的士子「幾出和門」。[1]
野心膨脹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為福康安於吉林貪贓枉法,乾隆四十五年又於廣東貪贓枉法,又經常運用漕船私運貨物。於是和珅暗中搜集證據,等待時機。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發生林爽文事件,和珅向乾隆帝進讒言,讓福康安領兵攻打林爽文,命福康安為主將、海蘭察為副將率綠營兵8000人對付林爽文號稱50萬的大軍。乾隆帝准奏。同年十二月福康安抵台灣開始攻打林爽文,和珅黨羽柴大紀又故意拖延福康安,福康安故殺柴大紀,但是福康安仍然費時一年零四個月才平定林爽文事件。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和珅把矛頭指向阿桂之子阿迪斯,劾其貪贓枉法,逮解京城審問。和珅獻上阿迪斯貪污所得金銀八箱予乾隆觀看,乾隆帝大怒,下令將阿迪斯發配伊犁充軍,其父阿桂連坐,降二級留任。[11]
經過阿迪斯事件後,和珅陷害近半數武官,乾隆更下詔需要嚴加查辦。不久後黃枚案爆發,阿桂是黃枚的義父,黃枚少時天資聰穎,很年輕就中了進士,當年任浙江省平陽知縣,竇光鼐告發黃枚貪贓枉法,黃枚反告竇光鼐「刑逼書吏、恐嚇生監、勒寫親供狀。」竇光鼐欲以死相諫,和珅亦上奏乾隆黃枚貪污,並稱阿桂有意包庇。乾隆下令徹查,結果是黃枚家財高達十二萬兩,黃枚貪污證據確鑿,就地正法。大學士和珅、學政竇光鼐舉報有功各升一級,領班軍機大臣阿桂連坐,但因阿桂領軍在外爭戰,於國家有功,不予追究。[12]
鎮壓起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屬甘肅河州循化廳(今青海省循化縣)撒拉族人蘇四十三,因不滿甘肅之官員貪污舞弊,欺壓人民,率眾起義,於河州圍攻中殺死支援之楊士璣,起義軍分兵從小道繞過清軍勒爾謹部,直取首府蘭州。蘭州城只有八百守兵,一經交戰,便損兵三百。乾隆皇帝惟恐蘭州不保,遂命尚書和珅為欽差由京城赴甘肅,又命軍機大臣阿桂督師,速調陝西、四川、新疆等地援軍進剿。合共十幾萬軍隊入甘肅支援。十日後,巴彥岱率三萬大軍到達蘭州城下,撤了陝甘總督勒爾謹的職,暫任陝甘地區軍事指揮,組織軍隊反擊叛亂軍。
李侍堯到達後正式接任陝甘總督,只用四萬軍隊把十萬起義軍打得潰敗,分五路進軍循化。二十日後,和珅到達海蘭察部,發現海蘭察部已經擊敗起義軍,於是下令分四路進軍,但是四路軍中對於和珅這位拍馬屁起家之長官多有不滿,於是海蘭察、圖欽保出征,海蘭察繞山而進,殲敵軍伏兵。但是圖欽保則被困於山中,最後被圍困而死。和珅此舉更增加了諸將之反感,數日未曾再出征。
再過數日軍機大臣阿桂領十萬大軍到達,阿桂問和珅為何戰敗,和珅推搪諸將不聽調遣,阿桂說:「是宜誅!」次日,阿桂下令集合,一會兒軍隊就全部集合,他馬上反問和珅:「諸將殊不見其慢,當誰
乾隆南巡圖卷
誅?」和珅語塞,知道這是諸將有意為難,只得閉上嘴,認錯。阿桂正式接手最高統帥,十日後,李侍堯攻下循化,阿桂捕殺韓二個,蘇四十三叛亂接近結束,和珅亦被調回京師,因指揮失敗關系導致總兵圖欽保戰死,被停職處分。加上阿桂和海蘭察等三十餘將上書,奏請乾隆帝禁止和珅再度領兵。和珅知道此事後對阿桂結下不解之恨,直至阿桂去世。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丙午日清兵包圍起義軍據點華林山華林寺,清兵放火燒寺,起義軍皆葬身火海,蘇四十三在混亂中被殺,歷時七十多日之蘇四十三起義終告失敗。十一月,兼署兵部尚書。十二月,管理戶部三庫事務。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以軍機大臣身份查辦甘肅鎮迪道巴彥岱受賄案,因徇私降三級留用。八月,加封太子太保。十月,充經筵講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賞雙眼花翎,充國史館正總裁、文淵閣提舉閣事。
控制商賈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調正白旗滿洲都統,充清字經館總裁,授輕車都尉世職。不久調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戶部。不久因平回亂,封一等男爵。
和珅已經成為了朝中四大勢力之一,四大勢力分別是以阿桂為首的武官派、以劉墉為首的御史派、以錢灃為首的反對派、以和珅為首的貪官們。和珅並不急於和他們爭斗,他將自己的觸手伸向商人和犯罪集團手裹。和珅迫令商人們臣服於他,假如不臣服便會遭到犯罪集團滅門。浙江富商曾氏,因拒絕交和珅的幫費竟在一夜之間,全家被殺金銀財寶全部被掠去。對外稱被強盜搶劫,後來被御史平反。和珅因此得到了龐大的利益,亦因此有了資本進行政治斗爭。[13]
隨駕江南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從京師出發,開始第六次南巡。和珅在第五次南巡時亦有隨行,但這次和珅的勢力與幾年前倍增數倍,更由於和珅下令各府進獻資金,國庫未曾花一毛錢便完成南巡的准備。所以乾隆帝下令和珅南巡時站在自己旁邊,以顯示其功績。[6]
大權獨攬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文華殿大學士,仍兼吏部、戶部。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和珅封三等忠襄伯,將大部分朝中反對勢力打倒,獨攬大權。主要敵人阿桂和福康安長年在外。朝中只有王傑、范衷和錢灃在與和珅進行政治斗爭。但和珅黨羽布滿全國,對比起來擁有絕對優勢。
和珅的親信十分多,其集團骨幹成員有:和琳、李侍堯、福長安、蘇凌阿、國泰、伊江阿、伍拉納、蔣錫棨、畢沅、汪如龍、吳省欽、吳省蘭兄弟等人。[14-15]
乾隆五十四年(1789),任殿試讀卷官,充教習庶吉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賞黃帶、四開禊袍,官加三級,其子豐紳殷德賜散秩大臣。
鏟除異己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和珅創立議罪銀制度,假如官員犯罪,可通過交納一定的銀兩來免罪。而所收銀兩收入內務府庫,供乾隆運用。不過內閣學士尹壯圖對此制度作出彈劾。於是乾隆帝下令戶部侍郎慶成帶領尹壯圖視察,不過為免擾民,必須在將到某地時通知當地官府,所以尹壯圖所到之處都張燈結綵,人民安居樂業。以致尹壯圖到了山西太原後即上奏:「倉庫整齊,並無虧缺,業已傾心貼服,可否懇恩即今回京待罪?」不過硃批道:「一省查無虧缺,恐不足以服其心,尚當前赴山東及直隸正定、保定等處。」最後尹壯圖當然什麼也查不到,都察院下令:「移會內閣稽察房查照。奉上諭,尹壯圖前奏各省多有虧空。經令慶成盤查實系尹逞臆妄言虛詞欺罔。尹壯圖著革職,交與慶成押帶來京交刑部治罪。」廷議處斬,最後乾隆以「不妨以謗為規,不值加以重罪也。」免去了尹壯圖的死罪。[16-17]
乾隆五十七年(1792),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乾隆五十八年(1793),充教習庶吉士,兼管太醫院、御葯房。

權傾天下
嘉慶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鎮壓苗民起義時死去。和珅調正黃旗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
嘉慶二年(1797年),和珅管理刑部,去掉戶部管理工作,不久以軍需報銷復管戶部。十月,領班軍機大臣阿桂去世,朝中只剩下劉墉和董誥兩個暗中反對和珅。乾隆帝已經進入垂暮之年,他上朝時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的旁邊,因為只有和珅才聽明白乾隆在說什麼。所以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攝政,滿朝文武上奏什麼,他就「聽取」乾隆說話,自己下判斷,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和珅和乾隆。
乾隆、嘉慶兩帝的人身自由受到和珅很大的限制,因為無論是太監、官女或者是親信官員都有可能是和珅派來的間諜。嘉慶侍讀吳省欽、吳省蘭兄弟就是一例。
和珅並且能掌握官員的生殺大權,所以劉墉裝老,董誥裝傻來瞞騙和珅,但是兩人仍被和珅一黨孤立。就連嘉慶也得小心行動,因為和珅曾在即位初期贈予嘉慶玉如意,所以嘉慶寫下《詠玉如意》數首,故意扔給太監小德子。小德子便將《詠玉如意》獻給和珅,和珅看後即笑說:「嘉慶不足以與我鬥智謀!」但是嘉慶仍不放心,下令和珅除了公開場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禮。又稱賜和珅良田美宅,奴僕婢女。就連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去世,嘉慶亦不能流露感情,七日之內嘉慶每天焚香三回,就連眼淚亦沒有流。和珅倒台後,嘉慶寫他當時恨不得立刻斬了和珅。和珅權大欺主,所以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於回憶錄寫:「許多中國人私下稱和珅為二皇帝」。
嘉慶三年(1798),白蓮教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擒,和珅因功晉升公爵。

獄中自盡

和珅畫像(2張)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令和珅總理喪事[18] ;正月十三,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19] ,下旨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的稅收,不過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時人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正月十八,廷議凌遲,不過,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應改賜和珅獄中自盡。最後賜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綾自殺。[1] 其長子豐紳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得免連坐。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進行報復,劉墉向嘉慶帝建言應避免案件擴大化,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發布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不大規模地牽連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