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典故

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02:56:39

『壹』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貳』 詩詞中常見的典故

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桑梓

桑梓,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5、採薇

採薇,代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6、三徑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後,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後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2)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叄』 典故有哪些

誰能說得完?中來國有五千多自年歷史,留下許多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故事。典故的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故事或事件。
為您推薦常用典故索引,成語典故, 典故故事精選, 歷史典故, 詩詞典故, 典故大全等。

『肆』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還有一類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

至於典制典故,應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量並不是很多。它與掌故的區別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類:

1、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

2、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

3、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4)典故擴展閱讀:

來源: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

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

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參考資料:

網路--典故

『伍』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

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

(5)典故擴展閱讀

用典故的好處:

1、用典可以減少文字上的累贅

因為用典的目的,即在以極少的字句來表達更多的意思,也就是要以最簡要的字句來說明很復雜,和很曲折的意思。

比如「沐猴而冠」、「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得魚忘筌」、「愛屋及屋」、「投鼠忌器」等等,每一句成語都代表一個典故,也都蘊含著很豐富很復雜的意義。如果我們能把有關的故實,很適當地應用到文章里去,便可省說很多不必要的話。

2、為議論找根據:一般人多少帶有一點「信古」心理,我們在文章里發議論時,拿古人的話或事實來做議論的根源,可以爭取或加強讀者的信心,而使其同意文中的見解。

劉彥和在《文心雕龍·事類篇》所說的:「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以及他所列舉書易以次歷代作者「舉人事」,「引成辭」的種種情形,也都不外乎這個道理。

3、便於比況和寄託

有些不易直率表達的意思,或者不願和不可明顯說出的話,只有用比附、隱喻、暗射、襯托種種方法來委婉代言。而對這些方法在取材上給以便利的。

4、用以充足文氣

臨文之際,遇著意盡而文氣不足的時候,可借用典的方法來濟其窮。

『陸』 歷史典故

聞雞起舞---祖逖
草木皆兵---苻堅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
紙上談兵----趙括
負荊請罪----廉頗
四面楚專歌----項羽
兩袖清風----於謙屬
孟母三遷----孟子
破釜沉舟----項羽
雞鳴狗盜-----孟嘗君
近水樓台-----范仲淹
無中生有----老子
鑿壁偷光----匡衡

『柒』 常見典故有哪些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
[典源]:《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使其客人著所聞.寫成<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同類事還有劉安聘天下辯通人士著<淮南子>書成亦布於都市,懸千金以示眾士.見<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簽>.又王獻之曾寫字給一老婦賣,得錢千金,見王獻之的<自論書>.後人講一字千金涉及書法的則指此事.
[釋義]:呂不韋將<呂氏春秋>一書置於門,增損一字,賞予千金。後遂用"一字千金,金懸秦市,千金字",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金];"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程先貞<寄張戶部韋豹清淵即次韋豹過平原見訪韻>:"連城片玉留聲價,一字千金借品題".
[金懸秦市]:盧照鄰<雙槿樹賦>:"金懸秦市,楊子見而無言;紙貴洛城,陸生聞而罷笑."
[千金字]:王維<上張令公>詩:"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

一鳴驚人yī míng jīng rén
[典源]:《韓非子·喻老》:「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諳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載:「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事於上相類。
[釋義] 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鳥三年不飛不鳴,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後遂用「一鳴驚人,一鳴,一飛鳴,沖天翼,三年翼,齊禽。」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一鳴驚人]蘇軾《次韻秦觀秀才見贈》:「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鳴驚倒人。」
[一鳴]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政已標三尚,人今佇一鳴。」黃庭堅《王聖美三子補中廣文生》詩:「三級定知魚尾進,一鳴已作雁行連。」
[一飛鳴] 蘇軾《秦少游發殯而葬之者》:「時來聊復一飛鳴,進隱不須煩伍舉。」
[沖天翼]貫休《遇葉進士》詩:「自愧龍鍾人,見此沖天翼。」
[三年翼]楊億《清風十韻》「五斗酲初折,三年翼自高。」
[齊禽]司馬光《送高陟歸金陵》:「卞玉已三獻,齊禽會一沖。」

七擒七縱qī qín qī zòng
[典源]:《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釋義]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後遂用「七擒七縱,七縱七擒,七縱擒,七擒略,縱擒,擒孟獲」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七擒七縱]季子安《粉蝶兒*題情》:「俏冤家風流萬種,他也待學七擒七縱。」
[七縱七擒]貫休《送人征蠻》:「七縱七擒處,君行事可攀。」
[七縱擒]陸游《東窗獨坐書懷》:「潔齋入靜三熏沐,宴坐降魔七縱擒。」
[七擒略]李白《書懷贈南極陵常贊府》:「將無七擒略,魯女惜園葵。」
[縱擒]黃輝《襄陽隆中》:「王略無偏正,天威有縱擒。」
[擒孟獲]王頊齡《喜湖南諸路大捷和學士李容齋前輩韻》:「早擒孟獲趨滇水,急斷盧循入廣州。」

人面桃花rén miàn táo huā
[典源]: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唐崔護清明郊遊,至村居求飲。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佇立。明年清明再訪,則門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釋義];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到城南郊外散心,邂逅一美女,次年在訪,物在人去,題詩感嘆不已。後遂用「人面桃花,桃花人面,桃花面」形容美女。用」題詩崔護,崔護重來,謁漿崔護,乞漿見女。「指有艷遇之人,又有表示未遇的惆悵。
[人面桃花] 袁去華《瑞鶴仙》):「:「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桃花人面]黃遵憲《不忍池晚游詩》:「鴉背斜陽閃閃紅,桃花人面薄沙籠。」
[桃花面]張炎《渡江雲*山陰久客》:「常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
[題詩崔護]白樸《清平樂》:「桃花簾外重重,一言半語想通,縈損題詩崔護,幾回南陌春風。」
[崔護重來] 蘇軾《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粹》:「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也,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
[謁漿崔護]陳克明《粉碟兒*怨別》:「偷香韓壽,謁漿崔護。」
[乞漿見女] 蘇軾《上已日與二三子攜酒出遊》:「應簾空復小桃枝,乞漿不見應門女。」

干將莫邪gān jiàng mò yé
[典源]: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干將者,吳人,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闔閭]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一曰莫邪——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侯天伺地,陰陽同光。干將曰:『昔無師作冶,金鐵之類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知成物。今吾作劍不變化者,其若斯耶?』莫邪曰:『師知爍身以成物,吾何難哉!』妻乃斷發、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刀濡,遂以成劍。」 又晉干寶《搜神記》,《列士傳》〈拾遺記〉等謂干將、莫邪為楚人也。其鑄劍事各書所載不一。
[釋義] 干將,春秋時吳國人,曾為吳王造劍。後與其妻莫邪奉命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一曰干將,一曰莫邪(也作鏌鋣),後遂用「干將,莫邪,鏌鋣,干鏌」,比喻寶劍,或比喻良材美器。
[鏌鋣]黃庭堅〈次韻師厚病間十首〉:「胸中有鏌鋣,老境要志弱。」
[干將]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莫邪]蘇軾〈喬太傅見和次韻答之〉:「莫邪當自躍,豈復須爐碳。」
[干鏌]李商隱〈贈司勛杜十三員外〉:「心鐵已從干鏌利,鬢絲休嘆雪霜垂。」

大風歌dà fēng gē
[典源]:《史記*高祖本記》:「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①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②高祖擊築,③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釋義]漢高祖劉邦還鄉,在沛縣置酒宴故老鄉親,自為歌,慷慨傷懷。後遂用「大風詩,大風詞,大風篇,大風曲」指這首歌,用「歌大風,唱大風」表達治國安邦的壯懷。
[大風詩]李世民《幸武功慶善宮》:「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
[大風詞]林寬《歌風台》:「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
[大風篇]王德貞《奉和聖制過溫湯》:「停輿興睿覽,還舉大風篇。」
[歌大風] 李世民《過舊宅二首》之二:「八表文同軌,無勞歌大風。」
[唱大風]朱德《贈友人》:「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

『捌』 典故是什麼

典故就是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語。

『玖』 中國古代典故

(1)山公啟事:晉代山濤任吏部尚書,擅於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親自選題數人,寫成奏章,密啟皇帝選錄,然後公奏,故舉無失才,時稱為「山公啟事」。見《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後用以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唐.張九齡.《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後大明朝堂望南山詩》:「山公啟事罷,吉甫頌聲傳。」唐.李商隱.《贈宇文中丞詩》:「人間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啟事來。」後遂用「山公啟事、名賢啟事、山公啟、山濤啟、山公鑒、山濤鑒、山公識」等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
( 2)龍陽泣魚:《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3)仙山樓閣:《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後因稱仙人所居住的仙境為「仙山樓閣」。多用於形容奇異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4)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後因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形容統治者為所欲為,卻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嚴格要求別人。
(5)千金市骨: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戰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後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於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而至。見《戰國策.燕策一》。
(6)罵坐灌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後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7)漱石枕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孫楚認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後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的高潔無塵。
(8)曾母投杼: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後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9)騎鶴上揚州:唐無名氏《商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幾個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鶴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則想三者兼而有之。後遂用「騎鶴揚州、揚州騎鶴、揚州跨鶴、揚州鶴、腰金騎鶴、纏腰騎鶴、腰纏萬貫、十萬纏腰」等指做官、發財、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貪婪、妄想,或寫得意之事及得意之態。
(10)望帝啼鵑: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元.關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後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鳥」等指杜鵑鳥;用「子規啼血、杜鵑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歸的心情。
(11)斷送老頭皮: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六:「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朴,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曰:『唯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隱士楊朴被召,在回答宋真宗問話時,他以佯狂之態,詭稱妻子作詩說他應召是被官府捉去,把老頭兒斷送了。後遂用「斷送老頭皮」指被官事所羈,不能自由自在;以「老頭皮」稱老人。
(12)焦尾琴:《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燒火做飯)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吳人用桐木燒火做飯,蔡邕聽見木在火中國的爆裂之聲,知道是上好的木材,便請製成琴,果然琴聲優美。因琴尾已焦,人稱「焦尾琴」。後遂用「焦尾琴、焦尾、焦琴、焦桐」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桐、爨下桐、爨下琴、爨下殘、爨下余、爨下焦、良材入爨」等寫良才不得其用,或喻遭受摧殘,倖免於難。
(13)魯女憂葵:漢劉向《列女傳.魯漆室女》:魯國漆室地方有個女子,過了出嫁的年齡還沒有出嫁。「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鄰女以為她想嫁人,問知是「憂魯君老太子幼」,便笑話她。漆室女說:「昔晉客舍吾家,系馬園中,馬佚馳走,踐吾葵(冬葵,古代的一種蔬菜),使我終歲不食葵……今魯君老悖,太子少愚,愚偽日起,夫魯國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禍及眾庶,婦人獨安所避乎?吾其憂之。」後三年,魯果亂。漆室女過了出嫁的年齡沒有嫁人,但她所憂慮的不是個人的事,而是魯國的國家大事。後遂用「魯女憂葵、倚楹嘯歌、倚柱長嘆、漆嘆」等表示對國家政事的關注、憂慮,亦或表示女大需嫁的意思。
(14)墨子悲素絲:《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見染絲而興發傷感,認為白絲可以染黑,可以染黃,染上五色,即成為五色之絲。後遂用「悲染絲、悲絲染、染絲悲、悲素絲、哭練絲、翟子悲、素絲變」等表示受習俗影響,慨嘆不可自拔。
(15)智差三十里:晉裴啟《語林》:「曹操至江南,讀曹娥碑文,背上別有八字,其辭雲:『黃絹幼婦,外孫蒜臼。』曹公見之不解,而謂德祖(楊修):『卿知之否?』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說。祖曰:『黃絹色絲,「絕」字也;幼婦少女,「妙」字也;外孫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辭」字也。謂「絕妙好辭」。』曹公笑曰:『實如孤意。』」曹娥碑上的八字暗語,楊修見之立即能解,曹操行了三十里才悟出,後遂用「智差三十里」謂才智相差很大。
以上這些典故在浩如煙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只能算是幾朵小小的浪花。很多典故,雖然大家用慣熟習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平時在閱讀、寫作等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釋義,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讓我們活學活用,邊學邊用,學以致用,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掌握典故和掌故吧。

『拾』 典故大全

推舉人才,在外,不避開自己的仇人,在內,不避開自己的親人。
這來自於一個專典故。說的是晉平公屬在位時,一次,南陽縣缺少個縣令。於是,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這個職務合適。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平公聽了很驚訝,說:「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嗎?你怎麼推薦仇人呢?」祁黃羊答道:「您是問我誰擔任縣令這一職務合適,並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於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職。果然不出祁黃羊所料,解狐任職後為民眾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受到南陽民眾的擁護。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軍中尉,於是平公又請祁黃羊推薦。祁黃羊說:「祁午合適。」平公不禁問道:「祁午是你的兒子,難道你就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薦軍中尉的合適人選,而沒有問我兒子是誰。」平公接受了這個建議,派祁午擔任軍中尉的職務。結果祁午不負所望,幹得也非常出色。孔子聽了以後,感慨道:「太好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外不排斥仇人,對內又不迴避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