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隱居的典故

隱居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4 03:02:41

成語「終南捷徑」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詞目:終南捷徑

發音:(zhōng nán jié jìng)
解釋:比喻求名利最近便的路。

成語典故
編輯
出處:《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1]
示例:藉此認識了幾位當道,又結交了幾家富賈豪商,自以為~,即在此小小酒館之中,因此十分高興。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2]
自此以後,許多人都效仿盧藏用,隱居在終南山上,以唐朝為最。大部分是題詩幾首,請一位小吏拿去京城上見皇帝,以此求得做官之路。像杜甫,李白等人,在他們的前期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成語故事
唐朝進士盧藏用沒有官職,他來到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以擴大影響,後來朝廷終於讓他出來做官。司馬承禎想退隱天台山,盧藏用建議他隱居終南山。司馬承禎說:「終南山的確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盧藏用深感羞愧。[3]
唐朝時,書生盧藏用因為沒有考取進士,便和哥哥盧征明隱居終南山。
古代人隱居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是不願與官場之人同流合污;有人的是官場失利;還有一種人,其隱居的原因比較特殊,是想憑借隱居之舉抬高自身聲望、提升身價,以此來謀求官職。就因為隱居之舉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在士人中形成影響,所以朝廷往往會任用那些假意隱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重視。
盧藏用就是出於最後這種目的,他通過隱居之舉,取得了賢名,後來果然被唐中宗請入朝中做官,先後擔任左拾遺、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等職。時人因為盧藏用曾隱居多年,將其稱為「隨駕隱士」。
當時,盧藏用和道士司馬承禎交好多年,可是他們二人在興趣志向上相差很多。有一天,司馬承禎奉唐睿宗之命前往長安宮中談道說法。臨別之際,盧藏用以朋友的身份來給他送行。司馬承禎向其表明了自己想退隱天台山的意願,而盧藏用建議他隱居終南山,並說:「這座山裡有很多好地方,你何必遠走他鄉呢?」司馬承禎立刻就明白了盧藏用的意思,當即正色說道:「在我看來,終南山只不過是通向官場的一條便捷之道罷了。」盧藏用聞言,面露愧色,感到很尷尬,甚至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詞語辨析
編輯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快捷的方式。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謎語】最南的捷徑
【英文】shortcut to high office; royal road to fame; shortcut to success
【近義詞】方便之門

Ⅱ 成語,謝安的典故,比喻隱居山林,不肯當官,什麼東山

東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釋義:古時,指出山為官。指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回後重新恢復地位。
典出:《晉答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Ⅲ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典故出處

出自:《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此詩憑吊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原文:

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3)隱居的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賞析

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里。

「朱雀 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里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

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夕陽」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里築巢。

如今舊世 族的樓台亭閣盪然無存,這里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

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 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

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Ⅳ 諸葛亮曾隱居隆中劉備三次親自前往拜訪史上有什麼的典故

三顧茅廬的典故。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當時屯兵南陽郡新野縣(今南陽市新野縣)的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三次到南陽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Ⅳ 請問,古文中,哪些有典故的詞,表示"歸隱"或者"淡泊""不問世事"的意思。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
千載庭前柏子香,源源泉水涌瓊漿。

我來不作尋常見內,瓦礫堆中坐道容場。

古殿依然對遠山,青龍白虎護禪關。

一池甘露流不竭,化作春風育世間。

殘碑歷歷卧堂前,盡是前賢未了緣。

世道人心多變化,祖宗家業付狼煙。

毀寺驅僧憶昔年,廬居火籍事連連。

欣逢鼎革還仁政,又聽禪門法語宣。

荒涼古寺鎖炊煙,不見僧歸五十年。

寄語堂前新衲子,山門有望續薪傳。

七十殘年事若何?蕭蕭白發一南柯。

餘生好作歸家計,且結茅庵送逝波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Ⅵ 與隱居生活有關的典故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出處】《晉書·陶潛傳》。
【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歷史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盡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於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後,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於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閑生活。
【成長心語】
名利本為身外物,卻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地執著追逐,正所謂「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陶淵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名利並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名利而活,被名利驅使。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慾望和誘惑。在順境中不得意忘形,身處逆境時不枉自菲薄,寵辱不驚,悉由自然。這樣就會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Ⅶ 歷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的典故(故事)是哪些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譯】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戲綵娛親

周老菜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譯】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3. 鹿乳奉親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譯】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為親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譯】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嚙指心痛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譯】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6.單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譯】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7.親嘗湯葯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譯】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8.拾葚供親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鬥牛蹄一隻與之。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

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譯】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9.為母埋兒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譯】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10.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譯】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11. 刻木事親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qu]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

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譯】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2.湧泉躍鯉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kuai],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

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譯】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3.懷桔遺親

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譯】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4.扇枕溫衾

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

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譯】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5.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音pi],貧窮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親。

【譯】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6.聞雷泣墓

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俱。」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譯】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哭竹生筍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譯】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18.卧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譯】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扼虎救父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於害。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譯】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0.恣蚊飽血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譯】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1.嘗糞心憂

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

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譯】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2.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咸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洗。

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譯】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23.親滌溺器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

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譯】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4.棄官尋母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譯】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Ⅷ 隱居的詩歌經常出現的典故有哪些

踏雪尋梅:
踏雪尋梅梅未開,佇立雪中默等待。是踏雪尋梅的典故: 張岱的《夜航船》里記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Ⅸ 五柳先生為什麼辭官歸隱(典故)

不滿當時社會的現狀,不滿官場的黑暗,個人性情與當時的黑暗社會格格不入,為保持自己志向及清高品質而隱居,其實他的隱居可以看成是出世逃避現實的一種。

Ⅹ 范蠡退隱從商的典故

商聖范蠡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商聖的只有三個人,而范蠡便是其中一個,本是著名的軍事家,學富五車,知曉天文地理等,是為才子,為越王勾踐所用,後功成身退,隱居於市,一邊耕作荒田,一邊白手經商,幾度稱為富甲一方的人物,且仗義疏財,深受好評。
范蠡在成功幫助勾踐滅了吳國重振越國後,便向勾踐辭官隱退,是一個非常有遠見之人,而在那個時代「士」為首,「商」為末,范蠡從官場退出心甘情願的淪為地位最低的商人。故其一生輝煌政績,卻因為棄官從商的事情使其不能與歷史名人同入史冊。
范蠡從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非常的別具一格,懂得佔有先機,他認為在商場上要非常有眼力見方能獲得商機,也因為如此,范蠡在隱居的近二十載歲月中,曾三次聚財千金乃至萬金,成為富甲一方。而范蠡是位仁德之人,他將所得之財均散盡以支助他人,錢財猶如身外物,對范蠡來說可得之也可散盡,甚是自在。
范蠡還是我國民間四大財神之一,是為「文財神」,他在商業領域上的作為更是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商業流通,他不僅有深邃的經濟思想還發明了秤的度量單位,特別注重消費者的感受,會結合其特點進行售賣。范蠡不僅涉獵農業,鼓勵耕種,還對養魚業有深刻的見解,因此范蠡還有「陶朱公」之稱。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
⑴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據時而動,得失均衡。范蠡關於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准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系搞清楚了,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
南陽淅川范蠡祠內商聖苑
得清楚。
⑶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其三是從時而追。處於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⑷銷售理論,貴出賤取。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⑸三八價格,農末俱利。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
⑹積著理論。「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保證貨物質量。
⑺薄利多銷。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軼事典故》
范蠡歸隱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之後,立刻離開了越國。他從齊國寫信給文種說:「蜚
南陽商聖范蠡畫像
(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大意是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什麼還不快離開呢?文種在收到信後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卻早早料到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他的過人之處啊!而鳥盡弓藏自此以後便成為了一個成語,比喻事成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後代諸多名臣都以此為警戒。
興越滅吳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導致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11]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泛舟西湖
勾踐滅了吳國,在大擺慶功酒的那天夜裡,功勞很大的范蠡,
胭脂湖
悄悄地帶了西施,偷偷出齊門,坐上早就等在那裡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過護城河,轉了一個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們到了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見這里風景優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幾間草房子,隱姓埋名住了下來。期間文種被殺,范蠡為了保住性命曾三遷他地,但是由於西施非常喜愛五湖風光,最後二人還是定居西湖。
三遷定陶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