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曹植的典故

曹植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8 02:47:16

① 曹植的故事

曹植酒後誤事,犯了罪,曹丕想殺掉曹植,二人的生母卞太後出來求情,痛苦流涕.曹丕妒忌弟弟才華,就讓曹植七步做成一首詩,方可免死罪.曹植就果然在七步內作出了一首詩,暗含著對曹丕這種無情無義的諷刺。
曹植的"七步詩"
曹植的「七步詩」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說,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訴書。

是呀,曹植確是曹丕的勁敵,他曾獲其父曹操的特別喜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幾歲的時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點兒懷疑,認為是曹植請人代寫的,而曹植請父親當面測試,經過幾翻面試,曹植的確「出口成文,下筆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得就被立為太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斗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歌功頌德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贊賞,而曹丕淚流滿面的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馬屁 的。

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 ,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曹丕得到消息,當然很為 惱火,怎麼辦呢?曹丕想得一個毒計,事先帶著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

看來,曹植只配當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難以擔當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曹植與曹丕的斗爭,曹丕是勝利者,最終繼承了魏王位。按理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忌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這是何等的殘忍無道啊。

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這「七步詩」便成了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和睦相處,互忍互讓,不爭權奪利的實在少的可憐。春秋時期的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桓公),秦朝的扶蘇與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現象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在那權力即一切的社會制度里,不擇手段的爭奪權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殘的悲劇。然而,特權不除,「七步詩」還是免不了有人來作。

曹植與詩歌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族王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還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贊許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妻子及之女

曹植一生娶了兩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門之後,其兄崔琰曾任曹魏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崔氏因「衣綉違制」,被曹操勒令回家並賜死。不久,崔氏之兄崔琰又因「辭色不遜」被處死。有人說,崔琰之死與其妹的死有關。曹植的後妻謝氏,曾被封為王妃,即史書中所稱的「陳妃」,她是曹植後期生活的伴侶。據說,她一直活到晉代,享年80餘歲。曹植有兩個兒子,長子曹苗,曾被封為高陽鄉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為穆鄉公,他少而好學,才行出眾。曹植稱贊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後,曹志繼位,徙封為濟北王。司馬氏篡位後,曹志降為鄄城縣公,後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謚曰定公。曹植還有兩個女兒,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曹植文韜武略

天資聰穎的曹植「年十歲余,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曹操看後,贊賞不止。當時曹植只有19歲。自此,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老規矩的念頭,要將其王位交給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曹植。因此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並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誰曾料到,曹操的這一想法,非但沒有給曹植帶來什麼福分,相反給他後來製造了不盡的痛苦,使他無形之中捲入爭奪太子的漩渦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勁敵

他曾獲其父曹操的寵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世子,得曹丕之嫉恨也在情理之中。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的就被立為世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斗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最為不值的是,曹植根本就沒有跟曹丕爭奪帝位的想法。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時,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歌功頌德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贊賞,而曹丕淚流滿面地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奉承的) 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 ,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結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看來,曹植只配當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難以擔當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自然曹丕成了勝利者,最終繼承了帝位。雖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嫉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來,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七步詩」取譬之妙,用語之巧,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民間流傳極廣。周恩來總理就曾引用於葉挺之死的詩文里以批判國民黨軍。 最後,「七步詩」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罷。

梵唄泰斗

曹植還是中國佛教梵唄音樂的創始人。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封東阿王,歷時四載。曹植初登魚山,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明清之際,魚山曾建有吾山書院。《吾山書院記》中寫道:「沿山路攀登,至『秀野堂』,堂前洗硯池,金鱗游泳,有吐墨狀……北望郁然有靈秀之氣,乃『羊茂台』。子建祠與墓傍山向西,由台向東,拾級而上,至絕頂,上有柳舒城,是曹植讀書處。」如今,曹植墓前右側有一亭,名為「隋碑亭」,亭內矗立一塊石碑,雜用篆隸、金文和楷書,記述了曹植的生平、祭祀及有關情況。沿墓北側拾級而上,不遠處就見一塊突兀的奇形怪石,狀似卧羊,周有茂密草木,故名「羊茂台」,相傳這就是當年曹植的讀書處;羊茂台上方有一乾涸的石塘,上方的石壁上寫著「洗硯池」,相傳是曹植洗硯的地方;登臨山頂,在山的北側一處比較平坦的石面上,有一處摩崖石刻,鐫刻著「御山」、「左川」、「壽」等幾個楷書大字,傳說是曹植登山所書。 魚山頂西側,有一石壁,上寫「聞梵」兩個朱紅大字,據記載,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寫為梵唄」。「聞梵」處便是相傳曹植當年聞聽梵樂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為中華佛樂的創始人。在「聞梵」處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據說曹植聽到的梵樂就是從這個山洞中傳出的。曹植聞聽的梵樂後來向東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為此曹植又被譽為日本佛樂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魚山參拜曹植墓,並在墓前演奏曹植當年創作的梵樂。前不久,中國佛教協會、山東省佛教協會在魚山山麓隆重舉行了魚山梵唄寺修復奠基儀式。這次修復魚山梵唄寺,預計總投資1億多元,寺院以魚山為中軸線,主體工程有普渡橋、山門殿、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方丈室。中軸左右分別建有地藏殿、觀音殿、禪堂、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魚山東麓還將建設萬佛太殿、舍利寶塔以及梵唄佛樂大廳。在這次修復工程中,還將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銅鑄觀音像。魚山梵唄寺俯瞰滾滾黃河,面臨青翠群山,背倚魚山,呈獻給遊人一個「白雲、青山、黃河」的雲水勝景,當人們登臨此處時,自然會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氣度。

② 曹丕曹植的故事

兩人王位之爭:為了打敗曹植他先是努力討取曹操的歡心,在曹操出征時跪在地上大哭偽裝仁厚孝道擔心父親的安危。他知道曹操崇尚節儉,就穿帶補丁的衣服。床帳破了也不換新的,補一補再用。另一方面,他處處為曹植下絆子讓曹植在曹操面前做不成事而丟臉。有一次,曹操派曹植率兵出征。頭一天晚上曹操把兵符印信都交到了曹植手上而且號令了三軍明日天明起兵出征。這天晚上曹丕到大營中找曹植喝酒,曹植正在准備出征的事不肯去。曹丕說:"兄弟剛剛當了三軍主帥就瞧不起哥哥了,以後兄弟要是接了父親的班當了魏王,恐怕連哥哥站腳的地方也沒有了,還能顧什麼同胞手足的情意呀。"說完竟站在那裡抽抽噠噠地哭了起來。曹植一見只好跟著他去喝酒。在曹丕的府中曹植本來打算少喝一點就退出來,可曹丕不依不饒硬是把曹植灌得醺醺大醉。第二天,曹植酒醉不醒,將士們早已在校場列好了隊專等著主帥一到就率軍出征。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太陽升起來了還是不見主帥蹤影,將士們等得不耐煩已有些騷動。監軍向曹操作了匯報,只氣得曹操暴跳如雷。這時曹丕來了,曹操氣惱地問他:"為什麼昨天晚上你讓他喝酒,安的什麼心?"曹丕說:"父王冤枉了兒臣,昨天晚上他到我那裡要酒喝,我不讓他喝,他非喝不可。我讓他少喝,他卻說,今天我要喝你一點兒酒,你卻這樣小氣捨不得,我這次當了出征的主帥,等我得勝還朝父王一定讓我當太子。將來我當了魏王,看那時我怎麼治你。"曹操聽了就立時要把曹植抓來殺頭,多虧程昱等謀士勸住曹操才改派曹彰為主帥,帶兵出征去了.

③ 曹植的軼事典故

中國本土贊唄之起源,相傳為曹魏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時,聞空中天樂梵唄之聲,美妙絕倫,意境深遠,感悟甚深,於是將其音節紀錄下來,結合《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頌》和《菩薩子頌》,遂成合漢曲梵音而製作梵唄之始。
梁《高僧傳》卷十三: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 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四十二契當指四十二個曲章)
《法華玄贊》卷四:陳思王登魚山,聞岩岫誦經,清婉道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
《法苑珠林·唄贊篇》卷三十六:魏時陳思王曹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咸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寤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纂文制音,傳為後式。 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其所傳唄,凡有六契。
由於曹植創制梵唄,意義深遠,貢獻巨大,所以近人釋永悟有詞(《東阿王贊》)贊其功德: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正史當中並無記栽說曹植與佛教有什麼聯系,曹植與佛教的關系多出自禪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

④ 有關曹植的典故

才高八斗:
來源於南朝.宋.無名字《釋常談.八斗之才》,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七步成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
這兩個比較有名的。
=========
下面就沒有那麼整齊的詞了,記載了一些小事。

1.音樂:三國志曹植傳中曾經提到「植常為琴瑟調歌」。一本佛教的書籍中記載到「曹植所做的佛曲很多,見於書面的共有四十二首,口頭流傳的多達三千首」。

2.劍術:三國志中有段話「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說邯鄲淳初次拜見曹植時,曹植沒有先整理儀容,而是先舞劍後頌詩。

3.性格:傳記中的「性簡易,不治威儀」,爭儲的過程中「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
================
接下來是子建與宓妃的一段八卦- -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這是《洛神賦》的很有名的句子

李商隱的詩里有一句:「宓妃留枕魏王才。」

沒有達到樓主的要求.....

⑤ 《將進酒》中運用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麼謝謝

「唯有飲者留其名」,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並化用其《名都專篇》「歸來宴平樂,美屬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而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系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三國詩人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寫洛陽飲宴時說:「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曹植被稱為才高八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盡管身懷利器,抱負不凡,卻在政治上受到來自親哥哥魏武帝曹丕的打擊,鬱郁不得志。「陳王」曹植於丕、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於此。

⑥ 有關曹植的小故事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里的豆子,而鍋里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歌功頌德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贊賞,而曹丕淚流滿面的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馬屁 的。
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 ,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曹丕得到消息,當然很為 惱火,怎麼辦呢?曹丕想得一個毒計,事先帶著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

⑦ 曹植和洛神之間有什麼故事傳說嗎

相傳甄宓為洛神。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贊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並於次年鬱郁而死。

甄後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後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後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後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

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後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7)曹植的典故擴展閱讀

洛神即宓妃,是中國先秦神話中,黃河之神河伯的配偶,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

在中古時期宓妃形象得以豐富和發展,逐漸變身為世俗的美人,成為男性文人寄託情感的對象。曹植人神相戀的千古名篇《洛神賦》,確定洛神作為理想女神的文學典故。

唐代始見洛神為伏羲女的說法。同時興起的陳王感甄說,造成上古宓妃神話原貌的割裂。

洛神及其所在的洛浦都具有文學生成意義。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在恍惚之際看到洛神佇立山崖;

第二段寫洛神容儀服飾之美;

第三段寫作者愛慕洛神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相互贈答,但擔心遇合受阻;

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將來而未至的情狀和舉動;

第五段寫洛神來臨扈從之多,終以人神道殊,含恨離去;

第六段寫洛神去後作者對顧望思慕不忍離去的深情。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像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

⑧ 曹植故事

1、七步成詩

哥哥曹丕繼位以後,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機懲罰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韻律的詩。

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為難自己,但曹丕現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從。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親兄長,曹植感到異常悲憤。

一時,他吟下四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慚愧,也就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2、鹿死誰手

一年仲秋,曹操率曹植(公元 192—232 年)和五位寵將到狩獵場打獵。 秋高氣爽,衰草如蓋,滿山紅遍,北方的狩獵場呈現出一派雄麗、悲壯的情調。曹操喜持長須,興致勃勃。

一聲令下,隨行的士兵手持長矛,聒噪叫嚷, 一隻卧姿安閑、色彩斑斕的梅花鹿被他們從樹叢里趕出來,它似乎已經感覺 到災難的降臨,驚悸地在空曠的獵場上狂跑。

眾將軍張弩搭箭,縱馬追逐, 「嗖嗖??」 梅花鹿慘叫幾聲倒在血泊之中。曹操驅馬趕來,見除了一枝箭 直穿鹿喉外,其餘四枝箭全部落空。他決定重賞射中的將軍,並封其為「神 射手」。

隨行人員從鹿喉上拔出箭桿,呈給了曹操。曹操仔細看了看箭桿上刻的 姓名,微微點頭。想:「眼下正是用人之時,吞吳蜀,包舉宇內,非但要有沖鋒陷陣、驍勇善戰的強將勇士。

更需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賢 臣。何不趁此機會考考曹植和眾將軍的智謀呢? 」於是問道:「剛才,五箭 並發,卻只有一個將軍射中了鹿喉,你們猜猜看,他是誰?

趙將軍說:「是孫將軍射中的。」 錢將軍說:「不應該是孫將軍射中的。」 孫將軍說:「是我射中的!」 鄭將軍說:「總之孫將軍和我都沒有射中。」

王將軍說:「是孫將軍和鄭將軍中的一個人射中的。曹操聽了笑著說:「你們當中只有三個人猜中了,其中有王將軍,諸位將軍,現在心中可有數? 」

眾將軍仍是抓耳撓腮,難解答案。剛才孫將軍還一口咬定自己射中的,經曹操這般隱晦曲折的提示,也像喝了迷魂湯似的難以肯定了。

這時曹植鎮靜自若地說:「這個神射手,就是孫將軍。」 曹操不由暢懷笑道:「植兒說得對!孫將軍,寡人特封你為神射手,賞金一千兩。

孫將軍連忙叩首謝封:「謝丞相大人。」 此時,其他四位將軍仍然疑惑不解,一齊問道:「曹公子,不知有何根據?曹植答道:「諸位將軍注意沒有?

既然我父講王將軍的說法是對的,而王將軍說的或是孫將軍或是鄭將軍。那麼,先假設是鄭將軍射中的,五人說 法中,趙將軍、錢將軍、鄭將軍、孫將軍都錯了。

只有王將軍說對,那四錯 一對,這不符合我父所說的條件,顯然這個假設是錯的。那肯定不是鄭將軍 射中的。既然鄭將軍、孫將軍二人中有一人射中。

鄭將軍已排除,當然非孫 將軍莫屬了。眾將軍聽完曹植一番分析,都佩服曹植才智過人。曹操又持著長髯,點頭微笑,從心裡越發喜歡曹植了。

3、洛神悲歌

曹植的最大成就在詩歌創作。三國時候,戰爭連綿不斷,社會凋敝,身為貴公子的曹植卻用詩歌表達了對無家可歸的百姓的深切關切和同情,而亂世慘景也激發了他的報國熱情。

在一首詩中他寫道「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千古名句。盡管曹植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但他始終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這樣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

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滿曲折。他在作品中表達這種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卻又不能寫得太直白,因此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詩文作品中描寫了大量美麗的女性形象。

象《美女篇》、《南國有佳人》等詩歌,其中的女性不僅漂亮,有才華,而且品行高潔,富有理想。作者以此寄託自己的情懷。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賦》。

洛水是魏國首都洛陽附近的一條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為題材,刻畫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子,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悵。

盡管是虛擬的主人公,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洛神的美麗姿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篇文章上千年來一直為人稱頌。

天才詩人曹植僅活了41歲,但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現在,「七步成詩」作為一個成語,也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文學才能很高。

4、梵唄泰斗

中國本土贊唄之起源,相傳為曹魏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時,聞空中天樂梵唄之聲,美妙絕倫,意境深遠,感悟甚深,於是將其音節紀錄下來。

結合《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頌》和《菩薩子頌》,遂成合漢曲梵音而製作梵唄之始。梁《高僧傳》卷十三: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

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 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四十二契當指四十二個曲章)

《法華玄贊》卷四:陳思王登魚山,聞岩岫誦經,清婉道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法苑珠林·唄贊篇》卷三十六:魏時陳思王曹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

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咸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寤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

纂文制音,傳為後式。 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其所傳唄,凡有六契。由於曹植創制梵唄,意義深遠,貢獻巨大,所以近人釋永悟有詞(《東阿王贊》)贊其功德。

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5、憂生之嗟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

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於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

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

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郁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⑨ 簡述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

七步詩的故事

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兒子。

曹植很聰明,很用功,歌文章寫得又多又好。當時,大家都很欽佩曹植,稱贊他
是個大文學家。曹操自然也很寵愛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後,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來拜見哥哥。曹丕一見他就沒好氣地說:「
我和你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從禮義上來說,是君臣。以後可不許你仗著自己的才學,不
講君臣的禮節啊!」

曹植低著頭,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說:「父親在世的時候,你常常拿詩歌文章,在別人面前誇耀。我問你,那
些詩歌文章是不是請別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請人代作過,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著面孔說:「好!現在我叫你作一首詩。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
必須把詩作出來。如果走了七步,詩還沒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憑著自己的才學,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詩,就
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請出個題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對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題目。可是,詩
裡面不許帶有『兄弟』這兩個字兒!」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聲:「是。」就在金鑾殿上走起步來,走一步,念一句,七
步還沒走完,詩就作出來了。詩是這樣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翻譯成現在的話,是這樣的:

煮豆子燒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鍋里哀哀地哭:
咱們本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啊,
你煎我熬我,為什麼這樣狠毒?

在這首詩里,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於在責備曹丕:咱們本來
是親兄弟啊,你為什麼要這樣迫害我呢?

曹丕聽曹植念完了詩,覺得臉上熱辣辣的,但是也沒法治曹植的罪。

⑩ 將進酒中,運用陳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麼

陳王曹植才華橫溢,但遭兄侄猜忌,終不得用。李白欽佩他的才能,藉以自比,一方面表現對自己才能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將進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

全詩(節選)如下: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古來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文如下: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孤獨寂寞的,只有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設宴平樂觀,喝著名貴的酒縱情地歡樂。

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把這些錢用來買酒一起喝。

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皮衣,把你的兒子喊出來把這些東西都拿去換美酒來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盡的長愁!

(10)曹植的典故擴展閱讀:

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說古人「寂寞」,其實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願長醉不醒了。這里,詩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並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

古來酒徒很多,而為何偏舉「陳王」,這又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都是謝安這些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當中,「陳王」曹植與酒聯系得比較多。

這樣寫便有了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於曹丕、曹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也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植,滿滿的不平之氣。

此詩開始似乎只涉及人生感慨,而不染指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了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之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在此。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