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七的典故

七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4 06:55:11

『壹』 七擒孟獲的歷史典故

孔明南征,雙方首戰,諸葛亮擒住南蠻首領孟獲。孟獲不服,諸葛亮放了他。

孟獲回去後,決定夜裡去劫營,卻中諸葛亮的埋伏,孟獲又被擒住,但孟獲不服。諸葛亮又把他放了。

孟獲令他弟去向孔明獻寶,里應外合殺了孔明。孟優來後,孔明在酒內下葯,讓孟優等蠻人爛醉如泥,當夜,孟獲帶三萬兵來中計,大敗,被馬岱截獲。孟獲仍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諸葛亮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到蠻兵威勢已減時,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孟獲被擒。孟獲仍不服,孔明放他回去。

孟獲向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諸葛亮不殺之恩,捉了孟獲,送給諸葛亮。孟獲還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的妻弟將孟獲押來詐降,被諸葛亮識破,全部被擒。孟獲不服,諸葛亮放了他。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葯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1)七的典故擴展閱讀

七擒孟獲,是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提到,《三國演義》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和虛構創造。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採取的攻心戰策略,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東漢以來,南中屬於益州轄區之內,分置益州郡(即建寧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四個行政區。

『貳』 與七有關的其他現象和故事

1、星象——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由紫微垣中的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七星組成。

古人把這七星聯系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故名北斗。

北斗七星是上古時代人們用作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從斗身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分別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視星等相近的恆星,這就是北極星。

2、事件——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七七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2)七的典故擴展閱讀:

七七事變直接起因: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佔領豐台,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

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走。

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佔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叄』 人生七次機會典故是誰說的

哈佛大學一項調查報告:人平均一輩子只有7次決定人生走向的機會,兩次機會間相隔約7年,大概25歲後開始出現機會,75歲以後就不會有什麼機會了。

這50年裡的7次機會,第一次不易抓到,因為太年輕,最後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這樣只剩5次了,這5次機會里又有兩次不小心錯過,所以實際上只有3次機會了。

第一次機會:在25歲左右,正是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不過這一次往往因為太年輕,而抓不住。

第二次機會:在32歲左右,絕大多數人,是這次機會把握住了,確定了自己的事業。因此,這次機會很重要。

第三次機會:在39歲左右時候,很多人在從政、從學、從商上獲得了成功,有些人更上一層樓,提干、升職稱、企業進一步做大。放棄了這次機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第四次機會:在46歲左右時候,對於更多的中國人來講,這個機會只能是錦上添花,很難雪中送炭了。轉換職業,謀求突破,突然反轉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第五次機會:在53歲左右時候,大多數人在此時已經位高權重,但還要做好人際關系,提放小人或誤入歧途。

第六次機會:在60歲左右的時候,已經知天命,人生剩下的時間不多,所謂活到老學到來,抓住最後的機會充實自己。

第七次機會:在67歲左右的時候,此時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此時應注意修身保健。

(3)七的典故擴展閱讀:

無論做什麼,把握機會都尤為重要。當然,做到准確把握機會是非常困難的。然而,面對事物只要真正心懷熱情,機會隨處都是。

如虎添翼

頭腦機靈的人未必能夠成功;頭腦稍微遲鈍,但熱情高漲的人容易成功;又有熱情,頭腦又機靈,這就好比如虎添翼。

本行就是本行

興趣與本行決不能混同。本行就是本行,興趣就是興趣。

本行工作之餘,體味興趣的快樂,有助於干好本行,也有助於良好人格的形成,這樣的興趣是有益的。不過,相較於本行更偏好興趣的人,或許更應該把興趣當作自己的本行。

一步一步的前行

人生如烏龜行步,重要之處在於一步一步前行。提速是可以的,但如果想把兩步、三步並作一步,往往會失敗。

終身學習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沒有這樣的信念,終將停滯不前。所謂大器晚成之人,一定是終身學習信念無比堅定之人。

『肆』 炎帝的七個典故

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距今約50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中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原始社會中晚期,逐漸形成了炎黃、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經融合後,遂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與此同時,興起於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蘇、皖交界地區的蚩尤部落(苗蠻集團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苗蠻集團之間的一場武裝沖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戰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據說蚩尤族善於製作兵器,其銅制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擅長角牴,進入華北地區後,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沖突。蚩尤族聯合巨人誇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並進而占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遂向同集團的黃帝族求援。
黃帝族為了維護炎黃集團的整體利益,就答應炎帝族的請求,將勢力推向東方。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相遭遇了。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占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山海經》中曰靈山)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蓄水沖了蚩尤寨),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於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一舉擊敗敵人,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後,炎黃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裡舉行「封泰山」儀式後方才凱旋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統領東夷部落聯盟,並使東夷集團同自己的炎黃集團互結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華夏部落聯盟。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黃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戰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後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發生於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通過這場戰爭,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從而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這場戰爭的原因既有爭奪領導權的因素,還有爭奪宜農土地的因素。原來,黃帝與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帶因黃河泛濫,逐漸不再適於畜牧業和農業生產,這樣黃帝就首先帶領部落開始東遷。據史學家考證,黃帝先是沿著北洛水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之後又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遷移,沿著桑乾河來到現今張家口市涿鹿一帶。

華夏是古代中國中原及其以東地區各部族的聯合稱謂,即對「諸華」和「諸夏」各部落的合稱。據部分史學家的研究,炎黃時期,中原周圍地區古代的部族可分為炎黃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炎黃集團在涿鹿之戰中戰勝蚩尤之後,苗蠻集團向南方收縮退卻,炎黃集團則東進和東夷集團融合,形成最初的華夏部落聯盟,到春秋時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蠻集團基本同化,成為秦漢間所謂「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

華夏族以炎黃族和東夷部落聯盟為主體。炎黃兩部族最初居住在陝西,融合後逐漸東遷。黃帝族順北洛水南下,又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發展,形成晉南的黃河一帶許多黃帝族方國群。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順渭水東下,沿黃河南岸向東發展,形成較多炎帝族方國。他們在東進過程中,和東夷部落聯盟不斷融合,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爭,炎帝族戰敗,和黃帝族融合,炎黃勢力壯大。其後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苗蠻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和原來在山東境內的東夷集團容合。上古大華夏部落聯盟最終形成,中國至此進入了華夏時代。據載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華夏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便逐漸確立了。

『伍』 古代成語中七個勤學的典故

古代成語中,並不止有七個勤學的典故。
一、鑿壁借光 : 《西京雜記》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 ? 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二、蘇秦刺股:戰國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蘇秦,一次因多次游說秦王失敗而返回故里。回家後,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親和他連話都不說。蘇秦為之大恥,發奮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三、懸梁苦讀:古時後有一個刻苦好學的人叫孫文寶,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在孜孜苦讀。等到晚上疲勞不堪,需要睡覺的時候,孫文寶仍然怕睡過頭,,耽擱太多的時間,於是他就用繩子把頭發和屋頂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頭一晃動即可醒來繼續用功苦讀,終於成為「當世大儒」。後人即用「懸梁、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四、聞雞起舞:《晉書·祖狄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劉琨「俱為司州主簿」, 二人常常互相勉勵 , 立志為國效力。二人常常「共被同寢」,半夜聽到雞叫 , 即起來操演武藝。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
五、截蒲為牒: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 , 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六、臨池學書:古代一位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其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而後再洗凈煮白,反復為之,盡將池水都染黑了。終於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
七、負薪掛角: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八、手不釋卷: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

『陸』 跟七有關的典故有哪些謝謝!

竹林七賢

七年之癢

七出之條

七殺碑

枚乘《七發》八首,曹植《七啟》八首,張協《七命》

頭七

七夕

七星

『柒』 成語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選7個

成語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選7個
仙山樓閣

《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後因稱仙人所居住的仙境為「仙山樓閣」。多用於形容奇異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龍陽泣魚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千金買骨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戰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後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於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而至。見《戰國策.燕策一》。
罵坐灌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後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漱石枕流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孫楚認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後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的高潔無塵。
曾母投杼
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後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望帝啼鵑
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元.關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後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鳥」等指杜鵑鳥;用「子規啼血、杜鵑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歸的心情。

『捌』 七個歷史典故代表人物是誰

代表人物:
老馬識途一一管仲
紙上談兵一一趙括
頁荊請罪一一廉頗,藺相如
完壁歸趙一一藺相如
圍魏救趙一一孫臏,龐涓
一鳴驚人一一楚莊王
卧薪嘗膽一一勾踐1

『玖』 帶7的歷史典故

戰國七雄,西漢七王之亂,三國時諸葛亮七擒孟獲,曹植作七步詩,北宋七俠五義,清初山東於七起義,乾隆七下江南,戊戍變法七君子,民國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國民黨炮製的七君子事件,等等還有很多很多。

『拾』 求與數字「七」有關的典故

朋友我有個好建議。既然是7袋 不同口味。那麼剛好是一個禮拜,你分別解釋一周7天分別吃什麼回口味的最答適合。如周一吃XX口味 周二吃XX口味。簡單說下為什麼選擇吃這個口味。
名字嘛也不非得要典故,取充滿溫馨的名字我看選擇就多了。
或者個性點的,如 第7季 神7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